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喀士论坛】种族主义的“隔离制度”——南非与以色列
国际法庭的种族主义争议:南非与以色列的对峙
2024年1月,一场关于种族主义的法律对决在海牙国际法院拉开序幕,南非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南非政府正式提交诉状,要求以色列撤军并停止对平民的攻击行为。南非律师犀利指出,以色列对加沙实施的封锁政策已酿成人道主义危机,总统毫不避讳地将以色列的行为与种族灭绝相提并论,呼吁国际刑事法院介入调查。
然而,以色列并未承认这些指控,坚称其行动是针对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必要自卫措施。南非,作为国际公约的签署国,拥有起诉的权利,这一案件可能将耗时多年。南非的立场得到了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然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对此持保留态度。南非的法律行动可能会对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构成冲击,但国际法院的独立性也面临着考验。
这场诉讼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南非在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转变,以及与以色列关系的逆转。南非经济改革的推进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制约,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实施困难重重。令人关注的是,以色列曾从旧南非种族隔离政权中汲取经验,如今在巴以冲突中试图实施类似“班图斯坦”的计划,这无疑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空间被犹太人定居点蚕食,激进组织如哈马斯应运而生。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南非的观点是解放压迫民族是解放所有民族的先决条件,因此,它强调巴勒斯坦和犹太人民的解放是相互关联的。麦喀士论坛敞开大门,热切欢迎各方投稿,共同探讨这一深远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拉法口岸地图位置
拉法口岸位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南部,紧邻埃及边境。这是巴勒斯坦人通往外部世界的关键通道,无需经过以色列。根据2005年11月15日巴以双方达成的协议,欧盟将负责监督拉法口岸的安全,而以色列则通过电子监控设备远程监控人员的出入情况。这一协议的达成,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他们等待了38年的结果。到了2023年10月21日,首批载有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20辆卡车终于开始通过拉法口岸,驶向加沙地带。这些卡车在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仓库卸货后,将货物分发至加沙地区各医院,这一工作由巴勒斯坦红新月会负责。自2005年11月26日起,拉法口岸开始正式处理进出口业务。最初,口岸每天仅开放4小时,但随后逐步扩大到全天候运营。关于拉法口岸的地理位置,以色列在2010年5月底对一艘驶向加沙地带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队发动袭击,造成人员伤亡。这一事件之后,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令无限期开放拉法口岸,以便与加沙地带接壤。在拉法与埃及交界的地方,存在数百条地道,由于以色列的封锁政策,这些地道主要用于走私生活必需品到加沙。许多人,如阿萨姆,依赖这些走私通道进行进出。然而,由于走私活动是非法的,加上地道经常发生坍塌或者遭到以色列的轰炸,这使得通过地道变得异常危险。因此,大多数加沙居民仍然选择通过合法途径,使用拉法口岸进行出入。美常驻联合国代表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是谁
黑利。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利9日突然宣布辞职,引起美国乃至全球媒体的猜测。她在任期间作风强硬,甚至公然警告所有国家,在“谴责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提案”中,美国将“记下每一个投赞成票的国家”。不过她也算继承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一贯作风,那就是“联合国得美国说了算”,哪怕需要为此“怼天怼地怼全球”。
首任代表因不够强硬离职
1946年1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派驻首任代表,刚卸任国务卿不久的小爱德华·斯退丁纽斯就任此职,这足以说明美国的重视。但他只干了4个多月就宣告辞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斯退丁纽斯于1939年在罗斯福总统的邀请下进入政界任职,被华盛顿政治圈公认为是“罗斯福的人”。1944年12月1日,罗斯福任命44岁的斯退丁纽斯为国务卿。他当上国务卿后积极执行罗斯福定下的外交政策,陪同罗斯福参加雅尔塔会议,探讨太平洋战争和东欧未来政治地位等问题。他认为,有必要组建一个战后国际组织,用于维护全球和平。然而罗斯福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原先的计划。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早就对斯退丁纽斯不满,他认为斯退丁纽斯作为罗斯福的主要外交顾问,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对共产主义过于软弱”,而且对莫斯科方面让步太多。
不过斯退丁纽斯的政治地位毕竟还在,杜鲁门派他率美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从1945年4月25日到6月26日,50个盟国代表团商讨组建联合国,最后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斯退丁纽斯赞同“联合国秘书长不应该交给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国民”,并建议应由中小国家的国民出任此职。这样的政治主张自然让正与苏联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杜鲁门极为不满。就在《联合国宪章》签署第二天,杜鲁门就解除了他的国务卿职务,直至1946年1月17日,杜鲁门才任命他为驻联合国代表。
当时美国很多时事评论员认为,斯退丁纽斯只是个“过渡代表”,杜鲁门根本就不信任他,他实施的对苏和解政策同政府的外交政策背道而驰。在驻联合国代表任期内,杜鲁门把他当成局外人,只想拿他当摆设。他多次建议杜鲁门利用联合国论坛缓和日益恶化的美苏紧张局势,但杜鲁门不予理睬。1946年6月3日,斯退丁纽斯一气之下向杜鲁门递交辞呈,杜鲁门趁机提名沃伦·奥斯汀为新任驻联合国代表。
古巴导弹危机,他对苏联人大声咆哮
联合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借助这个国际舞台较力,派驻联合国代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位置上,阿德莱·史蒂文森凭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强硬立场和灵活的外交手腕而闻名于世。
史蒂文森曾两次代表民主党竞选美国总统,被誉为当时仅次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辩论天才。1961年初,他被任命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但上任后不久,史蒂文森就在猪湾事件中遭受“外交生涯中的最大耻辱”。当时美国肯尼迪政府出于各种目的,整个入侵行动的策划过程一直对他保密。可以想象,当史蒂文森在联合国演说中称“古巴叛军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帮助”时,被事实啪啪打脸的尴尬处境。史蒂文森一度考虑辞职,但最终被肯尼迪说服留任。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猪湾事件刺激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引发惊险的古巴导弹危机,却成就了史蒂文森外交生涯的巅峰时刻。在1962年10月25日古巴导弹危机最为白热化的时候,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代表美国发言。他强有力地质问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瓦列里安·佐林,苏联是否正在古巴部署核导弹。佐林看起来并不愿意正面回答,于是史蒂文森大声咆哮道:“我只要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佐林先生,你承不承认苏联正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和基地?不要等待翻译,回答是或者不是!”佐林依然试图回避说:“我不是在美国法院,因此不需要回答以控方律师口吻向我提出的问题……你将在适当时候得到你的答案。”史蒂文森愤怒地说道:“我准备等待我的答案,直至地狱结冰。”随后,他当场展示了美国U-2侦察机拍摄的照片,证明古巴存在核导弹(如图)。史蒂文森的强硬表态和精心准备的证据让苏联在联合国极为狼狈。
然而强硬只是史蒂文森外交手腕的一方面。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他大胆提出同苏联进行利益交换:如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就从土耳其撤走瞄准苏联的核导弹。虽然这个建议遭到美国鹰派人士的强烈反对,但肯尼迪表示赞同,他评论道:“你不得不佩服阿德莱(指史蒂文森),即使每个人都在扑向他,他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史蒂文森说:“我知道,因为我今天所说的话,这里的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是个懦夫,但当我们谈论核战争时,也许我们这个房间里需要一个懦夫。”最终,肯尼迪政府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约半年后,从意大利和土耳其撤走了核导弹。然而,美苏之间的这份秘密协定保密多年,史蒂文森为缓解古巴导弹危机所做出的贡献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声名鹊起的史蒂文森仍然担任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7月14日下午,史蒂文森出访伦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地身亡,终年65岁。
她一次警告了40个第三世界国家
自从1946年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总共有29人,其中女代表5人。1981年2月,珍妮·柯克帕特里克接过这个职务,成为美国首任驻联合国女代表,这名鹰派女政客随即在联合国掀起“血雨腥风”。
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柯克帕特里克已成为里根竞选团队的外交政策顾问。里根当上总统后为酬谢她的功劳,提名她为常驻联合国代表,其使命是发起针对苏联及其盟友的宣传战。
里根对外交政策有一个简单基本的观点,那就是在美苏争霸中,其他国家需要“选边站”。在就职后几个月内,柯克帕特里克就在联合国掀起首场风波,她公然指责中美洲最稳定的哥斯达黎加进行“共产主义颠覆活动”,为此,哥总统罗德里戈·卡拉索·奥迪奥同她打起口水仗,反驳她夸张渲染和散布谎言。柯克帕特里克毫不在乎“小国总统”的指责,她说:“安理会发生的事情更像是一场抢劫,而不是一场政治辩论或解决问题的努力。”
柯克帕特里克在联合国的强硬立场和“非外交语言”使她成为里根最喜欢的驻外代表。1981年10月,她甚至给40个第三世界国家驻联合国代表发出一封信,指责这些代表散布“谎言”,“恶意损害美国的好名声”。她甚至威胁说,如果其他国家反对美国外交政策,她会把这些代表在联合国的投票记录寄给美国国会。这种威胁是赤裸裸的:对抗美国意味着要冒失去美国援助的风险。她在联合国的副手阿德尔曼说,她喜欢这样的“近距离战斗”。
不久后,柯克帕特里克在联合国代表美国怼上全世界。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半公开地扶持尼加拉瓜反对派武装。1982年4月2日,尼加拉瓜向联合国控诉美国干涉本国内政的行径。不过柯克帕特里克却轻描淡写地表示,尼加拉瓜对入侵的恐惧“毫无根据”,随即动用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了安理会有关尼加拉瓜的提案。据悉,投票结果是12票赞同,1票(美国)反对,英国和扎伊尔投了弃权票。
1984年尼加拉瓜再次向联合国投诉美国,相关决议又被否:13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反对票还是柯克帕特里克投下的。无奈的尼加拉瓜只能转向国际法院告美国侵犯主权,柯克帕特里克却公然声称国际法院是“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机构,各国对它有时接受,有时不接受”。1985年4月柯克帕特里克卸任驻联合国代表,她的继任者在同年5月10日3次否决有关尼加拉瓜诉美国的安理会决议案。
联合国秘书长被她拉下马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奥尔布赖特(上图)作为当时美国在联合国的代表也同样不可一世。在此期间,她成为美国强权外交的代表人物,肆意批评嘲讽包括盟友在内的各国官员,其中最为出名的举动则是她一意孤行,将加利赶下了联合国秘书长的宝座。
1993年1月,奥尔布赖特出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她在联合国工作时以犀利的词锋和强硬的风格而闻名,而且从来都不在乎别人对她的批评。时值海湾战争刚结束,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接受对其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检查,遭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强硬拒绝。奥尔布赖特在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批评和嘲讽引起萨达姆的不满,他在一首公开发表的诗中将奥尔布赖特比喻为“一条绝无仅有的毒蛇”。奥尔布赖特则针锋相对地在会见伊拉克官员时专门戴上一枚蛇形胸针。她后来回忆说,“我认为他们一定联想到了那首诗,从他们流露出极不自然的表情看,那枚胸针起了威慑作用。”
奥尔布赖特强硬作风不仅让美国的对手深受其害,就连美国盟友甚至美国官员也难逃“毒手”。因为法国防长对美国的政策有异议,她竟直截了当地提醒法国防长“少管闲事”。1993年,时任美军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反对美国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动武,政见不同的奥尔布赖特则毫不客气地质问:“如果我们不用武力的话,你嘴上老挂着的伟大军队的意义何在?”最终鲍威尔被说服。
奥尔布赖特在联合国的独断专行甚至祸害到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身上。原本奥尔布赖特与加利的私人关系良好,两人还曾一起共进晚餐。但在改革联合国的行政和财政管理问题上,加利不愿完全听从美国的意见。加利后来回忆说,“1993年10月底,我应邀到华盛顿美国联合国协会去发表演说。正当我准备出门时,奥尔布赖特打来,强烈反对我接受会见《华盛顿邮报》编委会的邀请。她要求我在演讲中不要对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一事提出批评。对于这个指示我没有理会。”
类似的事情数次发生后,“不听话”的加利成为奥尔布赖特打击的对象。按照此前惯例,联合国秘书长通常会连任两个任期,奥尔布赖特决定将加利提前赶下台。她先是指示有关人士与加利协商,让他自行辞职,遭到加利的拒绝。随后她又设立“荣誉退休秘书长”,建议加利“以受人尊重的方式安静地离去”,加利还是“不领情”。奥尔布赖特最终撕破脸,威胁“如果加利连任,美国将退出联合国”。她还嘲讽说,加利“甚至连联合国一词的正确发音也不会”。最终在联合国就加利任期举行的表决中,奥尔布赖特投下15票中唯一的一张反对票,逼迫加利黯然下台。凭借驻联合国代表的资历,奥尔布赖特却顺利地获得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提名,晋升为美国首名女性国务卿。
第几次中东战争是由阿拉伯国家首先进攻的
第一次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前犹太人通过武力驱逐巴勒斯坦原住民,而且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尼加拉瓜签署《巴黎协定》哪些国家拒绝加入?
当地时间23日,尼加拉瓜政府正式宣布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尼加拉瓜副总统罗萨里奥·穆里略表示,该国已将相关文件递交联合国。随着尼加拉瓜的最终签署,迄今仍拒绝《巴黎协定》的国家只剩下叙利亚和美国。
尼加拉瓜去年曾以《巴黎协定》无法有效对抗全球变暖、协议对富国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约束力不够为由拒绝签署。不过,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今年改变了主意,称“是时候加入了”。
美国奥巴马政府2015年签署这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协定。根据协定内容,美国承诺在2025年之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下降26%以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6月宣布,美国将退出该协定,理由是该协定伤害美国能源产业、减少美国就业机会、弱化美国国家主权。但他也提出重新谈判的可能性。
德国、法国等欧洲盟国都对美国退出协定提出批评。对于特朗普政府就《巴黎协定》重新谈判、增加条款的要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明确予以拒绝,强调协定无需重谈,全球化进程不会倒退。
法国可以向is进行核打击吗
可以这么做,技术上没问题,但在实际上,成本太高,法国也不会这么做首先,现在叙利亚的战线是犬牙差互,大家都交错在一起,一颗核弹下去,哪怕是10万以下当量的,都可能误伤其他人,尤其是现在,毛子的部队也在叙利亚其次,IS的兵力分散,一颗核弹打下去很可能没打到什么重要目标其三,后续反应太大,如果使用核弹,其他国家会表示关注,对法国国际形象不利,其次,其他组织可能打着圣战的名义,激励法国的穆斯林起来闹事,后果太严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