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一难民营发现120具遗体 巴勒斯坦难民视频

六八 41 0

1982年9月15日发生的贝鲁特大屠杀中,有多少巴勒斯坦难民被屠杀?

1982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占领了黎巴嫩三分之一的土地,并围困了贝鲁特,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事件。9月15日,以色列侵略军与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贝鲁特西南部的夏蒂拉和萨布拉难民营进行了残忍的屠杀,至少1000多名巴勒斯坦难民惨遭杀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9月20日,美国、法国和意大利根据黎巴嫩政府请求,重组了多国部队,于10月2日进驻贝鲁特及郊区,以图平息事态。

凌晨2点,以色列军队突袭西贝鲁特,包围了夏蒂拉和萨布拉难民营。成千上万的平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危险。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极端分子与以色列支持的武装力量合作,开始对难民营进行有计划的屠杀。在难民营外,以色列军队用密集炮火轰击,为行动打开通道。下午5点,一支约1200人的队伍集结,目标直指难民营,以色列部队在夏蒂拉难民营西边布置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设置了指挥所和观察站,监视整个行动。

16日,以色列指挥官与极端分子协商后,开始了血洗行动。他们对难民营进行逐户搜查,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害男性,同时炮火支援,照明弹照亮屠杀现场。夜晚,屠杀仍在继续,妇女们绝望地呼救,儿童和老人成为无辜受害者。9月17日,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现场时,发现众多尸体,现场惨不忍睹。幸存者回忆说,那一夜如同地狱,难民纷纷逃离。屠杀逐渐转移至阿卡医院,多名医生被杀,医院遭到洗劫。

17日下午,凶手们试图掩盖罪行,推土机开始清理尸体,尸体被匆忙堆积,部分平民在房屋被夷平时丧生。18日上午,尽管掩盖行动仍在进行,屠杀仍未停止,直到以色列士兵进入难民营才告一段落。关于死亡人数,各方说法不一,从1000人到3万人不等。最终,比利时法院缺席对沙龙下达了“反人类罪”的判决。

扩展资料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作“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战”。战争期间还有臭名昭著的“贝鲁特大屠杀”。

中东战争的背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中东战争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该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极为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1]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同属闪米特民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擅长航海和经商。因此,两个民族从身体素质和智力上应无太大差异。阿拉伯人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并且阿拉伯人一直都在南征北战,像欧麦尔、哈立德、努尔丁这样的军事人才辈出。但自从萨拉丁之后,阿拉伯民族便陷入了没落之中。在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整个民族便无法取得独立,直到奥斯曼土耳其被削弱,世界大战爆发后。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犹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阿拉伯人的围攻下生存下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忧患意识也迫使犹太人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和寻求外援。因为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国防军已成为中东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并有了同阿拉伯国家局部抗衡的能力。另外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直接起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中东战争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编辑本段中东战争简介  综述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第一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 第一次中东战争  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也在罗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2]  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 第二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为了控制蒂朗海峡,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埃及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3]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日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连理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派遣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4]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以军的王牌装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劳的埃及步兵歼灭;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首战埃及军队获得全胜。[5] 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6]  第五次中东战争  (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 贝鲁特大屠杀  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并袭击了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7] 贝鲁特大屠杀  贝鲁特大屠杀  贝鲁特大屠杀发生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难民。 1982年6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占领黎三分之一的国土,重兵围困贝鲁特。此间1000多名巴勒斯坦难民于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军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杀。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愤。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极端分子开始了军事运输,一辆辆卡车由东贝鲁特向西贝鲁特南端的国际机场驶去。大约在同一时间,由基督教长枪党分裂出去的另一个派系、同以色列结盟的哈达德少校的士兵沿着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机场进发。机场内设立了一个叫做“行动室”的指挥部,一位以色列联络官担任着 “行动室”的副职。整个下午的时间,在难民营外的以色列部队用密集的炮火向难民营轰击,夏蒂拉难民营的南端被破坏,这正是刽子手们预定进入难民营的入口处。下午5点,大约1200人的队伍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这支队伍沿着预先画好的路标前进,这些路标每隔50码一个。路标一直通向难民营前新的集合地点:科威特使馆所在地的十字路口。这时,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队部署在夏蒂拉难民营的西边。他们沿夏蒙大街至少摆下了12辆以上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他们还在被炸的联合国机构的一座七层大楼的屋顶上设立了一个指挥所,那里驻扎有带着双筒望远镜的士兵。在附近的一个高层建筑物上又建立了一个观察站。从这两个地方可以俯瞰整个难民营。 9月16日下午,在行动开始前,人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挥官正在同右翼极端分子进行磋商。血洗难民营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6时左右,以色列军队按照国防部长沙龙预先下达的指令,将早已集结待命的长枪党右翼民兵队伍放入夏蒂拉和萨布拉难民营,那些面带黑罩、身着伪装、在以色列军队的指使和配合下闯进难民营的歹徒,有计划地开始了屠杀。他们先沿大街,后入小巷,逐户搜索,见到男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反绑起来,押送到附近的体育场,然后乱枪杀死。这时,以色列开始大炮支援。当夜幕降临时,以色列又开始发射照明弹,以色列的飞机也在头上盘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弹,以照亮屠杀现场。6点半左右,枪声代替了炮声,这表明巴勒斯坦的无辜平民正在一个个被杀戮。7点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涌向位于两个难民营之间的加沙医院寻求避难所。许多厉声尖叫的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他们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杀持续了一夜。两个难民营成了大屠场,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 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惊悸,令人发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人群中不时传出凄厉的叫声,人们对亲人的惨遭杀害,痛苦万状。一些幸存者后来回忆说:“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难民营中充满恐怖,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大约40名病人也跟着这些难民一起逃走。 中东战争  这时,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是,凶手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迎面扔来了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死。过了一会,一队刽子手来到医院,他们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医生被带出医院,不知去向。从难民营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些士兵是靠着墙,一边品尝着小吃、吸着烟,一边杀人取乐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7日下午,凶手们开始掩盖罪行。3点左右,一辆推土机出现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机的铲子上堆满了尸体。夏蒂拉难民营的入口处,匆忙堆积起90具尸体,尸体之间夹杂着碎石破砖。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的。与此同时,几辆推土机从萨布拉难民营隆隆地开出来,难民营的西墙外已经掘了一个大坟坑,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这里距以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9月18日上午,在掩盖罪行的同时,屠杀仍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那时一队以色列士兵刚刚开进难民营,此时已经再无可以屠杀的人了。 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

柠檬可以种盆栽么?

种植方法和生长周期 柠檬不经修剪的植株可高达3至6米。幼叶带明显的红色,以后渐变绿。有些品种的幼枝具有棱;有的品种叶腋间有尖刺。花大,芳香,单生或成簇腋生;花蕾带红色,花瓣上部白色,下部红紫色,可制饮料,并含维生素P,还可提取柠檬油。果实卵圆形,顶端有一个宽而矮的乳头状突起;8至10瓣;成熟时黄色。有些品种外果皮较厚,中果皮白色,海绵状,基本无味道,是商业果胶的主要来源。种子小,卵球形,端尖;偶有无籽的。果肉味极酸。主要的酸叫柠檬酸,占汁液总量的5%以上。柠檬汁富含维生素C,并含少量维生素B。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发现柠檬后,柠檬开始分布至全欧洲。现在,柠檬树在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限度地栽种。商业化种植的柠檬树通常用芽接繁殖,以意大利沿海和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最适宜栽培柠檬。一般种植于果园,株距5至8米。通常周年开花,每年采收果实6到10次,成熟商品果实直径约5厘米。果实一般未成熟就要采收,处理后可贮藏3个月。栽种后第3年开始结果,5年后达到商品化果品。平均每棵树年产果1500个。因为柠檬易碰伤,采摘时要戴手套。 A. 盆栽柠檬 盆栽柠檬如管理不当,往往只开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甚至不开花。要让盆栽柠檬年年开花、结果,必须在水、肥、修剪等环节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果实累累的目的。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如下: 合理修剪--盆栽柠檬修剪的原因有二,一是盆小、土少,提供的养分有限,不能满足柠檬生长的需求,必须进行修剪;二是,通过整形修剪,调节树体内营养的合理分配,使有限的养分集中供给芽、叶,形成多发健壮的春梢。春梢长齐后,为控制其徒长,可进行轻剪,剪去枝梢3、4节。以后长出的新梢有6~8节时就摘心,目的是诱发较多的夏梢。 花前“扣水”--为防止夏梢生长过旺,同时树体要积累养分、促进花蕾的形成,在处暑前对盆栽柠檬进行“扣水”。具体做法是,在处暑前十余天对盆栽柠檬的供水逐渐减少 ;前5天停止供水,盆土经日晒,水分大量蒸发,盆土干燥;根系因水分缺乏,产生枝叶失水,叶片干瘪、卷曲。为防止叶片脱水,可早、晚向叶面喷水,同时也可向盆土喷少量水,使柠檬处于既干旱又不致于枯死的条件下,其腋芽反而日益膨大,芽色由绿转白,当大部分腋芽由绿转白时,“扣水”促花就成功了。此时要及时恢复给盆栽柠檬供水。 保花保果--柠檬开花后,除每周施一次薄肥外,还须进行疏花、疏果。在花未开时先疏去一部分花蕾;花谢、坐果后,再疏去一些位置不当的幼果,目的是减少消耗养分,让有限的养分集中供给保留下来的花、果,使果实长得更大更好。在果实成长期间,如果肥水充分,植株营养状况好,部分枝条会萌发新梢,新梢的成长必然会分流部分营养,影响果实的长大。为保住果实,对长出的新梢要及时抹除。果实黄熟时,停止施肥,并减少浇水,让土壤保持湿润略微偏干。倘若继续给予过多的肥水,则果实会提前老熟和早落,缩短观赏时间。 合理施肥--柠檬喜肥,平时应多施薄肥。植株在萌芽前施一次腐熟液肥,以后每7~10天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液肥,促使多长枝叶、多发春梢。每次摘心后,要及时施肥,促使枝条提早老熟。柠檬生长期间,可在盆面撒一些饼肥,使每次浇水都有一些肥料渗入土中,增强肥力。入秋后,施肥减少,避免植株营养过剩、促发秋梢,与果实争夺养分而造成落果。 翻盆--盆栽柠檬由于盆土少,营养供给十分有限,多年后土壤肥力缺乏,柠檬会逐年衰弱,开花少、结果不多。为保持柠檬年年开花、结果,必须要翻盆。翻盆最适时间在柠檬萌芽前的半个月。翻盆前,先准备好比原盆大一号的盆,将柠檬从盆中脱出,勿弄碎泥团,沿泥团削去1、2厘米厚的表层宿土,剪去枯根、烂根,并削去泥团底部1厘米厚的土,取出陷入土中原盆底垫的瓦片。新盆排水孔用瓦片搁好,先铺一层2、3厘米厚的排水层,再铺一层4、5厘米厚富含营养的培养土,其中拌有少量过磷酸钙。然后把柠檬泥团放入盆中,四周填入培养土至盆口处,略微压实盆土,浇足定根水,置于通风、半阴处,一周后放回原处,进行日常管理。

谁知道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修改病句的原则。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只改一处。二,修改病句的方法。(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三,实例分析。(一)成分残缺: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主语)修改:听了校长的报告,我受到极大的鼓舞。2.他出身在农民家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缺宾语)修改:他出身在农民家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二)搭配不当: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谓搭配不当)修改: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动宾搭配不当)修改: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态度。3.黑暗中,还听的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修饰语与中心搭配不当)修改:黑暗中,还听的见凌乱的脚步声。(三)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修改: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四):前后矛盾:是指句子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或者前后分句不对应的情况。1.能否有健康的身体,关键在于平时多锻炼。(两面与一面不呼应)修改:能否有健康的身体,关键在于平时有没有锻炼。(五)重复多余:是指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 列:王总和李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修改:王总和李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有去尼泊尔救灾的穆斯林吗

然后从兰州开车出发,奔赴西藏,从西藏出境进入尼泊尔救灾,有意向前去救灾的志愿者可以和马勺不直接联系,由于是出国救灾,需要时间比较长,希望去的志愿者做好一个月的尼泊尔介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北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接壤,西与印度...。。。。。。。。。。。。。。。。。。关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官方数字为2.6%,穆斯林自己的估计为8%到10%

叙利亚难民到底咋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叙利亚内战已经持续了几年,原本比较繁荣的城市都变成破砖烂瓦,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不想被乱弹打死就只能逃亡,难民不就这样来的。所以国内很多缺少脑子的整天叫嚷打美国、打日本,真打起来,恐怕就有家难归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