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对刚去世人的寄语)对逝世朋友的寄语

六八 180 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月4日,北京小雨,9时许,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因胃癌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这则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消息在各个新闻圈的社群里慢慢传播开来。有人说,新闻界走了一位待人真诚、理性开明的好领导、好师友。

谢国明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是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奖)获得者,也是“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获得者。

关于新闻宣传,谢国明有哪些见解?他的同事和朋友们又如何回忆他?

传媒茶话会联系了多位谢国明生前的同事和朋友(包括昨天下午刚看望过他的)通过他们的文字,缅怀谢国明先生。

干货分享(对刚去世人的寄语)对逝世朋友的寄语 第1张

谢国明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1.舆论引导需要专业团队,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

谢国明认为,舆论引导需要专业团队,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或者像某些“口力工作者”自封为“政治正确”,就能做到和做好。

对于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互联网,谢国明以报人的眼光冷静观察,提出:“网络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链接广,优势也会变劣势。这就需要职业新闻人进行选择、核实和解读,这就是议程设置。核实真假,建立网络时代极其稀缺的公信力,解读信息内在的、背后的、隐含的意味,这就是舆论引导。这项工作,任何个人都难以胜任,只有专业团队才能承担。”

谢国明还提到: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不能乱语也不能失语,乱语是添乱,主流媒体要帮忙不添乱。价值为魂、导向优先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系,职能所在,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须臾不能放松。

2.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识大势,讲规矩,重创新

2018年,谢国明提出: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识大势,讲规矩,重创新。

所谓识大势,就是要看准“天气”,接牢“地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气”的实质就是“地气”,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认识新时代,把握新矛盾,看准“天气”,接牢“地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思想,更好地做好党报工作,这是前提和基础。

守纪律讲规矩,其实就是讲政治。党报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党报工作者既要生活在新闻之中,更要生活在政治之中,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

一些党报和党报人,缺乏思想的原创力、概念的整合力、舆情的捕捉力和信息的首发力,跑新闻变成了等新闻或者从网络上拷贝新闻,思想贫乏和内容短缺已经成为党报的短板。

3.媒体融合,与其详尽规划,不如撒手放养

2019年7月8日,谢国明在暨南大学进行专题讲座。会上,他谈及当前的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鸵鸟心态,守旧思维,即固守传统媒体,不敢不愿不会走向互联网主战场;

二是业态趋新,意识滞后,即办网站办公号却没有互联网思维;

三是孤军作战,资源闲置,即没有调动社会文化、思想、管理等大数据以及改革制定权等制度优势。

谢国明认为,互联网的一大特征,或者说最有意思的是,当下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不是规划的结果,完全是不断创新和试错的产物。试错是在互联网上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预言都有可能实现,任何规划都有可能南辕北辙。媒体融合,与其详尽规划、悉心扶持,不如撒手放养,多一些包容,让其在竞争中自由生长。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4.“技术无善恶,人心有敬畏”

2020年,谢国明专门撰文谈技术,他写道:技术无善恶,人心有敬畏。

技术无善恶,社会对技术创新应当秉持宽容的态度,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随着技术基础的进一步重构,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网络治理问题,或许可以依托新技术得以改善。

人心有敬畏,掌握和应用技术的人应当加强自律,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让技术服务于社会文明进步,而不是阻碍进步甚至恶化社会环境。

他还进一步提到,管理有分寸,无论是政策规定,还是法律规范,都要把握好度,尺度过紧或者过松,都不利于技术发展及社会和谐。

5.提出编报“最后五分钟流程”,多次避免关键差错

谢国明提出编报“最后五分钟流程”,就是报纸改好最后清样付印之前,编辑再用五分钟时间,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报头、日期、标题、重要人物名称等,一个人高声朗读,一个人校对文字。实行这一办法,多次避免了关键性差错。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谢国明作为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编辑组负责人,进行版式创新,形成了大标题、大图片和短文字“两大一短”的别致版面。

同事、朋友深切缅怀

米博华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惊闻谢国明同志逝世,十分震惊悲痛。我与国明共事多年,深为他的做事为人的品格所敬佩。他是一位杰出的报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务实,业绩显著,一生献给了人民日报和党的新闻事业。

我们会长久地怀念他!

国明同志安息吧。

干货分享(对刚去世人的寄语)对逝世朋友的寄语 第2张

(米博华手写悼念语)

唐绪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

谢国明走了。我无比悲痛。欣慰的是,我是送他最后一程的朋友。

上周六我从南昌开会返京。晚上有朋友告诉我,谢国明病情可能加重了,这两天报社主要领导轮流去医院探望他。我有点紧张,当即给谢国明打电话,但手机关机了。我又给他们家打电话,也没人接。尽管我们曾经做过邻居,两家还比较熟悉,但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平时都是我跟谢国明单独联系的,一直管他夫人叫小郭,甚至都想不起来叫郭什么了。于是,我就到处找人询问他夫人的手机号码。遗憾的是,一夜未果。

第二天早上谢国明居然给我回微信了!他写道:“听说您找小郭的电话,还转了一个大弯。她重听,经常听不到手机铃声。一般都在家,可以打家里电话。”我一阵惊喜。能自己回我微信,看来情况还没那么糟糕。我们就在微信上聊了几句。我说想去看看他,他说得医生同意,周一他提出申请。

昨天是周一,一早他发我微信,说下午三点可以去看他,已经报备了。还细致地告诉我怎么走,哪个病房,并叮嘱我别忘带上身份证。我三点钟准时到了他的病房,只见五六位医生护士正围着他的病床做处置。谢国明满脸通红,戴着吸氧面罩大口喘气。搞得好紧张,我以为在做抢救呢。

一会儿,情况稳定了下来,医生跟我说,他突然喘不上气来,让我多说话,少让他说话。我就坐在谢国明床边,首先转达了几位朋友对他的问候,然后有的没的,远的近的,东拉西扯地说,不停地说。他时不时咳嗽吐痰。我注意到痰是带血的。我问他是不是肺部有炎症?他摇摇头。

我知道谢国明患胃癌做过手术。如今胃癌已经不怎么致命了,这两年他恢复得也还可以。去年我们还约定,待疫情缓缓后,当年住九号楼后平房的邻居们得聚一下,因为都已经退休了,有时间聚起来了。但我不知道,他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我说了一阵后,他的状态似有好转,脸也不那么红了,呼吸也均匀了,也能接我的话了。他告诉我,一月十几号时发烧住院做了检查,医生让他回家过了个年,初五又住了进来,直到今天。原因是发现癌细胞扩散转移到肠子上面去了。我问还要再次手术吗?他说,医生讲属于弥漫性扩散,现在还不能手术,做化疗。这两个多月,禁食禁水,每天打2500毫升营养液。人瘦了三十多斤,现在体重不到一百斤了。

看着他消瘦的身体,稀稀疏疏的满头白发,我心里很难受。我们也谈到了身后事。他说给编委会写了一封信,提了两点请求:其一,一旦进入弥留状态就不要再抢救了,给注射一针镇静剂让他安静地离去;其二,身后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骨灰交给家属处理。

我就这样陪着他坐了一个多小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后来他女儿来了。我听医生跟她女儿交代,近期不要安排出差。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近期居然不到24小时,我这一见竟然是永诀!今天早上听到噩耗时,我愕然,赶紧询问他的女儿。不一会她发我微信:“唐叔叔,谢谢您昨天来看他!我爸今早走了,走得很安详。”顿时,我热泪盈眶。

国明,好兄弟,你一路走好!

赵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

今天下午我在开车途中,得知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先生今早去世的消息,深感意外。因为春节前夕我还与老谢通话联系,他答应一定参加在他老家绍兴召开的中国经济传媒大会,才两个多月,老谢却已驾鹤西去不禁悲从心来。

回想老谢应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之邀,担任中国经济新闻年度人物评选专家评委团主席,对这一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关爱有加。2022年度评选,正值疫情和舆情叠加之际,老谢理性开通,实事求是,坚持评选颁奖提振信心、顺应民心,社会反响正能量,特别是颁发快递外卖小哥2022中国经济新闻人物奖,深得人心。2023年1月6 日晚颁奖典礼,老谢因临时住院,不能现场致辞,还特地发来贺信,希望为中国经济春天的归来拾柴添火,新浪财经2023年1月6日晚9点38分发出,这可能是他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字。

现附贺信全文于此,以示纪念。

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

干货分享(对刚去世人的寄语)对逝世朋友的寄语 第3张

尊敬的各位获奖嘉宾、颁奖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行:

大家好!

冬至一阳生,春归已有期。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我们相聚一堂参加中国梦杯·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2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共同见证中国经济榜样人物的诞生,激励中国经济向上的力量,为中国经济春天的归来拾柴添火。

我代表评委会,向各位获奖的企业家、科学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嘉宾、各位同行的莅临,并向积极支持参与评选活动的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下有两句话非常流行。一是我们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二是坚守长期主义。这两句话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好在我们中国传统思维中有对立统一的范式。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场域可以和谐地统一起来。

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要有实事求是之心。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说,杭州培养阿里巴巴,是个伪命题。杭州市只是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环境。干好政府应该干的筑路修墙优化环境之活,特别是制度环境,没有去干企业该干的经营发展创造发明等捞过界的事。这是政府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的明智之举。

做企业,同样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要量力而行,量能而行,量智而行,量德而行。要有风险规避之能。面对教培行业的惊涛骇浪,新东方从容撤退,漂亮转身,得益于俞敏洪先生长期准备了一笔应急备用金,没有拿这笔闲钱去做以小博大的赌注。

做企业,还要有甘为人后之智。企业家面对的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百米短跑,不争一时的爆发力。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是短跑的做法。长期主义,比拼的是耐力。谁能坚持到最后,就能达到目的地,就是成功者。

兔年新春来得特别早。祝大家新年好运、兔年大吉!

顾勇华

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国明走了,震惊!悲痛!“你们是大学同班,写几句吧!”传媒茶话会编辑中午跟我说。一小时,两小时,竟然未着一字。因为我无法相信他的离去。

疫情防控期间,外出不便,就在人民日报院子里散散步,差不多每次都能见到国明。虽说看上去消瘦许多,但精神状态很好。一次碰面是在人民日报编辑楼前,他迎着太阳走过来,蓦然觉得,这情景恰如其人,他是一位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从此,院子里散步再无国明,可我每到编辑楼前总想与你说几句。早年我到军队院校任教,你也从新闻研究所到了人民日报编辑岗位。也许是你在暨南大学任教的经历,对新闻人才培养尤其用心,为我把书教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后来我到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办《华东新闻》,你在总社总编室,为协调好版面你总是热情耐心。

后来我到中国记协书记处工作,直接工作联系少了,却总能从人民日报每年报送评奖的作品中看到你的智慧和倾注的心血。

多年来,只要我请你帮忙,你总是真诚相助!本有一坛绍兴酒,想适时请你和在京几位同学小聚,共叙同窗情谊,未想却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只能举杯遥祭:国明安息吧!

皮树义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原主任

谢总指导我们上下结合抓报道

惊闻谢总病逝,非常痛惜。作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曾多年分管经济社会部工作。谢总站位高,接地气,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报道的方向、重点。他了解实际情况,要求报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正是坚持上下结合,谢总指挥经济社会部采写了不少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比如,2015年人民日报推出的【权威访谈】《五问中国经济》,就是谢总亲自策划出题,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反响,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丁士

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

老谢(我们党报工作过的人都习惯不称职务,习惯称老什么小什么或直呼其名)是我的复旦新闻系学兄,在学校虽没认识,但工作后打交道较多,因为我们都在各自报社的总编室工作过,还都当过总编室主任。

老谢新闻感觉敏锐,专业水平高超,总能把中央的精神要求和读者的关注焦点很好地在版面和文章中结合起来,争取最佳宣传效果。老谢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还时时表露出新锐之气。

我常和他开玩笑:真不愧是谢安家族的后人,会写有文有武的好文章。老谢为人正直,还急公好义,他卸任报社职务后还在全国人大和专业记协担任职务,工作还是比较忙的,但同行找他帮忙,只要时间允许他从不推脱。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有两次会议请他出面致个辞,第二次邀请时,他已重病染身,但还是一口应承下来,并认真完成。2019年在绍兴开会时,我和赵健会长曾到他在近郊的老家看望他八十多岁老母亲,老人热心慈祥,勤劳自立,一看就感觉到老谢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老谢不到七十岁去世,同行得知都深感惋惜。作为曾经同是夜班报人,我认为特殊的工作时间、习惯和压力,对夜班媒体人的身体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在老谢发病前几个月,我曾和他一道出过差,当时还说他身体不错,没想到一检查就是绝症,这可能与工作中饮食不太规律,有征兆不及时查体有关。

老谢的英年早逝,也提示我们媒体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只顾工作不顾身体,要千万珍惜健康。

悲悼谢兄

清明前日雨纷纷,

不为节来为送人。

昼夜倒颠无数计,

谢兄早走泪倾盆!

官建文

人民网原副总裁

惊悉国明老总英年早逝,心里挺难受的。他手术后,曾不时见他在报社院里散步,虽然疾病对他身体损害挺大,看上去少了往日的荣光满面,多了几分憔悴,但精气神尚在,一直以为他能战胜病魔的,没想到……

谢国明虽然年纪比我小,但他是师兄,比我早一年走出九号楼。他毕业后在新闻研究所工作,是我们这些在校生的老师。他比我晚几年进入人民日报社,都在总编室工作。他既是师兄,也是老师,还是同事。

后来我到人民网工作,他仍在总编室,任副主任、主任,并升任报社副总编辑。他当时不分管人民网的工作,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在总编室的时候。我们分别在不同的编辑组,都曾任组长(主编)。

有段时间,我们在隔壁办公,是“邻居”,工作之余也不时“串门儿”。他所在的编辑组,叫“综合组”,所谓“综合”就是杂,“不管部”,其他编辑组不管的,杂七杂八的事,编采信息,内部业务交流,工作总结,上报信息,社内社外评选好新闻……都归他管。

这些无名无利、为他人做嫁衣的琐碎事,一般人不屑于做,非做不可往往容易应付了事。他不一样,每一项小事、杂事都干得有板有眼,干得不亦乐乎。因其如此,他的工作得到了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几年后,这位愿管杂事、善管杂事的主编升任总编室副主任了,几年后又升为主任,掌管人民日报的要闻版面、协调各个版面和报纸出版,做社长、总编辑在新闻编辑、编排的“秘书”。从他“不管部”主编的迁经历说明,只有边缘人没有边缘部门,能干的人在哪都会发光。

总编室主任这个“新闻秘书”的工作,他干得很好,也干得很辛苦。不分工作日、周末,他每天晚上都到夜班,跟值班主任敲定稿件安排,夜深了才离开,第二天白天照常上班,处理各种事务。

谢总安息吧!愿天国没那么辛劳!

卢玉华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校检室原主任

在质量面前一视同仁

记得有次报纸出了大错,当时已是副总编辑的您,和分管总编室的吴总编辑给我们各分管部门的正副主编开了一下午的会,您高声严厉批评个别主编的不作为,又苦口婆心讲质量对党报的重要性,那一刻的情境和谆谆教诲一直指引我在检校岗位上时刻保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还记得您给新疆日报社讲课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当时也同样派去新疆支援,虽然是同事,但也是第一次听您讲课,您的课件准备得那样充分、细致、认真,资料又是那么的充实、直观、清晰……让我感动的是您也在一直听我讲课……您的平易近人、非常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精神至今仍历历在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怀念您!

惊悉噩耗!止不住眼泪直流,想给谢总您发最后一条短信,永远也忘不了您同我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永远忘不了您笔耕不辍的岁岁年年,永远忘不了您抓质量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永远忘不了您平易近人、和睦待人的音容笑貌……安息吧!我们永远的好老总!

谢国明与传媒茶话会

谢国明生前也一直关心和支持传媒茶话会的发展。谢国明多次接受传媒茶话会编辑的访谈,就媒体融合等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于媒体融合,谢国明曾说:“媒体融合就是要把主流媒体弘扬的主流价值植入网络空间,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源头活水,这就是内容融合技术让技术为传播内容服务。所以,媒体融合应该是价值为魂,导向优先。”

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谢国明曾在传媒茶话会上寄语年轻同行,希望大家坚守“三个有”:有立场、有底线、有情怀。

一是有立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信息无是非,传播有立场。每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坚守民族立场,爱国爱党,不为名利所缚,不为喧嚣所惑,赤胆忠心献真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立功立言。

二是有底线。信息传播至少应当真实、客观、公正。真实是最基本的底线。但是,带偏向选择事实虽是真事却不客观。拉偏架则不公正。认知有局限可以理解,但偏听偏信偏见有违底线。

三是有情怀。人文情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标志性区别。规则无情、灾难无情、疫情无情,新闻工作者传播信息、评点世事,必须有人文情怀。凡是没有人文情怀、丧失基本人性的举措,传播时要多用用眼力脑力,看见看穿看开。多为真情善行喝彩,不为简单粗暴造势。

除了向传媒茶话会分享他的观点,谢国明还多次参与传媒茶话会一年一度承办的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有时作为演讲嘉宾,有时也作为参会嘉宾,每次他都是早早就来,坐在前排和业界的同仁们交流。

谢国明工作经历

谢国明,195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77年,他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1年,他成为人民日报社夜班编辑。每晚8点,他就赶到岗位上开始安排第二天的版面,直至第二天凌晨。他秉承“不出错是‘生命线’,找到错是‘及格线’,多出彩是‘水平线’”的工作原则,被誉为“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

2000年起,他任总编室副主任,此后参与组织策划人民日报几乎全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如2003年的非典、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2015年“九三”阅兵等,他参与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报的示范,被同行称为“国版”。

2010年,谢国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2017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曾说:“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

来源: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16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