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发生2.8级地震 陕西宝鸡发生2.8级地震最新消息

六八 27 0

断裂活动性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在区域内涉及的断裂很多,按国家有关勘察规范要求,将管线两侧各150km范围内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今后还可能活动的断裂,作为断裂活动性研究的对象。上述定义为活断层的断裂一般有下列判定标志:①错断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②断裂带中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最后一次错动年代距今10万~15万年;③根据仪器观测,沿断层有大于0.1mm/a的位移;④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遗迹,或有密集而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⑤在地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的断层。以下按划分的兰州—郑州段、郑州—长沙段、山西支干线段3个区段分别论述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

(一)兰州—郑州段断裂活动性

兰州—郑州段成品油管线长约 1158km,所经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地带,可划分为祁连山褶皱系、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系等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具有明显的分区活动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密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强烈构造变形区是强震发生区;②一级和二级新构造分区界线附近是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③垂直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带是大震发生的地带;④张性地堑型盆地带是大震发生带。

由于该区跨越了我国中西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西部受强烈挤压隆起的青藏地块影响强烈,而东部则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明显影响,各地断裂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区域内第四纪活动断裂主要有三组: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它们构成了本区活动断裂的总体面貌(图3-2及表3-1)。现将管线附近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代表性断裂简述如下。

1.庄浪河断裂(A-F1)

展布于兰州地区的庄浪河断裂其构造地貌形态为西缓东陡的复式背斜,断裂即位于该复背斜的陡翼边缘,呈NNW向,大致由两条弧形分叉的逆断层—褶皱带组成,长约100km。地表形态常表现为断续分布的半隐伏状。沿断层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性都很强,多次中强地震与其活动有关,如1440年永登6.25级地震、苦水5.5级地震和1995年永登5.8级地震。断层斜穿庄浪河,造成该河Ⅰ—m级阶地发生明显的褶皱变形,表现该逆断层—褶皱带晚更新世以来局部仍在活动。

该断裂位于管线近场区边缘,距管道最近距离21km,其地震活动对管道工程有一定影响,但断裂错断对管道工程无影响。

2.马衔山北缘断裂(A-F2)

马衔山北缘断裂东自定西内官营,西至八盘峡止,断续展布,全长约 115km,总体走向N60°W。该断裂自东向西大致可以划分为4条次级断层段,分别称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其中内官营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其余3段均为全新世活动段。断裂具左旋走滑—倾滑性质,晚更新世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3.73mm/a。古地震研究表明:马衔山和七道梁段各有两次古地震事件,雾宿山段有一次古地震事件,活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兰州1125年7级地震即为雾宿山段古地震事件。

该断裂与管线工程不相交,在东段与管线的最近距离为2km。该段不排除发生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可能,对工程有一定影响。

3.西秦岭北缘断裂天水—宝鸡段(A-F7)

西秦岭北缘断裂东自宝鸡,西经天水、漳县,直达太子山以西同仁附近,长约440km。断裂早期以压性活动为主,中更新世以来为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可分四条活断层段:①天水段:东起宝鸡西至温家套,至少由3条断层组成,走向N70°W,延伸150km。断面北倾,倾角600~700。该断层现代活动水平中等,弱震主要发生在社棠以西区段。历史记载734年曾发生7级地震,1885年6级地震,1868年及1933年先后发生过

级地震,天水支线穿过该段断裂。②武山段,全长75km。断裂切割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现代弱震密集分布于甘谷至鸳鸯镇西。历史记载该段断层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如134年甘谷7级地震等。③漳县段:东起盘古川,西至海甸峡常家南,走向N80°W,延伸长100km,多北东倾,倾角大于60°。④锅麻滩段:东起常家南,西至同仁附近,走向N55°~60°W,延伸长约200km。常家南至锅麻滩,有70km断层段在全新世早、中期有活动。曾于1936年发生过康乐

级地震。断裂中西段全新世以来水平滑动速率为2.1~2.8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4~0.7mm/a,东段宝鸡-天水段未获得可靠的滑动速率。

表3-1 兰州—郑州段工程沿线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一览表

图3-2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兰州—郑州段活动断裂分布图

尽管西秦岭北缘断裂天水—宝鸡段全新世活动证据不明显,未来100年内发生地表位错的可能性小。但是考虑到该断裂紧邻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武山断裂段,不能排除该段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而且历史记载公元734年在本段社棠附近发生过7级地震,以及1885年6级,1868年和1933年先后发生过

级地震等情况。为安全起见,采用了全段断裂的滑动速率,同时考虑最大地震的离逝时间,采用位移速率的方法,估计未来百年的最大潜在位移量。

已知天水—宝鸡断裂段最晚一次大震(公元734年)的离逝时间为1274年,加上预测的时间段100年,选取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2.1~2.8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4~0.7mm/a,则得到未来100年内最大潜在位移量的水平位错约2.87~3.8cm,垂直位错约0.54~0.96cm。该断裂与天水支线相交,交角约80°,断裂活动对管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4.六盘山东麓断裂(A-F8)

六盘山东麓断裂是祁连山褶皱系与华北地台间的交界深大断裂系,它北起自海原断裂南端,南至于渭河断裂,被该断裂截切。断裂系由一系列断裂组成,其中的固关—县功断裂和陇县—马召断裂为该断裂系中陇县—宝鸡断裂内的两条重要断裂带,它们均与管线相交。

固关—县功断裂北段和中段分别切割景福山和千阳岭隆起的西南麓,南段至宝鸡一带伸入渭河谷地消失。总体走向325°~335°,倾SW,倾角700~800,长130km左右。断裂性质和活动情况比较复杂,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断裂的性质、运动方式和活动时代等特征,可将该断裂分为5条次级断裂段,自北向南分别为:普陀—段家峡段、枣园—八渡段、八渡—高庄段、高庄—龙尾段和千河段。这里讨论一下与管线相交的普陀—段家峡段情况。本段断裂主要出露在基岩中,断裂上盘为白垩系砂砾岩,下盘为奥陶系灰岩,南端延入到奥陶系灰岩中。断层破碎带宽 20~100m。在早期,该断裂具强烈的挤压逆冲性质,在段家峡水库坝头,断裂延伸到奥陶系灰岩内部,断裂破碎带宽5~10m。

该断裂后期的活动具有正断性质,新断面发育于早期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和白垩纪地层中。根据段家峡剖面断层泥热释光年龄测定,断裂的活动时代为距今(22.61+1.65)万年。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仍有明显活动。但断裂剖面中上覆的高阶地砾石层都未断错,显示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未发生过明显的位错活动。

成品油管道工程从普陀—段家峡段的岔口附近穿过断裂,此处断裂为半隐伏状,上覆千河两岸晚更新世—全新世阶地堆积,根据断裂走向推测,断裂与管线交角约45°。前已述及,普陀—段家峡段晚更新世以来新活动不明显,为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因此断裂对管线造成直接地表位错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鉴于该断裂为区域性的六盘山东麓断裂系的一部分,不排除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为安全起见,因此建议在管线通过断裂的地段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陇县—马召断裂(A-F10)N50°W走向,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北东,倾角500~800,舒缓波状延伸长140km。主要由3条倾向不同的断层段组成,分别为新集川—火烧寨断裂、陇县—岐山断裂和岐山—马召断裂。各断层段又以多条平行断层呈阶梯状出现。其中岐山—马召断裂与管线相交,断裂总体走向300°,倾向北东,长约40km。该断裂大部分地段在地表反映不明显,处于隐伏状态。根据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测制的渭河阶地位相图,在岐山—马召断裂东侧一般只有三级阶地。T1和T2在断裂通过处基本连续,无变形反映,但是T3阶地在断裂通过处有较大的坡降。因此,可以认为岐山—马召断裂对全新世阶地没有影响,但对中上更新世阶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管线在岐山东南与管线交汇,交角度约20°,该段断裂为第四纪早中期活动段,因此断裂对管道工程无直接影响。

5.渭河断裂(A-F9)

渭河断裂又称宝鸡—咸阳—渭南断裂,是渭河盆地内的一条主要断裂,横贯盆地中部。该断裂西起宝鸡,向东沿渭河北岸经武功、兴平、至咸阳东。总体走向NEE,倾向南,倾角650~700,总长约170km。为一高角度正断层。该断裂在地貌上其北侧为咸阳黄土塬,南侧为渭河阶地,地形高差达数十米至百余米,多隐伏状。物探查明,该断裂是渭河盆地基底岩相的分界。北侧为下古生界灰岩,与鄂尔多斯断块区基底岩性相同,南侧为前古生代变质与酸性侵入岩,与秦岭断块区相一致。

该断裂具有较长的活动历史,长期以来控制着两侧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在古近纪期间,作为渭河盆地西段的北界,将古近系沉积限制在断裂以南。新近纪断裂继续活动,导致两侧新近系沉积厚度相差700~1000m。第四纪期间仍有一定的新活动表现。其中的古水断层剖面位于渭河断裂的西段,是在通往扶风县法门寺专用公路路堑上开挖的一个新的人工断层剖面,剖面上第四纪上部地层出露清晰,断层错断标志明显,能够排除不是塬边侵蚀、坍塌、滑坡等非构造活动造成的断错假象。

该剖面地处扶风—礼泉黄土台塬的南部塬边地带,西距风翔高一级黄土台塬东南边界上的南窑村约1000m,剖面以南为渭河北岸一级阶地。出露的地层为该级台塬表部的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剖面上黄土厚30m,有全新世黄土(L0~S0)、晚更新世黄土(L1~S1)、中更新世黄土(L2~L4)等,该剖面共揭示两条断层。其中1#断层将L1及其以前地层全部错断,错距0.9m,2#断层仅将L2及其以前地层错断,被L0~S1地层覆盖。从地层错断关系分析,1#断层形成于晚更新世以来,而后者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以来未曾再次活动。

从黄土台塬与渭河阶地间的接触关系以及古水剖面出露的断层的规模可以推断,该处的渭河断裂应该是由多条呈阶梯状排列的小断层组成的一个断裂带。古水剖面上看到的断层应该是该断裂带的一部分,断层的0.9m错距仅是渭河断裂带内部次级小断层的断错量,而整体的渭河大断裂的断错量要更大。古水断层剖面表明,渭河断裂西段并不是一条隐伏很深的中更新世以来不活动的断裂,而是一条出露近于地表、直至晚更新世晚期(0.01Ma左右)还在活动的断裂。野外断层错距反映渭河断裂带内部单条次级小断层的活动速率约为0.05~0.09mm/a。该断裂与管线工程不相交,距管线最近距离约8km。

6.华山山前断裂(A-F13)

华山山前断裂横切了发源于华山山脉,而流向渭河盆地的大小沟峪,其活动使断层两侧河流阶地发生明显位错。Ⅰ级阶地的垂直位错为2~6m,最大8.4m;Ⅱ级阶地的垂直位错值为7~12m,最大14m。据相关研究,渭河及其支流Ⅰ级阶地的形成时间为距今2700年左右,Ⅱ级阶地形成的时间为距今6000年左右,因此可以得出,该断裂距今6000年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mm/a,2700年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2.3mm/a。另外,根据40多处断层陡坎测量及60多组文物鉴定、14C年代测定结果,华山山前断裂全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2.4mm/a。1984~1986年在涧峪口等地对华山山前断裂进行的跨断层水准测量结果表明,断裂一直作继承性的拉张倾滑运动,平均垂直形变速率为0.1~0.5mm/a。

1556年陕西华县曾发生8级地震,沿华山山前断裂存在大量的最新变形遗迹,如年轻断层陡坎、充填仰韶文化遗物和明代文化层遗迹的地裂缝。据认为它们是伴随1556年地震的产物。该断裂与管线不相交,最近距离约4km,断裂粘滑所产生的大地震对管道将有严重的影响。

位于华山山前断裂北侧并与之平行延伸的华县—华阴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0,长约50km。根据钻孔资料,上新统张家坡组在断裂北盘为深湖相沉积,厚度850~1000m;南盘为河湖交替相,厚度仅200余米。第四系北盘厚1200m;南盘200余米,厚度差约1000m,可见,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活动是非常强烈的,但第四纪晚期以来,该断裂活动已不明显,在地貌上没有明显显示,其最新活动已经迁移到华山山前断裂带上。输油管线在华阴东与华县—华阴断裂的东端交汇,交角约750,断裂活动对管线影响不大,发生地表位错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7.温塘断裂(A-F14)

该断裂南起灵宝县城东南的涧口南,与华山山前断裂(东段)交汇,向东北至温塘以北,构成基岩山地隆起和盆地的边界,全长66km,总体走向35°~40°,断面倾向西,倾角450以上。该断裂带的大部地段为隐伏。温塘一带川口铁路东侧出露寒武系灰岩,上更新统黄土覆盖其上,而铁路以西出露中更新统红色亚粘土,温塘一机井揭示,孔深68.5m穿过中更新统,终孔97.5m未穿下更新统,据此估计中更新统垂直落差达60m以上,垂直滑动速率为0.1mm/a。此外,温塘一带有温泉出露,据温塘矿泉水厂钻井揭示,在孔深25.6m的中更新统红色亚粘土中有热水溢出,水量大,水温高达50℃以上。此外,在温塘断裂东南侧的中、下更新统中发育一些与主断裂平行的小断面,如鱼沟剖面,垂直断距1~1.5m。据此,为早、中更新世活动过断裂。沿断裂在张家湾一带,1982年发生一次4.2级地震。该断裂与管线相交,交角约35°。

8.新安—临汝断裂带(A-F15)

断裂分布于近场西部,呈北西向展布,总体走向320°。断裂自西北薛村起向东南经新安、伊川,止于临汝东南,全长约190km。该断裂带由新安—伊川断裂和临汝北—襄城断裂左阶组成,阶区位于临汝盆地内。断裂控制了伊川盆地、临汝盆地的发育历史。临汝盆地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继续活动。近场区内主要是其西北段新安—伊川断裂。据断层泥TL年代测定,该断裂在距今34+6.8万年有过活动。新安—伊川断裂倾向北东,临汝北—襄城断裂倾向南东,均属正断层运动性质。从断裂对盆地发育控制作用及测年资料分析,为早、中更新世断裂,沿断裂带有中小地震活动。该断裂与管线相交,交角30°。

9.封门口—五指岭断裂(A-F16)

该断裂基本上以黄河为界分为两段,北西段为封门口断裂,南东段为五指岭断裂,长约100km。

封门口断裂北起封门口西北,向南东方向延伸,过济源南至孟县南。走向3100,倾向南西,倾角40°~70°。断层下盘出露下元古界喷发岩和太古界混合岩。上盘为二叠系和三叠系。从地层错断情况看,垂直断距可达2000m,沿断裂带有500~800m宽的动力变质带。断层下盘为古元古代辉绿岩、花岗斑岩小侵入体,长轴与断层走向一致。卫星影像图中线性构造特征长而直,界线清楚。该断裂早期为张性正断层,晚期具压扭(左旋运动)性质。由于断层两侧岩性的差异,在宏观上断裂带界线十分清楚,断层崖及断层三角面发育。在阳台宫中更新统地层被错断。该断层向南东方向延伸隐伏于第四纪冲、洪积物之下,为济源盆地的西南边界,继续向南东方向延伸与五指岭断裂相接。

五指岭断裂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延伸,经偃师县境内,巩县涉村至五指岭东南一带。断裂走向315°,倾向南西,倾角700~900。在巩县南山口上瑶东北,断裂发育在寒武系灰岩中,断层岩带宽45m,以劈理密集带、柔褶扁豆体带为主,构造岩胶结坚硬无新活动迹象。

历史上在断裂附近曾发生过中等强度的地震,如1814荥阳贾峪5级地震,现今仍有小震活动。

综上所述,封门口—五指岭断裂形成时间早,遭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规模较大,中更新世地层被错断,沿断裂带有中小地震发生,为中更新世断裂。该断裂与管线相交,交角约50°。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兰州—郑州段管道工程附近共有不同方向规模较大的第四纪断裂近20条,其中6条为全新世活动断裂,7条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它们皆分布于潼关以西地段。其中与管线相交的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有2条,它们是天水—宝鸡断裂(A-F7)和固关—县功断裂(A-F8),断裂活动对管线有一定影响,应采取设防措施。尤其是天水—宝鸡断裂未来存在发生大震的危险性,断裂一次事件位错量较大。

(二)郑州—长沙段断裂活动性

郑州—长沙段管线长约893km,穿越了华北地台、秦岭—大别山褶皱系和扬子地台等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区段内新构造活动是沿袭早期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隆起、拗陷和掀斜等活动方式为主,断裂也多属继承性活动。总地说,该区段新构造活动强度较兰州—郑州段弱。区域新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关系可归纳为两点:①地震总体活动水平与区域新构造运动分区和强度有着密切关系,强震多集中发生在差异运动强烈的新构造区;②新构造运动的一级分区边界和次级分区边界常是地震发生的地带。

区域内断裂活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影响较大,第四纪活动断裂以北北东—北东向、北北西—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东向,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晚更新世及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较少(图3-3及表3-2)。现将管线附近早更新世以来活动的代表性断裂简述如下。

表3-2 郑州—长沙段工程沿线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一览表

续表

1.禹县—太康断裂(B-F1)

该断裂为太康隆起与周口坳陷间的西段边界断裂,走向270°~300°,倾向SW,全长130km左右,正断性质。区内全为第四系覆盖,为隐伏断裂。沿断裂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如1524年、1820年许昌6级地震和1675年太康5.5级地震等。根据野外调查,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迹像。断裂与管线85°相交。

2.鲁山—漯河断裂(B-F3)

断裂呈 NWW向展布,全长大于280km,正断性质,西段(鲁山以西)分布于震旦系基岩内,东段全部隐伏于周口坳陷内,对第四纪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 据野外调查,推测为早、中更新世断裂。沿断裂带附近于1519年发生临颖—上蔡5级地震。该断裂与管线交角83°。

3.信阳—方集断裂(B-F8)

断裂走向295°~300°,倾SW,倾角45°~70°,长185km,逆断性质,主要发育于元古界与古生界间,其东段切错燕山期花岗岩体,是大别山北麓的主要边界断裂之一,在地貌上是大别山北麓低山残丘与淮河平原的分界线。据野外调查为中更新世断裂。信阳附近于1913年发生5级地震可能与该断裂有关。该断裂与管线大致以60°~65°相交。

4.襄樊—广济断裂(B-F 11)

断裂总体走向NW,倾NE,倾角40°~70°,全长370km以上。该断裂控制晚白垩—早古近纪盆地沉积,并被断错,沿断裂有新生代玄武岩喷溢,并有温泉分布。为中更新世活动断裂,1640年在黄岗一带发生过5级地震。断裂与管线相交交角80°。

5.新市—宁乡断裂(B-F17)

断裂总体走向300~450,倾向NW,倾角一般300~500,长305km,正断性质。该断裂控制一系列白垩—古近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它由数条次级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宽100~500m。新生代以来断层活动具分段性。在宁乡灰汤出露热泉,水温达97℃。1542年在宁乡西南发生过4.75级地震,1631年常德东南5.5级地震也可能与该断裂活动有关。据野外调查,推测为早、中更新世断裂。该断裂与管线交角400。

由以上论述可知,郑州—长沙段管道工程附近共有不同方向第四纪断裂近20条,几乎全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其中有7条与管线交切。由于这些断裂不属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不是发生强震的发震断裂构造,换言之近场区不存在突发性地表断错对管道工程的影响,因而不会对管线的安全性构成危险。近场区自有史记载以来,仅在许昌附近于1820年发生过6级地震。

(三)山西支干线断裂活动性

山西支干线全长约533km,管线地段正处于华北地台的汾渭新裂陷中段,走向NNE。它的东侧为太行山隆起区,西侧为吕梁山隆起区。汾渭裂谷带是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制约,地壳产生拉张陷落而形成的,由一系列断陷和其间的断隆组成,呈“S”形展布于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断陷形成时代自始新世至中更新世,南段最早,愈往北愈晚。据研究,关中断陷和芮城断陷开始形成于始新世,运城断陷开始形成于渐新世,临汾断陷和太原断陷开始形成于上新世。断陷内还有一系列陷隆和陷凹等次级构造单元,它们之间的垂直差异活动十分强烈,是强震的孕育场所。断陷盆地现仍以垂直下沉运动为主要特征,并具右旋剪切—拉张性质。

管线地段展布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为主,盆地内还有近东西向的断裂,它们构成了管线近场区断裂系统的主要面貌(图3-4及表3-3)。现将近场区代表性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简述如下。

1.中条山北麓断裂(C-F2)

该断裂为运城盆地南界和东南界的主控断裂,全长 173km,位于近场区南部,总体走向NE—NEE,倾向NW,倾角为58°~75°,为高角度正断层,典型的张性倾滑型断裂。断裂可分为夏县段、解州段、韩阳段3个段落,管道所穿越的韩阳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未来10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虑到地震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中条山断裂规模较大等原因,不排除发生震级6.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但发生直接地表位错的可能性小,即便发生地表位错,估计其垂直位移量不会超过0.5m左右。断裂带宽约10m,影响带宽约50~60m,与管线在韩阳乡韩家坟附近交汇,交角38.5°。

2.临猗断裂(C-F3)

该断裂东起闻喜东南,向南西西方向经郭家庄、临猗,到黄河边的角杯镇,并继续向西南延伸,全长大于170km。断裂走向60°~80°,倾向南东,倾角600,正断为主。它是运城盆地和峨嵋台地之间的分界断裂,控制了中新世沉积的北部边界,对上新世、第四纪的沉积仍有影响。断裂在地貌上形成了峨嵋台地南缘20m之高的黄土陡坎。沿断裂有中强地震发生。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沿断裂有所显示,特别是在中段形成明显的异常梯度带。航磁△T上延10km等值线沿断裂形成陡变带。36km的地壳厚度等值线与断裂展布一致。该断裂对地壳结构有较明显的影响。断裂大部分地段为隐伏状态。断裂全新世活动的地质证据不明显,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断裂与管线相交,交角25°。

3.罗云山山前断裂(C-F5)

该断裂位于临汾盆地西缘,是控制临汾盆地发育的西部边界断裂,总体走向NNE,倾向SE,倾角700,全长120km以上,具右旋正走滑性质,它也是山西裂陷带主要活动断裂之一。断裂带的上盘基岩裸露,由太古界、古生界组成,下盘则全为第四系覆盖,是由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被NW向断层分割成5段,它们多期活动,第四纪以来,主要活动期在Q2末至Q3初、Q3末和Q4晚期以来,共3期,各期的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0.2mm/a、0.4mm/a和2mm/a。该断裂与管线未相交,最近距离2.7km。

图3-3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郑州—长沙段活动断裂分布图

图3-4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山西支干线段活动断裂分布图

表3-3 山西支干线工程沿线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一览表

4.苏堡断裂(C-F7)

该断裂是划分临汾盆地北半部洪洞凹陷和南半部临汾凹陷的分界断裂,走向1000,倾向NNE,陡倾角,切割NE向断裂,长约32km,具正左旋走滑性质。在苏堡村一带断裂出露地表,其北侧为基岩山区,而南侧为第四系覆盖。据现场2条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可知,该断裂是一条高角度正断层,错断第四系上部,断距约10m。另一方面,该断裂左旋错断霍山山前断裂带,错距达5km,而霍山山前断裂是1303年洪洞8级巨震的发震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由此推断,苏堡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在该断裂带上于1961年和1971年分别发生过4级地震。

因管线以570交角与该断裂相交,故估算了一次地震事件的位错量。按照断裂长度32km估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6.8级,利用统计关系式,获得其水平位错约为2.05m,垂直位错约0.68m。考虑到该断裂具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为了工程安全需设防。

5.太谷断裂(C-F10)

该断裂展布于太原盆地东南边界,总体走向45°,倾NW,倾角450~70°,长约120km,具正断兼右旋走滑性质。沿断裂分布的Q2、Q3地层被错断,洪积扇发生变形。Q2以来垂直滑速约0.97mm/a。沿断裂在1614年发生一次6.5级地震,1618年发生一次6级地震。该断裂全新世有过活动,在其南段(灵石段)多处发现断裂位错地表最新堆积物,一剖面上被错断地层中见青砖块,可能为1303年洪洞地震的破裂遗迹。而探槽研究也显示该断裂在太原盆地段位错全新世中期的堆积物,并发现冲沟有右旋位错的迹象。沿断裂带的探槽古地震研究发现断裂中段存在三期古地震事件,分别为:距今(3350~150)a,(3977~8110)和9000a左右,大震复发间隔约2500~3000a。

该断裂参与发生了1303年洪洞8级巨震,未来100年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6~7级地震的可能性。未来100年预测的水平位错量为1.56m,最大垂直位错量为0.78m左右。该断裂带宽度约10m左右,影响带可达50~60m。断裂与管道相交,交角61°。为了工程安全需设防。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山西支干线管线附近共有不同方向的主要活动断裂10余条,其中全新世活动断裂8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2条。与管线相交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有4条,分别是中条山北麓断裂(C-F2)、苏堡断裂(C-F7)、什林断裂(C-F9)和太谷断裂(C-F10),它们可能对管道工程有一定影响,为确保工程安全,需采取设防措施,包括位移设防和抗震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区特征

地质灾害防治区既是客观划分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又反映了地质灾害防治方向。根据区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以及区域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规律、地质灾害防治方向将全国分为6个地质灾害防治区(表5.1;图5.1):①东部平原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Ⅰ);②东南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Ⅱ);③西北内陆盆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Ⅲ);④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区(Ⅳ);⑤西南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Ⅴ);⑥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区(Ⅵ)。

表5.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特征简表

5.2.1 东部平原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Ⅰ)

本区包括黄淮海平原、燕山山地、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东界为国境线和海岸线。在地貌上位于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为主,东北平原边缘为丘陵山地。行政区划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北京东南部、河北大部和山东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大部、上海和浙江杭州,以及黄淮地区的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该区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区之一。

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华北平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是断续沉降地带,第四纪沉积极为发育,其沉积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为200~600m,坳陷区最厚达1000m以上。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量大于200mm的地区达42120km2,大于1000mm的地区为755km2,大于300mm的面积达18718km2,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m2。松嫩平原规模大、地形平坦,巨厚的松散沉积物的岩性主要为砂石及砂砾石,并含湖沼相的淤泥质土、泥炭、厚度为6~10m,结构松散,多呈层状分布。承压水含水层广泛分布。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大部分集中于大庆油田采油井口附近,在大庆市区已形成两个面积为2000~3000km2的东西向大漏斗,其中心区地下水位埋深近50m。普遍发生房裂、墙体倾斜和地裂。

本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东中部、辽宁东部和西部、吉林东部以及黑龙江东部的山地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比较密集、危害较大且能代表本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有两处:一是辽宁抚顺等矿区滑坡、泥石流发育地段;二是黑龙江鸡西七台河地面塌陷发育地段。

从危害程度看,截至2002年共有58.76万人受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威胁,潜在灾害损失为41.16万元。受地裂缝、地面塌陷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市(县)主要分布在辽宁抚顺市露天区,江苏徐州市、铜山县,黑龙江七台河市。

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松辽平原等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以及辽宁、黑龙江等矿区的地面塌陷。

5.2.2 东南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Ⅱ)

本区包括我国东南部淮阳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广大区域,东界为海岸线。在地貌上位于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为低山丘陵,地形切割和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行政区划上包括浙江大部、安徽南部、湖北中东部、湖南东部、江西、广东、河南南阳。该区的突出特点是人口众多,密度大。

本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崩塌以小型土质滑坡、崩塌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江西西部、广东东北部、福建中东部地区。本区东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西部以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分布比较集中、危害较大的且能代表本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有3处:一是闽、粤、浙东南低山丘陵滑坡、崩塌发育地段;二是皖南、浙西北中低山滑坡、地面塌陷发育地段;三是赣西、湘南低山丘陵滑坡、地面塌陷发育地段。

据1999~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本区因地质灾害造成109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9582万元。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滑坡灾害,共617人死亡;其次是泥石流灾害,死亡196人;地面塌陷、崩塌造成死亡人数分别为162人和121人。滑坡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地质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73.14%。

1990年9月浙江平阳县山外村滑坡,规模117m3,造成5人死亡,14人受伤,100余人轻伤,毁房1073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100万元。

1987年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方家湾村滑坡,规模5000m3,造成3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台风降水和人类活动作用引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5.2.3 西北内陆盆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Ⅲ)

本区范围东界为大兴安岭的西麓,南界自小腾格里沙漠,沿集宁东南部的丘陵地北坡,向西穿过黄土高原的北缘,沿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北麓直至我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西界和北界为国境线。包括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中部、宁夏北部。这一地区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主要地质灾害为发育在山前地区的滑坡、泥石流。

本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地质灾害分布比较集中且危害较大。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主要有新疆伊犁谷地滑坡泥石流发育地段。

据1999~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本区因地质灾害造成3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05万元。其中滑坡灾害造成253人死亡。

图5.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重点防治区图

图5.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区划重点防治区图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矿产基地、居民地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

5.2.4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区(Ⅳ)

本区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其范围在长城一线以南,秦岭、伏牛山以北,西以乌鞘岭、日月山为界,东抵吕梁山。包括青海东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及河北西部。

本区位于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主体海拔为1000~2000m,黄土厚度一般为50~100m,最厚可达250~300m,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区域,也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区。区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基地,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问题突出。

本区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形切割较强烈,沟谷比较发育,河流不断侵蚀岸坡,常在河、沟谷形成深达10~30m的陡坎。

本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南部、宁夏南部,以及青海西宁地区。西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东部以采矿引起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分布比较密集、危害较大且能代表本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有两处:一是黄土高原南缘与秦岭过渡地带滑坡泥石流发育地段,主要包括陕西蓝田、凤县、宝鸡市,甘肃镇原、永清、武山、天水、礼县、会宁,青海西宁、民和、湟中。二是晋中南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地段,主要包括山西阳泉、沁源、阳城、襄垣、娄烦、翼城、阳城、河曲、榆次。

本区滑坡主要发育于黄土、第四系含砾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粉土和新第三系泥岩中,土质滑坡占滑坡总数的72%,古近系砂砾岩次之,其他时代较老的地层中仅少量发育。黄土、软弱层状泥岩岩组,软弱层状千枚岩组和断层破碎带以及残坡积层构成了本区的易灾岩组。

据1999~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统计,本区73.87%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雨季的7~8月,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7~8月,但崩塌略有不同,52.2%的崩塌发生在7~8月,47.8%发生在3~6月和9~10月。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活动均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但各种地质灾害周期时距不一。地质灾害的周期主要受活动断裂、地震、新构造运动以及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地震和降水的控制作用更为突出。

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据统计,近20年来81%以上的滑坡形成于暴雨之后,99%以上泥石流形成于暴雨之后。

崩塌的诱发因素除暴雨外,人为工程活动对崩塌的诱发作用也非常明显,据统计,57%崩塌是暴雨诱发的,41%由人为工程活动引起。人为工程活动主要是边坡坡脚开挖和破坏植被等。另据统计,有5.8%的崩塌是地震诱发的。

1999~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表明,本区因地质灾害造成120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泥石流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达838人;其次是滑坡灾害,死亡231人。

1985年8月12日发生的甘肃省武山县桦林沟泥石流,造成沟口天局村彻底被毁,死87人,伤212人,冲毁房屋408间,冲走牲畜82头,粮食20多万斤,直接经济损失253万元,灾情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1999年7月,该沟再次暴发泥石流,将沟口1000余亩小麦全部冲毁,造成经济损失3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武山县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17人,直接经济损失3400万元,其危害范围遍及全县各个乡镇。

1920年,海原地震引起1处滑坡,即导致77人死亡。

1985年10月4日,陕西省蓝田县因开挖坡脚和暴雨引起的黄土崩塌,造成11人死亡。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重要城市矿区、交通干线黄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以及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5.2.5 西南山地地质灾害防治区(Ⅴ)

本区位于我国中部山区,其范围在秦岭以南,经武当山,雪峰山,以云开大山西缘一线为东界,西达岷山、横断山和哀牢山以东,南为国界。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广西大部、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及甘肃和陕西南部、河南西部。

这一地区地貌上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上,以切割强烈的山地、高原为主,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强烈,气候条件复杂。

本区主要易滑岩类有泥岩、页岩、凝灰岩、片岩等软弱岩层。易崩岩层有灰岩、砂岩等软弱岩层相间的地层。为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

本区地质灾害在6个区中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湖北大部、湖南西北、贵州北部以及广西北部地区。西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比较集中,危害较大且能代表本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地段有5处:①青藏高原东缘滑坡、泥石流发育区;②长江三峡地区滑坡、崩塌发育区;③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发育区;④云贵高原滑坡、泥石流发育区;⑤湘南丘陵滑坡、地面塌陷发育区。

据1999~2001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本区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据统计,滑坡86.6%为暴雨诱发,泥石流97.28%是暴雨诱发。本区因地质灾害造成471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7.35亿元。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滑坡灾害,死亡2063人;其次是泥石流,死亡1317人。地面塌陷死亡人数为14人。

1979年11月,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郊乡发生泥石流,死亡146人,毁坏房屋320间,农田572亩,阻断道路5处,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盘河乡发生规模为4050万m3的滑坡,造成216人死亡。

2003年7月11日23时,受特大暴雨影响,四川省丹巴县距县城33km的巴底乡邛山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8人死亡,33人失踪,71人被困,冲毁省道211线1000余m,人行便桥5座,经济损失严重。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局地暴雨和地震引发的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云、贵、桂岩溶地区和矿区的地面塌陷。

5.2.6 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区(Ⅵ)

本区范围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抵国界,东达岷山、横断山和哀牢山,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包括西藏、青海大部、云南和四川西部、新疆和甘肃南部边缘。

本区处于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山地海拔在3000~4500m以上,峡谷相对高差为2000~3000m,35°以上陡坡占总区域的20%以上。该区地质灾害以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为主,灾害体的规模较大。本区易产生滑坡和崩塌的岩性主要为泥岩、片麻岩以及板岩和碎石土等。这一地区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

本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青海东部。地质灾害分布比较集中,危害突出的地段有两处:一是易贡藏布流域泥石流和滑坡发育区;二是青藏高原东缘滑坡和泥石流发育区。

据统计,1970~2001年因地质灾害造成196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53亿元。滑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为1519人,其次是泥石流灾害,造成403人死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元阳县地质灾害成灾20余次,导致553人死亡,4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98亿元。1989年1月28日,位于县城中心的大礼堂后山发生大规模滑坡,15万m3的滑体以每小时19.7~35.0cm的速度向下滑动。1月31日,县电影院、文化局等10余处房屋被毁,城中心县城建局大楼至老干部活动室一带的地面明显隆起。城区供水、供电、通讯几次中断,公路被毁,92栋房屋成危房,28个单位和203户居民被迫紧急疏散,城区近50%的居民不同程度受到滑坡的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2000年4月9日晚8时左右,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历时约10分钟,滑程约8km,高差约3330m,截断了易贡藏布河(河床高程2190m),形成长约2500m,宽约2500m的滑坡堆积体,其面积约5km2,最厚达100m,平均厚60m,体积2.8~3.0亿m3。

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冻融作用和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在河流和道路两侧形成的泥石流和滑坡。

不是说宝鸡地震有伤亡吗? 到底那个地区的人伤亡了?要具体的!

截至5月13日0时10分,累计统计全省人员伤亡情况为:死亡85人、受伤313人。其中,西安市15人死亡,90人受伤;汉中市32人死亡,101人受伤;宝鸡市22人死亡,49人受伤;咸阳市11人死亡,73人受伤;安康市2人死亡;商洛市3人死亡。初步统计房屋破坏的情况为:汉中市汉台区、宁强县、镇巴县、西乡县、勉县部分房屋倒塌。西安、安康、渭南、铜川等地部分县区房屋发生裂缝。铜川市印台区有1处窑洞倒塌,1处山体滑坡。具体情况可能还有等一段时间。

这次地震宝鸡伤亡了多少人?

宝鸡30人死亡,另有受伤,及部分建筑糟到破坏。

陕西有可能发生地震吗?为什么?

陕西是有可能发生地震的。

一、陕西省历史上的地震。

陕西省历史地震活跃,从公元前780年以来,全省境内发生了数百次有感地震,其中4¾级以上地震56次,5.0-5.9级地震36次,6级以上强震有9次。

1487-1568年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最大地震是1556年华县8¼级地震。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共发生4¾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5级以上8次,最大是2008年5月27日宁强5.7级地震。

1970年以来记录到4级以上地震16次,其中3次5级以上地震全部为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其它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98年1月5日泾阳4.8级地震。

周边地震对陕西影响较大,特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级地震、1976年四川松潘2次7.2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等。

二、陕西地震带分布图相关知识。

陕西省及周边地区分别地处三个地震区,西部属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北部属于华北地震区、南部属于华南地震区,历史上这一地区发生多次强震,均对陕西造成严重影响。陕西中等地震较为频繁,平均每年会发生1-2次3-4级或者有感地震,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三、地震来了注意事项和逃生常识。

地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请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

汽车靠右停车,在管制区域内禁止行车!

请根据汽车收音机的信息行动。

注意山崩、崖塌、海啸!

处在山崩、崖塌、海啸等危险区域时,应立即避难。

请徒步避难,携带品控制在最小程度!

使用汽车会引起堵塞,妨碍灭火、救援、救护活动。

不要相信流言,请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

地震时的自救方法:

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宝鸡在历史上有过大地震吗

宝鸡在历史上有过大地震。

宝鸡从远古迄于今,历史上发生的有文字记载的地震计有:

公元前约1081年6月,周国地震;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2年,宝鸡地震,歧山崩,三川竭;

公元880年,即唐广明元年,凤翔地震,歧山崩;

公元1530年,明嘉庆9年,凤翔大地震,死数十万人;

公元1555年,明嘉庆34年,岐山发生大地震;

公元1569年,明隆庆3年,凤翔接连友生两次大地震,死民甚多;

公元1704年,即清康熙43年,陇县地震,相公山动摇,房舍尽倒,死民无数;

1879年,即清光绪5年6月30日中午,岐山发生大地震;

1920年,即民国9年11月7日,宝鸡发生地震,灾情严重;

此后,1976年唐山、松潘地震波及宝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波及宝鸡,均系余震。

扩展资料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377.1万人。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

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拥有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山草原、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知名景点及西凤酒、岐山臊子面、宝鸡擀面皮、豆花泡馍、西府扯面、醋粉等诸多特产或西府小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宝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