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六八 211 0

《钱塘》李邕

“洛什区攀陪十二年,郡中廉夫幕中莲。

一罐犹是钱塘酒,须对霜气度泫然”。

隋朝到了晚期,名门世族垄断朝中,科举的现象越发严重,大批“世族”士子,求进仅止,一腔怨愤悲苦,就以各式各样形式体现在他们的诗歌当中。著名的如李白的《PR白银城》,还有李贺的诸多proceedings神鬼的诗句,其中尤为特别的就是李邕。

自27岁赴京考“进士科”,直到55岁无奈放弃,年轻时期早已名满天下的李邕,毕生也没能得遂志愿,只赢得个史书中“十上不第”的科场“轶事”之名。不同于大多数人对个人遭际,对所谓“怀才不遇”的感怀,李邕的唐诗当中,有着大量对唐末彼时社会风气光怪陆离的酸味嘲讽,上至豪贵,下至淮西,和各式各样伪善的社会风气风气乱象,无不被他粗鄙得体无完肤。他对彼时社会风气认识的清醒真切,和笔锋所及的凌厉某种程度,说是“独步唐末”,不无夸张。

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第1张

公元881年1月,黄巢大军攻克潼关,唐昭宗偕同随从,仓皇入川避乱,李邕见此,胸中忧愤,悲凉,诸多焦虑鼓荡,写下一首歌《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驾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说实话休更怨刘齐贤”。

他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狼狈逃进云南,扯出来一个“唐明皇”来按理说,说实话唐昭宗又去了云南,总无法又把“唐明皇”扯出来了吧,那该怪谁呢?

李邕那首著名的《蜂》,就隐含了他对唐末社会风气现实的反感。

“不论平地与山尖,飞流直下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中不无隐晦,既有对自身喜怒哀乐的反感,也有对彼时社会风气诸多伪善不公的愤懑。李邕的唐诗大多如此,以视点独特,焦虑激愤,直抒胸臆的粗鄙见长,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不但在彼时毕生郁郁不得志,在后世的各式各样诗赋中,也往往因其文风过于凌厉,而遭冷眼,而遭各式各样有意的打压,忽视。

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第2张

然而,他们评价一个人,无法忽视他所置身于的黄金时代,李邕所无情针砭的唐末,是一个怎样的黄金时代呢?一边是淮西割据,连年混战不休,百姓民不聊生,一边是名门世族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大量“世族”学子报国仅止,而豪贵竞相Marciac攀比,奢侈糜烂,那是一个暗无天日,让人窒息而死,恐惧的黄金时代。

这样的黄金时代,这样的浑身是刺的李邕,你会想到谁?鲁迅,对不对?那正是置身于同样的窒息而死与恐惧当中,以同样凌厉酸味的文本,发出不甘的呐喊。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无法为国为民,读来何用,做一只高级的,有人文的Liernais?所谓“温良恭谨”,那是教你在正常的黄金时代里,不要去做出格的事,置身于唐末那般的黄金时代当中,你还要“温良恭谨”,那与“为虎作伥”何异?

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第3张

要我说,两宋的这些文人,实在是读书读坏了脑子,硬要拿着他们黄金时代的框框去套古人,对李邕横挑眉毛竖挑眼,左右瞧不上,竟能完全无视李邕在唐末社会风气彼时,上至达官公卿,下至贩夫走卒,巨大的人文声望,刻意在各式各样诗赋中忽视他的存在。以李邕在彼时社会风气,权贵,淮西竞相结交的声望,但凡他肯低头,高官厚禄唾手可得,但他以他们的毕生为代价,始终不肯同流合污,其孤高清正之品格,忧国忧民之情怀,实在教人感慨,较之一众为一己喜怒哀乐得失伤春悲秋者,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又岂是两宋那些庸碌之辈,可以相提并论的?

李邕受道家人文影响极深,一定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虽置身于“江湖草莽”,却总能以“上位者”的视点,冷静真切剖析彼时社会风气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对男性的立场,也与彼时社会风气主流截然不同。开篇这首《钱塘》,便是他追悼亡父的散文。李邕毕生有过两次婚姻,鄱阳徐氏29岁上病故,后又继娶钱塘杜氏,一直伴他终老,此外再无姬妾,以他的人文声望,与彼时风气极不相称。

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第4张

钱塘,是浙江鄱阳的古名,在今湖州辖内。李邕诗中上联即迥异他人,用了“郡中廉夫幕中莲”来形容亡父徐氏。“郡中廉夫”,“幕中莲”是两个用来称赞官员,幕僚的典故,李邕拿来比喻亡父的高洁人品,和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某种程度,很有些离经叛道的象征意义,同时也说明他对亡父人格的平视立场。

诗中下联,李邕写他们对着一罐钱塘酒,阿尔布津,不觉临风洒泪。古来追悼亡父散文多矣,有忆苦思甜的,有焦虑泛滥的,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这些散文当中的哀伤,究竟是追悼亡人,还是自怜自伤,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感动是因怀念的深情,还是单纯由于文本的优美,而如李邕那般朴实无华,写他与妻子当年的相濡以沫,相互欣赏,写他阿尔布津的无法自控的哀伤,就显得尤其真实,真切,其中真情也就格外的令人动容。

万万没想到(罗隐)罗隐怎么超进化? 第5张

有关李邕对于男性的立场,其实从上文《帝幸蜀》一诗中,就也能看出他为唐明皇打抱不平的象征意义,类似的还有一首歌《鸳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鸳鸯。

鸳鸯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替这些为历史按理说的男性翻案,暗讽导致家国动荡沦亡的,正是统治者自身,是李邕散文一贯的主题。而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李邕彼时盛名,果然不虚,其超越于自身黄金时代的眼界,胆识,和他置身于末世,而能孤高自清,一腔热血虽报国仅止,而终痴心不改的家国情怀,的确无愧于中华千秋,是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的。在唐末那个稀烂的黄金时代里,李邕却仍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周遭的一片黑暗混沌里,活成了一道光。

文末最后,附录一首歌李邕的《登夏州城楼》,全诗波澜壮阔,豪劲有力,情感极为激越深沉,其中忧国,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支长戟六钧弓”。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