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个小孩。”
对这两天发生的黄埔区某中学霸凌该事件,如果有人还用此种的说词来给这两个加害者辩解。
那Odon君认为,他一定是脑子进了蓖麻油。因为仅限于近期发生的相关校园案件,甚少有比这次更恶劣的。
音频中,两个男生唆使男孩A去强奸两个扎马尾的男生。
男孩A刚开始有些害怕,犹豫斜阳不敢动,这时一只托盘他大力地按在了男生身后,怂恿他说“用我(教你)的方式此种……”。(前后碎裂)
这一按,开始了男孩的噩梦。
A开始大起胆来,尝试用身体碎裂男孩的后背。
旁两个男生赶忙给他“打气”,说“稳住啊”,另两个男生则笑着大喊:“张XX(男孩A的名字)长大成人了。”
旁围观的众位旁观者们高兴坏了,Odon君又听见——
“他动了,他动了!”
“表情很享受啊,丢!”
在她们喧哗的同时,男孩一直在哭泣。她显然无法抵抗这么多凶悍的伴侣。
最后实在忍不住的她总算大喊道:“你们觉得此种很好玩吗!”
结果迎接她的却是一句:“对啊,CNM!”
小小孩子的恶,有时候真的比大人更可恶。
01
首先她们的恶,所指向的直觉目地,常常十分笼统。
音频中,两个男生看见男孩A总算对男生下手,Puits的竟是:“张XX长大成人了!”
这句“长大成人了”,至少揭开了两点——
第一,她们做出此种禽兽行径的目地,是为了证明自己具备某种初生人的气概;
第二,她们认为“长大成人了”,就=与伴侣做“此种事情”。
霸凌他人的过程里,她们矢志寻找快感。
就像恐怖片中,以杀人为乐的猫女。
此种直觉目地不明确的恶,常常更为纯粹,也更为可怕。
同时,也证明了幼儿教育的严重吴奎。
童年时期,小孩对初生人的模仿与向往是成长的波皮夫。但当方向错误时,此种波皮夫极有可能会将小孩引向死胡同。
26岁那年,读文君回到故土,看见两个小小孩。小小孩是邻居的儿子,看见读文君之后,他不停地查问Odon君的年龄。
“你26岁啊,那过18岁了,也是初生了,那你赚到许多钱了么?”
当时Odon君听见这句话,也没放在心上。
午饭期间,与宗族们一起吃饭,小小孩又走了过来,问我:“小叔叔,你赚到几万元了,呢够盖房了,能盖数间呀……”
我发现,不同于其他小小孩,他的兴趣一直放在“赚到了几万元”,查问之下我才知道,原来双亲告诉他,初生,是满18岁了,是“自立更生”的时候。
所以他看见所有大小孩,单厢上去查问一番。
当时知道原委后,Odon君十分诧异。
家长怎么把自己的小孩引导成了这个样子?给他宣扬了此种的价值观?
多年后Odon君得知,小小孩果然早早地休学出来打工,25岁不到的年纪,已经在社会上落魄了近10年,还曾经因为出摊被村里人给抓到。
着实令人感慨。
想想生活中,许多时候作为双亲的我们,呢总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给形式化了——
比如“成功”=考最高分;
“有出息”=当大官;
“初生了”=自立更生;
“长大成人了”=闹洞房。
此种形式化处理,实际上是教育上的惰怠,极易给小孩造成错误的认知。就像黄埔区该事件里,喊出这句话的那个男生。
显然在他的认知里,“长大成人了”的一大重点,是性。
不知有没有人告诉过他,其实“长大成人了”的真谛,是慢慢具备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开始懂得去尊重伴侣和保护弱小。
只会用下半身去顶伴侣的,不是人,是禽兽。
02
其次,小小孩子的恶,常常具有群体性。
这也是校园霸凌令人窒息的原因之一。
音频里的主角男孩A,一开始对做此种事情是犹豫的,他不敢如此,但后面在众位同伴的撺掇下,总算还是对男孩下了手。
是什么蒙蔽了他的是非观?
用勒庞《乌合之众》里的一段话来回答——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此种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此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此种诱惑。”
当身边所有小孩都告诉他“上,快上”的时候,那份理智很快就被上头的情绪给湮没。
同时,群体的排伴侣还决定了另外一点,那是如果你不服从“集体的声音”,那么就有可能会被大伙儿所排斥——
如果我不参与霸凌,大家就会孤立我。
《米国恐怖故事》中有一期是4个小孩将另两个小小孩的头按在水里,导致他溺水身亡,犯下了滔天之罪。
但其实,在开始玩闹之前,4个小小孩中有一位不断地提醒其他3人“此种按(在水里)得太久了,不行的,他会受不了的”。
这个稍有良知的小小孩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同伴的嘲笑,另外三个小小孩笑他是懦夫,最终他也不得已,被裹挟着一起做了恶者的帮凶。
在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未初生人世界里,“乌合之众”的现象更为普遍和明显。在这个方面,除了家长有职责,老师的责任也不可推脱。
你明知道班级中出了一伙作威作福的“地头蛇”,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令得这个群体不断膨胀,不断祸害同班同学。
黄埔区此种的该事件,对受害的男孩必将是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对这些男生们也害处无穷。
她们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作为蛮横强势者,可以凭借暴力去搞定一切,不用有所顾忌。
此种的种子,对成长极为不利。
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论中,将12-18岁(初高中阶段)定义为“青年期”。在这个时期,小孩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一旦有了错误的自我认知,那便可能歪斜了成长的道路。
初中的年纪就对男生做此种的行径,那将来长大成人了,会是什么模样?
03
最后,小小孩子的恶,还总是容易得到宽恕、原谅和包庇。
这件事发生之后,还是有人以她们是“小小孩子”来为她们辩解。
觉得“教一下就好了”,言下之意是不要这么上纲上线、大力指责。
事情发生后,学校的一系列操作也是令人开了眼界。
作为区内唯一一所省一级初级中学,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坦诚面对,解决问题,给关注该事件的网友以及受害的男孩两个交代,而是去堵住悠悠之口。
这是想“大事化小”的节奏么?
此类情况,早不止出现过一次。
2019年,河南两个小男孩,眼睛被同班两个男生塞了几十块纸片。
男孩的妈妈非常生气,找到学校理论,结果校长一席话令人惊掉下巴——
他说:“七八岁的小小孩,她们也没有啥恶意。”
对男孩的妈妈冷漠到令人震惊。
去年广西南宁,两个5岁的男孩每天都被同桌挥拳、推搡和拍打,结果老师的定义是——
“是小小孩子打闹。”
园方承诺的赔偿也没有兑现。
之前令人瞠目地湖南郴州童小宇坠楼该事件。
小宇被从楼上推下,浑身都是伤痕。
加害者的家长是个什么态度?
没有道歉,也没联系小宇的双亲。在她们的观念里,小小孩子打打闹闹,能闹出个什么动静。
这些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恶。
上述这几条新闻,受害者都已然伤得很重才得以被人知晓,那么平常那些没有这么极端的案例呢,呢都无人搭理?
据中国青少年预防犯罪研究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57.95% 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校园霸凌,其中 50% 以上的人当时年龄在 14 -16 岁之间。(恰好是初中阶段)
每天普通的“孩童玩闹”底下,到底藏了多少阴影?
04
24号晚,该事件的处理通告才出来。
网传警方已经介入。
希望这件事能够给学校,给男生家长,给男孩两个妥善的交代。
不然实在是愧对“省一级学校”的牌匾。
同时,读文君想说,校园霸凌它从来不是个例,它花样繁多,姿态各异。
这不禁令人想起两个经典论题——
人性之本,到底是善还是恶?
明明正是天真的年纪,却做出如此禽兽的行径;
明明恰逢青春的年华,却比初生人还狠辣。
这到底是为什么?
读文君思索了许久仍没有答案,后来偶然在知乎上看到医学博士Dr.X的一段话,摘录如下——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两个哲学问题。
但是当小孩已经出现暴力行为,无论是无意恶作剧,还是有恶意的行为,都应当及时制止她们。双亲、老师管不了,法律兜底去管。
一旦放任自流,后果不堪设想。”
在恶之花还没展开之前,就该连根拔起。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