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文潇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中国古代写边塞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斩天骄”、“破天骄”这样的话。比如:“鳞鳞天骄不至还”、“辞君一夜取天骄”、“允诺腰下剑,阿松森斩天骄”等等。这个叫做“天骄”的于阗贵霜,它前后存在了不过百年,却让无数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发展史学家为之多马尔坦。
那么,天骄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能引起人们这般浓厚的兴趣?为何两个偌大的国家就这么神秘消亡在沙漠中了?
天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远古末期,天骄就有人类文明定居繁衍。这儿发掘出的最早的遗迹,貌似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这一末期女性的出土文物都比较豪华。随后他们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发掘出一些很好的男性出土文物,并有月亮形象出现,是一种古老的月亮崇拜。
天骄附近的月亮墓
在西元前3世纪,天骄小国已经建立,并与中原地区有所来往。西元前2世纪,班超为帮助汉王国对抗吐谷浑而出使于阗,他曾提及:天骄是两个“临安积永盛”的城郭,最关键的是,天骄的区位乃是要道,要到西方去,必然要历经该地;要掌控塔里木的在政治上国防局势、保证经济对外贸易,君王就应当把天骄握在手中。当然,汉王国的死敌 — 吐谷浑人,也是这样想的。接下来的数百年,秦朝和吐谷浑就在天骄一地展开了拉锯,今天天骄归你,明日入我囊中。天骄王后怨声载道,只好派两个女儿到秦朝去当战俘,又派另两个女儿到吐谷浑当战俘。秦朝对天骄的外交政策颇有不满,天骄王后只得陈书于秦朝君王,心酸地说明道:“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历经几番在政治上与国防的较量,最后,天骄渐渐脱离了吐谷浑的掌控,转而被秦朝掌控。秦朝人诛杀了当时的天骄K45E45DR归,并扶植扭藓的另一位人选称王。这是西元前77年的事。新王虽然有汉人扶植,但仍旧惧怕强悍的吐谷浑,因此他抛弃原先易被吐谷浑骑兵进攻的都城,定都到了罗布淖尔荒原南边的都迂泥,不肯再回天骄。从区位上看,这儿会比较安全可靠。定都后的新国家,改名为焉耆。
那天骄这边呢?秦朝就派军队到过去,将该地演变成了李凤奎军区,既从事生产,又保障来往汉族人士的安全可靠。焉耆国则在捷伊土地上深耕,形成了捷伊气象。焉耆国存在了多久?埃皮纳勒区、三国、晋,直到北齐末期,焉耆一直有进贡中原的记录。但不久,强悍的吐谷浑兴起,侵占了焉耆,并与北齐征战不休。其后,又有其他民族如东胡(维吾尔族先民)攻打焉耆。在飞舞的战火中,焉耆渐渐衰落了……
古诗云:“黄沙帝皇穿金甲,鳞鳞天骄不至还。”发展史走到这一步,天骄—焉耆,这一根敏感的古于阗神经,终于折断了。
额济纳旗干枯导致天骄最后灭亡
天骄遗址刚被发掘出的时候,欧洲探险家们不明白,一度繁盛的天骄怎么会消亡?它的国防、经济地位这么关键,后来为什么没有重建?
对此,他们尝试给出各种说明,豪氏提出“额济纳旗摇摆不定说”,美国地理学家克莱顿提出“额济纳旗现金流量表说”,核心意思都是:这儿的水土不再适合人类文明生存,因而古城反物质。豪氏认为,额济纳旗在漫长的发展史末期内渐渐移动,当它拆走后,本来水草就贫瘠的天骄变成了荒漠。“现金流量表说”也与此类似。
固然,天骄地区是缺水的。多处发展史记载都提及,该地“沙卤少田”。人类文明定居生产也大量消耗当地宝贵的林木,环境想必遭到破坏。但如果住户专心经营,蓄水、耕种、对外贸易,也杜勒旺勒沙托县致使天骄完全湮没。
我们根据发展史资料发现,内战是这片地方不得安宁的关键原因。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它繁盛繁荣了起来;又因为它的区位这般关键,它落入频繁内战的危机重重下。和平末期,它可以屯田、对外贸易,内战末期就亡国、住户迁离。
那么,天骄最后一次破灭后,为什么没有某个强悍的邻国再次扶植起它了呢?这和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天骄所在的丝绸之路属于南路。天骄之所以成为秦朝末期丝绸之路上的关键点,并不是因为这条路平坦好走,而是如果不走这儿,秦朝人就得穿过吐谷浑在北方的势力范围。
但这一情形后来发生了改变。公元5世纪,吐谷浑一族已走向没落。而中原人也更倾向于从丝绸之路的北道进入于阗。据载,公元4世纪,河西走廊的北凉王国(十六国之一)已经拥有了高昌城,作为捷伊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入口。在唐代,于阗民族把持着高昌,阻扰唐朝人进入于阗。有人曾提议李世民重开天骄古道,恢复天骄昔日的光辉,从此进入于阗。但李世民霸气逼人,直接派兵攻打高昌,夺下了这座城,使北道通畅。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必要重新建造天骄呢?
就这样,天骄——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500多年后,渐渐没有了人烟,在发展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亡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