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六八 232 0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1张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分别做的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任勇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胡光阳应邀在总台中国之声两会高端访谈《会里会外》权威解读两高报告。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2张

今年两高报告有何特点?中国之声:今年两高的工作报告,通篇聚焦“国之大者”,贯穿“人民至上”网友们认为,这是一份历时五年写成的答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法治力量能不能请两位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年的报告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如果用几个词语概括,是哪些词语?先请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任勇说说。

任勇:就像主持人刚才所讲的,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是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所以,说起它的特点,我觉得:首先,这是一份充满历史感的报告在全面回顾五年来工作的同时,报告也简要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还反映了新时代十年人民法院在司法理念、审判执行、司法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长足发展进步。

一年、五年、十年,这个历史跨度,在以往报告中是不多见的,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厉行法治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感受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从第二点来讲,我认为这是一份体现时代性的报告起草组坚持人民群众和代表委员关心什么、我们就报告什么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扣准时代脉搏。

从维护国家安全、参与扫黑除恶、严惩职务犯罪到惩治信息网络犯罪,从弘扬契约精神、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到妥善化解涉疫纠纷,报告再现了五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法治故事,请大家共同来见证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步伐。

从第三点来讲,我感到这是一份具有生命力的报告起草过程历时120多天,开展了很多形式的调研,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使用了160多组数据和90多个案例,修改39稿,一遍比一遍更接地气,一稿比一稿更加鲜活。

它凝聚着各方面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关心支持,凝结着全国3000多个法院、59万名干警的付出和汗水,来接受代表委员、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阅中国之声:下面请问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胡光阳,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最高检工作报告的特点,您选哪几个词?

胡光阳:每年两会最高检工作报告都是21万检察人向全国人民交出的答卷结合自己参与起草的经历,用三个关键词简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这份答卷的特点第一个关键词:人民情怀有的听众可能注意到了,我们报告的每个部分,都突出了“践行人民至上”,人民情怀体现在整个报告中。

不管来自哪个领域、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所关注的点老人、妇女、孩子,民营企业家、农民群众、警察、医务工作者、解放军、进城务工人员、港澳台侨胞、残疾人士,等等,报告中都讲到了怎么维护他们的利益,就是要让法治的光辉照耀到每一个人。

第二个关键词,能动检察报告工作回顾部分每个标题都有“能动检察”这四个字,这是报告的一个主题词什么是能动检察呢?用大白话说就是积极主动履职比如,2020年最高检向住建部发了四号检察建议,推动窨井盖治理有的同志不理解:堂堂最高检,怎么去管小小的窨井盖?实际上,窨井虽小,但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

大家经常从媒体上看到,今天这里有个孕妇掉井里了,明天那里有个学生被下水道冲走了窨井盖种类繁多,涉及水电气、供暖、通信、广电等,治理比较难最高检向住建部发出检察建议,促进对各类井盖联手共治地方检察机关联动落实,督促整改窨井安全隐患101万处。

这就是能动履职这些事检察机关也可以不做,但积极主动做了,人民获益,国家获益第三个关键词,理念引领报告不仅汇报做了什么,还注重汇报为什么做,深入阐释理念观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今年报告中还有“恶意损害公益必须惩罚性赔偿”,“按程序办”绝不能躺平为“程序空转”,等等。

我们期待这些理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引领社会法治意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守护?中国之声:最高检报告中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有两组数据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个是,2018年至2022年,起诉各类犯罪嫌疑人827.3万人,较前五年上升12%;另一个是,2022年起诉杀人、放火、爆炸、绑架、抢劫、盗窃犯罪为近二十年来最低。

请问胡主任,如何理解这“一升一降”?胡光阳:网友们看得很仔细!司法办案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体现社会治理手段的不断调整与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20年间,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来说就是:重罪案件持续下降,轻罪案件也就是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持续上升。

报告中这两组数据“一升一降”,就印证了这种变化:一方面,过去五年整个刑事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其中,上升的主要是罪行较轻的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比如,起诉“醉驾”150万人,上升1倍;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从2018年137人上升至2022年13万人,等等。

这些犯罪上升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治理进入新阶段,对经济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管理更加精细化另一方面,过去五年起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比前五年下降31.7%,2022年起诉杀人、放火、爆炸、绑架、抢劫、盗窃犯罪更是达到了近二十年来的最低。

这些犯罪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安全感,数量持续下降,反映出我们国家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这就是“一升一降”看变化、“一升一降”显平安中国之声:刚才胡主任说了“一升一降”如何理解,其实,网友对报告中的“一低一高”也很感兴趣:诉前羁押率为有司法统计以来最低,不捕率、不诉率为有司法统计以来最高。

羁押的少了,不捕、不诉的多了,是不是意味着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减弱了?胡光阳:这跟您提的上一个问题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常说,法随时转过去二十年间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司法机关的办案理念、司法政策也要与时俱进。

基于这一考虑,2020年,最高检就提出“少捕慎诉慎押”检察理念,要求检察机关更加准确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从严打击的同时,对较轻犯罪、初犯偶犯等做到少捕慎诉慎押2021年,这一司法理念被确定为刑事司法政策。

我们携手政法各机关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刑事犯罪的诉前羁押率,也就是起诉时犯罪嫌疑人处于拘留和逮捕状态的占比,从2018年的54.9%下降到2022年26.7%,这是从1985年最高检有司法统计以来的最低值;不捕率则从22.1%上升到43.4%,不诉率从7.7%上升到26.3%,这两个比率都是有司法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因此,报告中的这“一低一高”,实际上反映了刑事司法政策的与时俱进,体现了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羁押的少了,不捕、不诉的多了,可能有些网友会担心犯罪嫌疑人会不会逃跑?会不会放纵犯罪?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少捕慎诉慎押决不是不捕不诉不押,而是当宽则宽、该严则严。

对那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我们始终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坚决依法惩治、决不手软同时,对于那些涉嫌较轻犯罪,依法不捕、不诉的,也绝不是放任不管不捕的,更多地运用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措施管起来,而且更多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监管,实现由传统的“人盯人”向“数据管人”“科技管人”转变,保证不“关起来”也能管得住。

对于那些不起诉但确实构成违法、应该给予行政处罚的,及时移送主管机关处理,让违法行为受到应有惩戒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3张

中国之声:在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方面,我们看到法院工作报告里专门讲到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并举了一些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典型案例,请任主任为大家介绍下这项工作开展情况?任勇: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全社会的期盼。

但是近年来,“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等以“养老”为名的违法犯罪愈演愈烈,老年人深受其害,人民群众也是深恶痛绝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部署要求,一方面,坚决依法惩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判处罪犯4523人,重刑率达到26%。

比如,报告讲到的“夕阳红”案,被告人创办了“夕阳红”公寓,打着到公寓养老、投资的幌子,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要目标,非法集资28亿元,后来3名主要被告人都被判处无期徒刑另一方面,全力开展追赃挽损,尽最大努力挽回受害群众的经济损失。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以案释法,积极推进反诈宣传教育,揭露各种花样翻新的养老诈骗套路,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保持对养老诈骗犯罪的严惩高压态势,推动健全预防治理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司法如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之声:疫情三年多来,最高法院立足司法职能,积极为企业减负纾困,我们注意到报告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人民法院助力稳经济增信心方面出台的司法政策,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政策的背景和实际效果?

任勇:回顾疫情以来这几年,由于需求、供给、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合同履行、劳动关系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难,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不断进入法院,这些都是疫情之下司法面临的新情况,也是人民法院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最高法院通过及时制定、调整司法政策措施,指导各级法院妥善化解涉疫案件,帮助大家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与以往出台大型综合性指导意见不同的是,去年以来相继推出的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都是用“小切口”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都是一条一条的“新招”“实招”,也就是说,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精准了。

比如,对一些中小微企业出现拖欠账款等问题,法院协调企业以延期付款、分期付款等方式履行债务,鼓励业主减免租金、减免逾期利息,最终实现共赢再比如,有一家矿业公司,因为产生了8亿元债务,被起诉到法院,审理后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但是,这个企业可供执行的财产只有厂房和设备,如果像往常那样进行查封、拍卖,那么企业的财产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债务可能彻底无法偿还,所以相关法院依托“物联网查封财产监管系统”,用电子封条、监控设备实时监管相关财产,变“死封”为“活封”,让企业可以“边查封边经营”,让强制执行更有温度。

这些措施,很多都是充分吸收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是司法的担当,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制度优势的体现未来,人民法院将继续总结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努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国之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最高检的报告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请问这项工作是如何实现对涉案企业的“惩治促矫治”,让“企业获新生”的?胡光阳: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过去三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尤为不易,更需要、更珍视法治的呵护。

一些小微民营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因为不善经营、不规范管理,导致触犯法律作为司法机关,是“一棍子打死”,还是视情挽救,督促他们改过、发展呢?很显然,如果能根据案情给他们一个机会,帮助企业整改问题、合规经营、走上正轨,无论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还是保就业保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像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国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给予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的机会,道理是一样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检察机关认真领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发布11项检察政策,明确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

落实中,为了防止“一宽了之”,最高检2020年起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依法可以不捕、不诉的,先要求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积极整改,把违法违规的问题整改好、把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弥补上,然后再依法作出不捕、不诉决定。

这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症下药”,避免企业因为涉案而垮掉了、倒闭了,影响就业和民生我们报告中有一个案例,有一家网络公司非法爬取一外卖平台数据,涉嫌犯罪检察机关审查认为,爬取的数据不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情节较轻,同时这个公司还是一个成长型的科创企业,主要因为管理粗放导致涉案,于是就启动合规整改程序。

严格落实监管、认定整改合格后,检察机关依法不起诉结案当年,公司新增员工700余人,营收增加1.6亿元,纳税增加1000余万元这就是惩治促矫治,企业获新生司法如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之声:“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活力”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幸福密不可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法院环境司法成为新的亮点,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了解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专门设立“中国环境司法”板块,收录大量中国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和年度工作白皮书请任主任介绍一下,法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任勇: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在环境资源审判方面着墨很多,因为五年来,各地法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确实是亮点纷呈比如,宁夏法院审理的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督促8家企业投入了5.69亿元,去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江西法院审理的三清山巨蟒峰案,三名“驴友”为了攀岩,在巨蟒峰打入了26颗岩钉,造成名胜古迹不可修复的毁损,被判赔600万元并追究刑事责任;云南法院审理的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挽救了濒危物种绿孔雀最后完整栖息地,入选了联合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典型案例。

起草组同志们有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在写环境资源审判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从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到三峡库区、贺兰山脉,我们脑补这些画面,在办公室里仿佛就能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但同时也能感到,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院通过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修复司法政策、建立专门审判机构、完善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机制等创新举措,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4张

中国之声:在全国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中,生态环保领域的案件几乎占了一半,今年的报告里提到了“万峰湖案”“南四湖案”,这都是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案件为什么特别强调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胡光阳:实践中,一些公益损害问题跨行政区划,特别是一些跨省域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由一个省的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督促治理,往往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报告中提到的万峰湖、南四湖,这两个湖共同的特点是水域连接多省万峰湖地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接合部,南四湖流域涉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个湖过去都污染很多年,也治理了很多年,始终没有根治。

为什么?因为跨流域污染治理往往“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怎么办?就需要流域各省区同步共治、综合施策因此,最高检就决定直接立案办理,调用流域各省区检察人员共同办案,得到了各省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合力。

经过努力,这两个湖的污染问题明显好转,逐步恢复了“一湖碧水”最高检直接办案,统筹地方检察机关人员力量攻坚克难,相关省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表面上是办案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家事如天,法官如何断家务事?中国之声:老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家事审判一直以来都是基层法院审理的主要案件类型,法院在维护婚姻家庭幸福和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最高法多年来持续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落地执行,请任主任为我们作些介绍。

任勇:家事审判涵盖婚姻、继承、赡养、未成年人保护等很多领域,可以说关系千家万户最近,最高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法治纪录片《家事如天》第三季已经播出,引起社会积极反响,很多案例看了之后,让人潸然泪下,感到案如其名,家事虽小但确实“家事如天”。

刚才主持人提到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2016年实施的反家暴法的一项创新这些年,人民法院签发保护令超过1.3万份,努力筑起家庭成员安全“隔离墙”但是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家暴?以什么样的标准认定家暴?曾经是制约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的“瓶颈”。

针对这个问题,去年7月,最高法院出台相关规定,列举了10种证据形式,同时明确了只要存在家暴的“较大可能性”就可以签发保护令,而不需要达到“高度可能性”,这样就有效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难度规定实施后,多地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数量明显增加,对于遏制家庭暴力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如何守护“少年的你”?中国之声:任主任刚才还提到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家庭教育促进法》,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框架更加完善,人民法院积极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推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措施落实落地。

比如在去年的报告解读中,最高法专门介绍了“家庭教育令”,请任主任介绍下人民法院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又有什么新进展任勇: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了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明确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将被判决终身不得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体现了对师德严重违规问题的零容忍。

意见施行后,多家法院在相关案件判决中加入了“终身禁业”的内容,就是要防止犯罪人“重操旧业”、再次侵害未成年人,同时让用人单位落实好入职查询义务,在全社会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安全清朗的校园环境。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持以少年审判这一“特殊的希望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更好呵护少年儿童健康安全成长中国之声:最高检的报告中用很大篇幅介绍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其中提到两项政策:成年人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一律从严追诉;网络猥亵等同线下犯罪追诉,请胡主任为我们作些介绍。

胡光阳:实际上这些都体现出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报告中提到的这两项政策就是这一思路的典型体现一项政策是成年人拉拢、诱迫未成年人参与有组织犯罪一律从严追诉很多网友都知道,根据刑法规定,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一些非严重暴力的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一些黑恶犯罪组织专门利用刑法这一从宽条款,拉拢、诱骗甚至强迫未成年人加入犯罪组织,去实施一些违法犯罪,案发后让未成年人去“顶包”、当“炮灰”,妄图逃避刑事处罚,性质极其恶劣针对这种情况,最高检要求一律从严追诉、从重提出量刑建议!这项政策已被反有组织犯罪法吸纳为法律规定。

还有一项政策是网络猥亵等同线下犯罪追诉2018年,检察机关抗诉了一起通过网络聊天强迫女童自拍裸照的案件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以诱骗、强迫或者其他方法,要求未成年人拍摄、上传裸照或视频,危害性与线下犯罪是一样的,同样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应当等同线下犯罪予以追诉。

最高检把这个案件作为指导性案例下发,确立了这样一项检察政策通过这两项检察政策,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出重拳”,守的是社会的底线,护的是国家的未来中国之声:报告中还介绍了强制报告、入职查询两项制度,请问检察机关在这两项制度建立和落实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胡光阳:强制报告制度,主要指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比如老师、医生等,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或者疑似受到严重侵害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这项制度对于解决一些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导致犯罪发现难、发现晚问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比如,有一位医生接诊了一个6岁的孩子,发现这个孩子浑身多处大面积瘀青,有的还是陈旧伤,孩子父亲说是不小心玩耍摔伤了,这个医生很敏感,认为明显不是摔伤,有可能是被殴打虐待导致,于是就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查实孩子父亲虐待的犯罪事实,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不履行强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被追责有一所小学,两名教师猥亵多名学生,学校的校长和分管校园安全的副校长知道这个情况,不仅没有报告,而且故意隐瞒,导致罪犯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检察机关以玩忽职守罪依法追究了校长和副校长的刑事责任。

截至目前,检察机关已通过强制报告追诉犯罪5358件,对不予报告的督促追责719人入职查询制度,是指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比如学校、教辅机构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询应聘者有没有性侵、虐待、拐卖等违法犯罪记录,同时应当对已经从业的人员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犯罪记录查询。

这项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招聘的入口,就把那些“大灰狼”拒之于门外;另一个是,把那些已经混进去的“披着羊皮的狼”揪出来,最终的效果都是防止“羊入狼口”截至目前,检察机关已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开展入职查询2000余万人次,不予录用1830人,解聘有前科劣迹人员6814名。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报告案例中的故事你知道吗?中国之声:近日,最高法发布了第三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今天的报告中对这一部分工作也进行了介绍法院如何在裁判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任主任介绍下。

任勇:通过司法裁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年来最高法工作报告的重点、亮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写在《民法典》第一条里面,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老百姓为什么关注?就是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说不定哪天就会遇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办比如,到景区拍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出现了这样的案例: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用不雅手势进行摆拍,就要依法追究刑事和民事责任。

还有,见到有人生病倒在地上“扶不扶”?遇到社会不文明现象“劝不劝”?看到肇事后逃跑的人“追不追”?大家会问,我好心去做好事,到头来会不会反而被追究责任?当这些法律和道德难题摆在眼前的时候,我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含糊其辞,就像报告中讲的,“面对矛盾冲突、是非曲直,不回避、不含糊、不迁就”。

人民法院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裁判,让公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引导全社会弘扬崇尚英模、邻里相助、伸张正义、助人为乐的精神,让“做好人、行好事”没有后顾之忧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们发布的三批典型案例和背后的故事。

我们要一起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5张

中国之声:这几年检察机关发布的不少典型案例引发了热议,比如报告中提到的“昆山反杀案”“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最高检为何如此重视“案例”?胡主任?胡光阳:比如“昆山反杀案”,正常骑行的于某与醉酒驾驶闯入非机动车道的刘某发生争执,刘某先用砍刀连续击打于某,于某反抗过程中夺刀还击致刘某死亡。

这起案件发生在2018年,当时几乎引发全民“围观”最高检指导江苏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提出案件定性意见,支持公安机关撤案后来,我们要把这起案件作为正当防卫的典型案例公开发布,指导地方检察机关依法办理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丽江唐雪案等一系列正当防卫案。

通过这些正当防卫案例,引领乃至重塑了正当防卫理念,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样一个朴素的正义观深入人心过去五年,检察机关以正当防卫不捕不诉1370人,是之前五年的5.8倍再比如“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一段9秒钟的偷拍视频、几十条伪造的聊天记录,就让仅仅去楼下取个快递的谷女士变成了“出轨女”。

违法成本很低,却给当事人工作、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最高检关注到这起案件后,认为这一类案件不仅侵害公民个人权利,而且严重危害网络社会秩序,不应该让受害人仅凭一己之力维权,司法机关也应该承担追诉的责任于是,最高检就指导浙江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以涉嫌诽谤罪立案侦查,由公民自诉转为国家公诉,并且由这个案件确立了网络人格权保护公诉原则。

过去五年,检察机关起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持续向社会传递“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正因为案例有“办理一案、引领一念、治理一片”的特殊功能作用,最高检始终高度重视案例指导工作,过去五年共制发指导性案例136件,比前五年上升了3.5倍。

如何高效、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中国之声:最高法报告中有关于“智慧法院”非常亮眼的一组数据,我们知道智慧法院已经成为中国司法的鲜明亮色,这些年也是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请任主任简要介绍一下智慧法院建设相关情况。

任勇:主持人讲的疫情大考,我们都是一路走来,回想起来确实殊为不易不仅我们是这样,近来在线举办的一些国际司法交流合作论坛上,疫情背景下的案件在线审判,始终是各国法院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交流最多的话题之一。

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经验,为国际司法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所谓智慧法院,是通过推进司法工作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人民法院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举例来讲,比如,在线诉讼,研发了覆盖四级法院的“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立案、开庭、送达等在线服务,大家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电脑,就能够在线完成各类诉讼事务。

还有智慧执行,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破解了以前查人找物难题,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600多亿元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也促进了司法公开,我们建成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支持案件信息依法公开,同时也为社会了解、监督法院工作提供了窗口,许多公众关注案件的审理是全程公开,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万万没想到(怎么删除爱企查历史信息要怎么操作) 第6张

中国之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这件事检察机关持续做了四年为什么要集全国检察机关之力做这件事?胡光阳:信访问题大多涉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全国检察机关年均接收信访总量100万件左右,其中最高检就有20万件。

过去,由于工作力量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接收的群众来信大多未能及时回复有的来信群众希望得到回复,甚至在寄来的申诉信件中主动附上邮票和信封,“请”我们回信,实际上是对检察机关的批评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平时给别人发一条询问问题的微信都希望“秒回”,更何况群众信访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9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因为要增加很多工作量,刚开始有不少同志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做不到最高检明确提出,关乎人民群众的揪心事,人手再紧也要做到,工作再难也要做好。

为此,我们充实信访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督导检查通过不懈努力,总体兑现了承诺四年来检察机关收到近354万件信访,都在7日内告知“已收到、谁在办”,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超过95%,得到信访群众充分认同。

有一位老人,他的儿子偷东西被判刑,这位老人始终对法院判决不服,多年申诉信访最高检收到申诉信后,发现申诉材料不全,就打电话联系他补充材料,老人说他不识字,检察官就帮他梳理有关情况,完善有关材料,办好了受理手续。

这位老人很感动,专门请人代写表扬信,在信里说“哪怕最后没有得到支持,我也一定不再上访”这些鲜活的案事例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群众来信虽然数量很大,但只要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情同此心,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件件回复不仅能够做到,而且完全能够做好。

报告如何体现纠正冤错案件维护社会公平?中国之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今年高法报告将“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单独的一大部分,强调使“司法裁判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心中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请问这体现了人民法院怎样一种司法理念?。

任勇: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位于江西景德镇的浮梁古县衙是廉政和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它的大堂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其中上联写的是“法合理与情,倘能三字兼收,广无冤狱”,意思是如果裁判者做到了法、理、情三个字兼收融合,那么基本上就能避免冤错案件的发生,它鲜明传递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们强调牢固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国法天理人情相统一比如,报告中提到的“为筹办抗战纪念展收购枪支案”,一位市民自费筹办抗日战争博物馆,后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购买了抗战时期的枪支和子弹。

严格来讲,法律规定枪支弹药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法院审理认为,这些枪支因严重锈蚀,也缺少零件,实际上已经不能击发,而且当事人是出于爱国主义目的用于展览,应当立足公平正义和社会危害性大小来区分罪与非罪,所以最后没有作为犯罪来处理。

这就是体现了把法律专业判断与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相结合,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受刑事追究未来一年有何工作部署?中国之声:节目的最后,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两高工作,最高法报告中提到“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2023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首先请任主任简要介绍未来一年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

任勇:党的二十大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人民法院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最高法报告从五个方面,对2023年工作提出建议,贯穿其中的一个鲜明目标就是“以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什么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概括起来讲,就是要通过理念、机制、模式的重塑,进一步提升案件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更好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

今年的工作,很多都已经在谋篇布局比如,报告提出,我们即将发布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又一个重磅举措再比如,报告提出,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要强化劳动权益保障,要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的综合效能,要加强对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等等。

新征程上,全国法院和广大法官会向着公平正义不断奋进、勇毅前行,去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支持法院工作,让我们来共同参与、见证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之声:最高检报告中特别讲到“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落实到2023年工作中,都有哪些具体考虑?胡光阳: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初,最高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门召开全国检察长会议进行部署,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机关的中心任务是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本次全国两会精神,以检察工作理念现代化为先导、体系现代化为重点、机制现代化为关键、能力现代化为基础,不断提升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侯洁林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先修复后付款1870382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