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六八 212 0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闻之,素所好音,乃往拜之。伯牙弹一曲而已,且问子期曰:“善乎?”子期曰:“善。”又问曰:“未察乎?”子期曰:“未察。”

伯牙正容自愧,放琴而去。

其后相与会于路,子期曰:“子能无吹一曲乎?”伯牙援琴而歌,举动咸肖调意。便问子期曰:“善乎?”子期曰:“善矣。”未及曰“未察”,骤然自知先不察而今辄能,故复自呼曰:“未察。”

(说明:本文节选自《南齐书》《乐志·悲、洁、绝、怨、思五种》)

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琴师,他的琴艺精湛,声名远播。当时,有一位叫钟子期的人非常喜欢音乐,听说过伯牙的琴艺后,便前去向他请教。

伯牙知道钟子期来访的目的,于是开始弹一曲琴,然后问钟子期:“怎么样,弹得好不好?”钟子期回答:“好。”伯牙又问:“你听懂了吗?”

这时,钟子期虽然觉得此曲不错,但他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回答:“还没有完全听懂。”

伯牙听到这里,感到自己的琴艺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于是不好意思地放下琴离开了。

伯牙和钟子期之后在路上相遇,钟子期问伯牙能否再弹一曲琴。伯牙拿起琴开始弹奏,他的表演非常动人,使人心醉神迷。

这时,伯牙再次问钟子期:“怎么样,弹得好不好?”钟子期回答:“好得很。”

伯牙他想再次问:“你听懂了吗?”可是这回,他也有些担心询问,生怕钟子期还是没有完全理解自己所弹奏的琴曲。

不料,钟子期这次听得非常入迷,完全掌握了整个曲子的含义。于是他高兴地回答:“我已经明白了。”伯牙这才松了口气喜滋滋地回答道:“你真聪明,果然非同凡响!”

故事的寓意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和提高。

伯牙在第一次演奏之后,并没有得到钟子期的认可。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琢磨着自己的演奏技巧。最终,他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让钟子期也非常地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或技术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和恒心,不要轻易放弃。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演练和学习,才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做出成绩。

此外,这个故事还向我们表明了艺术家和音乐家的态度和心境。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和经验,而且要有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这样,他们才能在表演时彻底沉浸其中,使观众也同样津津有味。

总结

伯牙善鼓琴的故事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学会像伯牙一样,不断地寻找途径和方法,努力从每一个挑战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艺术家们的创作,理解他们所想表达的含义和感受,彻底融入他们所创造的美丽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和境界,让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性。

1.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庄子·外篇》载,春秋时期,伯牙居洛阳,善鼓琴,以音乐为生。他因绝妙的琴技而闻名天下,但知音不易觅。有一天,他在山洞中弹琴,忽然听到一个人吹笛声,深深地被震撼住了,顿感自己琴艺不足以与之比肩。于是,他寻找该吹笛之人,并在悬崖上见到许询,二人意趣相投,从此结为忘年交。

附:庄子《外篇》原文

原文:「伯牙师旷,善鼓琴,以鼓琴为事。冬月,手指缩蔕,不得弹琴,譬犹禽兽失其羽毛。适雪中,为人涉其门,内人以虚筵受客。伯牙曰:“尝闻汉钟期踟躇于山林之间,不能决也,公可以试吹此笛。”许人为之。公吹一声而赋曰:庚妤短长及格。伯牙起踞而笑,公嘿然不悦,曰:“以汝之才,何居于此!”有庠序者,趋而进曰:“请吹也。”公乃吹一声而试之:鸠杖之柘,其颓矣乎!内人莞尔,宾客咳然。自是之後,公与伯牙忘精求学,不相胜技。」

(注释:伯牙是春秋时期的高傅,音乐家。他和许询固定在洞庭山阴(今南京秦淮区)约会,一起品酒谈论音乐,后人称之为“琴挚友”。这个故事表现了良友深谊的境界。)

2. 伯牙善鼓琴对我们的启示

伯牙是一个天才,他用自己的琴艺博得了天下名声。但是,这并不能让他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反而让他产生了退步的感觉。他听了许询的笛声,顿时感到自己的琴艺不足以与之比肩。这种反思,让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琴技,而他最终找到了知音,在良友许询身上得到了更多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已经很出色,也不要停止努力。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如果你选择了安于现状,那么别人就会像许询一样超越你。你需要保持谦虚、学习和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那个更好的版本。

另外,伯牙和许询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这是因为他们都热爱音乐,并能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说明,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一起成长、一起分享更多的乐趣。

3. 音乐的魅力——许询的笛声

在这个故事中,许询的笛声给伯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让伯牙更多地完善自己的机会。这说明,音乐有着强大的魅力,可以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思考。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理解世界。

音乐的作用并不只是停留在听上面。在现代社会里,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人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在灵感的启示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同时,音乐也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向他人传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与他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系。

4. 谦虚的态度

故事中的伯牙,即使是已经成为了知名音乐家,却仍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当他听到许询的笛声的时候,并没有显露出傲慢和不满,相反他认真思考,试图从许询的演奏中汲取灵感。这种谦虚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知识及能力的客观评价,使他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一个人能够做好所需的工作,不一定就一定是因为他技术过硬,往往更多是因为他心态稳定,能够在狭小的领域中自信而又谦虚地前行。

5. 知音难觅

伯牙和许询之间建立了真诚而深厚的友情,这是很难得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像伯牙一样,面临着寻找知音的难题。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很难找到那个与自己真正默契的人。

但是,如果你着眼于发现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就有机会结交更多的知音。可以通过兴趣爱好、行业背景、价值观和理念等方面找到那些具有共鸣的人,并在彼此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6. 总结

伯牙和许询之间的故事充满了启示和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领域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而且面对自己的成果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同时,在这个不断进步、创新、突破的时代,我们与他人共事、共享、共进,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常与钟子期期友,俄而忘筌而相与语。

忽有僮子递茶至,俯仰荣辱何足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 【注释一】

  2. 伯牙:战国时期著名琴家。他的琴艺高超,以演奏《高山流水》为最著名。钟子期:匈奴首领,与伯牙交往甚密。

  3. 【注释二】

  4. 筌:约干两重、小而平、上为方或圆形,下下略尖,用竹子制成。在古代,百姓用它来捕鱼、蟹等。伯牙与钟子期从没用过筌,因此互相称兄道弟。

  5. 【注释三】

  6. 僮子:古代贵族家庭中负责侍候主人的男孩。

  7. 【注释四】

  8. 俯仰荣辱何足论:伯牙表示,钟子期和他交往已经深厚,就算他们忘了琴和筌这些表面虚有的东西,甚至连待遇的高低也不重要了。这句话表明了伯牙内心深处的清高情怀。

  9. 【注释五】

  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古代的学者与现今的学者进行比较。古代的学者为了个人修养,学习、研究不求回报;而现代的学者一般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目标。伯牙认为古代的学者是为了精神修养而学,而现代的学者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

伯牙和钟子期相互称兄道弟,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常常在一起享受琴音带来的愉悦。有一次,两人正在畅聊时,忽然有一个僮子将茶递到了他们面前。伯牙不禁想起了自己所热爱的琴,然而与钟子期相伴相随的时间已经很长,已经让伯牙忘了琴这个表面上的东西,更休言那些快乐或痛苦的要素,从而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交往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伯牙对钟子期说:“忘记了琴和筌,如今两人相处如此融洽,荣誉、屈辱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这句话说明伯牙的人生理念,以及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有人认为伯牙善鼓琴而废其它,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伯牙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出色的琴艺,其原因并非是他专门放弃了其它事情,而是因为他以学琴作为了自己一生的志向,全身心地去追求这个梦想。在琴艺成熟后,他又选择用这种琴声来传递自己心中的情感,传递着对结果无所谓的真挚情怀,由此让狂放不羁的琴声化为宁静婉转。伯牙之所以学琴并不是因为学琴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是因为他认为演奏琴最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古代的学者大多以追求个人修养、思想深化为目标,而现代的学者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等目标。然而,伯牙善鼓琴而非因为它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是因为心中爱好对琴曲中传达出的情怀更为重要。琴声自成一体,为人带来宁静,体现了深厚的个人情感。

伯牙善鼓琴所体现出的东西,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同寻常,但依旧具有深刻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盼望在当前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家都像伯牙一样尽情追求自己所热爱并擅长之事业,这样,当我们三餐等基础生活诸事完毕后,于琴之间流连忘返的畅想也许会如此美妙。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