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之花: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六八 147 0

伤感之花: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众所周知,木兰花是中国五大名花之一,因其花开时枝扶疏、花盛时不似寻常花之妖冶多艳,而具清雅之气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誉为“君子之花”。然而,木兰花却也有着让人伤感的历史和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六朝名士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历史背景

木兰花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三月花之一。但最早将木兰花与“今夕月”联系在一起的,要算唐代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野火烧不尽”所指的就是木兰花,而“今夕月”则用以描绘辞别时的离愁别绪。

二、传说故事

关于木兰花有许多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木兰辞》。相传,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女子名叫木兰,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却仍为国家边疆效命。突然有一天,军队启程,征召文书到家中招发男丁,却因木兰家中只有女儿而未能入选。为了替父亲保全家业,也为了替父亲立功成名,木兰决定化妆扮男装入伍。她坚强勇敢地生活在军队中,与战友并肩作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功成名就。后来她才暴露了自己的性别,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女将军。故事中的这朵木兰花,便是木兰感人事迹的象征。

三、木兰花在文学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的《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木兰辞》外,木兰花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例如,晋代仇寄之所作《祭凤姐》中写道:“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这里的“数花朵”就是指的木兰花。唐代白居易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而晚唐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也称:“便象今宵月,平生最可怜。”这句话也用木兰花的晚成、朵朵含泪的形象描绘出战乱中各种悲惨情感。

四、结语

可以说,木兰花有“忠诚”、“坚强”、“正义”等阳刚之美,同时自有她特有的清丽、忧伤之气。在古代文学中,它时而作为千古悲恸传颂的象征,一度成为了抗击灾难或控诉社会不公的代表;而在现代文艺中,则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元素,融入更加完整而丰富的情感体系之中。

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这朵花的身影。她虽然无声无言,却缀着生命中无私的选择和无畏的追梦,陪着个体们走过了岁岁年年。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