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电子版人教版

六八 133 0

一看就会(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电子版人教版 第1张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成就,复习这种文体常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乐观豁达的胸怀,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但古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他们来说尚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

教学方法: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醉翁亭记》此文一出即被人传颂,滁州城的百姓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就请苏轼用三种字体重写。欧阳修因此文一举确立了他的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引发了诸多名家效仿,推动了宋代散文的发展。《醉翁亭记》风行天下,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它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秘密。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介绍背景

庆历5年(1045),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而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4.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也就是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进而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诵读训练

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环滁(chú) 林壑(hè)(yóu) 美 琅琊(láng yá)

水声潺(chán)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林霏(fēi)开 岩穴(xué)(míng) (huì)明变化

(yǔ)(lǚ) 提携(xié) 酒洌(liè) 山肴(yáo) 野萩(sù) 宴酣(hān)之乐 射者中(zhòng) (yì)者胜 颓(tuí)(gōng)(chóu)交错 树林阴翳(yì

2.重点词语释义

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尽欢的情形。

(二)文本梳理

字词活用。

环滁皆山也。环,环绕,动。(环堵萧然。环,四周。竹树环合。环,象环一样,状。)

名之者谁。名,命名,动。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外号,动。

太守宴也。举行宴会,动。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意动。

山行六七里。山,在山上,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状。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状。前,在前面,状。

鸣声上下。上下,在上面下面(在高处低处),状。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名。

归纳文中的文言虚词,结合积累提示,明确其含义。

其:

其西南诸峰。(它的,指滁州)

颓然乎其间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他们的)

而:

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表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

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补充:其余的只是舒缓音节,没有实际作用。

于: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不戚戚于贫贱。于,由于,对于。不汲汲于富贵。于,对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向,从。多会于此。于,在。)

临于泉上者。来饮于此。歌于途。休于树。(在)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语助,无意。)

太守之乐其乐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名之者谁。(代亭子)

两峰之间。山之僧。醉翁之意。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山间之四时。四时之景。宴酣之乐。山林之乐。人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于省写)

醒能述以文者。(以文述之的倒装,用)

也(舒缓语气或判断句标志)

琅琊也。酿泉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山间之四时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太守也。庐陵欧阳修也。(判断句标志)

一字多义:

与现代语义不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解除,消散。(连月不开。开,解除,放晴。)

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秀,繁茂。

文中的一字多义: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临溪而渔。(靠近)

(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面对)

谓:

太守自谓也。(称)

太守谓谁?(是)

(权谓吕蒙曰。谓,对……说,告诉。余谓菊。谓,称。)

为:

酿泉为酒。(为,做,酿造)(并自为其名。为,做,题写。为宫室器皿。为,做,雕刻。)(因以为号焉。为,作为。为坻。为,成为。二者之为。为,表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淫雨霏霏。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引导学生翻译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或暗或明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的早晚的景色。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一片浓阴,秋高气爽,水位下降,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

(三)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课文

1.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从远到近,曲径通幽)

第二段:写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用字传神,凝练精粹)

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欢乐场面,跃然纸上)

第四段:写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之乐其乐、太守真名(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全文:21个“也”字 读出适当的语气,感受其作用。

2.“破”题切入 把握论点

1)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写景顺序是什么?景物特征是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是怎样描写“四时”之景的?

4)第三段描绘了哪四幅场面?突出了哪个字?核心场面是什么?

为什么先描绘“滁人游”?

5)文章写了哪五种乐?太守乐的原因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醉翁亭记》进行了解词和翻译,要求大家课下熟读成诵。

有几个同学课下跟我说这篇文章很难背诵,甚至表达了不喜欢本文的想法。大家知道吗?这篇游记一出,滁州城的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

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 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3. 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4. 这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可以分为几个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衬。

5.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6. 结合全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胜酒力;②与民同乐;③陶醉山水;④为自己的政绩而陶醉。

7.“醉能同其乐”,请你谈谈醉与乐的关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醉的原因:

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画。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两句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为贬而醉。作者被贬官后心情长期积郁,经常游山玩水,以酒消愁,因而还生发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忧思。

、拓展延伸,爱国爱文化

⒈思考:欧阳修自号醉翁,仅仅是他好饮酒吗?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墨客的饮酒情结想一想。

预设:在中国的传统中,酒是有文化渊源的,醉也是人生态度,是文人墨客的宣泄方式,藉此表达对世俗的不满、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傲岸不羁的气节等等。陶渊明“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企图“与尔同销万古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中国人习惯把郁闷愁绪寄“酒”中,在醉中排遣,在醉中逃离,在醉中坚守。由此看来,欧阳修“饮少辄醉”,并非酒量不行;自号醉翁,并非源于好饮。而是借酒消愁,只求一醉,来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

⒉思辨:许多教学参考和教辅用书中,都是这样解读的:《醉翁亭记》中,“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你怎么看?回顾之前的解读,联系第四段,谈谈观点。

预设:第四段以禽鸟归山林之乐起笔,用游人从太守之乐铺垫,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作结,不断将读者的思维和视角引向纵深,然后让醉翁借醉出场,亦庄亦谐,妙趣平添。然而,细品乐的背后,还可以感受到苦中作乐,饮酒卖醉,寄情山水,忧君思国。“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乎山水之间”。实际上,这“醉”与“乐”都是表象:“醉能同其乐”,醉而不消沉,心系民生疾苦,以民之乐为乐,能与民同乐;“醒能述以文”,清醒不忘忧国,“处江湖之远”也“忧其君”,然吏民“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乐衬悲,醉中藏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10课已经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文意相对浅显,所以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质疑探究,发展思维,实现文化传承。

、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六、探究写作特点

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课文总结

古代的一些文人怀揣着兼济天下的梦想在宦海中沉浮,他们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们仍然心系国家与百姓,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他们的苦痛、郁闷与失落,便是也能感受到他们灵魂的高洁,他们摒弃尘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苍生,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品读这些作品,都能让我们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

再次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作业布置:

1、整理笔记,背诵文章

2、展开联想给欧阳修写一封信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