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让人思乡忆友的古诗

六八 148 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通过诗歌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充满着浓郁的闺怨情结,表达了“离乡别井”的痛苦和“相聚欢笑”的欣慰,更是凝聚了海内外游子们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一、诗歌介绍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唐贞观二十三年被派往湖南出使期间写下的,王之涣少年时曾随父亲南征,在魏州和山东结交了许多好友,当时魏州和山东是一个军区,因此,长期以来与山东建立密切联系的魏州,有许多山东籍士兵。可以说,这首诗中表达的是王之涣对故乡山东和乡亲朋友的思念之情。

据传,诗的灵感来源于王之涣在湖南听到的隔岸歌声:“独听前楼赋悼吹,思归欲度清秋节。殷勤花下系罗裙,游女春宵醉梦短。”王之涣听了这首词后,深感离乡之苦,便萌发了山东兄弟、故乡情怀,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一共十六句,四个四行的句式,平仄相间、声美意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具艺术感染力。

二、诗歌分析

在全诗中,王之涣大量使用了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朴实而深情,让读者很容易打起情感共鸣。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口就陈述了主人公的境况——远离故乡、身在异乡,因此成了一个异客。用“独”和“异客”两个首位显眼的字眼,突出了他感到孤独的状态。顿挫有力的语调与孑然一身的心境形成了呼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使用“倍”这个字来加强思念的力度和形象。(“倍”是加倍的意思)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整首诗表达思乡情的引子,两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既透露出主人公对故乡友人、邻里的遥远关注,又抒发了主人公不舍、无奈的心情。其中的“遥知”二字表明他已有心事不难悟,在异乡寄情远方,心中的画面浮现肃穆温馨的节日场景,心中走向丧祭场所,一揽千里的视野引起了读者共鸣。

第五、六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两句重点描写了主人公在恬静的枫树下思念山东兄弟的情景。第一句表现了主人公想在举家欢聚之际以食物与酒来祭奠异乡的兄弟,直观而暖心;第二句把目光投向少年的时光,表达了主人公对少年时与齐云、苏武等山东兄弟同游的美好回忆和深入且真挚的友情,言简意赅而心照不宣。

第七、八句:“少年四五十如梦,老来匹马绕行行。”是诗的重点之一。这两句通过形象化、夸张的方式,描绘出了主人公中年后苍劲有力、豁达坦率,面对人生生活中的沧桑感怀追忆少年时光, 回望自己的过往史,同时,也表现出他非凡的气度和处世哲学,是作者在表达个人境遇情绪时的深刻思考。

第九、十句:“别来几向梅边醉,吹落黄花共悲秋。” 这里抒发了主人公悼念亡故亲友, 愁肠难解的离愁倍增。以“梅边”、“黄花”传达出秋天里凄凉声音,用心灵的寄托和情怀的相聚,来疗愈内心的疮痛。

第十一、十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处为回环句,以“今宵”、“杨柳岸”迅速将心灵带到了山东的某个地方,表达了主人公在远行中所闻所见,思乡之情盎然。

第十三、十四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主人公体察到离乡别井在外久了,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原来自己身在异乡的时光已经不短,心里一阵泥泞和失落。 “良辰”、“好景”应该是在写故乡的各种美丽景色和美好的时光,但此刻只能用“应该”这两个字来进行表示。诗歌表达出思念故乡、乡亲朋友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在异乡寂寞无助之情。

第十五、十六句:“便纵万缕千丝,也不系向故园。” 是诗歌最后的结尾,意在强调主人公特立独行,怀念故园,无论思念感觉多么浓郁,都不放缚灵魂,旁征博引而不失内敛。所谓的“万缕千丝”,就是指他与故园的联系、情感和思念之情丝丝缕缕,也就是这一股单纯却又执著的思乡之情。

三、聚焦山东文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