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逢夏至一年过半#

六八 37 0

一年中过半年祝福语

我无法阻止太阳下山,也无法阻止星星黯淡,更无法阻止月亮圆缺,但我至诚的祝福能够永恒,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幸福、美满!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和谚语

1、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前一天叫“迎春”。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19]

立春日民间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个假人“耕夫”被称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20]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19]

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20]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 有“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米如泥”, “过了 惊蛰节,耕地莫停歇”,“雷打惊蛰前,高岗 能种田”,“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 “惊蛰打雷, 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 五月 中 ”, “ 惊蛰不放蜂, 十笼九笼空 ” 的 俗语。此外, 惊蛰前后要种大蒜。[19]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20]

4、春分

春分, 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将春风、秋风又称为“日 夜分”,民间 有“春风秋风,昼夜平分” 的谚语。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 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 麦过春分昼夜忙”, “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 管理,施肥,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 之俗谚。[19]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20]

5、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 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 上肥), 瘦苗能长好” 等农谚。清明 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 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 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 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 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 旱了不会轻” 之说, 但也有“清明南风起, 收成好无比” 的俗谚。 清明夜落雨, 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19]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21]。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21]。

6、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 时开始。 一般天气变暖, 断霜雪, 雨量也较前增多, 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开始种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谷雨下秧, 立夏栽”, “谷雨麦怀胎” 之说。 此外,谷雨无雨, 亦为 荒年之兆, 民 间 忌之, 有“ 明 清明,暗谷雨”, “清明 要明, 谷雨要雨” 之俗谚, 也有“谷雨到, 布谷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后三天叫 受淹” 的说法。 雨后开始碾场, “三月 不碾场, 打麦土里扬”。[19]

7、立夏

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 花上浆。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农谚云:“ 立夏茭子小满谷, 芒种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 忌无雨、 无风。 俗以 为立夏日 无雨, 主旱, 有“立夏不下, 旱到麦罢”, “立夏不下, 高挂犁耙”, “立夏刮东风, 药铺把门 封” 之说。 立夏是多雨的 时节。 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19]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8、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 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 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 有“小满不满, 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麦)”, “小满种谷, 憋满仓屋” 的农谚。[19]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9、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种、 夏管统称“三夏”。[19]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10、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收割小麦、秋田 管理的紧张季节。气温升高, 天气变热,忌连阴 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 之说。“春争日 , 夏争时, 中 耕锄草不宜迟”。 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头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 伏有二十天的。 民间有“热在中 伏” 和“三伏里头加一秋” 之说。[19]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都吃馄饨,故宋代宫廷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11、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 汛期到, 作物旺长, 要加强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饭”, “六月要雨难得雨, 八月 要晴难得晴”, “小暑南风十八天, 坑里泥巴都晒干”, “伏里无雨, 谷里无米” 的俗谚。[19]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注意治虫、 防旱、 防涝。 有“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伏不热, 五谷不结”, “小暑 大暑, 热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热,大暑压草肥 ”,“头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 “伏里有雨,多种麦”, “大暑到立秋, 割草压肥不能丢”, “头伏萝卜 , 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荞麦”, “伏天三场雨, 薄地长好麻” 的 农谚。 还有“ 伏里带九里”, “ 冬病夏治”的说法。[19]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甚。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更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显,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秋季开 始, 时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来到” 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 有“秋老虎” 之说。 农事有“立了秋, 挂锄钩” 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 还有“立罢秋, 万事休”, “立秋种芝麻, 老死不开花”, 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此时要播撒葱子,育出 小葱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还可种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 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 指高粱穗变红成熟。 立秋日 忌雷、 雨、 风,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风, 秋后雨, 秋后北风干到底” 的俗谚。[19]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习俗中有很多说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 想种等年”, “处暑不露头, 割倒喂老牛”, “过了 处署不种秋, 就是种上也不收”, “处暑暑谷渐黄, 大风要提防”。[19]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18]

15、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 天气 转 凉, 夜间露水发白 ,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 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 小麦)”,“白 露没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谷又犁田, 来年又是大丰年”, “八月 初一洒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 尽”。[19]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后, 北半球渐短, 夜渐长。 秋分后, 既要抓紧送粪犁地, 积极备播小麦, 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 农谚有“白 露早, 寒露迟, 秋风种麦正适时”, “秋分分断根”, “秋分过五, 小麦入土”,“ 秋 天 弯 弯 腰, 强 似 春 天 转 一 遭 儿”, “ 初 一 不 下 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于秋, 粮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里不算粮”。 秋分前后, 月 亮落地的变化, 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 俗谚云:“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强似抽签问 神仙;月 亮落地接云彩, 年景好的说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19]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17、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 显转凉, 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葱,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庄稼种在节气上”, “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说。[19]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 不下霜, 种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时, 到时不等墒”, “犁犁耙耙种 下田, 最晚不过立冬前”, “ 前耧后耧, 差一穗头”的农谚。[19]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于下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节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18]

19、立冬

立 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来,太阳过黄经为225° 。古有“冬是终了 ”, 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 “冬耕深,出 黄金” 之说。 立冬日 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立冬忌无雨, 有“重阳 无雨立冬晴, 立冬无雨一冬晴”, “男 人不忘秋刹地, 女人不忘夜纺花”, “地冻牛铃响, 萝卜 白 菜正在长” 的俗谚。[19]

20、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 始飘雪花。 开始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 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19]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放在嘴上唠叨着:几号了,还有几天就要到小雪了,谁家的糯米碾好了,谁家的还在场上晒着呢。这时候小孩子们都很兴奋,觉得就象过年似的。[18]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而名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 大雪), 头枕蒸馍睡。” 农事活动继续以 水利建设、 整修道路水渠为主, 并开始磨粉, 生产粉条、粉皮, 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 生产等活动。 农谚有“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 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大雪时节,天寒地冻。[19]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18]

22、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是日交九, 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 门 塞手, 三九四 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白 天将逐渐变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19]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冬至节,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习俗。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14]

23、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19]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这些诗词或写梅品质,或咏梅风姿,或绘梅神韵,或歌梅情怀。大都立意新颖,借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梅花以抒发作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高尚情操。[14]

24、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 ,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19]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18]

夏至是那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兆启困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旁念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族念,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每一年当中的夏至是如何推算的?

地球在黄道平面的运行的二至(夏至和冬至)二分(春分和秋分)点,不是推算的,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是把这四个时间,作为历法的基础。夏至和冬至,是日照最长和最短的时间,春分和秋分,是日夜等分的时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明白了这是日地运行关系确定的。这个时间不用推算,是有规律的。如果说到计算,现在天文学家有能力计算出长时间内的二至和二分的准确时间。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