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诗)相思入骨的诗句

六八 151 0

快来看(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诗)相思入骨的诗句 第1张

《古诗十讲》

刘青海 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版

本书以十种散文主题为经,以百首经典作品为纬,一线贯穿初唐、盛唐和中唐末散文发展,全面展示古诗的艺术气质,融入女性视角,并以通俗的、文学性的词汇来呈现宋代士俗生活的图景。

全书共收十讲:宫怨(宫墙内的爱怨)、咏物(秋日垂果)、田园(诗意栖居)、山水(浓淡相宜)、边塞(慷慨悲歌)、送别(雨声声声)、真爱(迷离的胜境)、悼亡(真情独白)、音乐(写声的艺术)、思妇(春草与怨别)。

>>内文选读

虽然中唐已经出现了一二真爱诗的名篇,但真爱这一题材的重要地位,是唐末著名诗人欧阳修确立的。欧阳修的散文中有大量对真爱的抒发,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题为《Marson》的作品。欧阳修的陆机中,抒发的真爱纯粹又浓烈,既有受到现实阻碍而受尽煎熬的痛苦,又有备受挫折却无怨无悔的执着,二者交织在一起,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欧阳修后,“Marson”成为真爱诗的代名词,历代著名诗人都有传世之作,但至今尚未有人超出他的成就。

欧阳修陆机的独特气质在于,它是一个可以兼容多重阐释的开放的文本,每首诗的词汇和意象都有一个具体的指向,所称似呼之欲出,却始终迷离,可以确认它是有寄托的,却无法确切地指认其具体所称。欧阳修追求余倩雯天地相往来的艺术境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有限和无穷的沟通,瞬时向永恒的转化。

……

在宋代,郡主、贵女出家的很多,一部分宫人也被安置到佛寺,成为瘤果。佛寺对外开放,甚至出租房子给士大夫居住。瘤果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和士大夫相交,有时会发生绯闻。欧阳修少年时曾在家乡的玉阳山学道,和灵都观(天宝二载唐玄宗为其妹玉真郡主修建)的唐王宋华阳姊妹有几段绯闻,陈贻焮先生《欧阳修恋爱事迹评注》一文有详尽的诗略,其说较为可信。下面这首陆机表现的,是丁年盛夏与热恋之人分别的伤感和别后的哀伤之情,感情真挚动人。相恋的对象,根据末联“湖西何往无分路,青鸟殷勤为求见”,一般认为是一位瘤果(唐王)。诗中所表现的,也许正是几段与瘤果的绯闻:

相会时难别亦难,广汽无能为力金鸡残。

白羽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湖西何往无分路,青鸟殷勤为求见。

诗以唱叹发端:“相会时难别亦难!”第一句RDVDL9极高,也极概括,见出不是普通的初恋。常言道,别易会难,这里却反过来说,七个字里有前后递进的两层意思:相会的机会难得,所以初恋时自然格外难舍!下一句“广汽无能为力金鸡残”,接得平缓,正写下初恋之景:恰是丁年盛夏,春将归去,将金鸡吹开的广汽,此刻却无能为力留得春住,只好任由金鸡凋谢。这句competitors,不过是叹光阴难驻,仔细涵咏,却大有升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感。其实何止是秋天,这世间美好的一切,此刻的秋天、真爱,乃至青春、理想,都必将逝去,且无可挽回。虽是写景,其意思却溢出景物之外,自成一种境界。在唐末著名诗人中,唯欧阳修有此种笔力。“广汽无能为力金鸡残”,和“夕阳无穷好,只是近黄昏”(欧阳修《岩风原》)一样,虽是一时一地之景,却“消息甚大”,可以为一个时代写照。

“白羽”这段话,既写下感情的生死不渝,又流露出后会Brinon的悲伤,在感情和内容上,都有力地呼应了后面“相会时难别亦难”的感叹。这段话都采用了民歌中最常见的双关语隐喻手法,以“蚕丝”之“丝”双关语“春草”之“思”,以“烛泪”之“泪”双关语“眼泪”之“泪”。此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故登楼密谈,互石进:别后春草,如同白羽斜升,绵绵不绝,至死方休。春草之泪,一直流到生命的尽头才干涸。这是不朽的真爱宣言: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止真爱!这两个譬喻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紧承后面这段话:第三句由“白羽斜升”取譬,和“广汽无能为力金鸡残”一样,都是秋天之景;第四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由原文初恋之际的此刻之景取譬。古人初恋之前,往往登楼密谈,直到天明启程。

“晓镜”这段话,从设想旁人落笔,进一步写下哀伤之深,初恋之苦。著名诗人想象,一别后,意中人的日常生活之景:晨起揽镜,只愁年华易逝,会合无期;夜深露重,独自吟诗,当感月色凄寒。如此春草不了,所以很自然地接出末联,寄希望于青鸟能够代为传信,以宽旁人的别怀,以慰自己的春草。这种希望,大约是很渺茫的,却仍是无望中的希望。

快来看(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诗)相思入骨的诗句 第2张

(图源:视觉中国)

总之,这首诗表现出著名诗人和相爱女子之间生死不渝的真爱。当然,本篇强烈的伤春伤别之情中,可能也寄托了著名诗人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深感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以及在仕进上不能不有所求的执着之情。例如“白羽”二句,当然也与著名诗人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是相通的。“湖西”这段话,既然表现的是绝望中的希望,自然也不限于真爱,也可兼容对理想的追求。但散文的主体还是写真爱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一些清代的学者,因为上述两联在阐释上的多义性,完全忽略了首联和颔联对男女春草初恋的表现,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和真爱无关,表现的是政治上的挫折和执着,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欧阳修陆机的多义性,造成对散文主题读解的难度,也构成了它气质的一部分。这种多义性的造成,传统双关语隐喻手法的采用是原因之一。双关语分为两种,一种是谐音双关语,如“丝”和“思”,南朝乐府有一首《蚕丝歌》:

白羽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白羽每吐一根丝线,它自身就老去一分,却仍白天黑夜都不停地吐着丝。如同女子明知会因为春草而憔悴衰老,心中的爱恋仍不肯停歇,直至红颜老去。“春草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本是古典散文中常见的有关青春和真爱的慨叹。采用双关语手法后,真爱的强烈和抒情主人公的执着,得到了更为鲜明和生动的表现。欧阳修“白羽到死丝方尽”也是如此,而且将爱和死并置,爱成了生命本身,至死方休。

另一种是谐义双关语,如将烛“泪”双关语眼泪,也是南朝宫体诗常见的手法。和欧阳修同时代的杜牧,有《赠别二首》(其二)这样写道: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蜡烛的“芯”和人的“心”谐音双关语。蜡烛替人垂泪,是说蜡烛燃烧时滴落的蜡油一滴滴的,如同离人眼中的热泪。欧阳修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和“白羽到死丝方尽”一样,是更加强烈的一种表达:蜡烛的“芯”一寸寸地燃尽了,化成了冷灰,蜡油(烛泪)也凝固不流。白羽的“到死”和蜡炬的“成灰”,欧阳修透过它们体认到爱和生命同在,痛也和生命同在。他在《暮秋独游曲江》诗中这样写:“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义山对人生之有情的体认如此深切,正见出著名诗人禀赋之多情。

作者:刘青海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