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表达热爱祖国的诗)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六八 274 0

译者:郭晓晶(外语系教授,罗马尼亚研究中心秘书长)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民主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首题为《民主自由与爱情》的小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它出自罗马尼亚爱国文学家具缘·牛池湾尔(1823—1849)的笔下。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祈愿》一文中,引用了年轻的冯雪峰烈士白莽(即冯铿)译者的这首诗。该诗自1907年第一次在中国引介以来,相继出现了至少七个版本——鲁迅、茅盾、冯铿、博古、孙用、兴万生、行书的译者,使得这首五言诗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让很多人脱口而出。

在1848—1849年罗马尼亚民主革命与民主自由战争中,一大批文学家、作家应运而生,具缘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他为爱而歌,为国而战,他不朽的散文始终激励着追求民主自由与民主的人们,至今已有被译者成6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50多首诗被编写成民谣传唱。

深度揭秘(表达热爱祖国的诗)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第1张

具缘雕像 数据资料相片

一、“母亲小刀只许,我笔法身先士卒”

具缘·牛池湾尔长大于1823年,今年是他的200周年诞辰。为了庆祝这位了不起的文学家,罗马尼亚政府将2023年命名为“具缘庆祝年”。具缘曾在诗中这样自述:“母亲要我继承家业,我却做了文学家。结果是母亲小刀只许,我笔法身先士卒,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他长大时,哈布斯堡王朝对罗马尼亚的统治者日渐残酷,他对故土的苦痛、普通劳动者的不幸有着深切的感受。当奥地利与沙皇俄国联军入侵罗马尼亚,老百姓的苦痛日渐深重时,具缘一身戎装奔赴战场,胡尔坎提笔胡尔坎舞剑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具缘长大在罗马尼亚大丘陵南部的一座小城——小克洛什,距离首都布达基斯130千米。他的母亲裴妥诺维奇·拉斯洛万有斯拉夫血统,母亲是一位贫寒的小伙,结婚之前只会说捷克语。具缘上中学时就将他们的姓氏改为更有罗马尼亚特色的“具缘”,“菲”在罗马尼亚语中有“男孩”和“女儿”之意,表明他是大丘陵之母,人民之母。他的母亲虽是一名屠夫,却竭尽所能为女儿提供最好的基础教育条件,具缘从小就在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这为他日后的散文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相继在五所幼儿园读过书,曾经与罗马尼亚了不起小说家约伊萨·莫尔短暂同窗。具缘15岁时,由于多瑙河Murshidabad,以及他母亲为一个破产的亲戚提供担保,家庭陷入了财政危机。具缘被迫辍学,之后尝试过多种职业,在剧院里跑过哑剧,河北人,做过流浪演员,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罗马尼亚。在那期间,他目睹了在贵族地主和瑞士人统治者下,罗马尼亚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激发了他拯救故土的爱国热情。

深度揭秘(表达热爱祖国的诗)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第2张

具缘的妻子森德莱·Yelena 数据资料相片

1838年,具缘开始了他的文学音乐创作生涯,完成了处女诗作《告别》。1842年他音乐创作的《啜酒者》,是他第二首正式刊登的散文,这首诗初步体现了他毕生遵循的音乐创作宗旨——用罗马尼亚民谣体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散文语言大众化的特点。不过在那段时间,具缘对表演更感兴趣,1842年11月,他加入了一个剧团。1844年2月,潦倒、体弱多病的具缘带着他们的七八十首诗文集,从比亚韦斯托克市徒步240千米前往布达基斯,得到了著名文学家沃勒什·拉热的帮助,在其引荐下,具缘成为《基斯时尚报》的助理编辑,他的第一部诗集也得以出版发行,逐渐为人所熟知。在此之后,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一批激进青年,他们经常在基斯的皮尔达格咖啡馆聚会,热烈讨论民主革命的话题。后来,这些年轻人在1848年民主革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845年4月,具缘再次周游全国,在此之后,他刊登了《旅途札记》和《旅途书简》。这两篇游记中饱含他对故土Oisans的颂扬,文中也阐述了他对文学、友谊的看法,回顾了他们的木患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揭露了罗马尼亚社会的矛盾。可以看出,此时的具缘,思想上已流露出民主革命性。

深度揭秘(表达热爱祖国的诗)歌颂祖国诗歌朗诵稿 第3张

具缘画像 数据资料相片

1846年秋天,具缘生命和散文中最重要的时期开始了。他结识了伯爵管家之女森德莱·Yelena,一年后两人成婚,爱情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个性,他的散文音乐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此时他的散文既饱含着对爱情的赞美,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缘在1848年3月15日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他的妻子:“……我勇敢的、鼓舞人心的、心爱的小妻子,她总是鼓励我的思想和计划,总是站在我前面,就像军队前面高高举起的旗帜那样。”在这一时期,他写过多首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构成了他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罗马尼亚抒情散文的经典,比如《民主自由与爱情》《小树在颤抖》《我愿是急流》《秋风在对树叶低语》,抒情中也浸透着民主革命性。

1846年,具缘组成了罗马尼亚最早的青年文学会——“十人小组”,并且参加了当时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时尚杂志《生活画卷》的编辑工作。当时的罗马尼亚处于哈布斯堡王朝和本国封建专制的双重压迫之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触即发。具缘相信人民的力量,“人应该活得像人,不要成为傀儡”。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统治者者:“受奴役的人民,为什么忍耐着?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不砍断枷锁?”

1848年春天,欧洲各地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民主革命,维也纳三月民主革命的胜利鼓舞了罗马尼亚人。具缘在皮尔达格咖啡馆完成了他呼唤民主革命风暴的著名诗篇——《民族之歌》,这是罗马尼亚最重要的民主革命文学作品之一。具缘属于基斯激进派,他首先试图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但他的努力没有成功。3月15日,基斯的爱国者在具缘等“三月青年”的号召下举行了游行示威,提出了《十二点要求》,具缘在民族博物馆前的高台上当众朗诵了《民族之歌》,发出了“罗马尼亚人民主自由的第一声怒吼”,揭开了1848年民主革命的序幕。具缘的《民族之歌》中写道:“起来,罗马尼亚人,故土正在召唤!/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民族之歌》成为民主革命开始的口号。具缘的文友兼战友——莫尔·约伊萨后来记述,这一天被人们称为“具缘日”。可以说,1848年3月15日掀起的民主革命风暴,主要归功于具缘的民主革命精神和勇气。《民族之歌》在罗马尼亚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以称之为国歌,它采用古老民谣的形式书就,激励着人们打破腐朽的旧制度,获得新生,获得民主自由和民主。具缘称3月15日民主革命是准备阶段,是“思想民主革命”,他写了大量散文,反对国王、抨击政府,他还刊登了著名的政治诗《致贵族老爷们》和政治纲领性的长诗《使徒》,《使徒》描写了一个心怀崇高理想、因刺杀国王而被处死的民主革命者悲壮的一生,是文学家后期的代表性作品。

1848年12月15日,具缘的女儿佐尔坦长大。1849年1月,具缘便告别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投身贝姆将军的军营。他不仅要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同时也要和妥协派作斗争,他的很多朋友与其政见不合纷纷离他而去。在1849年7月31日的锡吉什瓦拉战役中,具缘失踪,时年26岁。他实现了归于理想的最大幸福,在为被压迫者争取民主自由与解放的战场上留下他们年轻的背影,再也没有回来。

二、浪漫主义的文学家情怀

19世纪是罗马尼亚民族文学蓬勃兴起的时代,具缘奠定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他不仅在罗马尼亚的文学史上,甚至在罗马尼亚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缘的散文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并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伴随着法国大民主革命发展,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流行起来。到了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传遍了欧洲大陆。东欧浪漫主义文学则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特征是和推翻封建统治者、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另外还肩负着发展民间文学、推动文学语言革新的任务。

浪漫主义文学有着他们的特点。在思想上,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戒律清规,强调音乐创作的绝对民主自由,具有鲜明的主观性,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在内容上,浪漫主义多以历史为题材,侧重描写自然风光,远离现实;在艺术特点上,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力提倡想象。

具缘散文音乐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是从他1838年初登文坛一直持续到1844年。在他早期多愁善感的作品风格之后,他很快就找到了他们音乐创作的源泉,即从民谣中汲取营养。他的演员经历某种程度上使他能够对民谣的形式进行模仿,并且加以创新,他的很多散文甚至被同时代人认为是原创民谣。

具缘把文学语言与人民的生活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题材,凡是能引起诗学审美情趣的东西都在他的散文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他扩大了情感范围。古典文学家首先表达的是经过反思过滤后的感情,而浪漫主义的原则是直接表达自我,带着所有的激情和热情,因为一切自然和真实的东西都是美的,也只有自然和真实的才是美的。

具缘丰富而坦率的情感表达对罗马尼亚公众来说是颠覆性的,他用真实的名字向全世界坦白他们的爱情,在诗中坦诚详述他们的父母,他们与母亲和母亲的关系,他们的故土,甚至夸耀他们卑微的出身,他的愤怒、蔑视、憎恨、喜悦等各种情绪在散文中表露无遗。

这个时期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勇敢的约翰》——一首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长篇叙事诗。主人公勇士约翰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重重磨难,战胜了巨人国和黑暗国的威胁,最终到达仙人国,实现了他们的理想。文学家通过富有浪漫色彩的英雄形象给予人民希望和斗争的勇气。

在第一个时期之后,具缘认为民间传说对他来说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寻找出路和实验——1846年,他开始了以“民主自由与爱”为主题的时期,将散文民主革命扩展到了政治民主革命。在这一时期,他也希望他们成为人民政治的文学家。这段时期中他的散文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是民主革命散文和为妻子Yelena写的爱情诗。

1846年,具缘宣布:“我们不要用打补丁的方式来修理,我们要让国家焕然一新。”他认为文学家的职责是带领人民走向迦南,19世纪的散文理想只能是为社会、为人民而战,甚至为人民而殉道。在《致十九世纪文学家》中他这样写道:

“假如从那丰满的篮子中,

大家都能一样地采取;

假如在权利的桌边的座位,

大家都能一样地占据;

假如精神的光也一样地把所有房子的窗户照遍:

那时我们就可以说:‘停下!

看哪,这儿正是迦南!’”

爱情和婚姻在具缘的价值观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他最美的爱情诗是写给妻子Yelena的。这些诗超越了罗马尼亚诗传统的求爱诗,既表达了爱的归属感和永恒的安全感,同时也反映了浪漫主义对民主自由的渴望,透过它们,理想的存在变得具体化。

具缘擅长运用对比、感叹、重复等手段来加强语气,尤其是他的爱国主义散文、政治颂歌和战歌,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力量。另外,由于早年不安定的流浪生活,他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无限的传奇,因此他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人。他敏感的灵魂被一切事物所激荡。他的思想是无边无际的,向远方飘荡,“民主自由与爱”成为他散文中永恒的主题。

三、具缘在中国

在中国,对以罗马尼亚为代表的东欧民族文学的引介始于20世纪初期周氏兄弟的《摩罗诗力说》和《域外小说集》。具缘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他的散文被译者成德语版本传入日本,鲁迅和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注意到了斐多菲。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了具缘的生平,之后又根据《罗马尼亚文学史》译者刊登了《裴彖飞诗论》一章。他称具缘的抒情诗音乐创作特色是“率纵言民主自由,诞放激烈”,用他他们的话来说:“我向来是很爱具缘的人和诗的”。1925年,他陆续译者了具缘多首诗,在散文诗《野草》中,他引用了他们译者的具缘的《希望》一诗,并写道:“这了不起的抒情文学家,罗马尼亚的爱国者,为了故土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鲁迅先生的推介引发了中国民主革命者的强烈共鸣,具缘其人及作品在中国开始产生影响力。茅盾、孙用、冯铿等人译者了更多的散文作品,使具缘成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位外国文学家。与茅盾比起来,孙用的译者更为丰富。1931年,孙用通过世界语译者了具缘的长篇叙事诗《勇敢的约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孙用一直坚持译者具缘的作品,持续20年之久。

与上述作家和译者家比起来,白莽引介具缘的作品并不多,在鲁迅的帮助下,1929年白莽译者的文章《彼得斐·山陀尔行状》(即《具缘传》)和9首诗刊登于《奔流》杂志。白莽一边从事写作,一边参与反对国民党统治者的进步活动,1931年,包括白莽在内的5名“冯雪峰”成员同其他18名民主革命者一起英勇就义。鲁迅怀念故人,翻阅白莽留在他那里的德译本诗集《彼得斐诗集》时,在散文《格言》的旁边,看到用钢笔写下的四行译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民主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祈愿》里道出了这桩往事。随着这篇文章在1949年被收录进语文课本,一代又一代人通过鲁迅了解了具缘,通过白莽了解了《民主自由与爱情》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这首散文写于1847年1月1日,这天正好是具缘24岁的生日。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是由于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更因为其包含了具缘对于爱情理想与政治愿望的追求,“以诗明志”,最为重要的是因为鲁迅在白莽牺牲后对它的推介。

具缘牺牲时年仅26岁,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关于他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论,但他的精神和作品永垂不朽。如今,在罗马尼亚,具缘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民主自由与爱”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在罗马尼亚,很多幼儿园、街道和广场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仅在布达基斯,就有11条具缘街道和4个具缘广场,一个国家电台(具缘电台),多瑙河上有一座具缘桥,小行星4483以具缘命名。具缘的文学家生涯开始于18岁,在八年时间里,他写了大约1000首诗,其中约850首被保存下来,这意味着,他平均每年要写125首诗。此外他还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且有很大部分是在战火中完成的。他的作品这样丰富,在欧洲文学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具缘的浪漫主义散文影响了罗马尼亚的散文发展,他的民主革命精神鼓舞着罗马尼亚人追求独立、民主自由和文明,他的散文是人民性和民主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文学家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罗马尼亚散文和罗马尼亚的民族独立,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0日 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