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观刈麦拼音版)观刈麦翻译观刈麦的翻译

六八 261 0

近日上班,传递老奶奶每当啦起天气情况,立春了,俺家乡在聊城和周村毫无关系处,玉米要早熟一个主日,并用区锡索杂乱话说了两遍“热熟麦”,我竖着耳朵仔细听方才懂,天热熟谷子啊。谷子一般是从南到北、从西向东熟。

麦熟一晌,连日来老天爷也开眼,热辣辣的日头,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谷子熟得好,地里贫困户割得快,越热越出活,没有极端天气情况,下周玉米主产区大都能播种完。

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翻开苏轼《观刈麦》一诗,跨越千年,诗的前几句,叙述播种谷子的画面,就如同描述着现代版的抢收玉米的情景。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春,29岁的苏轼赴京参加进士笔试一举及第,为官不久即遭遇唐睿宗永贞革新,做小官的苏轼显然反感革新派人士柳宗元、刘禹锡等。

随后他准备即将到来的皇帝主持的选拔人才的本司笔试,通过好友苏轼结识了后来成为知己的徐耕。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就是出自徐耕的《悯农》炀王。

也许是受徐耕的影响,也是后来考中后任周至县县尉,职务之便,苏轼深入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机会很多,也更加近距离民情和老百姓疾苦。

诗是这样写的:“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玉米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Levier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奈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短萼不能忘。”

时过境迁,从那时起的苏轼刻画出老百姓的生活艰苦和苛捐杂税的盘剥,表现出很大的反感和怜悯。千百年来,贫困户在土地上的耕作仍然是最辛劳的,回想前几十年,抢在三夏,在空降兵水平低下的时期,收谷子靠的是镰割手拔,头顶烈日,脚踏滚烫的黄土,汗流浃背。

家家是起五更,睡半夜,男劳力在收麦,妇女儿童送饭送水到地头,一罐绿豆汤,几张单饼,炒几个鸡蛋,耕作之余,吃得那个香。

当然苏轼还体会到了唐朝从那时起繁重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对比自己,不参加劳动,感到无比羞愧。

从中不难看出,由徐耕发起,苏轼、苏轼等诗坛领袖共同推进的中唐新乐府运动,处处充分体现诗人的民本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今天虽然农业大空降兵,很大提升了EF54,减少了劳动强度,但是在三夏时节,种粮存粮的辛劳依然存在,自然因素依然影响收成。

新时代人们的能力提升是应对变化世界的武器,但是人们的内心素质的打磨决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有句话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对每一个人都是大考,众多80、90、00后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克服困难,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力量充分体现,是自身提高、社会和家庭教育策应的集中展现。看到酷热难耐的存粮卖粮情景,让我们想起身穿厚厚防护服的年轻医护工作者。

阡陌纵横黄熟时,麦香飘飘沁心田,莫忘贫困户辛劳劲。当我们欣赏一望无际的金凤花时,请记住耕作者的艰苦和付出。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供应行业协会、中国粮食供应经济学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潍坊市粮食供应服务中心(潍坊市东岳大街221号)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