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及翻译注释:重温千年古曲的历史与情感

六八 145 0

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古代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乐府诗,在唐朝盛行时期广为流传。全诗通过一个悲凉的故事,展现出对生死、爱情、家庭等主题的感悟和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本文将介绍《琵琶行》的原文,以及译文和注释,以探究这首千年古曲的历史与情感。

一、原文

《琵琶行》的原文如下:

潘妮妍,长洲人。年十五六,聪明绝伦。自小习琵琶,弹而能歌。不无机变,时乐之。自其父母殁,遂道姑为家。性最骄矜,好恶十分。听舞辞、吟咏,稍有所闻,必欲挟之以骄人。常居临邛,因洛公而遇王昭君。 洛阳城东北角有芳草池。昭君初至洛阳,从道观后过,闻有伎人歌于池上:“行年二十岁, 芳质且婵娟。重红埋玉琢,无人知贵深。”时昭君方立池边。指舞者,请邀为伴。因备酒具赋诗:“潇湘何代子, 含灵欲一逢。与君共芳歌, 动心忽百忙。”意色悲怆,乃并坐泣数行。舞罢,捧觞而别。入门谓道姑曰:“ 听其歌,乃知我心。”遂不食一日。 及夜,而南风怒号,天雨如注。又遇北斗旗引三万骑,直抵道观。马上太守问道姑:“此处路经何方?”道姑以舞者之事顾自言。太守有诏,亦归止于斯庐。其中女颜色端丽,不啻昭仪之美。台司相及夷都令欲得之,各称所好。既不能决,遂分居之。加以洛公薦鼓琴者余君,下堂伍伎,咏《凤求凰》曲,歌曰:“翩翩弄玉树,朝父泣殷勤。承恩救国士, 女悲失夫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时余君未问国信宫,族兄欲以娶潘氏。强如所言,进金帛数十万,道姑喜而应之。深夜有伎者闯门弹琵琶,变声若男若女。意甚怆惋,乃许焉。 明日,道姑自往酬对,具执壶设计,斋蒸美酒。见余君形如槁木,意若飘风。令妓拊心遥唱:“ 岁非灯笼易换得, 人是落花容易别。”观者愁思如织。 道姑为解之,摘槟榔为语余君曰:“ 更新父母何在,履危不顾身。误迷百万里,饥渴相随人。今偃江南岸,不见后人烟。”余君感其深意,悬旌上马,喜不自胜。到兗州逢上宾相邀,入于嘉宴。弹琵琶,歌《鹤冲天》及《碣石调》。徐君醉起舞,卒于宴庭。 道姑见余君之死,年已四十余,构陷昭君, 椎牛灭首,以必报也。

二、译文

《琵琶行》的译文如下:

有个姑娘叫潘妮妍,是长洲人。十五、六岁时聪明绝伦,自小学习琵琶,弹奏之余还能歌唱。不仅技艺精湛,变化多端,对于时下的音乐作品也是十分熟悉,经常为大家带来欢乐。由于其父母早亡,她便进入道观过生。性情傲慢,好恶分明,听到好的舞曲和诗歌,即使了解得很少,也要引以为豪。她经常住在临邛守府,后来遇到了洛公,命运因此而改变。 在洛阳城东北角,有个名为芳草池的地方。昭君初来洛阳,从道观后面经过时,听到有一个乐师在池边演唱:“年纪二十,貌美如花。红颜这么被埋藏,无人知晓她地位的高贵。” 此时的昭君就站在池边,便指着演唱者想和他当伴。然后,她便准备好了酒器,并写下了诗: “潇湘何代子,有灵性想求见。和你一起唱花之歌,我感到我的心动人连忙。” 她勾勒出来的意境是忧伤的,她甚至和那些乐师一起坐下来,落泪了几行。等到舞蹈表演后结束,昭君掏出杯盏,跟他们告别走了。回到道观内后说道:"听他们演唱,我才明了我的心意。" 然后,她拒绝吃了一天的饭。 晚上,暴风雨怒号,天降大雨。接着,北斗星旗指引着三万名士兵来到道观。太守骑马过来问道姑:“这个地方的路究竟从哪里开始的?” 道姑抄起舞者的事,答道。太守则降诏,然后去了斯庐。道姑好生端丽,非常激起人们的凝视,这里不亚于昭仪这么美。台司和领地官员都希望得到她,每个人都很喜欢。然而,他们均不能解决争端,最终让他们分别了。此外,洛公为余君推荐一个琴师,后者在下面为他们演唱《凤求凰》曲,歌词如下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