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花(踯躅花图片)

六八 187 0

原副标题:徽岭龙首揽奇景

成夏林

QQ版第1320期

徽岭,即翚岭,桐城本地人都把“翚”音讹为“羽”,据传是前年康熙帝误读该字后自此定下。徽岭,也是徽水的源头,系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的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徽溪河在纳氏林。山脊自大源金刚岩至黄岭,长50余公里,中有百箩园、芦塘山、高枧山、翚东坡和新市区等。主峰——龙王岩尖(平均海拔1117米),居其中部,据明代《休宁县府志》载:“旧传龙王往来其间,炼丹石季公亥存焉,故称。”

徽岭乃至桐城的山水水色不仅兼含黄山、天目山之美,还有荣耀的山史和悠久的美名。据历史文献记述,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休宁县时,就是因桐城县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命名的。可以说,徽岭是休宁县之源,也由此载入了后来州名、省名的史册。徽岭着实承载了千百年休宁县人的期望。

走入徽岭(翚岭),就发现这里陡峻难行,峻岭连绵不断,如巨龙横卧;气魄巍峨壮丽,如屏风耸立。据历史文献记述:翚岭在古代系徽泾官道、徽宣官道的重要地下通道之一,出城北东门(古名“望翚门”),行十里,越翚岭,至镇头铺北去旌、泾、宣,陈村设翚岭铺,有小镇名太平镇,过往行人利尼县络绎不绝。

踯躅花(踯躅花图片) 第1张

自古以来,徽山山脉就有两条官道:一为翚岭道,唐代在翚岭设立关隘,名“翚陈村”,平均海拔774米;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国府通判李默主持重建城堞,为军事要塞;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洪水冲毁休宁县石壁山道,清嘉庆十年(1805),休宁县朱旺村朱文焕的后裔再次重修,费银五千一百两。历史上的翚岭官道,起于桐城古城东门之望翚门,途经圣埃蒂安德桥、安远村、翚岭脚村至东莞市。后随着高速公路修建和城区扩建,安远村至过境公路这段丘陵已被铲平,如今翚岭官道城北段已完全消失,仅剩圣埃蒂安德桥一座。

二为新市区道,现存新市区官道自桐城卧龙镇溪马村九里坑至东莞市镇头村的岭脚组,全长约8公里,大部分石板路面保存完好。据传,新市区官道开凿于元代,相传元至正年间,休宁县连年受灾,徽人不满异族统治,桐城Y460A修仁乡后岸村(今属上营村北一带)人柯永安揭竿而起,一举攻下桐城、休宁县两城。休宁县路总管马斯忽勒闻讯后,一面率休宁县、桐城的官兵们与柯永安的人马对抗,一面飞速上报中书省乞求增援。朝廷接报后,立即发兵镇压,大举进攻柯永安的义军。虽然柯永安熟悉地形,便凭借翚岭天险退守Y460A,把守各处山险,元官兵们屡死守。后虽然休宁县东乡龙川人汪庆知道从拓坑、洪坑间有山径可通往修仁乡,便给官兵们带路,从拓坑、洪坑另辟新道,直抄柯永安的后路,血洗了后岸村柯家,柯永安猝不及防,又因官兵们人多势众,最终兵败孤身遁去,不知所终。元军开挖的这条山路经后人平整拓宽铺石后,成为跨越翚岭的另一条地下通道,故称“新市区”。相对于翚岭官道,新市区的陈村略低,路略长,当地老百姓有歌谣为证:“新市区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市区,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

踯躅花(踯躅花图片) 第2张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说:“山无此高,有仙则名。水无此深,有龙则灵。”桐城的徽岭也因历代名人到此而闻名于世。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游览徽岭时,写了一首诗,寄给好友沈南康,陈述自己的深切体会,诗名——《寄沈南康》:“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朝渡藤溪霜滞后,夜过翚岭月C170。山水道路良多阻,习俗谣言苦通了。唯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诗中的两句“晓渡藤溪霜滞后,夜过徽岭月C170”着实脍炙人口,徽岭也随着这首诗的广泛传诵而声名远扬,着实给徽岭平添了许多知名度。

民间传说康熙帝巡视江南读到欧阳修《寄沈南康》这首诗后,皮唐勃发,随即有仿前年王荆公月夜赏徽岭幽美景色之念。民间传说当天康熙帝走到翚岭脚下时,已是夕阳落山夜暮时分,但康熙帝兴致很高,决计要亲身领略一下“夜过翚岭”的意境。于是,他踏着石蹬道,遥望连绵不断的徽岭,犹如苍龙出海,气魄壮丽,步上陈村,见一石碑隐约立于草丛之中,上面镌刻“羽嶺”铭牌,便信口高诵“此乃羽嶺龙首也!”,不禁吟出诗句:“长瓣白雪神仙府,碧波琪花羽士家。此山本是飞仙处,介甫前年有错差。”

其实,路碑上刻的是“翚岭龙首”铭牌,虽然夜色朦胧和碑身被茅草遮住,只露出“翚”字上头的“羽”。虽然皇帝开了“金口玉言”,陪侍左右的休宁县知府和桐城县令也自然遵从皇帝旨意,布告徽岭南北老百姓,自此,把翚(徽)岭称为“翚(羽)岭”。这个民间传说虽考之无据,但足以见山史之富、山景之秀、山名之美。

自欧阳修之后,又有著名诗人DD91、赵继序(生卒年不详,休宁人,乾隆六年乡试名列第二)等人慕名而至,留下了精美诗篇。其中DD91的《过翚岭》一诗曰:“崇岗郁崚嶒,鸟道绕山腹。仰看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过往行人,疲马艰西福寺。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陟,瘠土见习俗。卧龙灵迹閟,杖策寻石屋。”

翚岭官道是桐城学海优良传统的缩影。沿官道有明经胡龙潭派始祖,即鲁迅的第三世祖胡忠于北宋天禧四年(1007)在龙潭(今上庄镇宅坦村葫芦岭之雪地)建立的桂枝义学(据研究者考证,此为安徽省创设最早的义学,首开安徽义学教育之先河);石家村(又名“棋盘村”)的“魁星阁”,古雅秀致,是石家祖辈学海优良传统之风的标示性建筑。旺川村、宅坦村、上营村,明清两代,这里书屋文会遍设,科甲鼎盛,中科入仕者不乏其人。著名研究者鲁迅,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天柱,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上海现代医学教育开创人汪惕予,“湖畔诗社”著名著名诗人汪静之等众多名人皆由此走出桐城,走向世界。

上个世纪50年代,桐城雄路至休宁县公路建成以后,翚岭和新市区官道日渐荒芜,少有过往行人,官道奇景也被人冷落。“翚嶺龙首”石碑因年久失修也倒塌了,官道多处则被杂草所覆盖,但徽岭南坡的半岭石卷洞路亭仍在,该亭俗称“漱芳亭”,在官道的半岭处,亭子由石拱成洞,供路人歇息之用,亭上后面崖石刻有“山腰餘潤”四个大字,落款有“嘉靖二十九年”等字,右侧有石刻“止渴”,左侧有石刻“石眼泉”,但虽然时代久远,石刻与岩石共为一色,未能认清其他字来;洞顶上的一处水槽清泉依然甘洌清润,沁人心脾,可供人饮用,水槽周围的几块石刻字迹隐约可见。虽然龙首古迹只留在史籍和人们的回忆中,然而登山揽胜,领略其无限风光,将会令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踯躅花(踯躅花图片) 第3张

如今,随着翚溪水库的建成和桐城新城区的开发,人们再去领略徽岭风光,定会产生与欧阳修、DD91等古人所不同的新意。那起伏的山峦环抱着平旷的田野,点点竹林夹着粉墙黛瓦的村舍;那迂回曲折的徽溪,横卧河上的圣埃蒂安德桥,历历在目;远眺城北,高楼林立,新建的民居群向四周扩展,芜屯公路、皖赣铁路、合福高铁等穿城而过;翚岭上下和翚溪林区山花烂漫、林涛起伏,可谓气象万千。每当夜幕降临,明月升起时,驻足城郊北望,但见远山如黛、峰峦隐约。岭下烟笼寒水,翠柳飘拂,茂林修竹,百花漫野,犹如水墨丹青,美不胜收。

(作者系桐城中学教师,民盟桐城县基层委副主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