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六八 284 0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张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39

夷陵之战虽然以夷陵命名,但却是一场发生在长江沿线,从秭归至夷道长达两百里以上广阔地区的战役,甚至真正的主战场也不在夷陵,而在猇亭。

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奔流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即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东至湖北省宜昌市,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而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也分别对应着鱼腹、巫县和秭归这三个三峡内重要的地点。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2张

在蜀汉丢失荆州之后,秭归和巫县都被东吴占领,三峡中仍然被蜀汉控制的据点就只有鱼腹了。

为了夺回失地,刘备大军一路东进,很快突破巫县并拿下秭归,将东吴之前设置的防线摧毁,距离江汉平原只有一步之遥。

巫县和秭归已经被东吴合并为固陵郡,作为对抗蜀汉反扑的前沿阵地,按说经过精心准备应该有一战之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原来,陆逊在上任后改变了原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部署,将总体战略变更为以退为进,诱敌深入。

新的方案好处多多。

首先,刘备兵力更强且士气正盛,如今顺江而下势不可挡,因此应避其锋芒。也就是说,固陵郡是陆逊主动放弃的,不是因战败而失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固陵守将潘璋、李异、刘阿等并未遭遇重创,在后来的反击中,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就是为了拉长蜀军的补给线,同时又能缩短自己的补给线,此消彼长之下,对方的后勤压力就更大了。

最后,就是水军的问题。夷陵之战虽然基本以陆战为主,但水军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水军决定了这一战的胜负。

长江在三峡流域水流湍急,不适合舰队航行,而将主战场东移到平原地区后,水势变缓,东吴的水军优势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刘备在攻占秭归后于原地驻扎了数月之久,一方面是还在和东吴拉锯谈判,另一方面也在等待后续兵力的集结。

不过,长期呆在秭归是无法对东吴形成威胁的,刘备必须得有进一步的动作。

长江在突破三峡后流入江汉平原,但是鄂西山区到江汉平原之间,也有过渡的丘陵地带,夷陵便坐落于此。

古语云: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水到了这里就不再凶险,山到了这里便成了丘陵,夷陵得名的由来可谓再形象不过了。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夷陵才成了荆州西面的门户,也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3张

对于夷陵的重要性,刘备有着深刻地认识,因此他在黄初三年(222年)正月命吴班、陈式率水军作为先头部队进至夷陵,抢占这一战略要地,并且夹着长江两岸修建水寨屯兵。

这是此战中刘备在具体部署上犯的第一个错误,他对东吴水军的强大重视程度不够,反而以水军为先锋,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陆逊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结果还没等蜀汉水军站稳脚跟,陆逊就命宋谦突然发起一次反击,攻破蜀军五个屯,预计歼敌几千人,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一战的过程,但既然蜀军突前的先锋部队是水军,因此这一战大概率就是双方水军的交锋,这也是吴军能轻松获胜的原因。

听闻先头部队战败,刘备大为震怒,于是在当年二月份整顿军马继续东进,同时陆逊在得胜后也没有恋战,而是继续向东收缩。

从夷陵再往东走,陆地逐渐变成一马平川,而江面也陡然变宽,一片开阔之下,刘备之后的战术选择也就变得多样起来。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走陆路东进,直逼江陵(路线一)。或者也可以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样可以到达江陵(路线二)。

不过刘备却选择了第三条路线。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4张

蜀军没有选择路线一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夷陵到江陵陆路有将近三百里。当初关羽把江陵经营得固若金汤,急切间肯定难以攻下,如果顿于坚城之下粮道再被吴军截断的话,形势就很危险了。

另一方面,从江北进军还有可能遭到曹魏的夹击。当时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虽说曹丕尚处于作壁上观的状态,但难保他什么时候会发起突然袭击。

至于为何不能沿着长江水陆并进,则是因为水军的软肋,之前水军先锋已经遭到挫败,更加无法和东吴对抗,因此只能被迫“舍船就步”。

对于这一点,黄权始终保持着清醒,之前水师被东吴击败一事令他对本方的劣势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建议说:“吴军战力强悍,我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难。请让我做先锋,陛下坐镇后方。”

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黄权传)

黄权在这里表达了三个意思。

第一,黄权委婉地说出本方水军战斗力不如对手,一旦战况不利,撤都撤不回来。

第二,黄权并没打包票说让他当先锋就能打赢,而只是想试探一下。

第三,建议刘备不要亲临前线。

作为一个军事素质出色,并且在汉中大战中曾经证明过自己的的将领,黄权的建议非常有道理。

进易退难在兵法里叫做挂形,如果敌军没有防备,可以出其不意;要是人家早有防备,那就不能去了,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孙子兵法地形)

黄权所说正合兵法,况且失败的例子就在眼前。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5张

他说的第二条则是承接第一条之后的,正因为不宜主动东进交战,才只能试探一下。

黄权原话这个“尝”字用得很值得玩味,意思就是说让我试试敌军的实力,摸摸他们的底细。

他认为自己稳妥点的话,就不会重蹈吴班、陈式的覆辙,至少也是个不分胜负的局面。

第三点是针对刘备想要亲率大军前往这一计划,他本就认为东进形势对我不利,所以不希望刘备这个主帅去冒险。

而刘备没有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黄权的道理确实没错,但之前战败的只是先锋,如果主力东出,他觉得就不会输了。

另外黄权态度不够坚决,对战斗的信心不是很充足,只是试探一下,这不能让刘备满意。

刘备的目标就是恢复湘水划界之前的局面,打得这么谨慎,如何收复南郡?

实际上,刘备不听黄权的建议,问题也不大,这不是他惨败的主要原因,他的另一个决定危害更大,那就是把黄权调到江北去了。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6张

把黄权打发走,美其名曰防备曹魏,但问题是防备曹魏的意义何在?

如果蜀军不在江北的话,和魏军根本不可能有所接触,即便曹丕想要介入荆州战局,首当其冲的也是东吴控制的江陵。

在得不到制江权的情况下分兵南北岸,将会导致两军无法相互呼应,把黄权部署在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上,几乎就是抛弃他了,这说明刘备当时对他意见不小。

此时的刘备,已经非常刚愎自用了,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黄权态度比较保守,不对刘备的胃口,因此才会把他支走,之后刘备身边不同的声音就彻底消失了。

其实,刘备对黄权的建议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采纳,至少本方水军不行他是意识到了,这才有了后面的第三条进军路线,也就是走江南陆路。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7张

虽说这是刘备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条行军路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将主力部署在江南,方便联络武陵山区中的蛮夷,而最后蜀军也顺利达到了这一目的。

而且,在江南进军,最后面对的是更加容易夺取的公安,而非难攻不落的江陵,只不过刘备没想到的是,他在夷道就被卡住了。

总地来说,舍船就步表面上看起来不太明智,其实倒也是务实之举。

刘备大军一路东进,驻于猇亭。这里要注意,蜀军虽然在猇亭处处结营,但绝非曹丕所说的联营七百里。七百里是蜀军的补给线,中间会有一些兵站,但不可能处处都是军寨。

猇亭是陆逊为抵御蜀军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将吴军主力部署在不远处的夷道一带,然后就再没有后退一步了。

此后,吴蜀两军就在长江南岸的猇亭、夷道一线长期对峙,从黄初三年二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闰六月。

不过在整体形势上,蜀军已经愈发不利了,他们看似兵力强大,而且控制了长江两岸很大一片地区,但由于没有制江权,各部之间兵力分散,难以相互支援。

另一方面,对峙时间越长,客场作战的蜀军的压力就越大。

所谓“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因此在深入敌境作战时一定要尽量就地征粮。然而早就做好诱敌深入打算的陆逊坚守夷道,没有将荆州富庶的地区让出来,刘备只能依靠益州本土的补给。长此以往,蜀军的战力只会越来越弱。

孙子认为,虽然能攻城略地但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巩固战果的话,这时候就很危险了。可惜刘备身边并没有人能提醒他这一点。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但凡两军长期对峙,都不可能无限期地等下去,等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漫无目的的等待则是自取灭亡。

这个后手陆逊是有的,他一直在等待发起反击的时机,因此局势已经在向东吴一方倾斜了。

当然,陆逊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主要就是内部问题。虽然他对整体战局有着清晰的规划,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颇为困难。

在担任大都督之初,陆逊就经历了不小的信任危机,他本身在军中威望就不足,再加上开战不久就丢了巫县和秭归,虽然是因战术所需主动放弃,但桀骜不驯的军中大佬们一定感觉这个大都督名不副实。

想想也是,陆逊手下这批将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比如韩当和宋谦就是孙坚和孙策时代的元老,潘璋是孙权的心腹,而孙桓则有着宗室身份,以陆逊当时的资历很难压制住他们。

好在陆逊趁蜀军不备派宋谦实施了一次反击,扳回一城后暂时解决了这个危机。但很快第二次信任危机又来了,因为诸将对陆逊的坚守不战的策略颇为不满。

当时刘备见陆逊始终避而不战,就令大将吴班率数千人来到平原上安营,作为诱饵吸引吴军来攻。

此计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明,只派几千人来挑战数万大军,岂不是以卵击石吗?后面肯定会有埋伏。然而憋屈了很久的吴军众将却忍不住了,都想吃掉这股蜀军。好在陆逊坚决反对,诸将也只得从命。

后来刘备见陆逊没有上当,就撤去了八千伏兵,吴军诸将见事实摆在眼前,也都无话可说了。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8张

不过任由敌国大军在本土长期驻扎,自己却毫无作为,久而久之部下肯定会再次生出不满。

有理由相信,陆逊的表现很可能也引起了孙权的质疑,因为他特意上疏对自己的战略部署进行解释。

在疏奏中,陆逊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是刘备逆天而行,因此不会有好下场,第二就是他做出了舍船就步的错误部署,因此不足为虑。

所谓逆天而行,这一点比较抽象,关键则是第二点。所有人都知道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是威力最强的,当年曹操也是这么做的,如今刘备却放弃了这一优势反而联营据守,显然是自废武功之举。

然而就如前文所说,这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刘备自然想要水陆并进,但是在水军吃了败仗后,他已经不敢这么做了。

陆逊故意如此说,不仅能够凸显自己的睿智,还能增强孙权及手下众将的信心,可谓一举两得。

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出色的内部沟通能力,陆逊成功渡过了这次危机。

时间一天天流逝,终于到了夏秋之交的时候,战局突然发生了变化。

黄初三年(222年)六月,驻守后方的蜀军士卒突然发现有黄气出现在距离秭归十多里的地方,宽达几十丈。

这或许是预示着吴军将破的吉兆吧,或许刘备收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如是所想。

根据宋书五行志的记载,当年秭归附近的黄气叫做黄祥,这是一种预示灾祥的黄色物象。也就是说这并不一定是吉兆,而是可吉可凶。

遗憾的是,刘备遇到的就是凶兆,仅仅十几天后他的大军就将彻底灰飞烟灭。

此时陆逊的营帐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当陆逊表示决战的时机很快就要到来时,之前纷纷请战的诸将却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应该在蜀军刚到的时候打对方个立足未稳,如今双方已经对峙半年,敌军据险固守且防备严密,战机早就错过了。

其实这种看法倒也不能算错,但是从全局角度来看就有些片面了。几个月前,刘备率军从秭归出发,快速进兵来到猇亭前线,这种做法符合孙子兵法中“轻地则无止”的观点,因为蜀军没有在边境地区过久纠缠。

这时候要是立刻发起进攻就是散地作战,敌军士气正盛,一旦失利就是兵败如山倒,这太过冒险。

而蜀军到达猇亭后,就变成了重地作战,此时应该因粮于敌,逼迫对方在不利的局面下交战,但蜀军没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优势就逐渐转移到东吴一方了。

陆逊苦等了半年,终于等到蜀军师老兵疲又无计可施的时刻,因此这就是他发动反击的绝佳时机。

为了弄清对方虚实,陆逊先派一支小部队进攻蜀军的一处营寨进行试探,结果不克而还。诸将见状纷纷不屑道:“这是让士卒白白送死。”

见这些功臣元老和皇亲国戚还是不服,陆逊劝道:“刘备乃强敌不可小觑,我们应上下一心而非内生不和。我虽是一介书生,但主上既然委以重任必有道理,诸位应各尽职责,切不可违反军令。”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9张

这一席话陆逊是握着剑柄说的,虽然彬彬有礼,但却也透露着大都督的威严,众将听后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此时陆逊已然胸有成竹,通过这次试探,他发现了蜀军的软肋。刘备沿着山岭连营驻兵,虽然利于防守,但周围林木众多,非常适合发起火攻。

当时已经到了闰六月,换算成阳历大概是八月底九月初,宜昌市的汛期基本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干燥下来,这是发动火攻的有利因素。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之前我们在讲赤壁之战火烧乌林时提到,火攻分为内发和外发,在外发时必须于上风方向点火,因此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当时吴军的具体部署。

有一种说法认为吴军主力在江北,最后决战阶段是吴军南渡长江发动进攻的。其根据就是当时孙桓的偏师在夷道陷入重围,而陆逊没有救援,因此陆逊必然不在夷道。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倘若吴军主力在江北,为何不顺手消灭势单力孤的黄权部,而放任他投降曹魏呢?

孙桓应该是被陆逊刻意留在夷道县城的诱饵,陆逊主力去执行进攻任务,因此才会分兵。

今天湖北宜都市有个陆城街道,据分析很可能就是当年陆逊的驻地,因此可以判断陆逊一直呆在夷道县城一带而非长江北岸。

夏季湖北省多起东南风,东吴军队所在的夷道县城正好位于蜀军大营猇亭的东南方,完全符合兵法所说“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的理念。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0张

在陆逊的谋划中,此战一定要打成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陆逊同时做了其他的部署。

留下孙桓诱敌就是其中之一,此举是为了吸引蜀军注意力,从而方便进行偷袭。

此外,陆逊还命朱然与韩当领兵五千以断其归路,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吴军依仗水军优势发起进攻,很快击溃了驻守在夷陵以西涿乡的蜀汉水军(可能是蜀军夹江而立水寨中的西大营),顺利截断了蜀军退路,导致刘备即将面临当初关羽的困境。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1张

而前线的蜀军果然上当,向驻守夷道城的孙桓部发起猛攻,而猇亭大营则渐渐疏于防备。

此时孙桓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派人求救,而诸将也大多主张前去救援,毕竟倘若夷道失陷,吴军就失去了根据地。

但是陆逊却临危不乱,他做出了最理智的决定,即按原计划行事,不去救孙桓。

他认为孙桓很得军心,而且夷道城防备完善粮草充足,蜀军急切间难以攻下,如果援救的话就要与敌军野战,那就正中对方的下怀。

这时候若按原计划行事,则可以击溃蜀军主力,最后就算夷道城丢了也无大碍。而孙桓那边在听说陆逊不来援救非常愤恨,直到后来见陆逊大获全胜这才心悦诚服。

很快吴军就发起了火攻,突如其来的大火让蜀军官兵彻底陷入了混乱。陆逊趁势命令全军出击,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取得一场大胜。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2张

不过猇亭火攻并未让刘备全军覆没,虽然部队陷入混乱,损失肯定不小,但一番整顿后预计仍有三四万人。

然而此时后路已断,原路返回秭归是不可能了,这时刘备之前的一个部署就起作用了。

当初他命马良前往佷山县联络五溪蛮,虽然这些蛮兵不一定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但此举无意间打通了经武陵山区返回秭归的山路,也让刘备不至步了关羽后尘。

当时刘备在马鞍山收拢败卒准备撤退,没想到陆逊来得这么快,转瞬间就将他围在山上。

根据宜昌市地方志的记载,马鞍山位于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东南,而且从宜都市就可以看得到,因此距离猇亭主战场应该不远。

见蜀军最后的部队已经陷入重围,陆逊立刻命令进攻,夷陵之役中最为惨烈的马鞍山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由于蜀军占据地利,而且退无可退只能拼死抵抗,吴军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但打得并不轻松。

据记载,在这场最后的战斗中,蜀军所剩的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之前我说火烧连营后蜀军实力尚存的原因,而吴军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想必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陆逊传)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3张

其实陆逊只要围而不攻,马鞍山的蜀军就会因断粮而不战自溃,那么他为何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强攻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攻山的主力正是当初关羽和于禁的降军,因为他们是降卒,地位比较低,所以才会被当作炮灰消耗掉。

总之,火烧连营只能算是夷陵之战的一个开胃菜,真正的大决战发生在马鞍山,此战过后,夷陵之役的主要战斗才算基本结束。

此时蜀军船只军械、粮草辎重等损失殆尽,阵亡士卒的尸体顺水漂流,几乎阻塞了江面。

见到如此惨状,身在江北的黄权自然也得知了刘备全军覆没的消息,但由于制江权掌握在东吴手里,他只能望江兴叹,迫于无奈最后只好北上投降曹魏。

此时刘备见大势已去,只好命人点燃铠甲暂时阻挡吴军,然后趁夜色逃走,顺利穿过武陵山区,走小路返回秭归。

可惜立下大功的马良却死于乱军之中,这对人才不足的蜀汉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损失。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4张

然而即便到了秭归也算不上彻底脱离险境,因为一个年轻人带着复仇的正在前面等着他,他就是孙桓。

之前在夷道城被打得狼狈不堪,孙桓心里憋着一口恶气,这次抓住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率领水军溯江而上,抵达三峡西端出口夔门准备阻击刘备。

刘备再次翻山越岭,几乎仅以身免,这才勉强逃回白帝城。与此同时赵云又率江州军前来恭迎圣驾。至此他才算基本安全了。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5张

当年刘备前往江东结亲,那一次他在京口曾与尚且年幼的孙桓有过一面之缘。恐怕当时刘备万万想不到这孩子多年后竟然将他逼到如此窘境。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看着陆逊和孙桓两个后起之秀,戎马一生的刘备或许真的感到自己已经老了。

进驻白帝城后,刘备将此地所在的鱼腹县改名为永安县,取永保安宁之意。

不过,此时刘备还并不安宁,吴将李异、刘阿等仍然驻扎在距离白帝城不远的南山(今重庆奉节县东北),形成一定的威胁。不仅如此徐盛、潘璋、宋谦等诸将纷纷表示应该继续进攻。

然而陆逊以及朱然、骆统这些文官出身的人考虑得明显更长远些。

首先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虽然白帝城位于江边,但当地地理情况非常不适合拥有水军优势的吴军发挥。

在今天三峡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后,夔门一带的水势已经放缓许多,但正所谓“夔门天下雄”,当初此地水流汹涌,呼啸奔腾,那雄奇壮丽之景远非今天可比。因此东吴水军虽强,但也没有用武之地。

真没想到(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第16张

其次就是全局战略方面,当时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已经蠢蠢欲动了。

此时在白帝城陷入苦战的话,倘若魏军从襄阳出发直取夷陵,到时候被截断退路的东吴军队就危险了,因此必须立即撤退。

果不其然,陆逊在八月份前后撤军,而曹丕在十月份就大举南征。

听闻曹丕出兵,刘备又有了想法,于是写信给陆逊说:“听闻魏军已至江陵,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挺得住吗?”

陆逊一看这封信乐了,这不就是放嘴炮吗?要是真的进攻,那就是军事机密,岂能写信通知对方如同儿戏一般。因此刘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东吴将注意力转向曹魏一边。

于是陆逊回信也不客气:“您刚遭遇大败,恐怕元气未复吧,此时跟我们和解并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如果非要再开战端,就让你们有来无回。”

此时刘备在重大挫折下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汉嘉太守黄元安叛乱一事令他焦头烂额,已经没有精力再跟陆逊斗嘴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听闻前线取得大捷后,孙权大喜过望,他问陆逊:“当初诸将不服,你为何不上报呢?”

陆逊回答说:“我愿效仿蔺相如和寇恂。”

这两位都是通过实际行动促成将相和的代表人物,陆逊的意思就是我可以用战绩让众将心服口服,靠主君将他们强行压服不算本事。

孙权听后大为赞许,加授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随后又改封为江陵侯。

夷陵之战结束后,荆州的纷争宣告结束,自此蜀汉势力再未东出益州,而荆州也成了魏吴双方角力之所。

此时曹丕已经意识到自己上了孙权的当,对方永远不可能送来人质。另外吴蜀也相争并未如他所愿两败俱伤,因此这次南征已经不可避免了。

在击退强敌后,东吴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