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视频

六八 201 0

周易第十二卦

天地否 乾上坤下

闭塞不通之象 上下不和之意

编码:111000(虎落陷坑,下平卦)

卦辞:虎落陷坑不堪言,前进容易退后难。谋望不遂自己便,疾病口舌有牵连。

推断:占财可成,贵人远行,出行不宜,事事晚成。

大象: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主闭塞不通。

运势:上下不和,百事不通,凡事宜忍,须知否极泰来。

爱情:阴阳相背,拒人于千里之外,有不和及离别之象。

疾病:占病为凶兆,病在脑、肺及肠胃等,慎防癌症。

失物:寻不回。

诉讼:各走极端,有口难言,宜及时求和。

周易卦爻辞原文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周易卦爻辞解文

否卦象征闭塞:一个卦闭的社会,人们之间的来往是不通畅的,天下没有便利之处,君子必须坚守正道;这时强大者离去,弱小者到来。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象辞说:否卦的卦象为坤(地)下乾(天)上,为天在地上之表象。天在极高之处,地在极低之处,天地阴阳之间因而不能互相交合,所以时世闭塞不通,这时候君子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以避开危险与灾难不能谋取高官及丰厚的俸禄,去追求荣华富贵。

初六,拔起一把茅草,只见它们的根连在一起,物以类聚,找它们时要以其种类来识别;结果是吉祥的,亨通。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象辞说:“拔起茅草,其根相连,结果吉祥”,说明忠心耿耿,有为君主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六二,阿谀奉承有权势的人,小人因此获得吉祥;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否定了阿谀奉承,则是吉利的。

象曰:“大人否享”,不乱群也。

象辞说:“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否定了阿谀奉承,则是吉利的”,因为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是不能与小人为伍的。

六三,由于受纵容而胡作非为,终于召致羞辱。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象辞说:“由于受纵容而胡作非为,终于召致羞辱”,说明此时处的位置不正。

九四,奉行天命,替天行道,开通闭塞,没有灾祸,大家互相依附都可以获得福分。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象辞说:“奉行天命,替天行道,开通闭塞没有灾祸”,说明要实现济困扶危替天行道的志向。

九五,时世闭塞不通的局面将要停止,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可以获得吉祥;居安思危,常常以“不久将要灭亡,不久将要灭亡”,这样的警句来提醒自己,才能像系结在一大片丛生的桑树上那样牢固,安然无事。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象辞说:“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可以获得吉祥”,说明此时处于居中位置,合适得当。

上九,时世闭塞不通的局面将要改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起初闭塞不通,后来顺畅通达,大家欢喜高兴。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象辞说:闭塞到了极点必然要发生倾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一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不发生变化的!

卦爻辞注解

否卦:干坏事的是坏人。贵族占问不利。大的去了小的来。

倒数第一阴爻:拔茜草要按它的类来拔。占问是吉,是通顺。

倒数第二阴爻:包裹蒸肉,小民吉,贵族坏。(贵族和小民分开),是通顺。

倒数第三阴爻:包裹熟肉,(小人吉,大人坏,亨)。

倒数第四阳爻:有天命,无害。谁受到福?(受到的是泰,受不到的是否)。

倒数第五阳爻:停止干坏事,大人是吉的。衰亡啊衰亡啊,只寄托在脆弱的苞草桑条上,(这样担心,故能转危为安,成为通顺)。

最上阳爻:干坏事的跌倒,先坏后喜。

卦爻卦辞诗

天地否

天地不交因阻塞

反常世道乱必生

小人得势欺君子

阳去阴来事不成

否卦的互卦是风山渐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12卦否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天雷无妄(动初爻)

天水讼(动二爻)

天山遁(动三爻)

风地观(动四爻)

火地晋(动五爻)

泽地萃(动上爻)

否卦的错卦是地天泰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否卦的综卦是地天泰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12卦 【否】地天否 乾上坤下

第十二卦 否卦

否卦,由下坤上乾组成,卦形作“”,象征“否闭”。上卦“乾”为天,下卦“坤”为地:天居上、地在下,犹如天地、阴阳、上下两不交合,喻示“否闭”景象。全卦揭示事物对立面之间不相应和、阴阳不相交合的情状,并指明转“否”致“泰”的途径。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译文否卦: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守持正固。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

《彖传》说:闭塞不是人间正道,不利于君子守持正固;阳气往上升,阴气向下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不能交接,以致万物生长不能畅通,君臣上下不能交互,以致天下不成为邦国。阴在内,阳在外;柔顺者在内,刚健者在外;小人在内,君子在外。这说明小人的邪道日益滋长,君子的正道日渐消亡。

《象传》说:天地之气不能交感,象征闭塞,这是否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在国家政治否塞之时,应思隐居不仕,以崇尚俭约来躲避灾难,不要以利禄为荣。

解读天地不通,上下不交,此为乱世之象,《象传》此语指出君子当乱世之时,应有才不露,有德不显,有善不形,匿影藏形,超然荣禄之外,这与孔子之“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颇为相似。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相牵,因为它们是同类。君子守持正固可获吉祥,亨通。

《象传》说:拔起茅草,守持正固可获吉祥,说明初六守正不进其志意在君不忘君臣之义。

解读《象传》说“志在君也”,就是说君子处于否塞之时,“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应引退守正,待机而动,以利通达,即所谓“俭德辟难”。君子俭德辟难,实属无可奈何,而心中不忘君臣之义,志在报君之恩,这反映了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价值观念。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译文初六:被包容并顺奉尊者,小人得吉;大人否定此道,可获亨通。

《象传》说:“大人否定小人之道,可获亨通。”说明不能被小人群党所乱。

解读处“否”之时,上下不能以正道交往,小人乘机活跃,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浑水摸鱼,大获其利。君子与小人本非同类,此时决不能“乱群”,不能受小人的笼络误入邪途,所以《象传》说“大人否”,才能不受小人之迷惑,不与包承,方能不被小人群党所乱,才可治亨。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译文六三:因包容而蒙受羞辱。

《象传》说:因包容而蒙羞,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解读可见六三是个地位较高而又不中不正的小人,秉性浮躁。当社会政治失常的否塞之世,他不能像“君子贞”那样安守正道。为了飞黄腾达,他急于高攀,极尽谄媚之能事。但居高位者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六三徒然蒙受羞辱而已。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九四: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同类相互依附均能获福祉。

《象传》说:有天命安排,必无过错,说明九四的济否之志得以施行。

解读此处命讲的是天命,不是君命。否极成泰,天命使然,大往小来变为小往大来,不唯九四自己受福,与他同类的朋辈,也将依附于它而一齐受福。当“否”之时,小人得志,君子“俭德辟难”,转否为泰之时,顺天而动,九四的济否之志当然会志愿得行了。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九五:休止否闭局面,大人可获吉祥。心中时常告诫自己将要灭亡啊,将要灭亡啊!就可以像系结于丛生之桑树上一样坚固无虞。

《象传》说:大人的吉祥,说明九五居位中正得当。

解读九五是否卦之主爻,阳刚中正且居尊位,可谓居其位,有其德,得其时。它有条件有力量休否,即拨乱反正,扭转乾坤。在这一过程中,九五即大人的刚决果断,奋力推动,具有决定意义。当元气渐复,泰道将还的时候,人皆晏然安乐,唯大人有戒俱危亡之心,他念念不忘“其亡!其亡!”有如此戒惧危亡之心,必能像“系于苞桑”那样坚固不拔。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上九:倾覆否闭的局面。起先犹存否闭,才有最后通泰欣喜。

《象传》说:否闭终极,必然倾覆,怎能长久呢!

解读否卦发展到上九,闭塞不通的局面已经到了尽头,物极必反,否闭必然转为通泰,“否终则倾”是必然的客观规律,故而《象传》感叹道:“否终则倾,何可长也!”爻辞讲“倾否”不讲“否倾”,其用意在于强调,人的力量在“否”的倾覆中起有重要作用,并非否闭局面发展到极点时,就会自然地倾覆。“泰”与“否”的处境都是人生所常常经历的。于胜利前进时防倾覆,在艰难困苦中复安康,这就是泰、否二卦所给予人生的积极启迪。

第65章 善为道者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①;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②。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释】

①贼:祸害。

②稽式:模式、法则的意思。

【译文】

古代善于遵行“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乃是因为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去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成为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作“玄德”。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和万物一起复归到道的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自然。

【导读】

治国者不能教民以智巧,而是要让人民回归于纯朴。用巧智治国,必将危害国家,而纯朴厚重才是国家的福泽。因此老子提倡“将以愚之”,使民无知无欲。

【解析】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以智治国的主张。人的智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道德的基础而用智,那么就会成为天下的大祸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统治者治理不善造成的,那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安抚民众呢?老子指出,应该“将以愚之”,这里的“愚”足淳朴厚道的意思,一旦民心淳朴了,民众就不会惹是生非,胡作作为了,这样天下也就自然太平了。在一般人看来,能够在自己所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谋取利益并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个人就是聪明之人。否则,就是愚蠢的人。老子的看法则完全相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把人生意义仅仅定位为谋取私人利益和实现个人价值上,那么这就相当于把自己与整个世界对立起来了,势必会引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与冲突,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那么,怎样才算是聪明的人呢?聪明之人能够意识到任何人都是世界所生、世界所长,而世界又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所以他们就会把自己同整个人类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积极投身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项事业中去,服从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意志。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就是道德的产物,所以只有胸怀世界的人,才是合乎世界本质和道的本质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充实、富有、自由和幸福的人。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里的“治”,意为和谐、统一。老子认为,民众之间是很难实现和谐统一的,他们相互对立、相互冲突。“智”指的是以追逐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智慧”。这种智慧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不同,它导致人们相互冲突、相互斗争,人们运用这种智慧获得的实际利益与团结协作所获得的实际利益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的“贼”指的是致使天下大乱的祸患或灾难,这种祸患和灾难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把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猎场,而人们对于社会的态度和行径也就跟强盗的态度和行径无异了。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是什么呢?不就是前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德”吗?不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德’’吗?不就是“道生之,德畜之”之“德”吗?这个“德”是深且远的“道”之“德”,因为道是世界的根本,而整个世界的存在,实际上就是道德的存在。“玄德深矣,远矣”中的“深”意为不断深入,“远”意为不断扩展。“与物反矣”中的“反”就是回归到存在的本源之中,这个本源即世界或宇宙,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玄德与具象的物不同,德是无形无象的,需要透过物的运动才能显现出来,必须透过物象去审视品味。一旦落于具象,就不再是德了。

通过对老子这一章的解读,我们可以透悟人生的一个规律:做事情的时候,只有遵循大道,做到敦厚朴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子在本章中说,如果拥有了心智,人心就会变得伪诈起来,而国家也就难以治理了。我们可以把这个道理推延到个人:如果我们心智过多,不但会感到劳累、困顿,还会导致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逐渐恶化。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狡诈、善变和满怀心机,都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虚伪、狡诈和面目可憎,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还有什么乐趣呢?

任何人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伪诈的环境里,也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想摆脱嘘伪的环境,避免与虚伪之人交往,那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无论环境变得怎么样,我们都要保持心灵的自然纯真状态,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都要秉承自然淳朴的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返璞归真,悠然自得,享受人生的欢乐。

王弼《道德经注》

明,谓多智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

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随防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明,是聪明、多识、机巧、诡诈的意思,遮蔽了原木一般简单、朴素的品质。愚,是无知、保守本真、顺其自然。聪明、机巧、诡诈,所以难以治理。智,就是以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百姓。用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之所以被称为国家的祸害,就是因为利用了智识。百姓难于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的智识太多。应当努力关闭他们引起欲望、获得智识的门户,让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要。

而以智巧的权术来控制人民,既然已经动了不正当的心思,又用诡诈的方法来防止百姓的欺骗,百姓会了解这些方法,然后就懂得如何规避了。心思越周密、机巧,奸诈虚伪就越多,所以说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稽,是相同的意思。古今的规律、原则是相同的,不可以废弃。能知道这相同的法则,是具备了深黑色的品质。这深黑色的品质是深刻、永久的。

苏辙《老子解》

古之所谓智者,知道大全,而揽于物之终始,乃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

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贵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德之所顺者大也。

古代的智者,知道伟大、完全的道,而能完全了解事物从始至终的情况,这样是很难得、很宝贵的。平凡的百姓难以知道那么多而沉溺于小的聪明,以区分、辨别为明智,这种智识的害处很大。所以圣人以道来治理百姓,不是要让他们明白,是要让他们糊涂。

让老百姓没有智识、没有欲望,而服从、接受统治者的支配,虽然有过错也没有大的危害。我所看重的是德,寻常万物看重的是智识。德与智固然是相反的,但是智识所顺应的规律是局限、微不足道的,德所顺应的规律才是无限、永恒的道。

【经典解读】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愚民思想,是为统冶者维护其专制利益而服务的。其实老子并不是要人们愚昧无知,而是达到那种婴儿般的毫无心机的境界。

有道的统治者不会去告诉人民如何逞巧使诈,而是引导人民回归于淳朴,使智者不敢有所为。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思想,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这带来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但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很多缺陷,甚至罪恶。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电话、手机、电脑、网络工具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之时,也成为了很多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途径。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于是,很多机构开始向人们普及,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如何辨识网络诈骗。在学习这些防骗知识之余,也不禁深思,是否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风有些“不古”了呢?这些防骗智慧的出现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也许只有回归于“道”才能改变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贪欲、恶念,才能让社会告别那些不必要的巧诈和因之而产生的防诈之术。

【哲理引申】

老子指出,真正善于治理人民的统治者,并不是依靠巧智而进行统治,他们以诚实对待人民,教人民诚实行事。这样的国家,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没有必要时刻钩心斗角,统治者不必担心民众阴谋造反,民众也不会随意对上猜忌疑虑,所有人都能各行其是,这才是国家的幸福、天下的幸运。

相反,有些统治者总觉得自己很聪明,时时用智谋驱使别人为自己卖命,用智谋提防身边的所有人。比如,曹操,他虽然的确很有智谋,但生活之中却充满了钩心斗角,要防备对手,防备下属,防备身边的近侍,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要防备。这样的人即使处于再高的位置,又有什么可快乐的;他们的统治看似牢固,其实完全是建立在欺诈之上,随时可能倒塌。也正是因为如此,曹魏政权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人用和曹操父子同样的手段夺走了。《韩非子·说林上》说:“巧诈不如拙诚。”唯诚可得人心。奸巧欺骗可能能取得一时的目的,然而当谎言破灭以后,所有的成果都会随之消散;只有以诚待人,遵道行事,才能真正取得长久不衰的功业。

统治者需要以诚治民,不行巧智,君子处世亦当如此。一个人是否有大智慧,能够取得大成就,不在于他懂什么阴谋诡计,能够耍几个小聪明,而在于他是否坚守原则,行事合乎道义。《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执政子产得到了一条鱼,他看到鱼在盆中忽然生出了恻隐之心,便吩咐身边的小吏将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接受了命令,却偷偷将鱼煮着吃掉了。吃完后回来向子产汇报说:“我把鱼刚刚放进池子中时,它还奄奄一息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的尾巴开始摇摆起来,眨眼间就钻进深处看不见了。”子产听了很高兴,说:“鱼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得到好的去处了!”小吏出来以后,沾沾自喜地对别人夸耀道:“谁说子产有智慧的?我都把鱼煮着吃了,他却在那感慨:‘鱼得到好的去处了!""

小吏自以为很聪明,甚至比子产还聪明,但他这种聪明只不过是耍点小诡计而已。表面上占了一点好吃,偷吃了一条鱼,其实是损害了自己的德行,得不偿失。而子产,虽然受到欺骗,却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得以保全,岂是耍阴谋诡计的小吏所能比拟的!

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那位小吏一样的人,喜欢耍点小聪明,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偶尔欺骗别人一两次。他们带着这些战果,到处沾沾白喜,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智慧,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际上蠢不可及。欺骗别人一两次,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丧失了自己的诚心,违背了立身处世的大道,总有一天将会为自己的“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狼来了”那个故事中的孩子,不都是从欺骗别人之中得到了一时快乐,可他们的结果却是失去了全部,甚至生命。

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都必须知道,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人民欺骗不得,上天欺骗不得,生活也欺骗不得。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以真诚对待生活,以真诚对待他人,欺瞒巧诈,不如愚而守诚。

《论语》子罕篇0907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快来看(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视频 第1张

世界卫生日

每年的公历4月7日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 ),旨在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卫生领域的素质和认识,强调健康对于劳动创造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性。1948年(戊子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要求建立“世界卫生日”以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的诞生。自1950年以来,每年于4月7日庆祝世界卫生日。每年为世界卫生日选定一个主题,突出世卫组织关注的重点领域。

世界卫生日什么时间设立的?

1946年7月2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於1948年4月7日生效。为纪念组织宪章通过日,1948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决定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卫生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世界卫生日都会做些什么?

世界卫生日是一次全球性机会,注重于影响国际社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日启动较长期宣传规划,持续至4月7日之后。

世界卫生日设立初衷是什么?

确定世界卫生日的宗旨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世界卫生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举行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快来看(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视频 第2张

经典诵读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宋)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注解: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一直走到了白云深处,(在这里)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为彩虹。

事不三思,终有后悔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注解:做事不再三思考的话,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早安人民

学再多写作技巧,也不如提起笔来写下第一行字;看再多跑步指南,也不如走出家门迈开第一步。当你找准方向不再犹豫,把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距离目标就已经近了一大步。早安!

快来看(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注释)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视频 第3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