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730周年,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一一中国济南活动年。2022年8月5日上午十点将在(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举办《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济南首展开幕式。展品全部为1949年前的赵孟頫各类书法拓本70种近二佰幅,其中不泛珍品。中国邮政为此活动发行一套20张的纪念明信片。
主办单位:济南市委宣传部 济南市文联 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
承办单位:胶济铁路博物馆,济南市市中区文联 ,浙江省湖州赵孟頫旧居纪念馆、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
时间:2022年8月5日(周五)至8月25日
地址:济南市车站街30号
届时欢迎光临
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及绘《东坡笠屐像》松江刻石考
田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摘 要】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碑廊中,有题为赵孟頫书的《前后赤壁赋》刻石,与松江博物馆藏《松雪绘东坡笠屐像》刻石原为一体,本文尝试通过对历史文献加以梳理,对文本、石刻实物、拓本图像等进行比较,揭示这批刻石究竟是何人何时摹刻,针对其底本来源、书法真伪、流传过程等相关问题,一一加以讨论、考证和辨析,还原其真实的历史,并重新评价其书法艺术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赵孟頫 赤壁赋 石刻 收藏流传 书法辨析
上海松江区醉白池公园,保存了一部分明清以来松江地区的碑刻,其中有两套帖石尤为知名,即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苏轼名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帖石大体保存完整,均嵌于醉白池畔的碑廊壁间,为这座江南名园增色,堪称镇园之宝。
历史上赵孟頫曾常往来松江,在此留下不少作品,然而历经战火劫难,保存到现在的已经极少。作为上海目前为数不多的存世赵书石刻,这些帖石是谁人所为,从何而来,其书法真伪又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关注,今试作考证。
关于松江本赵书《前后赤壁赋》
一 、 存石现状
《松江文物志》载: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石刻 青石,大小不一,大的高 32 厘米、宽 88 厘米,小的高 31 厘米、宽 76.5 厘米。碑文为赵孟頫所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行书大字,得李北海体势。后刻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同知郭朝祚、乾隆元。(1736)知府汪德馨、嘉庆癸亥(1803)知府赵宜喜、光绪元年(1875)知府杨永杰等人题跋。原在府署,后移砌于醉白池四面厅,有 40 余方。‘文化大革命’初,被拆下藏匿,现置于醉白池宝成楼南围廊壁,因断损,上墙仅 22 方。”[1]
今日醉白池的廊壁上有简介铭牌,称此石原嵌于醉白池四面厅,疑舫及中心池东长廊墙壁上,“十年动乱”中为加以保护,从墙上拆下藏于宝成楼夹墙之中。一九八六年建造长廊重新嵌于墙上供游客观赏。(图 1)
据笔者现场观察,两赋已经分开,其中后赋保存相对完好,12 块横条石不缺,个别有断裂,按序排列,每行间划有界格,每面八行,按界格分为两版,每四行为一版,每版中间有一窄空栏,刻有小字版号。后有嘉庆赵宜喜刻跋。
前赋残断较多,然全文无缺,次序有颠倒,现存 20 石,其中内容重叠的有 2石,与后赋一样一面八行,石版有界格,四行一版,不同的是每两行隔开,中间小字版号刻在界格线上。版号至三十三止。最后一石无版号,存“子昂书”三字,有两块帖版,其一后附刻乾隆汪德馨与光绪杨永杰跋,另一块后附刻康熙郭朝祚跋。
图 1 醉白池碑廊现状
二 、 历代刻跋
此二赋拓本流传较广,笔者所见裱册本居多,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整张未裱清末拓片,前赋 21 张,后赋 12 张。(图 2)
图 2《前赋》前段部分 国家图书馆藏
图 3 《后赋》前段部分 国家图书馆藏
据此抄录跋文如下:
1、《前赤壁赋》
刻跋主要在末石,现存末块帖石两块,题跋不同。
石一:
云间与吴兴衣带相望,赵文敏尝屡游止焉。故翰墨流传最多,不止本一题牓,宝云碑碣已也。府署旧有赤壁赋石刻,岁久剥蚀,余承乏松之五年,觅得初拓善本,命工人重为镌摹补其残缺,顿还旧观矣。昨岁奉使三楚,经武昌见穹碑屹然,亦刻赵书此赋,但字形较小,摩挲碑阴,知前朝学使周莱峰先生鑱石者。学使,松人也,宦楚刻此赋于楚,余宦松刻此赋于松,古今人好事,未尝不相同耳。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古晋郭朝祚记。(图 4)
图 4 《前赋》末石一,郭朝祚刻跋 国家图书馆藏
石二:
赵吴兴以书法鸣一代,有识者皆宝之,其前赤壁石刻曩在云间署中,岁久无人守护,浸以残缺。甲寅余来守是郡,见之恻然,不忍听名人法迹埋没蒿莱,乃捐俸鸠工,构小廊而升诸壁。虽物之成毁,理本相因,而人之好事谁不如我,续而新之,俾与苏文同不朽,是在后之君子。乾隆元年岁次丙辰谷雨后二日,中州汪德馨跋并书。
松雪所书赤壁赋,向置壁间。兵燹后颠倒失次,不堪卒读。余下车之始即挦索而拂拭之,幸无残缺,因仍嵌于壁而绕以廊,冀久远焉。光绪元年五月江夏杨永杰识。(图 5)
图 5 《前赋》末石二 汪德馨、杨永杰刻跋 国家图书馆藏
另中段“之扁舟举”前有汪德馨题跋:
松雪书论者谓其直接东晋,后人学之实难,况欲儗而补之乎。郡署所藏赤壁赋自东字至地字为数三十有一,虽颇有残缺而原神宛在,更无用补,余恐榻者舍旧从新,转令人有破璧之憾,故特辨而识之。一菴并书。(图 6)
图 6 《前赋》中段汪德馨刻跋 国家图书馆藏
另刊民国时期题跋,落款已被磨去:
赵文敏书前后赤壁赋石刻,向在郡斋海石堂前。丁丑之乱,官舍炸毁,石刻亦埋没于断垣残甓中。辛巳秋属邱君纪亭从事蒐集,移至醉白池上,断者续之,阙者补之,相其广袤,嵌置池北四面厅壁间,旬日而竣事,爰志数语,俾彼邦人士之嗜金石者得以考焉。中华民国三十年九月邑人□□□谨识。(图 7)
图 7 《前赋》民国三十七年刻跋 实物
2、《后赤壁赋》
郡署西廊旧有松雪书赤壁赋,为世所珍。余自乙卯承乏云间,复购得后赋石刻及东坡笠屐图,会余分巡常镇,濒行留嵌诸壁,与前赋并传以志快事。嘉庆癸亥季秋南丰赵宜喜跋并书。(图 8)
图 8 《后赋》后赵宜喜跋 国家图书馆藏
3、《东坡笠屐像》
《后赋》赵宜喜跋中提到《东坡笠屐像》,今在松江博物馆碑廊,亦见于《松江文物志》,题为《赵孟頫画苏东坡像石刻》:
青石,高 29.5 厘米、宽 88 厘米。刻赵孟頫画苏东坡像,东坡先生头戴笠帽、脚穿木屐、拄杖而立。像左钤“赵”字阴文印。左为董其昌书东坡自赞:“心是已灰之木,身是不系之舟,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又有陈继儒题记。清代嘉庆八年(1803)九月知府赵宜喜刊石并记。钤“鉴堂”、“赵宜喜”阴文印。纪文右下钤“事民之本”阴文印。
补录陈继儒原文:
玉带金章未足奇,飘然笠屐是何时,生平雅抱空千古,野服逢人到处宜。陈继儒题。
清代赵宜喜跋:
按东坡访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箬笠木屐,载履而归,夫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松雪因而图之,虽奕禩犹如见也。嘉庆八年九月望日南丰赵宜喜记。(图 9)
图 9 松雪绘松坡笠屐像 国家图书馆藏
这些题跋中最早的作者是郭朝祚,关于其生平履历,详见郭小惠《兰州清代书法家郭朝祚》[2]与戴成萍、祁庆富《清人郭朝祚的书画与宦迹》[3]。郭朝祚(约 1675-?),字恬庵,汉军镶红旗人,祖籍汾州,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郭世隆之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任松江府同知,历任常熟县知县,黄州府同知,汉阳府知府,分守湖南岳常道,湖南按察使司按察使,雍正七年因曾静、吕留良案失察被革职,雍正八年(1730)赴西北任巴尔库尓行营户部噶兰大,后授凉庄道。乾隆间任职兰州整饬临洮道。擅书画,旅顺博物馆藏雍正十一年(1733)郭绘《征西图》,名列《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书法更为有名,志载“书法甚精,人多珍藏之”。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前赤壁赋》题跋时,郭正在松江任上,赴任常熟之前。他在题跋中提到在武昌见到明代周思兼(字莱峰)刻的赵书《赤壁赋》碑,字形略小。另由题跋可知,前、后二赋并不是同时刊刻,前赋刻石早已存在于松江府署,因有剥蚀,郭用初拓本请工补摹完整,当时还没有后赋。
第二位题跋者汪德馨,河南中州夏邑人,祖籍安徽砀山,字一菴,生卒未详,雍正十一年(1733)被任命为松江知府,乾隆二年(1737)调任苏州知府。乾隆元年,汪因见府署中帖石荒废,特为建造碑廊,将帖石嵌入廊壁。在另一则题跋中,他指出有两块碑石虽已断裂但原神尚在,故不需要补刻。可见汪见到时,由郭朝祚补刻完好的帖石与残断原石同存。
而《后赤壁赋》帖石直到嘉庆年间才与《前赋》合璧,完成这项工作的是赵宜喜。赵宜喜(1755-?),字晋熙,号鉴堂,江西南丰人,监生,官至云南布政使,降补刑部郎中。嘉庆元年(1796),赵宜喜接替许兆椿任松江知府,至嘉庆八年(1803)八月授任巡守常镇道,共在松江八年。赵在《后赤壁赋》后的题跋中提到,是他购得《后赋》帖石以及赵画《东坡笠屐像》,并在离任前将二者嵌入府署墙上,与《前赋》帖石同传。从此前后《赤壁赋》以及《东坡笠屐像》三种帖石,就一直在松江府署壁间保存。
杨永杰,湖北江夏人,同治五年八月调任松江知府,光绪三年二月被革职。光绪元年杨跋中提到的“兵燹”当指咸丰十年(1860)到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三次进攻上海,二赋帖石遭到了战火,所幸未残缺,由杨重建碑廊并嵌石。
最后一则民国三十七年(1948)题跋,因人名被磨去而不详作者何人。题跋提到了 1937 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当时从 8 月 16 日开始日本军机轰炸松江城,至11 月 9 日占领松江,整个松江城几乎化为焦土,松江府学未能幸免。“1941 年,松江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工程——将散落城内的书画石刻收集起来,‘阙者补之,断者续之’,重新放置在醉白池公园。其中‘邦彦画像’石刻被嵌置在醉白池南廊壁,原藏于郡斋海石堂壁的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被嵌置四面厅廊壁。”[4]题跋中提到的邱纪亭,是当时参与的刻工。被磨去名字者,应当是工程的主持者。而《东坡笠屐像》石刻未能一同移至醉白池,后被松江博物馆收藏。
松江本《前后赤壁 赋 》 的书法真伪
一 、 张伯英的意见
前文已述松江赵书前后二赋,并非同时书刻,因此讨论书法真伪也不能一概而论。清末碑帖大家张伯英在《法帖提要》中著录了松江二赋:
松雪赤壁赋二卷 松江府署本
元赵孟頫书,旧只赤壁前赋。清乾隆元年,中州汪德馨,字一菴守松江,为构廊而嵌之壁。嘉庆乙卯,南丰赵宜喜,字鉴堂为郡守,购得后赋及坡公笠屐像,癸亥,赵升常镇道,留石署中,与前赋并传,二人均有题跋。光绪元年,知府江夏杨永杰,字卓菴者题云:“松雪所书赤壁赋,向置壁间。兵燹后颠倒失次,不堪卒读。余下车之始即挦索而拂拭之,幸无残缺,因仍嵌于壁而绕以廊,冀久远焉。”坡公像,董香光书赞,陈眉公题诗,赵鑑堂作记。二赋非同时之刻,亦非同时之书。后赋气体高华、神清骨峻,前赋笔势偏侧,结字亦俗,颇疑前赋伪也。松雪伪书最多,亦最不易辨。前赋凡学赵书皆能之,后赋则非庸手可办。虽二刻同在一处,书之大小亦相似,而品格高下相悬不可以道里计。使赵书均如后赋又何讥焉?刘石菴有赵书墨迹,以赠英煦斋,经训堂刻之。石菴以为赵书第一,若此赤壁后赋,有过之无不及也。[5]
张氏对二赋的评价截然相反,前赋帖石虽早,但并非赵书真迹,而是后世学赵者所为。后赋虽后出,书法高超,为赵孟頫所书无疑,而且张伯英用《经训堂法书》收录的一件赵帖真迹作为比较,认为后赋有过之无不及。笔者对张伯英的眼光甚为认同,兹就二赋书法再分别展开作补充论述。
二 、 传世赵书《赤壁赋》墨迹及刻本
在讨论帖石书法真伪前,有必要了解赵孟頫同题材真迹的传世状况,以便作对比研究。赵孟頫一生多次书写苏轼《前后赤壁赋》,既有二赋合写,也有单独写前赋或后赋。目前存世可见的真迹包括石刻有如下:
1. 前后赤壁赋行书卷 大德三年(1299)为岳上人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 10)
2. 前后赤壁赋行书册 大德五年(1301)为明远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 11)
3. 前赤壁赋 行书 至大二年(1309) 明拓本(笔者藏)(图 12)
4. 后赤壁赋 楷书 无纪年 约至大间 清刻本(见拓本及民国尚古山房石印本)
(图 13)
图 10 前后赤壁赋行书册(大德五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11 前后赤壁赋行书卷(大德三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12 前赤壁赋(至大二年) 笔者藏
图13 后赤壁赋 尚古山房石印本
其中大德五年册页因印行广泛,为世人熟知。大德三年卷清宫旧藏,仅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赤壁与三国——群英形象特展》图录,故宫出版社《赵孟頫书画全集》失收,两种皆为小行书。至大二年本前赋与无纪年后赋皆为石刻,刻者时间不详,字径较大,但小于松江本。此外还有一些署名赵书的作品,如明刻小字本前后赋,咸丰刻行书本前赋(附袁修谦跋),和刻楷书本前赋等都非真迹。另外明代淮藩王有刻前赋,见于安世凤《墨林快事》[6](《石刻题跋索引》置于至大二年八月下,查安文并无纪年,与今见至大二年本是否一物待考),郭朝祚提到的明代周思兼(莱峰)在武昌[7]有翻刻前赋,另外明代赵贤知黄冈时有翻刻前赋(后文将及),今俱未见实物及拓本。
三、《前赤壁赋》 辨伪
松江本前赋,张伯英提到存在“笔势偏侧,结字亦俗”的弊病,将其置于赵孟頫各阶段的代表书迹中,完全格格不入。此外,赵孟頫书写《赤壁赋》有其固定的个人用字习惯,虽然书法风格随不同时期面目有别,但在用字上保持了一贯性。例举如下表(表一):
(表一)
原文 松江本 至大二年本 大德五年本 大德三年本 苏轼原作
“ 泛
舟 游
于”的
“泛”
“ 举
酒 属
客”的
“举”
“ 凭
虚 凌
风”的
“凭”
“ 泝
流光”
“泝”
“ 羽
化 而
登仙”
“仙”
“ 呜
呜然”
“呜”
“ 如
泣 如
诉”的
“诉”
“ 釃
酒 临
江”的
“洒”
“ 以
遨游”
“遨”
“ 羸
虚 者
如彼”
“ 与
子 之
共食”
“食”
“ 洗
盏 更
酌”的
“盏”
上表所列诸字中,有部分属于赵孟頫的固定习惯,不同于松江本及苏轼原作,如:“泛”缺一点,“僊”作“仙”,“呜呜然”作“乌乌然”,“诉”作“愬”,“遨游”作“敖游”,“如彼”作“如代”,其原因似乎是赵所依据的文本与通行的版本有差别。(仅大德三年本的“泝”和“凭”与赵另两件真迹不同)还有一部分是松江本的特点,如两处“举”下均作“丰”,“共食”作“共适”,“盏”作“琖”,“ 釃”作“洒”。同一人的用字习惯不可能相差如此之多,足可见松江本的书写者并非赵孟頫。
然而这位不知名的书写者又确实见过并学过赵孟頫的《前赤壁赋》,只是更多自由发挥。除了字形上有模仿的痕迹外,赵孟頫书写的前赤壁赋文本上有特别处,就是把苏轼原文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写成“东望夏口,西望武昌”,而松江本也保持了此特点(表二)。
表二:
原文 松江本
至 大 二 年
大 德 五 年
大 德 三 年
苏书原作
“东望夏
口,西望武
昌”
此外,松江本前赋帖石中不计最后有“子昂书”的两块,苏轼全文到“东方之既白”结束,而这块帖石的末端切割垂直整齐,紧贴最后一行,似乎后面原有另外的落款,被生生切去,补上了带“子昂书”款的半块,而这三字是较为规整的楷书,书写风格与前文完全不搭配。(图 14)据此,笔者推断,原碑有真实作者的款识,被切割并另补刻了赵孟頫的款,这样本来是学赵书就被当作了真的赵书,这种手法在书画作伪中屡见不鲜。
图 14 《前赋》末石疑被裁切
四、《后赤壁赋》 论真
再看《后赋》。前文提到张伯英已经指出,这套《后赤壁赋》可与《经训堂法书》收录的一件作品相提并论,而这件由刘墉送给英和的赵书真迹就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二赞二诗卷》(图 15),多次被收入清代丛帖中。与松江本《后赤壁赋》相同,《二赞二诗卷》也是大字行书卷,每行三到四字左右,同样未署纪年,但卷后记中提到了是在湖州观堂作。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于济南任上曾归湖州,元贞元年(1295)八月赵孟頫再次归湖州,至大德二年(1298)春应召入大都写经,期间一直在湖州,此卷当作于其间,即赵孟頫四十岁前后。王连起评:“此帖沉雄纵逸,法兼颜、米,应是赵书真迹中的佳构。”“应是较早的壮年书”。[8]
图 15《二赞二诗》卷中段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将《二赞二诗卷》中的单字与松江本《后赤壁赋》对比,也可显见二者的相似程度,其书写习惯同出一手(表三)。《二赞二诗卷》学习米芾的痕迹更为明显一些,或许书写时间要稍晚于《后赤壁赋》。这一时期赵孟頫已经开始在早年学习宋高宗、钟繇、萧子云等的基础上,转向对智永、陆柬之直至二王的探索,同时也短暂取法颜真卿、米芾,这种书风的变化在这两件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表三:
二赞二诗卷 松江后赤壁赋 二赞二诗卷 松江后赤壁赋
此外,现藏于香港艺术馆一件虚白斋旧藏赵孟頫《庶子泉石篆诗》(图 16),行书,无纪年,字径略小(后添小楷官衔伪款),与松江本《后赤壁赋》的风格也极为接近,同样也是一件被故宫版《赵孟頫书画全集》遗落的四十岁左右中年真迹。
图 16《庶子泉石篆诗》刘氏虚白斋旧藏 现藏香港艺术馆
松江本后赋的落款是“水精宫道人”,这是赵孟頫非常著名的自号(图 17)。究竟是“水精宫”还是“水晶宫”,曾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凡署“水精宫”者才是真迹,天津博物馆藏大德四年本行书《洛神赋》卷中有一方“水精宫道人” 印,另外唯有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后落款是“水精宫道人”,今日松江本《后赤壁赋》的“水精宫道人”款,无疑为此说添一砝码。
图 17 松江本《后赋》署款
松江本 《后赤壁赋》 及 《 笠屐图 》 溯源
一 、 松江本后赋的刻者::“苏痴”徐基
那么赵宜喜又是从何处购得《后赋》及《笠屐像》呢?笔者见到一本旧拓松江本《后赋》与《笠屐像》合册,拓于赵宜喜嘉庆购石之前,帖后保留的两段早期刻跋,恰好解决了这个疑问(图 18)。第一段题跋没有纪年,署名熊埛,跋文如下:
黄之赤壁,称名寰宇,以苏长公游,传有二赋故也。抚台汝阳赵公,既以松雪所书前赋摹刻山石矣,而后赋尚缺,余因忆檇李项氏藏有松雪真迹,遂走伻借摹之,刻补焉,熊(王冏)
第二段有明确纪年,是康熙五十七年(1792)徐基所写,并刻“徐基”、“十峰”印:
二赋中字基既集为诗文兼欲汇镌苏帖,颇难整备,因念赵迹存松,所阙后赋,特购摹补,不惟完赵璧,实景苏弗谖也。时康熙五十七年十峰徐基识。石藏恬拙斋。
图 18 《后赋及笠屐图》旧拓刻跋 私人藏
从跋文可知,这位徐基正是松江本后赤壁赋的刊刻者,刻石时间就在康熙五十七年。据《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徐基,字宗顼,号十峰,又号后坡、闲闲道人,华亭南桥人,居新桥。嘉定县学廪贡生,官浙江萧山县训导。归田后闭户读书,足不入城市。喜集前后《赤壁赋》中字,故自号后坡。松郡向有赵文敏《赤壁前赋》石刻,基复购得《后赋》真本,并勒诸石,藏府衙。为诗文古辞,皆能随题拈合,触手成文。著有《十峰集》、《景苏阁集句》。”[9]其妻张汝传,女徐贤,皆善吟咏,名列才女。从徐基的生平简介来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苏轼崇拜者,不仅自号后坡,阁名《景苏》,其传世著作《十峰集》五卷中有四卷全是集苏轼前后赤壁赋中单字而成,分为赋、古文、诗不同文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的集字作品:“错综尽变,殊极巧思,虽人才狡狯,而别开奥竅,允为词苑之奇。”[10]不难推想,由这样一位极度崇拜苏轼的人物来完成刊刻《后赋》,与《前赋》合璧的工程,可称不二之选。而此册早期拓本中已经有《赵松雪绘东坡笠屐像》,证明此刻石一直与《后赋》同在一处,非常大的可能还是徐基所为。
二 、 黄冈刻本:从 项笃寿到潘允哲
那么徐基摹刻的《后赋》底本从何而来?真如《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所述是他购得《后赋》真本再刻石吗?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前面熊埛的题跋。其中提到先由“抚台汝阳赵公”摹刻赵书前赋,而想到檇李项氏藏有赵书《后赋》,便借来摹刻,完成二赋合璧。这位熊埛,笔者暂时未能查找到他是何时何地人氏,但跋文中提到的檇李项氏是明代嘉万间嘉兴地区最著名的收藏家族,以项笃寿、项元汴兄弟为代表,家藏珍籍名迹极富,其中就有大量赵孟頫的传世书迹,且项氏精鉴,少有伪作。而项氏家族的收藏随着项元汴过世,日趋败落,至清初就已散尽。这位熊埛如果是和徐基同时代的人物,似乎不太可能还能从项家借到如此重要的赵孟頫书迹。
进而查阅文献,见清人李光暎《观妙斋金石文考略》中有一则记载:
后赤壁赋
后有跋云,黄之赤壁,称名寰宇,以苏长公游,传有二赋故也。抚台汝阳赵公,既以松雪所书前赋摹刻山石矣,而后赋尚缺,余因忆檇李项氏藏有松雪真迹,走伻借摹之,刻补焉,同寅熊君王冏,宋君崇献,周君世泽,李君好问,咸快二赋之完,俾余识之以永传于后祀。时万历四年春三月朔上海潘允哲题。[11]
这段题跋文字内容,前半部分与松江本后赋熊埛跋完全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是潘允哲,题跋写于万历四年(1576),而熊埛与宋崇献、周世泽、李好问同时作为潘允哲的同僚,出现在题跋后段中。
此外,清人张仲炘辑《湖北金石志》卷九转引《黄冈县志》:
赵孟頫书赤壁赋一为冢宰赵用贤重刻,一为郡守潘允哲以檇李项笃寿所藏真迹摹刻,今已坏。[12]
按其中前赤壁赋的重刻者姓名有误,明代有赵贤和赵用贤二人,生卒相近,皆为名宦,赵贤(1532-1606)为河南汝阳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冢宰即吏部尚书别称),嘉靖四十四年任荆州知府,隆庆二年为湖广巡抚。而赵用贤(1535—1596)江苏常熟人,隆庆五年进士,履历中未有与湖北相关,因此在黄冈主持刻《前赤壁赋》者为赵贤,而非赵用贤。
而摹刻《后赋》的主持者潘允哲,字伯明,号衡斋,松江府上海县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进士,是潘恩长子,著名的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的长兄。明代上海潘氏是举足轻重的望族,潘恩(1496-1582),官至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恩有三子,允哲、允端、允谅。潘氏家族同时也是收藏大家,潘允谅曾收藏南宋贾似道旧藏淳化阁帖,并翻刻一套,称五石山房本。潘允端更是极好收藏书画碑帖,与同在华亭的董其昌、莫是龙等过从甚密,“上海潘方伯”(即允端)的名号频繁出现在晚明书画收藏有关的著作中。明代江南地区,以吴门、嘉兴、松江为书画收藏的核心,潘氏家族身处其间,与各方重要的收藏家都有紧密联系,潘允哲能够知晓嘉兴项氏家族收藏的赵书真迹,并向项笃寿借来摹刻,也就顺理成章了。黄冈即苏轼遭贬谪的黄州,苏轼正是在这里撰写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而潘允哲当时正担任黄冈的地方长官,见当地已有赵贤重刻的赵孟頫书《前赤壁赋》,才有借项家真迹摹刻于黄冈以成完璧的动机。
由此可见清徐基在松江刻《后赤壁赋》的底本来源,是湖北黄冈的明潘允哲刻石本。而潘允哲使用的底本是原为嘉兴项笃寿收藏的真迹。当时潘完成后,在帖后一定刻有题跋。据《黄冈县志》载,潘允哲刻石已损坏,那么徐基得到的潘刻拓本,后面的潘跋估计也已磨泐残损,只有熊埛之名尚可分辨,徐基不察,在重新翻刻时,将其作为熊的题跋,附刻于后。
结语
苏轼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屡被后代书家书写并勒诸石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便曾多次书写二赋,流传后世的既有真迹也有伪作。现存松江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前赋》虽然流传更久,但却是后人托名赵孟頫的伪迹。而由康熙间华亭文人徐基翻刻的《后赋》,其来源是明代嘉兴项氏收藏赵书真笔。虽然赵孟頫书法流传众多,但四十岁前后变法过程中的作品,存世数量稀少,而这件《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也就因此更为凸显,丰富了我们对赵孟頫书法艺术的认知。由于明潘允哲黄冈原刻久已湮没,项笃寿藏原迹更是无可踪迹,因此松江本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这件珍贵书作的唯一来源。
注释:
[1]林晓明主编,《松江文物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第一五八页
[2]郭小惠,《兰州清代书法家郭朝祚》,《兰州日报》2008 年 7 月 23 日
[3]戴成萍、祁庆富,《清人郭朝祚的书画与宦迹》,《文史知识》,2015 年第八期
[4] 程志强,《从松江府学到醉白池公园》,东方网
[5] 张济和主编,《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一八五页
[6] 安世凤《墨林快事》卷五载:“赵大赤壁赋 此石刻之淮藩,字大而易摹,镌法颇不失格,而松雪之书亦大鬯,全无它字挛拳之弊,又其得意之作。而朱邸自吾周先王求书堂外,各贾其力以相敌,初以章文雅之色而今以便筐篚之伴,其四传于寒谷穷岩,风人墨客之林者,及少览者,不无恨焉。以致射利盗翻有误来兹,亦不能禁也。乃题之始,刻之后,俾易世有所辨。天启辛酉霜降前一日。”
[7] 《湖北金石志》卷九,引《纯斋文选》:“二赋堂前树赵文敏所书前赤壁赋碑,系前明周莱峰思兼摹刻,旁一新碑鑱后赋,乃桐城何道岑应珏知黄州时命陈简菴书以续之。”
指周刻在黄冈二赋堂前。
[8]王连起,《赵孟頫及其书法艺术简论》,《赵孟頫书画论稿》,故宫出版社,2017 年,
第四十三页
[9] 徐侠,《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上海三联书店,2013 年,第二〇六页
[10]同[9],第二〇七页
[11]清李光暎《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卷十六,《钦定四库全书》本
[12]清张仲炘辑《湖北金石志》,卷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二十一册,第四五六页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