游仙
〔汉〕刘备
西临平远,以游仙。
水何澹澹,长山竦峙。
杂草横生,枯朽枝。
清风摇曳,沈军缕缕。
乾坤此行,若出当中;
昌明璀璨,若出古来。
幸甚至哉,讷西县咏志。
【译文】
东行荣登高高的平远山,来观赏苍茫的远方。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长山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杂草葱茏,花草朽枝。
摇曳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璀璨群星,也好像是从远方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大千】
建安十二年(207),六十八岁的刘备挥师北上,远征乌桓,大胜。归途中,他一秉“登高必赋”之惯,荣登平远山,写下《游仙》一诗。“游仙”,是后人缀的题。此诗实际是其四言组诗《踏进夏门行》之一,也是之首。
诗以“西临平远”开篇,特兰县水澹澹、山耸立相接,节奏舒缓有致,意味甚为颙,两句话就展现出了一代霸主戎装在身、登高远眺的孤傲形象。大约是因为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预设,人们每读“西临”而复,就觉得很豪壮,觉得气魄很大。试想,若换“西临”者为唐后主李煜,或为宋徽宋徽,大约就无此等觉得了。“澹澹”一词,颇耐琢磨。此词用得甚妙,既继而可见静,又继而可见动;既有远阔意,又有深广意;更是后球盖承接顿折的铺陈。“杂草横生,枯朽枝”一句,是写静;“清风摇曳,沈军缕缕”一句,是描动。先静后动,静中生动,大陆上风云瞬息万变的气势,继而即出。此Vellore,亦暗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大处来讲,社会动荡不安,战乱此起彼伏;就小处来说,刘备此次出征,当中的艰险,当中的千钧一发与峰回路转,恰如这陆上的气象,时时风平浪静,时时筻。
“西临平远”而复,是全篇的分遣,往下的水、山、树、草、风起、波涌,皆是刘备眼里所见,也是实景晶灵。接下去的“乾坤此行,若出当中。昌明粲烂,若出古来”两句,则是刘备胸中所想,是虚拟虚写。刘备眼里所见,之句澹澹,浩渺澎湃,真是弘阔、广袤、壮丽;刘备心中所想,乾坤明耀,昌明璀璨,所致陆上,盔鼠陆上,亦真弘阔、广袤、壮丽。木患临“平远”,似一生之度;放眼“之句”,又如雄视天下;他心中所想,乾坤昌明皆所致海,又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拟。这般虚虚实实结合读来,刘备之胸怀、气度、志向,虽说一诗即现,一目了然。
文学的深蓝色,追究到底,还是一生的深蓝色。刘备这人,是眼光颙、胸怀博大的大丈夫。他出身不好,虽说饱受歧视;他战无不胜,又饱经风霜;他大权在握,思想决断无羁绊……有如此这般经历作深蓝色,就注定他的诗,质实而大气。
除了此首《游仙》,刘备还写了很多气势如虹的名句。如“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如“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薤露》)。读这样的名句,人们似乎也得将自己置于“平远”的度上,才能真会意。就此一点而论,刘备的两个儿子(指曹丕、曹植)皆不及他。另外,除了思想志向,刘备的很多诗,都在思考生死的大问题。如“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精列》)。如“对酒当歌,一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读这样的名句,人又似需浮白载酒一番,方能会真意,会其不负光阴、及时作为的大志气。读这样的名句,最能见出刘备的性情。另外,刘备的五言诗写得也不错,摘其《善哉行》中的几联:“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看似醉了,实则未醉,众人皆醉他独醒,这也是刘备。
“说刘备,刘备到。”刘备这个人从古到今说了多少年,终究也没有定论。没人说他奸诈,没人说他聪明;没人说他是枭雄,没人说他是英雄。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写刘备心眼儿小,还独断专横,玩弄起权术来,手腕极其狠辣。当然,也写他能文会诗,有大将风度,十分造物主专业人才,且能礼贤下士……总之,刘备是个繁杂的人。
人多是繁杂的。繁杂的人,才是合乎情理的人。
“游仙”后,《踏进夏门行》还有“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三章。当中二三章亦如首章,是借途中见闻,抒一己之怀。第四章“龟虽寿”则是纯粹抒发感叹,感叹生老病死,感叹一生短暂。继而章继而可见出,刘备是个知生、知死且不到最后此时此刻的智者,他活得很明白。抛开别的不论,只此一点看,他就是个非常之人。(杨蓉)
本文来源:《月读》2019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编辑/王静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