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凌晨,阿里巴巴数据显示,今年双11全球狂欢季半小时实时成交额突破了3723亿,订单峰值为58.3万笔/秒,又一座新的消费里程碑诞生了。
走过12个年头,“双十一”三个字承载了太多,从“光棍节”变成“购物节”,不管国家知识产权局最终如何研判,是阿里巴巴开创了先河这一点毋庸置疑。
最初,双十一等于“五折包邮”的单纯快乐,而现在,预售、满减、叠猫猫、战队PK、直播领券、限时秒杀.....
不过今年阿里也不是没下血本,这不至少股票“打折”了么
言归正传,随着时间战线拉得越来越长、规则越来越复杂、跳转链接越来越多,简单的购物动作就开始变味儿了。
从主动变被动(po)参与
无处可逃的双十一。即使你打定主意不参加这场购物狂欢,也依然难逃它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总有人,甭管熟不熟每天孜孜不倦发来助力消息;各大商家的优惠短信每天删到手软;随便打开一个软件,不关闭七八次跳转页面根本进不到自己想使用的功能.....
网友无奈吐槽:双十一期间的手机不是手机,而是“随时随地跳转淘宝.gif”。
要说最无奈的便是点击助力这件事,多数人上一次这样被亲情、友情、同事关系、合作关系“绑架”,还是拼多多的百元提现大战时期。
现如今不管是骄傲的电商巨头还是高贵的用户,当初有多瞧不上拼多多,现在就有多么拼多多本拼。
图 | 来源于网络
“薅羊毛”无限循环
双十一领衔的“价格混淆”式优惠规则,逐步催生了技术“羊毛”党的迅猛发展,原本最正常的打折促销商业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标签”、一种“情绪”,甚至一种“怪圈”。
从微博到小红书到豆瓣再到微信群,甚至一些本地论坛名校BBS,薅羊毛组织可说是无处不在。
每到双十一期间,这些组织成员甚至会数以万计地增加。
其中,豆瓣的一些小组更是屡次火到出圈,比如著名的“抠组”,以及最近引发很多讨论的“拼组”内部的“爱恨情仇”“前世今生”(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拼组”观看全帖)。
这些组织内部可谓是“人才济济”,为了最终省出那几块几毛,某些组员惊人的计算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令人惊叹。
图 | 豆瓣某用户手写拼单分析图
以尽量低的成本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本是十分快乐的成就感,可当投入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很多人便会开始深陷一种“羊毛怪圈”。
图 | 当代年轻人攀比怪圈
会变得开始抵触原价销售这件事,简单的购买行为开始与折价强行绑定。
为了满足病态的“羊毛”心理,他们会不自觉地为了凑优惠买过多不需要的东西,遇到了“大便宜”不惜透支消费抢下,为了拼单左拉右凑消耗人情。
最终发现自己的钱包越“抠”越穷,越“薅”越瘪,最终被这些“便宜”包围甚至湮没。
双十一式PUA无处不在
【1】价格混淆:
做任务领喵币、战队PK、不让用户查看过去3个月订单、不同金额的满减、多件多折等等,每年的双十一优惠名目五花八门。
这些复杂程度逐年递增的规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混淆手段,目的是通过提高优惠条件门槛来增加用户的比价难度,同时提高用户的参与深度和时间成本,从而促使下单率的提升。
有一种便宜,叫做你以为的双十一优惠价。
【2】信贷消费:
稍微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到双十一,即使你什么都没做,你的花呗、白条、信用卡等会不同程度得悄悄提高额度,诱导你进行信贷消费。
这其中阿里系支付尤为做到极致。
免息延期还款、无息分期、光速借款超低还款、限时透支等一环套一环,花呗/借呗/晚点付轮番上阵,给你透支三级跳超强后盾,激情下单时有着自己无限富有的错觉。
图 | 这届双十一诞生的自嘲新词汇
配合着“打工人”式的自嘲,负债累累的年轻人集体阿Q精神“高潮”,反以“吃土”攀比为荣。
只可惜这场消费狂欢过后,“L贷”的是他们,“M肾”的是他们,走投无路啃老的也是他们。
一次狂欢,需要一年甚至数年“廉价”生活来填补亏空的,更是他们。
躲过消费陷阱,又在理财泥潭被收割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说,这未免太过妖魔化支付宝等线上支付软件。消费意愿是自己选择的,我不贪便宜便是。
话是没错,只是未免太过小看了阿里系的一盘大棋。或许你确实不在乎薅Tao系羊毛买东西,
但,
金融平台首页的推荐基金你买过么?50元的理财体验金你点进去过么?0元保险免费领你上车过么?
自以为线上玩转“钱生钱”游戏的你,可知道大数据“杀生”也“杀熟”,一样的理财产品,你看到的就是比别人收益低费率高?比如,
图 | 同样新用户左安卓,右iPhone
你又如何能知道,你在支付宝买入的定期理财竟会是一支股票型基金?比如这位网友,
图 | 来源于豆瓣网友维权贴
网友x君7月底,在支付宝的定期理财页面推荐下,花1万元买入了“光大阳光对冲6个月持有混合C”。虽然x君买股票基金,但单只基金买入从未过万。基于对该产品一个月的观察,以及对支付宝理财产品的信任,x君在8月底继续买入5万。甚至“鬼迷心窍”,拿母亲的积蓄又买了5万。紧接着,x君的噩梦开始了。9月和10月,基本上大盘涨它也跌,大盘跌它也跌。
图 | 来源于豆瓣网友维权帖
总计买入11万,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每天持续打水漂,换做是谁都冷静不下来了。
于是x君去支付宝的基金板块搜索这个产品,没想到他买的根本不是定期理财产品,而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股票混合型基金。
图 | 来源于豆瓣网友维权帖
更可怕的是,在6月的报告中,该产品的基金规模只有7000万元左右,而到9月份,规模已经达到了11亿。
也就意味着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通过支付宝定期理财页面,光大便募集了10亿+的资金。
其中收割了多少亩被稀里糊涂骗进来的韭菜可想而知!!!
x君想要维权,然而光大证券和支付宝互相踢皮球,定责陷入僵局,到现在也没能得到妥善解决。
图 | 来源于豆瓣网友维权帖
蒙受损失的用户自发集结,可惜维权群除了一片哗然,也暂时无果。(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光大”观看全帖)
图 | 源于豆瓣网友晒图
看到这阿琳也不免唏嘘,资本裹挟下已经996的年轻人,如今真是连理财自由都没有了么?
互联网巨头如此堂而皇之得于监管边缘疯狂游走,“打工人”们即使艰难逃过消费主义的陷阱,也依然躲不开大数据时代的线上金融骗局。
节流困难,开源也要这般如履薄冰,全民消费狂欢虚假繁荣的背后,是亿万年轻人深陷廉价人生旋涡的黯然。
图 | 源于网络
曙光已现,国家监管重拳出击
国内苦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寡头化,垄断化,封闭化久矣,所幸国家已经开始重拳出击,加大监管,店大欺客的情况将逐步减少。
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指出,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协议主要是指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协议、决定可以是书面、口头等形式。
随着监管的日益严格,各大平台的合规性也自然会更高,消费者维权的依据也将更加完善。
大环境的利好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但自身的优化可以从此刻就开始。消费记得量力而行,按需购买,免得一时透支爽,还款泪三行。
通过互联网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确实是一件相对便捷高效的事情,但要记得对知识保持一定的理智与敬畏,不要无脑入市。
在平台看见数据美观的推荐理财产品时,也要多留一个心眼,自身精力和学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适当相信专业人士和善用理财工具都是更高效的选择。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