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的文学魅力

六八 237 0

醉卧沙场君莫笑——白居易的文学魅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诗仙”李白之后最具文学影响力的唐代诗人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作品中既有高亢豪放的《琵琶行》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流淌着爱国忧民之情的《长恨歌》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本文主要围绕《长恨歌》写白居易的文学魅力。

一、作品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所作后期长篇大曲,全名为《长恨歌》,又称《长恨辞》,共三十九首,叙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原名王昭君,为汉宣帝之孙女,公元前68年生于河东,原籍涿郡。她是汉昭帝的爱妃,因谗言被流放边疆,最后牺牲于月氏人之手。时值唐太宗贞观八年,白居易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二、文学价值

1. 才情敏锐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采用五言排律的形式,运用押韵、对仗、夹叙夹议等手法,使诗句华丽而不失朴实自然。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巧妙地描述了爱情的旖旎和温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有着深刻含义,被人们誉为爱情经典之作。

2.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八十后一代年轻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白居易也深入人心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如“承恩不在三公,车驾应须五马”,以及“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描绘奴隶社会下的生活。通过作品,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对国运的深思。

3. 深情厚谊

《长恨歌》中不仅有浓郁的爱情,也充满了深情厚谊。作品中长幼体谅、恩爱亲密的母女和妻子之间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人性美和温暖。这种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的文字铸就了这位唐代文学大师的卓越才华。

三、时代背景

白居易的创作生涯时代比较特殊。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计有李白、杜甫等大师的沉炬点燃了千年未灭的人文之火,被后人奉为代表先贤而膜拜。而白居易的诗歌,由于其着墨于社会、历史等方面,与其他常见诗歌风格有所不同。

四、个人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构思巧妙,绘画般的画面感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他更值得人们喜欢的,是敏锐的才智和笃定的信仰。他坚信,诗歌发出了光芒,可以拯救社会、悲痛的人心。而《长恨歌》这首作品,则凝聚着社会与历史的底蕴,值得深度阅读与研究。

五、结语

世昆玄风,刘项分家;三星又赞君名,天如幕褥,山作床榻;楼上燕归时节旧,今宵一夜梦中住。

文学不单纯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集中了人文智慧和民族情感的画布。而白居易就是其中最强大的画家之一,他用自己的诗歌,刻画出每一个细腻的情感面貌,将古老的深情带入现代。那沉毅的眼神,依然能穿透时空,触动现代人的情感牵挂。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