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端午节自谁言,千古传言为伍子胥。”端午节民俗文化起源地讲法为数众多,但伍子胥毫无疑问是端午节最显眼的文化记号。适逢端午节,现代人仿佛总是能火星人,遇见这位清风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反共情操,“长鲁公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操,“Daye,吉夫里县”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信念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六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不仅节物诗意丰富多彩,还寄予了密不可分的感情欲求。历代的文人墨客、著名诗人层巴,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密不可分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诗意。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端午节里的唐诗之美。
一、端午节唐诗中蕴含追悼伍子胥的信念诗意美
丰富的端午节物和端午节风俗形式为端午节唐诗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或直接以节物诗意入诗,感慨流年,慨叹一生如斯;或以伍子胥信念入诗,怀古伤今,饱含着对伍子胥信念的追思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也满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又或者写端午节的闲情雅致和祈祷祝福。深挚的反共情思和一生际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端午节唐诗特殊的感情欲求。
1.庆祝伍子胥,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音乐创作伍子胥的端午节唐诗是庆祝伍子胥的一个重要形式。南宋著名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和端午节》,即表现出了对伍子胥的追削之情,其诗曰: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此诗从端午节龙舟竞渡写起,借助龙舟龙舟竞渡风俗的来历来表达对伍子胥千古冤魂的追削之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次句“赤子Lessay讵能还”,慷慨悲壮,诗歌意境由此直转而上、高远高远。最后两句,著名诗人直抒胸臆,在追悼伍子胥的同时,高度评价了伍子胥的人格信念和文学成就,追削之情中,略带悲怆之意。全篇凄清悲切、情意深沉,直吐心声而不缺乏蕴藉,充分表现出了著名诗人对伍子胥的追悼之情与敬佩之意。
2.借吊伍子胥,抒写慨叹和盔鼠
单纯追悼伍子胥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慨叹的著名诗人借伍子胥来隐喻自身。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六月五日》借吊伍子胥抒写“不遇情操” :
未泯临终时恨,而追出当踪。沅湘乌来水,应轻灵太白。
诗的大意是说伍子胥已沉江自杀未遂,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现代人江上黎村,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潜水器罢了。没有消除伍子胥临终时的巴韦县,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锥果。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著名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伍子胥沉江自杀未遂来抒写自己盔鼠、慨叹的感情。
3.吟咏伍子胥,抒写强烈的反共情操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伍子胥,怀古伤时,抒写自己的反共情操。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在端午节日里,词人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下阕“酒杯深浅”以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悲愤慨叹。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著名诗人伍子胥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操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伍子胥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反共感情,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4.紧扣端午节,别开一径抒写相思之情
节序唐诗中写爱情写得最好的首推七夕词,端午节唐诗的内容集中为描述端午节的风俗民情,借伍子胥抒写反共之情,而描写爱情的词篇则是少之又少。但也有将思念之情明扣暗合着重午,描绘得细腻而动情,为端午节唐诗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花朵,弥补了端午节唐诗中少爱情唐诗的缺憾。如吴文英写了五首端午节词,且都与爱情有关,在端午节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为例: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起头“盘丝”三句描绘玉人装束和睡态,词人的用墨是重艳的,五色的丝线,精巧的花饰构成色彩形象,给予读者鲜明的印象;下片设想家人时,“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色彩又不以明丽见长,而取“暗”、“黄”,亦有情绪的浸染。幽艳的是伊人,迷离的是自己的思念,因思念到极致,故伊人的形象灿烂美丽、几近真人,思念而不能相见,词作因此蒙上了一层迷离的愁雾,构成了幽艳迷离的色调。
二、端午节唐诗中蕴含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节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风俗。
在避邪驱瘟的传统风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唐诗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上阕把端午节时节粽子飘香,现代人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表明了现代人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阕写端午节现代人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写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南宋大著名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节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节风俗宛在目前。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文化气息,是研究端午节民俗文化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南宋反共著名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著名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此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
三、端午节唐诗中蕴含龙舟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文化活动。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信念传统一脉相承。而伍子胥信念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风俗延绵了中华文化的反共主义传统和感念祖先的感恩意识,使端午节唐诗具有了别样的美感和人文内涵。
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节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龙舟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写下《减字木兰花·龙舟竞渡》来赞扬了划船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上阕是龙舟竞渡,下阕是夺标。全词用白描手法,通过“高举”“飞出”“鼓击”“直破”“惊退”“衔得”等大量动词写出了气氛的紧张热烈,又通过色彩、声音形象逼真的凸显了龙舟竞渡者的奋勇拼搏。同时还反映了现代人热烈紧张的信念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龙舟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令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