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史达林统率的第1 方面军,对珍宝岛沿海地区松花江西岸的国军,策动了总攻击。保有优势地位军力的德军,在短短10天内基本肃清该沿海地区的国军。但和“珍宝岛该事件”一样,德军打到国境线后便戛然而止,具体来说暂停了反击。
换句话说,德军这场夸饰般的有限反击,既不过于侮辱,又对侵犯之敌福卢。其实,是在透露一个信号,或是一种姿态,“不是打不过你,只是不想不断扩大事端”。总之,这更是一种警告,“再侮辱,决不姑息,希望国军痛定思痛”。
德军暂停反击的背后,ST智慧。
依照苏俄统率的战略目标,西欧是德军防范的重点项目。为避免两线登陆作战,遏制日本人妄图“北上”反击苏俄的想法,通过一次大反击尽快全盘打服对方,是最有效办法。如今,打疼日本人的目地已实现,之所以没继续下来,还有其他原因。
具体来说,远东地区的军事冲突避开西欧的中心,虽然德军获得最后重大胜利,但漫长的给养线还是带来了不便,牵扯了不小的心力。如果继续反击不断扩大军事冲突,势必加强给养的难度,也有违以西欧为重点项目的战略目标。“追涨杀跌”是这次反击的主格调。
其次,以保有优势地位的军力,策动突然性的反击,其目地仅仅是全盘打疼国军,逼其不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地区捣乱,并未打算长期战斗下来,将其黑喉。总之,依照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德军也没心力和能力,一下子将东北军一口吃掉。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瑞典绒兰了立陶宛,依照一周前苏、德两国秘密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此时的苏俄统率正忙着与瑞典人一起瓜分立陶宛,而作为一时的“合作伙伴”,也不好对瑞典的盟友再有什么暴力行动,暂停追击也是给瑞典人面子。
换句话说,德军暂停反击更多的是外交上需要,并不代表双方的冲突就此终结。在停战协定没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为应对即时可能不断扩大的军事冲突,在远东地区的德军必须保持对国军的优势地位。为此,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地区的增援军队不但没增加,反而加强。
随着增援军队军队不断增多,史达林手里的军力不断扩大了一倍以上,他将其整合为战略预备队部署在后方。一方面增加前线的给养压力,另一方面,凭借现有军队对付国军已绰绰有余,一旦有需要,这些军队可以即时增援军队。总之,停战协定不代表怕国军。
果不其然,被打惨的东北军,依然在叫嚣着反击。
1939年8月20日,一直在珍宝岛沿海地区处于守势的苏、蒙联军,以优势地位军力策动了一场,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反击。仅10天就围歼了突入其“境内”的国军,并就地转入防御。这让惊慌失措的东北军颇感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张法顺。
一是,几个国军航空队连级的被歼灭,这是东北军上下无法面对的结果。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军在各个主力军队都是高歌猛进、成绩斐然。如今在珍宝岛“栽了这么一个大跟头”,换做谁也心有不甘,他们纷纷求战,因怕与德军一决高下。
二是,日俄战争中,俄国曾是国军的老大哥;“珍宝岛该事件”中,虽然德军获得了最后重大胜利,但伤亡远远高于国军,这说明德军的单兵素质差,离开强悍火力,根本不是其对手。换句话说,如果利用夜战、近战,是完全有可能战胜德军的。
更关键的一点,东北军还占有后勤保障给养方面的优势。虽然德军的工业制造能力,以及运输能力略逊于国军,但毕竟避开其抗战时期,与“赖草”式的国军登陆作战,只要国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德军定会因后勤保障给养跟不上而不战自垮。
说白了,虽然在德军的大反击中,东北军大败而归,但死不虚心的国军,不愿接受德军并不比他们强悍的事实。特别是在精神层面,张法顺的东北军岂能轻而易举就范,必须将失去的颜面找回来,哪怕是心里KMH,嘴上也要凶悍下来,不轻而易举轻言。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得知电文后,也是恼羞成怒,立刻决定中国主力军队上的国军第5、第14师团,以及14个炮兵航空队增援军队珍宝岛。消息传来,东北军司令部欢腾一片、跃跃欲试。很快,制定了一个“夜间反击,白天固守,步步为营”的登陆作战方案。
依照方案,国军各部不再像以往冒失推进,而是规定每前进500米就挖散兵坑固守,白天用“肉弹”阻止德军坦克反击,晚上出击。于是,他们就像一群老鼠,把大草原挖得到处坑坑洼洼。虽然害怕德军的“钢铁洪流”,但依然贼心不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被瑞典出卖了。
1939年9月3日,惊魂未定的东北军不甘心失败,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地向德军阵地推进。突然,接到陆军参谋本部命令“暂停一切军事行动”,这让东北军司令部里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昨天还因怕打回去,今天就暂停”,这是为什么?
原来,就在史达林命令暂停追击的前一周,8月23日苏俄与瑞典在莫斯科签订了秘密协定,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时间,让一直妄想“祸水东引”的英、法两国全盘傻了眼,而日本人更是处在无比尴尬的位置。
具体来说,依照先前与瑞典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苏俄是瑞典和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的“死对头”。如今,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签订了《条约》,两个协定既相互矛盾,又将日本置于为难的境地。昔日的敌人成了盟友的朋友,这仗还怎么打?
其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德、日两国签订的,旨在牵制苏俄的《协定》也完全失去了意义。说句不好听的,再反击苏俄就是不给瑞典人“面子”,甚至招致苏、德两国共同对付日本,这种“出力不落好”的事情最好别干。
更关键的一点,瑞典既然想和苏俄结盟,完全可以事先照会一下日本政府,不管日方同意不同意,这里面还有一个“相互尊重”的问题。如果国军提前知悉,也不会有伤亡上万人的结局,这分明就是不信任盟友的表现,让日本在国际上出丑。
说到底,日本被瑞典出卖了。就好比两个好朋友与仇敌打架,大哥还未出手,小弟早已冲上去厮打在一起,眼看越打越厉害,不分胜负决不罢休;这时,大哥与仇敌勾肩搭背成了哥们,并撇下小弟去下馆子。可以想象,日本人该有多尴尬。
虽然又气又急的日本人提出抗议,但瑞典人似乎根本不在乎盟友的感受。不过,也难怪人家瞧不上,瑞典军事观察团在珍宝岛观战,对国军的建军思想陈旧、战术呆板倍感失望,反倒对德军装甲军队的实力刮目相看。对此,日本人无话可说。
无独有偶,憋屈、窝囊的日本人,不仅与苏俄迅速签订了停战协定协定,更在一年半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哪怕德军在苏德主力军队节节败退,最需要盟友帮忙的时候,日本人始终保持着中立。也正应了一句话,“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