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瀛奎律髓》第29卷为旅况类,方回解释说:
《易﹒旅卦》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男子生而有四方之志,宁终老守乡井乎?一有所役而不能遽归,则有旅琐琐之忧。虽富贵得志,犹不无鞅掌之叹,而况於贫贱不得志之人。此旅况诗所以作也。
王弼解读易经这几句说:“寄旅不得所安,而为斯贱之役,所取致灾,志穷且困。”外出远行,总是疑虑不定难得安心,离开他的家乡,常常遇到灾祸。
但是男子有四方之志,不会无所事事终老家中。一旦远行,就有“旅琐之忧”。即使富贵得志之人,也会因烦劳、忙碌而叹息,何况那些贫贱不得志之人呢?这就是创作旅况诗的原因。
一、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首联两句都是说自己,既是飘泊于江汉之间思归的游子,又是屹立于天地之间迂腐儒者。
中间四句情景交融:
赵汸曰:中四句,情景混合入化。……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其以情对景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效之者尤鲜。《杜诗详注》
这里说的“以情对景、虚实一贯”,即方回在26说的变体类。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云天、夜月,是景语,共远、同孤,是景语。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是景语,心犹壮,病欲苏,是情语。
虚实一贯,虚即情语,实即景语,一句之中,虚实一贯,即情景交融。
二、宿关西客舍寄山东严许二山人时天宝高道举征 岑 参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苍生今有望,飞诏下林丘。
方回指出颔联的诗眼:
燃、捣二字眼突。
另外,这首诗的颈联用典,严子切题目中的严山人,许由切许山人,即用典时主语典故的人物与赠诗的对象姓氏一样。
关于诗眼,和“切姓关合”,纪晓岚特别指出:
然字、捣字,开后来诗眼之派;严子、许由,开后来切姓关合之派,皆别派也,而已全见于开、宝之时。盖盛极而衰即伏焉,作者亦不自知也。
诗眼之说,和切姓关合,纪晓岚说岑参等盛唐诗人为发明者。不过这是作者当时无意识的行为,只是后人注意到这一点,并以之为准则。
所以,后人评论盛唐诗,不可以用后人的准则去评价前人。需要具有历史的眼光。
三、洛阳早春 顾 况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关于颔联的妙对,方回评价:
三、四妆砌甚佳,不觉为俳。
俳,俳体,两两对仗。方回认为颔联很妙,感觉不到对仗。
而纪晓岚则反对说:
三、四偶然凑泊,不可刻意效之。
为何说偶然凑泊呢? 既要押韵,又要对仗,而且还是两组数目相对。所以纪晓岚认为这是偶然凑巧形成的对仗。这类巧对,很难刻意却仿效,即使仿效,也很难对仗的如此工整。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百舌,指百舌鸟,用在这里对仗一家,可遇不可求。
一首诗中,如果出现颔联这样的对仗,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即先有下联“百舌五更头”,然后对出上联“一家千里外”,再写出这首诗的其他部分。即常说的,先有联,后有诗。
第二种,就是常规作诗方法,根据首联接着写颔联,颔联先做出上联,再写下联。到了这里,往往就会成为阻碍。例如晏殊就曾经因为“无可奈何花落去”无法对出下联,而影响整首诗的完成。遇到这种阻碍,很多人会不得不修改上联,以迁就下联的对仗。
假如不修改上联,强行对仗,很难对出合适的下联,往往有凑泊之嫌。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也是“情景混合入化、虚实一贯”。路用客修饰,山用乡修饰,是诗人有意的选择。带有作者情感的这些意象,可以在描绘景物时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上一首诗的颔联,也是如此: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结束语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这类诗歌很注意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诗人会选择合适的意象以配合自己旅途中的感受。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旅况类习作85五律《铜陵日暮望长江》:
又作铜陵客,登临兴自多。大江流浩荡,晚照送蹉跎。
映鸟悠悠下,浮舟缓缓过。凭风思太白,几度泛沧波。
@ 老街味道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