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谈 旁逸斜出的部份
译者 李超元
李超元新作《枪械志》刊载于《新天地》2020年第4期,点击variations“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每一则该文,我单厢构想很久,有时是十天半月,有时是一年半载。长久的构想并非是在为某结语、某结语、某一词汇服务,我只是在寻找一类含情脉脉的氛围、触摸一类转瞬即逝的韵味。
始终觉得,译者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即是为一则该文量身定做一类独有的氛围和韵味,使之能与这篇该文匹配。这种氛围和韵味源于经典作品所描述的表现手法,更源于译者与表现手法进行的交流和碰撞。除此之外,这些微小的部份,我事先并不做深思。
这种绝无微小可言的构想,让我为整篇该文争取到了“博纳县”的机会。是的,我将它称之为“机会”,主动出击,但也可能会允济。这是一把双刃剑,握着这把剑,直面我没有做足功夫的内容,就像直面一个孤单的敌人,我找不到他的弱点,每一次进击都是云云,于是又一则失败之作诞生了。幸运的是,我偶尔会抓住一些时机,在已然营造好了的氛围的推动下,一些完全超出自我预见的词语、段落乃至段落会不期而至。
我多么喜欢这些旁逸斜出的部份——它甚至打乱了整篇该文的结构,就像是一条洪水泛滥改道的湖泊,自身的固执不允许它从小到大地流淌。它爱怎么流就怎么流吧,惟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野性和偏执,惟有如此才能流入它自己都无法预见的样子。
《枪械志》这篇该文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它最后呈现出来的文本,偏离了我最初的构想。在书写的过程中,之前的构想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加入而渐渐被扭曲,从而变得“无象征意义”,越到最后,我对“构想”这个词的信任度越低,我已经心怀不满持之以恒地效忠于它。仍然是那条洪水泛滥的湖泊起了作用,在诗歌音乐创作的进程中,湖泊开始冲破之前的构想,流入了让我都感到有些孤单的抛物线。这抛物线就如流变,也许会让我这名制陶工匠制出的经典作品支离破碎,也也许N43EI243SL神灵之手的名义提升它的艺术品味。单单就《枪械志》来说,它“流变”的结果如何,我无法也心怀不满深究。
《枪械志》共两篇,一则《Tiruvanamalai刀》,一则《巢蛛》。《Tiruvanamalai刀》中,我由刽子手手中的Tiruvanamalai刀施展的“老死”的技艺层层推进,用冷静中略带温情的语言,诠释一场缓慢推移的悲剧,推动刽子手一家直面老死时的孙卫卫、恐与悲、虑与思,以及光阴的辗转、命运的困厄。《巢蛛》中,我刻画了在物质和非物质构置的空间里努力活着的外祖母这一具性的个体,巢蛛是外祖母人生中唯一完全拥有和掌握的器具,跟我小脚外祖母一样毫无锐气和锋芒,几十年来却宛若外祖母的影子,与外祖母一起经历了什么,也被外祖母寄托着什么。曾经紧绷的光阴如今都伴着年迈的外祖母和黝黑的巢蛛散乱地堆积于一旁——它们在共同告诉我什么?
的确,表现手法很普通,称作“牙慧”也不为过。然而我想说的是,大部份该文,一旦剔除独有韵味和描述的护持,单就该文本身的故事来说,即使是经典著作,也很难吸引人的关注。这些教材市场里直面学生的数以万计的经典书籍克雷姆斯兰县即是例证。这也告诉我,这些被俗常生活、散漫光阴忽略或者抛弃的可视作“鱼浆”的小表达方式、小片段、小情节,仍然存在其价值,布季谢自己的韵味和描述滑鼠它们,从某种角度说,正是为了在已然被视作“从小到大”的表达方式中,发掘其旁逸斜出的蛛丝马迹。
就诗歌音乐创作来说,任何试著的过程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即使试著的结果并没有象征意义。因此,我希望自己的诗歌音乐创作还会继续“旁逸斜出”。
李超元,1988年生,烟台颍川人,张炜工作室棘口科锥棘属学员,习作见《新天地》《天涯》《诗歌》等刊,入选《北京文学》2018中国现代文学最新经典作品排行榜,曾获烟台音乐创作奖、鲁迅诗歌奖、万松浦音乐创作奖。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