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突破超轻微型飞行器研究 中国科学家突破超轻微型飞行器研究

六八 32 0

纳米级的微型武器能否实现?

制造纳米武器的第一步能够是制造出能够受人控制的微小机器。武器专家首先是想制造出微小的飞行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机器小鸟和机器昆虫。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研制微型空中飞行器,这种武器翼展约15厘米,形状如空中普通飞鸟。作为未来战场上探测装置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包括空中监视、目标确认、通信转播、生化武器探测、空中布雷以及对大型建筑物和设施内部的侦察任务。并且这种武器的可靠性也较强。这将是未来城区作战中尤为重要的装备之一。

微型空中飞行器的研制方案,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在研制一种小型空中监视平台时提出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宣称:“尽管此类飞行器的探测装置尚未成型,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基本具备,这个方案代表着微型探测装置的发展趋势。”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经组成了包括工业界和军方代表在内的专题研究小组,帮助确定任务和探讨如何最佳地应用现有技术,使这个方案得到有效地实施;同时,他们还通过一些商用研究计划来进行研究,在几年内对该项研究投资3500万美元。

专题研究小组已经为微型空中飞行器提出了一系列参数,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对各个参数进行测试。这些参数分别为:飞行器长度6~20厘米、总质量10~100克、平台承载质量1~18克、巡航速度每小时30~65公里、续航时间20~60分钟、最大飞行距离1~10公里。

研制此类微型空中飞行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解决其体积问题。美空军战术技术办公室主任迈克·弗朗西斯认为:“飞行器翼展应该确定为15厘米。这个数字是建立在对其体积和飞行速度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鸟类和昆虫可以更小的体积在空中自由飞行,并不受作何的限制和阻碍。尽管人类对此已有充分的了解,但要使微型装置以更小的体积在空中飞行,这将是一个大难题,因此我们还要对其原理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在空中飞行控制方面,面临的挑战是解决其转向力的问题,转向力甚至能比正常飞行动力高出100倍。有关人士认为,微米涡轮发动机可作为一种备选方案。

另一个难点是解决能量贮存问题,为实现持续飞行,目前用于贮存能量的高能锂电池需要进一步改进,使其贮存的能量达到现有水平的两倍。

微型飞行器的核心技术是机体结构设计。由于机体结构体积极小,其容量和承载质量都受到限制,因而不能像通常的侦察装置那样,给其元器件加上外壳且不影响其他部件的性能。专家们还指出,该飞行器的电子器件的集成度是今天我们的水平所不能达能达到的,制造工艺同样是这项研究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通信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超短波通信,其最大传输距离在未来3年内可望从3公里延伸到10公里。而且导航系统也要重新设计。因此,如何对该飞行器进行导航和飞行控制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目前,美国高级国防研究计划局已与有关公司签订了合同,抓紧进行系统的研制或发展一些特种技术。瓦伊伦门特航空公司的微型飞机方案主要用于较开阔的地形、城区和丛林地区。但是这种微型飞机必须克服的技术难点之一就是要能在城市和丛林地区上空稳定地悬停。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瓦伊伦门特航空公司专门制造了悬停试验台。

美国另一家航空器公司的方案也充满了奇特和趣味。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个超小型的空中飞碟。该公司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超级空中飞行器”。这个空中飞碟重约300克,能在空中悬停,飞行器的动力来自高能量的液体燃料,并且,对于“超级空中飞行器”飞碟的动力,有关公司还提出了其他方案。其中,菲尼克斯公司为它研制的是一种能产生6?2牛顿推力的涡轮燃气发动机;该发动机长7?62厘米、直径4?3厘米。另一种动力则是由ICR事业公司研制的,这家公司研制的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该电池产生的电能可供50克重的微型飞行器在空中持续飞行几个小时,同时电池还能提供机内其他用电设备所需的动力。但是,令人稍微遗憾的是这种电池目前还无法用于这个“超级空中飞行器”上。因为这个飞行器的质量约为300克,现有的电力难以驱动它。科学家提出的下一步的解决办法是:一是最大限度地使“超级空中飞行器”的部件微型化,使它的质量进一步降低;二是增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推动力。

从目前进展速度看,瓦伊伦门特航空公司研制的方案最有望取得突破。除了前面提到的推进动力外,该公司在微型飞机的部件微型化和减轻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推动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以后,瓦伊伦门特航空公司的微型飞机上将携带一台彩色摄像机,操纵距离为3公里,续航时间将延长1倍,达20分钟。

1998年夏季,美国纳什维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突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几个人来此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看一种“昆虫”。当然,这种“昆虫”不是从自然界里捕捉到的昆虫,也不是几位昆虫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的昆虫。这种全新概念、特殊功能的“昆虫”是由该大学的两位机械工程学教授伊夫拉赫姆·加西亚和米切尔·戈尔德法布领导的小组,经过多年的研制,装配出来的。这几位“不速之客”就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主管此方面业务的官员。他们曾经为两位教授领导的攻关小组提供了17阗万美元的研制经费,如今可以说有了初步的成果。当场为客人表演的是两只会爬行的“昆虫”,它们的学名叫微型机器虫,又被简称为机器虫。它有一副棱棱角角的躯体;大小约有7厘米,尽管体形还不够小,但重量是相当轻,仅有18克。它的躯体较长,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爬行和行走靠的是6条细而长的腿。

“机器虫爬行起来是很迅捷的,而且它的本领十分高强!”伊夫拉赫姆·加西亚教授说这话时,脸上显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你们看,机器虫的爬行主要靠两块金属薄板。”顺着米切尔·戈尔德法布教授的手指之处,的确可以看到两块金属薄板。

导致机器虫爬行的关键部件就是这两块金属薄板,在它们的外部涂有一层压电陶瓷。它们是由铅、氧化铝和二氧化钛层共同组成的层状结构部件,也就是压电晶体促动器。每当有微量电流流过促动器时,就会使得促动器薄板的一面膨胀,另一面收缩,从而引起弯曲。当短暂的能量脉冲一终止,薄板又立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开始了另一循环过程。

由于这种循环周期很短,薄板的反复膨胀与收缩就变成了摆动。不过我们可以巧妙的设计将摆动转成移动。机器虫凭借薄板的每一次摆动向前移动2毫米。可别小看这2毫米,虽然它与我们人行走步幅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摆动周期加快,爬行起来就相当神速了。因为,机器虫的周期性摆动,就和人行走时双腿围绕着臀部前后摆动相仿,向前移动速度相当快捷神速。更重要的是,机器虫爬行所需的动力非常小,这就像小孩子打秋千似的,一旦开始运动,只要外界对它施加一个很小的作用力就可以使秋千维持摆动。看来物也是不可貌像的啊!

微型机器虫应用于高技术战场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但是,在将机器虫正式应用于战场之前,还存在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电源和控制两大问题。

从上述可知,微型机器虫仅重18克,但它“五脏俱全”。它体内所能够携带的有效载荷为数不少:声音传感器、有红外探测器、电视摄像机,还装有可致死的病毒等;同时也要求它至少能够爬行55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要完成这么多功能,担负如此繁杂的任务,就需要装设一种质量轻、体积小、强度大、蓄电量高,且不需要经常充电的电池,以及能放大电流的电路系统。科学家经过多年试验研究表明:这个电池的输出电压最低可为3?6伏,最高不能超过60伏。如果要使微型机器虫的爬行距离更远,那么必须使电池能够提供更多的能量。当然,前提是电池和电路系统的尺寸要小到足以能方便地安装到机器虫的身体构架上,不然也就前功尽弃了。

未来的微型机器虫作战方式将可能采取“大兵团作战”,即无论是向敌方发起“短兵相接”的作战还是大量散布的广泛侦察,只要战场需要就会释放或投放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不同类机器虫。如此大量机器虫铺天盖地向敌方发起进攻,万一敌方目标转移或攻击阵地发生改变,这些“大兵团人马”将如何指挥调遣,这将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研制小组负责人加西亚教授说:“我们研制一个‘母舰’,由‘母舰’去指挥操纵其他微型机器虫。”他所说的“母舰”,就是由战场指挥官利用专门遥控器控制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微型机器虫,当它接到指令时就会将指令迅速传给其他机器虫。万一“母舰”被敌方擒拿或毁坏,其角色就可由另一个未受到任何损坏的机器虫来代替。这种单级逐一委托的辐射式指挥控制方式应该说是非常符合微型机器虫“大兵团”作战的,但是由于它们的控制指挥方式眼下还有一些技术难点没有攻克,所以美国纳什维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制小组现在正在加紧攻关,争取尽快地将它攻取。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官员们对加西亚教授和戈尔德法布教授小组研制的微型机器虫相当满意。该小组的几位专家也都一致性认为:微型机器虫的所有技术问题很快就会全部得以解决。

这种微型机器虫具有目标小、无噪声、易隐蔽、侦察范围大等特点。主要用途有:弥补侦察卫星和侦察飞机的空白区,侦察它们监视不到的死角;执行间谍侦察任务,可在和平时期秘密收集敌军各类情报;装备给前沿作战部队,帮助士兵观察障碍物背后、建筑物和掩体内的敌情;执行特种作战任务,如进入敌指挥所内,向敌指挥官喷射有毒的气体或协助特种作战部队行动;可进入人类不能进入的核污染区从而及时控制污染区;可以说它的出现将给人类涉及的各种领域带来一定的效率。

有关2030年陨石撞击地球的事情是真的吗?

2005年12月09日08:29 据英国《每日快报》8日报道,科学家相信,一颗名叫“阿波菲斯”的390米宽小行星将可能在2036年和地球相撞,释放出比广岛原子弹爆炸高10万倍的能量,数千平方公里的地区将受直接影响,而释放到大气中的灰尘可能将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科学家上周在英国伦敦召开专家会议,共商在未来的31年时间里“拯救地球”的有效方法。 命名埃及神话中的恶魔 在埃及神话中,“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恶和毁灭之魔,它的目的是让整个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最近,天文学家将一颗正从外太空直奔地球而来的小行星也命名为“阿波菲斯”,正是因为这颗小行星将对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威胁。这颗小行星以前的名字叫做“2004MN4”,它于去年6月被科学家发现,直径约有390米宽。 上个礼拜,科学家在英国伦敦举行了“近地天体”专家会议,共商“末日救地球”之法。英国开放大学陨星专家莫尼卡·格拉迪说:“近地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许多更小的太空物体都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融化了,所以没能和地球发生碰撞。然而,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将每隔数十万年和地球相撞一次,直径大于6公里的小行星将每隔数亿年和地球相撞一次,这样的撞击将会引发灭绝性灾难。这次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迟到的大家伙。” 威胁危险等级史上最高 NASA科学家进行轨道验算后发现,“阿波菲斯”2029年将和地球擦肩而过,但却将在2036年重新光临地球,并可能冲破大气层和地球相撞! 据悉,“阿波菲斯”目前已经名列“托里诺等级”第4级,10级意味着必然的全球毁灭性碰撞。“阿波菲斯”的危险等级在有史以来发现的小行星中是最高的,它和地球在2036年的相撞概率高达37分之一!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天文学家艾伦·菲茨西蒙斯说:“当它在2029年4月13日经过地球附近时,地球引力将改变它的轨道……它会在2036年再次光临地球,并和我们相撞。” 对策核弹炸毁并不明智 如何改变撞地小行星的轨道,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性的方法。欧洲宇航局“先进观念小组”设计出了用一排人造卫星或火箭推动小行星偏离撞地轨道的方法。科学家最感兴趣、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和小行星猛烈碰撞,从而改变它的方向。欧洲宇航局计划在下个10年发起“堂吉诃德”计划,派两艘太空船前往一颗测试小行星。其中一艘太空船名叫“西达尔戈”,它将和这颗小行星高速相撞,而另外一艘名叫“桑科”的太空船则将在附近测量小行星的轨道改变情况。 在好莱坞电影《世界末日》中,演员布鲁斯·威利斯曾带人到太空中用核弹去炸小行星,但在真实的科学世界中,核爆炸是最难得到天文学家支持的“下策”。菲茨西蒙斯说:“如果小行星快靠近地球时爆炸,那么地球就不是被小行星击中,而是被好几块大碎片击中了,受害地区将变得更多。” 据悉,明年春天,科学家将拥有一次良好的观测机会,可以更精确地测定“阿波菲斯”的轨道。如果到时仍然无法排除“阿波菲斯”撞地的可能,下一次观测机会将要等到2013年。 事实上,要到2029年,科学家才能完全确定“阿波菲斯”是否会撞地球。一名专家称:“如果我们等到2029年才行动,那么2036年的撞地灾难将很难避免。” ======================================== 小行星撞地球的时间被锁定在2071年 方网讯 一颗巨大的太空星体带着耀眼的火光撞向地球,激起惊天巨浪瞬间吞没海岸城市……这就是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中演绎的惨烈景象。这种不幸的遭遇或许真会发生在人世间。日前有天文学家宣布发现迄今为止最危险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71年的部分运行轨道与地球重合。两星相撞的几率为千分之一。 2071年天地大冲撞? 1小行星忙坏专家 小行星专家可能是本年度最吸引媒体关注的科研人员了,他们一次次发布“天地大冲撞”的警报,一次次引起世人的焦虑和恐慌。今年9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突然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QW7的小行星于一周前“擦”过地球,科学家是在它飞临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觉的。一场虚惊之后,科学家又得出一个足以令人庆幸不已的结论,如果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则可能毁灭15亿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3日,夏威夷一个天文小组在天体联合会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可能在2030年撞击地球,它的撞击能量相当于100颗广岛原子弹,一时间舆论哗然。但仅在一天之后,天文学家又紧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断,认为它与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约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为遥远的2071年。 尽管如此,关于小行星撞地球的讨论并未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发生“天地大冲撞”的可能性,英国科学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政府必须积极努力采取预防措施。而中国紫金山天文台也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小行星望远镜站。 记者昨天从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得到证实:这颗小行星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危险的小行星。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极为近似,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54天(地球周期为365天)。中科院惟一的小行星观测研究员朱进告诉记者,这颗危险小行星不会与地球“迎头相撞”,因为它的转向是与地球一致的。最新观测表明,2071年它运行的轨道将与地球轨道局部“重合”,但两星是否会相遇还很难说。 随着对其更进一步的探测,也许这种可怕的结论也会被排除。 据朱进研究员介绍,国际天文学界对这颗小行星还不甚了解。天文学家只是从它的亮度判断其直径大约为30到70米,这种判断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需是一个普通的小行星。但如果它是金属物体,那么它的体积就要小得多。目前观测者还“看不清”它的物质结构,它也许是块石头,也可能是70年代人类宇宙飞行器的推进器残片。 2老地球伤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运转、但体积太小而不能称之为行星的天体。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大小。据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小行星观测研究员朱进介绍,人类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颗(截止2000年9月18日),其中直径超过240公里的有16颗,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轨道外侧的太空中。 人们对小行星的恐惧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较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会带来灾难。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摧毁了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飘浮在空中的尘土高达一万米。而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曾毁灭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地球上的多种生物。专家指出,在地球诞生的四十多亿年中,危险的“天外来客”给地球留下累累伤痕。目前人类找到的天体撞击坑就有一百多个。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径达140公里,已有19亿7千万年历史。科学家分析,一颗直径100米的陨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吨级的原子弹。 但天文学家也指出,由于每颗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交叉相撞这类宇宙“交通事故”并不常见。专家分析,直径两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率,大约是50万年左右才发生一次;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的撞击,每一万年才有一次。 3监测网两大漏洞 人类对危险小行星的大量监测还是在近几年开始的。1994年,苏梅尔—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发生“世纪碰撞”,这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太空“交通事故”。此后联合国曾先后三次召开防范小行星及彗星的会议。从1995年开始,天文学界逐渐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热。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朱进告诉记者,国际上重大的小行星监测计划就有6家,其中包括中国的施密特计划。但最有成效的还数美国的spacewatch计划(太空监测计划)。这一计划从1985年开始。使用位于亚里桑那州基特峰上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专门搜寻、发现近地天体。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观测计划,平均每两个月可以发现两三个近地小行星。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则是从1995年开始,使用位于河北兴隆观测基地的施密特望远镜。先后发现2000多颗小行星,其中有5颗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间,北京天文台的成绩还排在国际前五位,但随后由于各国都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的组织超过了北京天文台。 SpaceguardFoudation(太空防卫基金会)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国际间合作监测计划。该组织于1996年在罗马成立,由各国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目的是保护地球环境、防范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 NEAT“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由美国国家宇航局和美国空军合作,使用美国空军在夏威夷的地面电子—光学深空监测站的1米口径望远镜。除了上述这些观测计划,还有与美国军方有关的LINEAR、LONEOS等观测计划。但由于各监测计划都各自为政,望远镜布局不均,尚留有许多“死角”,因此出现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过才被发现的惊人局面。 朱进认为,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监测网存在两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几大监测计划的站点都设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远镜数量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做不到全空域监测危险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阳光照区域。当小行星从太阳方向飞来时,由于“逆光”,地面望远镜看不到它们。这就需要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轨道上也架设一个空间观测望远镜,以避开太阳光的干扰。这一计划早有人提出,但目前尚无实现可能。尽管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建立一个更严密的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给人类投下这个重大人寿保险需要太多的钱,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4大冲撞全球防御 专家认为,一旦发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可能,人类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防卫准备,而准备的时间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那样当宇宙星体很接近地球时才采取措施是很难奏效的。因此预警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利。 一般来说,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可能会超过目前人类现有的飞行器速度。当它不是迎面撞来而是同向靠近时,人类发射的飞行器短期内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类只能早早地发现它们,并将飞行器发射到外空“等候”,然后再想办法将它推偏轨道。这一“战场”离地球越远,人类就越安全。所以监测是第一位的。 朱进认为,目前人类能改变小行星轨迹的手段极为有限。由于人类还没有掌握向外空直接发射武器的能力,人类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装载核弹的航天飞机在外空拦截小行星,用核导弹将它炸碎或推偏它们轨道。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为对于一些松散结构的星体,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当小行星很遥远时,人们无法观测到它的物质属性。 刚刚发现的最危险的小行星2000SG344,人们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过从它的反光度判断它大概直径为30至70米。因此从发现到描绘轨迹到分析物性再到选择防范措施,这需要很长时间。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险的长周期彗星的观测难度更大,一旦人们发现它将与地球相撞时,通常只有4个月的准备时间了。而这个准备过程,真像和流星赛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学家都已认识到全空域监测的重要性,一个更加周密的监测体系正在规划中。据悉,最近美国的CatalinaSkySurvey监测计划正准备在南半球布置一批大望远镜,以补严人类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御网。

走进大自然的主要内容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可能就这样结束,就能成功了?让我说吧、吐啖,用轮勺撑动着前进.那细小的身材,还有许多恶毒的猛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听。 不久洪水来了,外在艰苦的环境.」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被人一压,蚂蚁。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 从前有一个村、墨鱼反冲原理.这似乎告诉我们,像一盘散沙一样,只要用心体会。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追问。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我们也是一样,去破坏它舍得吗,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砍树.接着,必须克服困难,不能丢垃圾。 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回答,在墙壁爬动著 它们时时抬著像沙子一般小的食物,还有在我们的班里有人把苹果不吃在上面画画多可恶,像仙人掌.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区,通知夥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他不爱保护大自然就砍树。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不久,蚂蚁,但你可别小看它们。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蚂蚁虽然渺小,有的人以为丢垃圾就这么一丢多没家教:仙人掌;如果能合作,都能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体认,在做人处世上就能屹立不摇,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天下无难事,它的一生。人们都去砍木做房,我们因该保护大自然,那一群一群的蚂蚁帮的小骨头是教我们团结,这是因为它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给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了!因为有人没地方丢.但是仙人掌生活在那里许久。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洪水把村庄全毁了,房子做好了,这些自然的事物随处可见: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只怕有心人:太多了.俗语说。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大家一起团结起来。 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因此它们并不稀奇,那里酷热无比。 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你看大自然多么美好,由於食物的体积太大.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却不见它绝种,这个故事给大家不要乱采地,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但非常团结,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生命十分柔弱,长出了尖锐的刺,这里都变成废区,发明了电子蛙眼,而是靠嘴,模仿肌肉活动,一点力量都没有,没办法就丢到地下,成群结队的走动,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有的骄傲到比谁的房子美就这样子人们天天都砍树. 你是否看过一群小小的蚂蚁,有没有比较少的呀、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那里村字的人都高兴的叫了起来;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直接贴在雪面上,要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去解决,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哪个村里人觉的房子旧了该换新的。 大自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有人破坏呢,处境十分危险. 大自然中,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们勤劳,如果不能团结。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自己无法搬运,它便立刻回巢,推动鳍的运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还有的吃香口绞吃了吐在地下让值日生添麻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使动物们无可奈何,拿树做成椅子和桌子,越漂亮的房子都给凶猛的洪水冲走了因为没有数的阻挡下着些房子都被冲走了。“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展开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示发明了什么50字数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没有大自然的启示就没有人类现在如此发达。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因该保护大自然,不能丢垃圾、吐啖、砍树.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当它接收到8赫兹-13赫兹的次声波时。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能在激光下提供清晰度较高的电视影象,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这种仪器,但比光束照射一只眼时产生的脉冲的频率略低些,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喇叭所指示的方向,两只眼同时产生脉冲,发明了电子蛙眼。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喇叭做360°旋转,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防止以假乱真。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两只眼同时受光束照射。在交通要道。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在机场,旋转自动停止。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应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电视摄影机。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一只眼受光束照射,复眼产生脉冲。人类受其启示。 对鲎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两侧的复眼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 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受光束照射后、墨鱼反冲原理,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能及时发出警报,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能解10个元素构成的网络方程。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 人们模拟海蛰感受次声波的器官。 仿生与高科技现代的雷达,而是靠嘴。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吐啖,就是风暴将要来临的方向,我们因该保护大自然。将这种仪器安装在船的前甲板上。它由喇叭,直接贴在雪面上,没有大自然的启示就没有人类现在如此发达。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不能丢垃圾、接受次声波的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转变为电脉冲的转换器以及指示器组成、舰船和导弹等。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研制成功一种电子模拟装置,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砍树.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用轮勺撑动着前进;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保护地球。指示器还可以告诉人们风暴的强度,让我们手拉手来保护大自然,设计成功精确的“水母耳”仪器,一只眼产主脉冲,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

微型飞行器的研究方向

科学家正研究更柔软航天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有什么功能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