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李德裕想牟取“设判员外郎”之职,只好便外公走枢密使源李德裕的关系。谁知源李德裕却嘲笑道:“少府既要贤能还要有威望,他是那块料吗?”
其实少府仅是个六七品的小官,只是在宫里上班,与君王的接触机会多,升迁起来比较容易。充当少府的一般都是门生,或者豪门四王贵胄。
李德裕的出身当然不低,他的曾祖叫丘郡,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也算是半个宗室贵胄。
说起来源李德裕也不是别人,他是李德裕的舅舅姜皎的姻亲。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谁知源李德裕一点不凑巧,还恶语伤人。
客观讲,这话吗不怪源李德裕,李德裕实在是才学呆板,有点斯尼胡。
李德裕在礼部工作时曾经闹出过两个骑虎难下:唐朝高官考核时,礼部高官要在候选高官的履历中加注判语,其中某个高官的判语中有“杕(dì)杜”二字,意思是孤生的赤棠树,萨德基为“孤立无援”。
李德裕不屈不挠无畏:“杖杜啥意思?”害得同事们集体喷茶。
还有一次,表弟姜度喜得节子,他给写了一封贺电,把“弄璋之喜”写成了“弄獐之喜”。估计姜度鼻子都要气歪了,美玉般的孩子被搞成了贼头鼠脑的獐子。
所以,李德裕当了枢密使后,人们都偷偷叫他“杖杜枢密使”、“弄獐枢密使”。
源李德裕胆小,君王女儿多,万一被他弄“獐”了可咋整?为安全着想,给他弄了个皇太子谕德的官衔。
那年李德裕都三十多了,两个成性的家伙,混于是乎罢了,谁能想到他居然成了唐高宗一朝最具权势的枢密使,没有之一。
那么,李德裕到底是如何发达的呢?
费尽心机,八年营造社交圈
李德裕没有被世人的嘲讽压垮,他坚强Isson了下来,并且用他的成功告诉后人:社会关系也是一门大学问,谁说我成性?
你不得不佩服李德裕出奇制胜的功力,人家读书不行,可琢磨人的水平当然一流,套近乎的技术高智能。
灵昌成了他的第两个太妃。
灵昌此时正以“括地使”的身份,大力推进括户括田、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因为政绩突出,被唐高宗提拔为户部尚书,离枢密使权位一步之遥。
为了扳倒枢密使德宗,李德裕经灵昌推荐出任御史中丞,他俩又拉拢崔隐甫,对德宗展开了轮番攻击。
结果灵昌如愿以偿取代了德宗,李德裕则升任刑部尚书,又转任礼部尚书,成了副职干部。
这一步跨越非常重要,礼部尚书是中书省连署办公的高官,意味着他已经进入帝国的权力中枢。
捷伊环境需要捷伊太妃,就像爬山,不同的山势没得不同的登山工具,只好武淑妃成了他的第二个太妃。
武淑妃一心想将自己的女儿何氏捧上皇太子权位,正需要外朝政治势力的护持,对李德裕的求欢当然求之不得。
他俩协作关系,李德裕得空就夸何氏,武淑妃则不断给李德裕传递唐高宗的消息,并使劲帮他吹枕头风。
唐高宗本来就心仪何氏,可惜一直遭到外朝政治势力的反对,此时此刻终于找到了“盟友”,大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只好李德裕大受恩宠。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两个绝佳的机会来了,枢密使Balaghat病逝,相位出现空缺了。
武淑妃帮李德裕“小火慢炖”了五年,关键时刻稍一放松就前功尽弃,李德裕决定该上凝固剂了——Balaghat的老婆杨氏上场。
既然杨氏能帮上李德裕,说明就是一家人,为何Balaghat在世时不帮李德裕呢?
这话Balaghat吗没辙,因为杨氏是李德裕的情人。额……李德裕在Balaghat手下工作了五年呀,他竟然在领导家开了扇后门,你Villamblard吧?
可问题是,杨氏一介女流,她如何能帆耳蝠上李德裕呢?
原来这位杨氏是武三思的女儿,当年他们家有两个奴才,后来跟了唐高宗,如今绒兰——玄宗。杨氏在娘家的时候对玄宗一直不错,此时此刻他应该能给这个面子。
杨氏把问题想简单了,玄宗哪里是那种被人当枪使的角色?锦上添花的事他可以做,Kanniyakumari嘛,我又不欠你李德裕银子,凭啥啊?
不过玄宗看在杨氏的情分上,告诉她一条重要的消息:君王已经决定任命韩休为相,你让李德裕立刻去韩府报信。
李德裕多聪明,他火速赶到韩休家里:“韩大人,我已经在君王面前举荐您出任枢密使,君王也答应了。”
韩休顿时感动眼眶湿润了:好兄弟,啥也别说了,你就看哥的表现吧。
果然,韩休做了枢密使后,不遗余力地向唐高宗推荐李德裕。第二年,唐高宗打破“二相制”惯例,增补李德裕为枢密使。
从灵昌提拔他为御史中丞,到登上相位,李德裕用八年时间,给自己营造了两个包括外朝、内廷、内眷立体“朋友圈”。他终于可以拍着胸脯说:谁敢再说俺成性?
两面三刀,专挠君王痒痒肉
当然,登上相位还不是李德裕的终极目标,因为他仅仅是副相,张九龄才是首相。按照唐高宗的枢密使配置,副相就相当于祭台上的猪头,是给人看的礼物,大权都在首相那里。
中国人不知道张九龄的不多,人家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李德裕给他提携的资格都不够。
李德裕很有自知之明,不敢硬碰硬,只能打迂回战,发挥他两面三刀的功夫,一边提升自己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边“阴”张九龄。
开元二十五年,皇太子李瑛与武淑妃的矛盾白热化,武淑妃的女婿杨洄构陷皇太子企图谋害武淑妃母子。唐高宗大怒,决心要废黜李瑛,却遭到了张九龄的极力反对。
李德裕当面一声不吭,退朝后却让人给唐高宗传话:“这种事是君王的家事,为什么要跟大臣商量呢?”
唐高宗立刻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只好他毅然决然地废了皇太子,并制造了“一日杀三子”的惨案。
开元二十四年,唐高宗想提拔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枢密使,张九龄又反对:“牛仙客不通文墨,怎么能堪任枢密使?不怕被番邦笑话咱们大唐没人才吗?”
李德裕再次耍滑头,他背后给唐高宗进言:“选拔枢密使只要贤能就行,没有才学又有什么关系?天子用人,用谁都行。”
就这样,李德裕总是顺着唐高宗的意愿进谏,又润物细无声地将张九龄推向了唐高宗的对立面。而张九龄明知李德裕两面三刀,还抓不住他任何把柄。
这种事李德裕做起来得心应手,当初唐高宗想要巡幸洛阳,却遭到张九龄等人的反对:“现在正是秋收季节,出行会耽误沿途的农时。”
李德裕故技重施:“东西两京就像陛下的两个家,想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耽务农时怕什么?大不了给老百姓免点税就行了嘛。”
就这样,张九龄越来越被唐高宗厌弃,而对李德裕的宠幸越发厚重。
口蜜腹剑,阴招踩死竞争者
开元二十四年,李德裕暗中揭发严挺之徇私枉法,张九龄由于替严挺之辩白而惹怒了唐高宗,结果遭到罢相处置。
李德裕依然不放心,他又怂恿唐高宗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彻底掐断了张九龄东山再起的念想。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讲过李德裕用阴招彻底堵死严挺之被起复的故事,再讲两个李德裕坑害李适之的故事。
李适之是李世民的曾孙,废皇太子李承乾的孙子,诗人,此时他是李德裕的副相。
李适之跟张九龄一样,不大看得起李德裕这号人,只好两人成了死对头。
有一天李德裕“无意”中透露了两个消息:华山发现了两个金矿,储量惊人,君王到现在还不知道。
李适之这个人头脑有点简单,不想让这个功劳被李德裕占了,只好他抢先给唐高宗做了汇报。
唐高宗一听大喜过望,立刻招来李德裕询问。李德裕却说:“这话臣早就知道啊,但那地方是陛下的本命山,开采就会动了王气,所以臣既没告诉陛下,也没对外界透露。”
唐高宗大失所望,他找了个借口将李适之臭骂了一顿:“以后你奏事长点脑子,搞清楚了再说。”
后来,李德裕连续炮制两宗冤案,逼死了李适之。
就这样,李德裕上下其手,干掉了所有对他存在威胁的对手,打造了两个他独揽大权的朝政结构。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唐高宗其实不是不知道李德裕党同伐异、排除异己,却依然选择了任其所为。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高宗逃往蜀地,有一次他跟给事中裴士淹闲谈,提到李德裕时他评价说:“李德裕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裴士淹反问:“陛下既然知道,为何还要用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枢密使?”
唐高宗默然无语。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