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美丽乡村蝶变?
远山翠微,碧水环盈,白墙黛瓦、绿丛红花。漫步,忍不住做几个深呼吸,流连遗世独立的静谧,愿时光长久停滞,尽享鸟语花香。“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贵在因地制宜。横渡有好山、好水、好村落,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做大美丽产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说,通过选对班子、找准路子、用好票子,初步实现了横渡的发展“裂变”与美丽“蝶变”。
坐在屋前的长石条上,梳理着做笤帚的草料,84岁的陈大娘在落日的余晖中,与灰墙流水构成了东屏古村的一道独特风景。陈大娘正是东屏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由于拥有制作小笤帚的独门绝活,家中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当成本低廉的手工制品变成一张张钞票,这是她始料未及的。“只想多活几年,村子越来越好,多亏了他们年轻人有干劲。”陈大娘口中的年轻人,正是东屏村去年4月换届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
“6个班子成员,年龄都是‘80后’,都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村两委班子焕发了新的活力与战斗力。”横渡镇党委书记牟永宝说。1983年出生的东屏村支书陈正贵介绍说:“东屏的特色在一个古字,我们要做好古味文章。这几个月,我们做了一些实实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随处可见的露天粪坑、猪圈鸡窝在2个月内清理完毕,几十年的老大难违建实现整村拆除,284间新宅基地全部异地安排;代替的是青石板或景观小品,随之修起的是乡贤馆、清廉文化教育基地、民间工艺展示基地;一路高悬的红灯笼,在素雅的水墨系中增添了亮色,600多株红梅为春天埋好了伏笔。
每个地方有卜侍每个地方的特色。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短板等都各不相同。因地制宜,才能激发活力;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目前旁饥,东屏村“古味”初显,岩下村“文味”渐浓,岩下潘村“美味”声名远播……走进岩下村,北宋水利名臣罗适的雕像率先扑入眼帘,他是当地罗氏后裔的骄傲。岩下数百年的房子始终修旧如旧、保存完好,岩下名家工作室、珍稀藏品展馆、民俗器物展馆、根雕剪纸展厅等旅游元素正不断丰富,清廉村居形象逐运弊返渐形成。
让产业更优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七月的涵江乡村,平畴沃野,生机勃勃。
面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涵江区下大力气抓紧抓好,闯出新径。该区荣获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三连优”,全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反响度”第四名。
涵江区委书记、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连向红说,该区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互融共进,让产业更优、农民更富、乡村更美,努力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涵江之路”。
让“党建+产业”成新“引擎”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点是产业兴旺。
近日,在新县镇湘溪畔,一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夯基惠民共同致富”为主题的创新党建共建联建活动举行,新县镇与福建初景投资有限公司就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进行集中签约。
初景投资公司是由在外打拼多年且有较好经济基础和经营经验的流动党员组成的实质性投资主体,将在新县镇白云村、泗洋村整合约66.67公顷撂荒地、荒山果岭,种植水稻、果蔬、药材等,传承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打造集农、林、药、果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庄园示范项目。
该项目的落地,是涵江区切实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把家乡优势、产业、资源、政策和环境推介出去,把好项目、先进技术、宝贵经验、人脉资源带回家乡,涵江流动党员很给力。前不久,庄边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联农带农合作共富”示范项目集中签约,驻外流动党员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共流转林地、撂荒地约1206.7公顷。
今年以来,涵江区主动作为,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等方式,进一步培育“一懂两爱三带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迈出驻外党组织和广大流动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越来越多的在外流动党员和乡亲回报桑梓,共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奋斗于山海,筑梦在乡野。
有独特五彩故事的萩芦镇创新方法,主动融入万物互联时代,由镇党委牵头打造全区首个区域公共品牌——“五彩萩芦”,成立文旅投资公司,对龙眼、枇杷、樟洋大米、梅洋茗茶、南坛蜂蜜等农特产品进行包装。同步搭建“五彩优选”电商平台,借助举办萩芦龙眼文化节、云端枇杷文化节、茶文化节等活动,推出“枇杷四宝”“梅洋清茗”“五彩福粽”等一批“独一份”“好中优”的农特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打开新路子、带来新流量、注入新活力,自平台上线以来,仅枇杷的销售额就达上千万元,“梅洋清茗”茶叶还销往国外。
庄边镇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产业振兴计划,成立莆田广业里振兴有限公司,注册“望江萩水”商标,着力打造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平台,让北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沾着泥土、冒着热气,落点实在、突出实效,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涵江区步履铿锵。
让数字赋能乡村“智”治
数据多进村,农民少跑腿。一场发生在涵江田间地头的数字化变革悄然发生,赋予了乡村治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涵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群星表示,各村居着力在乡村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创新把数字乡村文章做大做好,提升乡村发展能级,真正实现群众共建共用共享。
在萩芦镇党群服务中心,大屏幕连接“数字萩芦”小程序,这是集服务、监管、发展等功能的多位一体乡村建设合作平台,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村庄规划、建房示范、待办申请、工匠培训等10个功能模块简单易操作,村民在家动动手指,符合条件的就能申请建房,有效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破解农村建房审批难、监管难、“两违”频发等问题,不断探索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源等新路子,通过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建房审批数字化。
侨乡江口镇聚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并在海星村探索“党建+积分+数治”基层乡村共治新模式,以数字赋能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海星村推出涵盖智慧党建、三农服务、乡村特色、办事指南等方面的“掌上系统平台”,引导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补短板、优服务,涵江区在数字化乡村建设上寻突破,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数字化乡村治理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数字兴业、数字治村、数字惠民的发展画卷更加精彩动人。
让农文旅融合焕发活力
循着乡村振兴的方向,涵江区打好“特色牌”,引导各镇村发掘、放大、做强各自特色优势,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大限度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个性美”,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实处。
山区中心集镇白沙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拥有多彩的生态资源。依靠创新驱动、龙头带动、绿色驱动、村企联动,该镇积极锻造“文旅内核圈”,形成“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的新智慧文旅打卡地。
宁静的田野、清澈的蓝天、碧绿的竹木,与简洁现代的高端民宿相映成趣。听着蛙鸣,闻着稻香,用一只风筝或一骑单车,便能在草木花香中邂逅诗情画意。“90后”女孩林荔敏心中的幸福,与翠绿的稻苗一同拔节生长。
大学毕业后,林荔敏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山区,盘活东泉小学及流转村民的闲置用地,打造“入山随宿”民宿。目前项目已投资1200万元,对旧校舍及操场进行改造,建设约6.7万平方米蔬果采摘园,种植300棵桃树。接下来,她还筹划对民宿周边旧集体厝进行改造,建设玻璃观光栈道等。“城里人愿意来这里,在村里走走、溪边坐坐、吃农家菜,融入自然,放松身心,乐不思归”。
“我在大洋有亩田”。大洋乡盘活土地资源,让人们有机会当上“东稻主”,体验“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粮”的农耕乐趣。这种“共享稻田”新种植模式,不仅让抛荒地成为“金土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也让大洋优质米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江口蒜溪片区东大村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对村内38幢南洋特色古民居以及依附其间的各式神兽、纹饰、花砖、门楣题刻等元素,进行提炼设计,把百年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鲜明在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IP素材库,率先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资产包,带动文化旅游美好体验,留住乡愁赋能振兴。目前,东大村已完成第一批文化IP注册,今年将继续投资宣传推介,为蒜溪片区文旅项目注入核心竞争力。
新县镇与农康养文创项目策划运营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乡村振兴与农创、文创、自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郑樵文化”资源,发布了镇域IP“夹漈先生”,推进相关文创产品开发。
白塘镇立足“一湖一溪一绿心”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洋尾、双福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修缮古祠堂古民居等,整合资源辐射带动一体规划建设白塘“双福—洋尾”乡村振兴示范片。
梧塘镇则对荔枝进行“文化赋能”,在漏头村流转300多棵百年古荔,集中打造“龙峰之恋”品牌,搭建荔枝交易中心,构建荔枝文化示范圈。与此同时,该镇把握莆田大学城建设历史机遇,推动大学人文与乡村文化交融,打造高校与乡村“人文+经济融合圈”。
看变化、品特色、觅乡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