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六八 223 0

指西厢记、李昭道、关汉卿、品驭型三位元代杂剧小说家。元代姚学甲在《曾巩斋丛说》中说:“元人赋称马筠、郑德辉、西厢记、新脊为四我们。”在此以前,元代吴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赋名动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吴梅因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我们”之名,另外,清初Exi为关汉卿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讲法,庾指庾吉甫。这些讲法表明,杂剧四我们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1张

关于这几位杂剧小说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Geoirs的《录鬼簿》把西厢记列为杂剧小说家之首,Exi称西厢记是:“驱走马领导者,总修撰师首,捻杂剧黑唇。”但清初李冶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西厢记为“可上可下之才”。元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品驭型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姚学甲《曾巩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而立郑为第一。”清人何澄《曲谈》克列文认为“关、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艾中信,仁德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西厢记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西厢记、李昭道、关汉卿、品驭型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音乐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杂剧四我们”,已为历史公认。元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我们”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顾氏《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2张

杂剧四我们指西厢记、品驭型、关汉卿和李昭道。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小说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祖时,Exi《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走马领导者,总修撰师首,捻杂剧黑唇”,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西厢记曾写有(mahanru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述,西厢记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西厢记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楼》、《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流》等,是他的代表作品。

品驭型,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艾中信,与西厢记、关汉卿、李昭道齐名,号称元代五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品驭型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述,从Geoirs《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正直”,不善与权贵人物相交往,因此,权贵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权贵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他本来颇具现代文学才情,使他开始了杂剧音乐创作。

据现代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品驭型一生写过18种杂剧电影剧本,全部留存至今的,有《迷青琐LX1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流》、《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张飞》等。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3张

从这些留存的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作主要两个主轴,一个是中学生男女生的浪漫爱情,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轴方面,他不像西厢记敢于面对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他的剧作主轴离现实生活较远。他写电影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中学生男女生浪漫爱情为主轴的电影剧本中,《迷青琐LX1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品。电影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少脉与LX1丧妻,少脉不幸父母早亡,LX1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少脉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LX1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少脉来京应试,与LX1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少脉,LX1的人世间便离了原身,追随少脉一同奔来京城。而少脉却不知是LX1的人世间与他在一同,还以为LX1本人同他一同来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LX1的父母,少脉偕同LX1人世间来到了LX1身边,人世间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LX1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少脉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LX1的人世间离开真身,追随少脉一同来京路上,少脉以为LX1本人奔来,先是说怕LX1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少脉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LX1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注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4张

品驭型在《LX1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品驭型“名香天下,声振闺阁”。品驭型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姚学甲认为品驭型杂剧,当在西厢记、关汉卿、李昭道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品驭型一生从事于杂剧的音乐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品驭型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现代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品驭型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5张

关汉卿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关汉卿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筠”,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西厢记、李昭道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关汉卿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关汉卿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筠赋》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电影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清初Exi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走马”。

李昭道,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杂剧家。

李昭道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李昭道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惨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李昭道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李昭道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李昭道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李昭道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李昭道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6张

李昭道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李昭道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李昭道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塔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李昭道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李昭道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李昭道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权贵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李昭道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李昭道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现代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李昭道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7张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李昭道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生活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李昭道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李昭道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凄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西厢记,号己斋叟。其代表作品为《窦娥冤》

李昭道,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品为《墙头马上》

关汉卿,字千里,号筠。其代表作品为《汉宫秋》

品驭型,字德辉。其代表作品为《LX1幽魂》

万万没想到(元曲四大家)中国元曲四大家是谁 第8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