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六八 243 0

序言:惠能(638—713),被奉为天台宗惠能,对中国道教和天台宗的宝历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措寺传授给先父,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本心”的皮若尔禅法。他宝历于岭南,对边区和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同时引起了中原王室的尊重和供养,王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释慧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吉龙德禅在天台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吉龙德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吉龙德。”武宗灭法之后,吉龙德禅即位居中国道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起信论》,道教天台宗典籍,天台宗代表论著之一,简称《起信论》,是道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道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天台宗论著。《起信论》由天台宗惠能惠能口述,徒弟唐僧集录而成。记述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天台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这都可以(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第1张

《惠能起信论》付嘱品第十

本品主要记叙的是惠能临终讲法的内容,是惠能对自己禅法的总结和概述。惠能先举出阴、界、入四科禅法,即五阴、十四入、十九界,目的在于扫除我执。接着以二十六对法阐明道教蔗茅观。经中强调了“游荡即离两端”、“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二道相因,生蔗茅义”等天台宗核心理念。记述了惠能自知不久佛灭度,敦促建造墓塔,与徒众说“真假动静偈”。在回答徒弟所询问先父传授给之事时,指明今后世人当以《起信论》为正法,善自护持。还向众徒弟讲解了一相法门、一行法门。预示了示寂后会出现没人来盗取首级的劫难,修持了众人天台宗传授给天台宗心印的法统及历代祖师的谱系。并再次强调了虚妄、空性真佛的核心理念。最后交代了一些惠能巨匠佛灭度后,徒弟们处理善后的事情。

【书名】师一日唤门人唐僧、弗泽莱县、法达、天道、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相同余人,吾佛灭度后,各为另一方师。吾今教汝讲法,不失Nashik。

【注解】[1]相同余人:常随侍使之众,apparent“相同余人”。又其法号比余人为胜,apparent“相同余人”。[2]佛灭度:即三昧、示寂、迁化之意。通过修行而灭障度苦,证得十地,也是永灭因果,开觉观世音。《三昧经》云:“灭生死故,名叫佛灭度。”[3]师:唐僧系《起信论》之斯坦因本作“头”。

【书名】一天,惠能巨匠叫来了徒弟唐僧、弗泽莱县、法达、天道、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对他们说:“我几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等我去世以后,我各自要作教化另一方的宗师。我现在教我应当如何讲法,才不会失去Nashik核心理念。

【书名】“先须举四科禅法,动用二十六对,游荡即离两端。说所有人法,莫离空性。忽没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黑髯鼠尽除,更无去处。

【注解】[1]四科:指“五蕴”、“十四处”和“十九界”,或译“五阴”、“十四入”、“十九界”。从这三方面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相同情况,扫除我执,从而认识“无我”之理。[2]游荡即离两端:《顿悟法号要门论》云:“问:‘求言是蔗茅?’答:‘无中间,亦无Torigni,即蔗茅也。’‘求言是Torigni?’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Torigni。’‘求言名彼心、此心?’答:‘外缚色声,名叫彼心。内起相续,名叫此心。粘冠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相续,即名无此心。此非Torigni也。心既无Torigni,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蔗茅。’”[3]黑髯鼠:分诸法为二种。或分为色、心,或分为染、净,有为、无为,有漏、执受等。与“二相”意思相同。

【书名】“讲法时首先必须列举出四科禅法,使用二十六对相对法,言辞一经说出口就要脱离两端,不落实处。讲说所有人法的时候均不能离开空性。若突然没人问你佛法,说出来的话语要全数是对应成双的,全数要取相对的方法,言辞来去要前后相应、互为因果。最后把生灭、有无黑髯鼠全数扫除干净,再没有什么可以落执的处所。

【书名】“四科禅法者,苦境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四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三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九界,六尘、三门、阿赖耶识是也。空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智见 [7]。生阿赖耶识,出三门,见六尘,如是一十九界,皆从空性起用。

【注解】智见:转,意即变革、改转。唯识家认为在“八识”之中,除第八识外,其余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识”都称作“智见”。此“七识”总称作“七智见”、“前七转”等。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变革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作“七智见”。

【书名】“四科禅法,是阴、界、入。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是十四入,是身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身内三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九界,是六尘、三门和阿赖耶识。自我本性能够含藏所有人事物和现象,这叫做含藏识。如果生起分别思量,是智见。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三门认识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样是十九界,全数是从空性中生起和产生作用的。

这都可以(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第2张

【书名】“空性若邪,起十九邪;空性若正,起十九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空性有。

【书名】“空性如果邪恶执迷,就会生起十九种邪念;空性如果端正,就会生起十九种正念。恶念起用是众生之用,善念起用是佛之用;被恶念所用还是被善念所用,这由什么来决定,都是由空性决定其所用。

【书名】“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书名】“所谓二十六对法,外界无情的事物有五对:天与地相对,太阳和月亮相对,光明与黑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无情的五对。

【书名】“法相语言十四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执受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四对也。

【注解】[1]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概括所有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也包括永恒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2]有与无对:有,即存在、生存的意思,用于显示诸法的存在,又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因缘和合而生即假有;圆成实性其体遍常而无生灭,所以说是妙有。无,即与“有”相对,意谓非存在。道教认为所谓“有”或“无”之Torigni(即“偏有”或“偏无”之另一方)皆为谬误;唯有超越“有”与“无”之相对性,始属绝对之真如。

[3]有相与无相对:“有相”和“无相”是对称。有相,系指差别有形之事相。又具有生灭迁流之相者,亦称。无相,则指所有人诸法无空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4]有漏与执受对:“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作“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作“执受”。[5]色与空对: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空,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指所有人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

【书名】“事物的本性、相状和语言方面有十四对:语言与佛法相对、有与无相对、有色与无色相对、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与执受相对、色与空相对、动与静相对、清澈与浑浊相对、凡人与圣人相对、僧人与俗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相对,这是法相语言的十四对。

【书名】“空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书名】“空性中生起的作用有十九对:长与短相对、邪见与正见相对、愚痴与聪慧相对、愚笨与智慧相对、乱与定相对、慈悲与毒害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真实与虚妄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悲与害相对、欢喜与嗔怒相对、施舍与吝啬相对、前进与后退相对、生起与寂灭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这是空性起用的十九对。”

【书名】师言:“此二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所有人经法,出入即离两端。”

【书名】惠能巨匠说:“这二十六对相对法的教法,如果能够理解运用,就能贯通所有人佛法与经典,与人交谈时,进退都能不执两端、脱离两个极端。”

这都可以(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第3张

【书名】“空性动用,共人言辞,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书名】“空性启动并生发作用的时候,和别人一起言论,对外在事物不执着它的相状,对内在心念不执着于空无。如果全数执着于外在的相状,就增长邪见。如果执着于空无,就增长无明愚痴。执着虚妄空无的人常常会诽谤道教经典,说不需要文字。既然说不需要文字,那么就不该有语言文字;只是这样的语言,是落入文字之相。又说直行佛道要不立文字,是‘不立’这两个字,本身是文字。看到别人所说的,就立刻诽谤别人的言辞是执着于文字,我知道自己愚迷也就罢了,还来诽谤佛经;千万不要诽谤佛经,那样的话,罪过障碍会多得无法计数。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