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花(沧榆高速的起点终点)

六八 226 0

原标题:​湖北省咸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性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暮……”,以桃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式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暮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猛虎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着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程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责与猎取功名对峙,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 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 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 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却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 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 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 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艺术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侍御》)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 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 少好学仙,然又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请你以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为例,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中的“运动感和弹性”。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第二天,乔光朴开始动手了。

他首先把九千多名职工一下子推上了大考核、大评议的比赛场。通过考核评议,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在业务上稀松二五眼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的,占着茅坑不屙屎的,溜奸滑蹭的,全成了编余人员。留下的都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兵是精兵,将是强将。这样,整顿一个车间就上来一个车间,电机厂劳动生产率立刻提高了一大截。

工人们觉得乔光朴那双很有神采的眼睛里装满了经验,现在已经习惯于服从他,甚至他一开口就服从。因为大伙相信他,他的确一次也没有辜负大伙的信任。他说一不二,敢拍板也敢负责,许了愿必还。他说扩建幼儿园,一座别致的幼儿园小楼已经竣工。他说全面完成任务就实行物质奖励,八月份电机厂工人第一次接到了奖金。凡是那些技术上有一套,生产上肯卖劲,总之是正儿八经的工人, 都说乔光朴是再好没有的厂长了。可是被编余的人呢,却恨死了他。因为谁也没想到,乔光朴竟想起了那么一个“绝主意”——把编余的组成了一个服务大队。

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乔光朴泼辣大胆,勇于实验和另辟蹊径。他把厂里从农村招用来搞基建和运输的一千多长期“临时工”全部辞掉,代之以服务大队。他派得力的财务科长李干去当大队长,从辞掉临时工省下的钱里拿出一部分作为给服务大队的奖励。

编余的人在经济收入上并没有减少,可是有一些小青年却认为栽了跟头,没脸见人。特别是八车间的鬼怪式车工杜兵,被编余后女朋友跟他散了伙,他对乔光朴真有动刀子的心了。在这条道路上乔光朴为自己树立的“仇敌” 何止几个“杜兵”,一批被群众评下来成了“编余”的中层干部恼了。他们找到厂部,要求对厂长也进行考核。谁知乔光朴高兴得很,当即带着几个副厂长来到了大礼堂。一听说考厂长,下班的工人都来看新鲜,把大礼堂挤满了。任何人都可以提问题,从厂长的职责到现代化工厂的管理,乔光朴滔滔不绝,始终没有被问住。倒是副厂长冀申完全被考垮了,甚至对工厂的一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清,当场就被工人们称为 “编余厂长”。这下可把冀申气炸了,他虽然控制着在考场上没有发作出来,可是心里认为这一切全是乔光朴安排好了来捉弄他的。

当生产副厂长,冀申本来就不胜任,而他对这种助手的地位却又很不习惯,简直不能忍受乔光朴对他的发号施令,尤其是在车间里当着工人的面。现在,经过考核,嫉妒和怨恨使他真地站到了反对乔光朴的那些被编余的人一边,由助手变为敌手了。生产上一出事准和他有关,但又抓不住他大的把柄。乔光朴得从四面八方防备他,还得在四面八方给他堵漏洞。这怎么受得了?

乔光朴决定不叫冀申负责生产了,调他去搞基建。搞基建的服务大队像个火药桶,冀申一去非爆炸不可。乔光朴没有从政治角度考虑,党委书记石敢替他想到了。可是,乔光朴不仅没有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又出人意料地调郗望北上来顶替冀申。郗望北是憋着一股劲下到二车间的, 正是这股劲头赢得了乔光朴的好感。谁干得好让谁干,乔光朴毫无犹疑地跨过个人恩怨的障碍,使自己过去的冤家成了今天的助手。但是,正像石敢所预料的,冀申抓基建没有几天,服务大队里对乔光朴不满的那些人,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放出风,要把乔光朴再次打倒。

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困在中间。他处理问题时拳打脚踢,这些矛盾回敬他时,也免不了会拳打脚踢。但眼下使他最焦心的并不是服务大队要把他打倒,而是明年的生产准备。明年他想把电机厂的产量数字搞到二百万千瓦,而电力部门并不欢迎他这个计划,倒满心希望能从国外多进口一些。还有燃料、材料、锻件的协作等等都不落实,因此乔光朴决定亲自出马去打一场外交战。

如果说乔光朴在自己的厂内还从来没有打过大败仗,这回出去搞外交,却是大败而归。他没有料到他的新里程上还有这么多的“雪山草地”。厂内的“仇敌”他不在乎,可是厂外的“战友”不跟他合作却使他束手无策。他要求协作厂及早提供大的转子锻件,而且越多越好,但人家不受他指挥,不买他的账。他这次出去总算长了一条见识:现在当一个厂长重要的不是懂不懂金属学、材料力学,而是看他是不是精通“关系学”。乔光朴恰恰这门学问成绩最差。他一向认为会处关系的人,大都成就不大。他这次出差的成果,恰好为自己的理论得了反证。

而他还不知道,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

(《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乔光朴让工人们“习惯于服从他,甚至他一开口就服从”,由此可见乔光朴是一个较为专制的人。

B .乔光朴同意群众考核厂长,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捉弄和搞垮副厂长冀申。

C .乔光朴不听从石敢的劝告,反而调了郗望北上来顶替冀申,是因为他压根看不起这个凡事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党委书记。

D .“当他十天后扫兴回来的时候,在他的工厂里,又有什么窝火的事在等着他呢”,说明改革过程中乔厂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乔光朴开始动手了”中“动手”一词生动形象,交代了乔光朴厂长上任后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革。

B .“仇敌”“编余”“编余厂长”等词语加了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C .“谁找道路,谁就会发现道路”,这句话既有过渡作用,也富有哲理,包含着对乔光朴另辟蹊径、大胆改革的赞许。

D .选文的倒数第二段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乔光朴在与协作厂沟通协商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写得生动形象。

8.作家冯牧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塑造了乔光朴怎样的改革者形象。(4分)

9.报纸杂志的编辑选用稿件时不仅重视主旨思想、内容情节,对语言文采也有较高的要求。请结合选文,谈谈这篇小说在语言文采方面被《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选中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五年①,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诏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诏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各举堪御史者二人。奉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友直以募兵扰民,降为武宁军承宣使,罢军职。军民哗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军民喧哄者,并从军法。

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刘崞以平李接功,擢集英殿修撰。初置广南烟瘴诸州医官,复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八年十二月,以徽、饶二州民流者众,罢守臣,官出南库钱三十万缗,付新浙东提举常平朱熹振粜。雨雹,以度僧牒②募闽、广民入米。诏县令有能举荒政者,监司、郡守以名闻。是岁,江浙、两淮、夔州等路水旱相继,发廪蠲租,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十五年袝高宗神主于太庙,诏曰:“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十六年二月传位皇太子,六月崩于重华殿,年六十有八。谥曰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赞曰: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然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矣。自古人君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

节选自《宋史·三十五卷·孝宗纪》

[注]①五年,指宋孝宗淳熙年。②度僧牒:古代僧尼持有度牒,可以证明出家人的身份,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B.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C.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D. 朕比下令/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御史,宋时御史选任采用回避法。宰执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皆不能充任御史,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御史的决策权。

B. 宰执,是宰相与执政官的简称。在宋朝时,宰执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以后,金、元基本沿用这一官制。

C. 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宋太宗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掌路之权,使之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开后代省制先河。

D.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孝宗对官员要求严格,淳熙五年,严肃整治百官和各监司,不允许官员徇私请托,如王友直因募兵扰民而被降职。

B. 遇到荒年时,宋孝宗能用国库的钱救济百姓,让监司、郡守把救荒有能的县令的姓名上报朝廷,命令各地赈济流民。

C. 因为要对长辈尽孝,宋孝宗因此不顾大臣反对,遵照古制坚持为父皇守丧三年,孝心可嘉,但对朝政有所荒疏。

D. 宋孝宗虽然没能收复失地,但史书还是肯定了他的功绩:提升宋的地位,睦邻友好,改变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2)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14.史称宋孝宗为“南渡诸帝之称首”,请分析宋孝宗的“贤”体现在哪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①。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③。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 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 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 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16. 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其中“ , ”写出了女主人公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2)宋初道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名与号出自“____________”,其字出自“___________”。

(3)燕属候鸟,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 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 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 。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

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体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B. 体验 孜孜以求 旁门左道 回顾

C. 体验 梦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顾

D. 体悟 梦寐以求 旁门左道 回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B. 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C. 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D. 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

20.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始,缅怀时刻(Moment of Remembrance)成为闭幕式固定环节。昨晚,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 ① ,365名演出人员手捧柳枝,汇聚在场地中央,代表一年365天的思念,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随后变化成一片唯美的绿地,转而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在悠扬的《送别》音乐中,闭幕式主创团队用诗意的表达送别国际友人。

柳枝是柳树的枝条。 ② ,蕴含着在离别时刻挽留对方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朋友分离之时,远走的一方常常会被赠予柳条作为离别礼物。柳色返青,就意味着折柳惜别时,所以李白在《劳劳亭》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如何呈现“缅怀”的概念, ③ ,不同于以往奥运会上韩国、日本等国运用葬礼、“物哀文化”等方式缅怀逝者,中国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选择了“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C.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并发布了一张宣传画。

宣传画图文并茂、意蕴丰富,不仅给人精神上的鼓舞,还引人深思,请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图片中文字:

1.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 我们面临的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参考答案

1.A(原文“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可知:“散文化”是结果,而非目的。即使从目的的角度考虑,“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才是主要目的。)

2.C(A选项,《清平调》一例,既论证了组合的正反虚实所带来的运动感,也论证了弹性。B选项,根据原文,模式化句式带来了诗歌的浑然一体,对跳跃感的节制,从而形成诗歌的弹性,有极大的艺术意义,而非历史局限的体现。且原文“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也能说明,李白对模式化的语句有开发潜能的创造。C选项,杨义从运动感与弹性,戴建业从悖论式的人生追求、各种情感张力来理解李白的诗歌,均体现了从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出发进行学术研究,正确。D选项,根据材料,杨义所说的“天才创造”,指的是诗歌句式层面的经营。而戴建业不赞成从诗歌章法技巧的角度来理解李白诗歌,戴建业从人生追求的悖论与情感冲突引发的情感本能来理解。)

3.C(A选项,“怜”“羡”、“独”、“却”等词语的使用,能够论证情感的波折与跌宕,即诗句的运动感与弹性。B选项,“君不见”、“朝……暮”句式,以及情感的波折跌宕,均能论证材料一的核心观点;C选项仅能论证李白追求功业的一面,不能论证作者“悖论式”追求的观点;D选项,通过后人评述,能够论证李白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4.论证特点:①思路简洁清晰,先立后破,最后作结;②多用举例论证,且能详略结合;③语言形象且有气势,严谨性与个性化并存;④富有批判精神。(每点1分,答对四点可得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运动感:外在句式长短参差,内在组合正反并置:以七字句表达盛宴、停滞、茫然、阻塞等多种情感,以三字句表达强烈哀叹,形成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情感与句式共鸣的运动感。

②弹性:“欲”、“将”等虚词,“闲来”与“忽复”,“黄河”与“太行”等把时间的连续转换成空间的连续,“行路难”等句式均节制冲突跳跃,使转折自然,文气流畅,形成弹性。(每点3分,“运动感”中每小点1分,结合诗句准确1分;“弹性”中“虚词”、“句式”、“时空”每点1分。)

6.D(A.“可见乔光朴是一个较为专制的人”于文无据;B.“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捉弄和搞垮副厂长冀申”这是冀申的主观臆测;C.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7.B(“表明作者对这些人的讽刺和否定,也表明了乔光朴改革的决心和意志”的说法有 误。)

8.①富有经验,言而有信;②大胆泼辣,勇于改革;③胸怀宽广,善于用人;④业务精湛,敢于担当;⑤有些急躁,虑事有欠周全。(共 4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9.①多用口语,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②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可读性强;③善用修 辞,富有文采;④语言精炼,用词传神,蕴含哲理。(共 6 分。答出 1 点给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答出 3 点给 6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做此题要先学会对比四个选项,求同存异思考不同之处。A、B不同在“令”字后要不要停顿,C、D在“安”制”后停顿,“布素”后没有停顿,比较后可判断为“布素视事于内殿”,“行之终制”后是判断句“乃为近古”,故选C。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辨识。御史官的职掌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上至宰相,下至一般小官,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宋朝选任御史制定了回避法。宰相和执政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皆不能充任御史人选,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御史有效地监察百官及防范朋党弊端,而非决策权。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原意的理解。他没有荒疏朝政,还“布素视事”。

13.(1)宋孝宗再次免除临安府百姓身丁钱三年,(诏令)各州招补各军队的缺额,从此以后每年如此,形成常例(从这一年开始成为常例)。

【解析】主要考查“蠲”:免除(1分),“阙”通“缺”(1分),句意2分,翻译时要把句子主语补充完整。

(2)宋孝宗派官视察,有流入江北的饥民,就命令所在地区赈济(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或帮他们治业)。

【解析】主要考查“按视”:视察(1分),“民有流入江北者”:倒装结构,要翻译为“有流入江北之民”(1分),句意2分,翻译时要把句子主语补充完整。

14.宋孝宗的“贤”体现在:

①严格要求官员不得徇私请托,赏罚分明。 ②重视人才,鼓励大臣推荐贤良正直、敢于进谏的大臣。 ③体恤百姓,免除赋税,救济流民。 ④提升宋朝地位,睦邻友好,改变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

(每点1分,任意答对3点则可满分,意思相近,可酌情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体现人物形象语段的理解。从第一、二段可看出宋孝宗严格要求官员不得徇私请托,对商人、王友直严格要求,对刘崞提拔,可见赏罚分明。从一二段看,让翰林学士推荐能胜任御史的人,让下属推举贤良方正能进谏的人,可见对人才的重视。从第二、三段免除身丁钱、救济流民、出钱赈灾等事件,可见对百姓的体恤。

15.C “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16.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诗歌解析】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

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17.(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

18.A (体悟:意为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一般是在“体验”了某件事或某些话后悟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或见解,故第一处填“体悟”,排除B和C。“奇技淫巧”:“淫”,过度的;无论是"奇技",还是"淫巧",都带着贬义;与前文“笔法怪异而繁琐”相照应,此处改添“奇技淫巧”。)

19.B(原句有三个语病,一是“中途易辙”,二是搭配不当,三是句式杂糅。A选项依然是中途易辙;C选项“完成……高峰”,搭配不当;D选项“中国山水画登上……的高峰”主谓搭配不当。)

20.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1分)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1分)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1分)、亦非西化(1分)的特殊风格。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未写成单句最多给3分)

21.(3分)B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春风“知晓”等人的动作行为。A项,使用对偶、互文手法,以对偶来表达屋子前后到处都是桃李、榆柳等树;B项,本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样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山“等待”这一人的动作行为,赋予花柳“无私”这一人的感情色彩;C项,运用对偶、夸张等手法,“千山”、“万径”、“绝”、“灭”相对,突出环境的寂静;D项,运用对偶、比喻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22.(6分)示例:①在文艺演出环节的缅怀时刻 ②“柳”与“留”谐音 ③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理解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重点考查简明、连贯、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处,根据上文推导此处应为闭幕式“缅怀时刻”的相关阐述,以及下文“365名演出人员手捧柳枝……”一句可知述及文艺演出环节,结合二者可推知答案应为类似“在文艺演出环节的缅怀时刻”的语句。②处,联系前一分句及后一分句,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柳”与“挽留”这一含义的关联,由此可推出此处答案应为类似“‘柳’与‘留’谐音”的语句。③处,由上文“如何呈现‘缅怀’的概念”一句,以及下文所述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推出答案应为类似“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的语句。

23.【作文解析】

本题为带有写作情境的新材料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导引及写作要求构成。

题目首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建团100周年,学校团委制作了一张宣传画。这个情境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后面材料解读及对写作导引的理解。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因此,结合题目中创设的写作情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不言而喻,题目提供的宣传画是有明确的宣传目的的。在建团100周年之际,借助宣传画这一载体,激发广大青年团员审视过去、思考当下、走向未来,这是考生在审读材料及具体写作必须关注并思考的。

宣传画图文并茂,由一幅图和两段文字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整体材料。

首先是对图的分析。图片的主体为一辆汽车,汽车或许正经过一个岔路口,路边竖着一个路牌,路牌上有两个方向指引,其中一个路牌所指的方向有一个句子——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文字蕴含了两方面信息:一是要选对的路,二是要不怕路远。同时根据句子的表达逻辑,尤其是“只要……就……”这一关联词的逻辑关系,两者中更强调路的选择,也就是方向的选择。因此,图片的意义指向是明确的:点明选择正确的道路很重要,要有不怕路远的心理准备。

文字材料由两段组成。一则摘自李白《行路难(其一)》,一则摘自中央领导人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所摘取的诗歌大意为: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

在意象选择上,同样聚焦于“路”,但材料的意义指向与图片有所不同。两句重复的“行路难”,直接指明人生道路的艰难,确实,人生并非是一路坦途、事事顺意的,崎岖、坎坷或是大多数人生之路的常态。更何况,“多歧路”,歧路纷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何选择?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洞察,正如材料图片中的汽车,也会面对不同的路牌指向。所以,我们不免也会像李白一样,发出“今安在”的呼喊。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真正方向是对的路在哪里?面对人生的艰难、歧路的纷杂,李白的发问,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发问。但紧接着,李白并未限于“歧路”的迷茫,而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振聋发聩之语。“长风”,乘风势之意,风起云涌,风云际会,时代的东风,也是一种时势,有“风”,我们就顺风而起、承势而去,得益于“风”的助推,自然就能更好地“破浪”前行,“破浪”,既得益于“风”的助力,更源自自身面对“浪”的直面与勇毅。所以,尽管李白在前文发出追问,但他坚信“会有时”,面对人生的艰难,歧路的纷杂,这些终将都会克服,真正的大“路”还是有的,也会是到来的,只是在此之前,需要“长风破浪”。当时机具备、大道已有、方向已明之时,自然就能扬起征帆远渡碧海,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因此,李白的诗歌与图片中的信息一样,均面临着“歧路”的纷扰。

图片通过画外音文字直接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面对“歧路”,要选择对的路。但怎样才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就图片信息来看,没有作出回答。李白的诗歌为我们如何面对“歧路”,提供了一种应有的态度与应对策略,那就是“长风破浪”,趁着风势,借助风力,敢于“破浪”。简言之,如何解决“歧路”纷杂的困扰呢?如何找到对的路呢?那就要通过对风势的了解,把握社会与时代的走向,把握历史发展的走向,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时代、历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有敢于“破浪”的勇猛与坚毅,那么,就有可能走上正途,“直挂云帆济沧海”,既成就自我,又助力社会、时代、历史发展。

另一段文字摘自中央领导人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这段文字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最好时代”“最关键时代”,这些内容都在传达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由此顺势引出第二层次: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既然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每一个青年个体,只要与时代同行,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必定会为广大青年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因为这个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能否实现,那就要视乎青年的作为,因此广大青年也就“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中央领导人的话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路”这一意象,但无一不与“路”相关,因为中央领导人的话语指明广大青年人生之路的方向,那就是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代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对的路,那就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个人的选择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暗示,目标尚未实现,我们广大青年要不怕路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面对“行路难”的困境,但毫无疑问,这不是“歧路”,这是对的路,这是昭示这社会、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光明大道,我们理应“长风破浪”,而后“直挂云帆济沧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图片与两则材料并非是隔离、互不相关的散乱组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组合。对图片及材料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是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尺。三个材料或明或暗,均聚焦于“路”这一核心议题,同时,三则材料又各有分工,丰富了“路”的内涵与意义指向。

写作导引言简意赅,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指向。“意蕴丰富”,提示考生要关注宣传画中的图片及文字材料的应有之意及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要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建立材料间的内在关联。“丰富”说明材料中核心意象“路”不是单一理解的,而是立体多层的。“精神上的鼓舞”与“引人深思”,这为考生的审读材料、具体写作提供了思维路径。那么,考生就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宣传画究竟有哪些精神上的鼓舞,又带给我们广大青年怎样的现实思考,考生应该把握宣传画的宣传目的及材料的意义指向,作出准确的回答。

综上所述,题目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聚焦“路”这一核心意象,在广大青年面临人生选择这一重要关口,以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为切入口,引导广大青年要走好人生路,要走对的路。在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之时,在规划人生之路时,要通过对社会、时代、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乘风而起,顺势而为,把个人的选择与时代、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怀着“破浪”之勇气,坚定前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这应该是广大青年在建团100周年之际的青春宣言,这应该是广大青年在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与抱负。砥砺青春,强国有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也是共青团建团100年来,广大青年先辈在国家存亡之际,在革命斗争之时,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之中,面对“多歧路,今安在?”作出的回答与选择。接棒前行,新时代、新青年,更应如此。

【参考译文】

淳熙五年,宋孝宗整治百官和各监司,不得徇私请托。诏京西、湖北商人用牛马把茶带出境的人处以死刑。令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各自举荐可以担任御史者二人。奉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友直因募兵骚扰百姓,被贬降为武宁军承宣使,罢除军职。宋孝宗下诏:军 民喧闹者,押送到大理寺审讯。军民喧斗者,一律按军法论处。

孝宗著论数百言,深深考究用人之弊,并涉及诛赏之法,命宰臣拿到政事堂给从臣看。刘焞因平定李接有功,升为集英殿修撰。初置广南烟瘴各州医官,重新设置皇太子宫小学教 授。诏令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再次免除临安府百姓身丁钱三年,诏令各州招补各 军缺额,从此以后每年如此,形成常例。

八年十二月,因徽州、饶州百姓流失很多,罢免守臣。官府调出三十万缗南库钱,交给新上任的浙东提举常平朱熹赈济卖米。天降冰雹时,用度僧牒招募闽、广百姓纳米。诏令县令有能振举荒政者,监司、郡守上报他们的姓名。这一年,江、浙、两淮、夔州等路水灾旱灾交相发生,宋孝宗命令打开仓库赈济,免除租税,派官视察,有流入江北的饥民,就命令所在地区赈济(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或帮他们治业)。

十五年孝宗在太庙附祭高宗神主,下诏说:“朕最近下诏要服丧三年,所以朕穿素衣在内殿听政。参考典礼规定,内心实在不安,服完丧礼,才算是符合近古典制。大臣应该体会朕的诚意,不要再有请求。”

十六年二月下诏传位皇太子。六月,孝宗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哲文神 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评论说:孝宗的贤才,他英明坚毅,卓然超群,可立为宋室南渡后各位皇帝之首,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孝宗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决心挥师北伐收复失地,但适逢金世宗即位为金主,金国太平安宁,没有间隙可乘。然而能把对金国的“奏表”改称“书信”,把对金国称臣改为称侄,削减了每年奉送给金国的钱财,确定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至此也就渐渐不同于以前了。自古以来人君能尽宫廷之孝,没有像孝宗皇帝这样的。这期间父子和悦欢喜,同享高寿,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坚持服丧三年,又能够拒绝大臣的请求而努力地身体力行。宋朝皇帝的庙号,像孝宗的“孝”,当之无愧啊!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