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生地震,哥哥瞬间冲向妹妹紧紧抱住,这一幕有多令人暖心?
地震发生的时候,哥哥瞬间冲向妹妹紧紧抱住,这一幕是非常暖心的,因为地震来的太快,九岁的孩子是做不出其他的反应的,能够冲向妹妹,紧紧的抱住妹妹,这应该是一个孩子最本能的反应,说明孩子是懂得保护妹妹的,也说明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好,地震来的猝不及防,但是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还是要紧紧的保护好妹妹。
一、地震来临,哥哥保护妹妹。台湾发生了6.5级的地震,这种地震强度是非常高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尚且不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更别说一个九岁的小孩子了。但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这名孩子还是紧紧的冲向妹妹,抱住了妹妹。用自己弱小的身躯,给妹妹足够的安全感,这一幕非常的暖心。
二、地震来临时候的自救。由于地震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精准的预测,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来判断地震,但是很多人是没有经历过地震的,没有办法来地震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防护工作。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找一个坚硬的三角地带躲起来,防止大块建筑物掉落砸伤自己,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
三、坚持等待救援的信念。当自己无法脱身的时候,一定要坚定的等待救援,不要失去了信心。地震发生之后,救援队会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工作,为被困的人民带去希望,所以就算是我们经历了灾难,也要拥有活着的希望,不要对未来,对生命失去信心。地震这种灾难,对于渺小的人类来说,是毁灭性的,但是不要忘记了求生,我们还是要等待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萤火虫的知识越多越好,图片优先
夏日黄昏,山涧草丛,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露,又像是对对情侣提灯夜游。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 萤火虫 Lampyridae 萤火虫在昆虫大家族中属于鞘翅目,萤科,属于肉食性的昆虫。它们的远房或近亲约有2000种。萤火虫是一种神奇而又美丽的昆虫。修长略扁的身体上带有蓝绿色光泽,头上一对带有小齿的触角分为11个小节。三对纤细、善于爬行的足。雄的翅鞘发达,后翅像把扇面,平时折叠在前翅下,只有飞时才伸展开;雌的翅短或无翅。萤火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完全不同的虫态,属完全变态类昆虫。随着种类的不同,它们发光的颜色、亮度也不同。萤火虫的身体扁平,大多数雌虫都不生翅膀,不能飞翔,身体的外形有点像蛆虫。雄萤火虫则生有美丽的灰褐色鞘翅,身体一般略小于雌萤火虫。 萤火虫以老熟幼虫过冬,第二年四月出来活动,五月化蛹,大约要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变为成虫,成虫则在六月间产卵,卵再变成幼虫。萤火虫在卵、幼虫、蛹的各个阶段,都能发出明暗不同的荧光。幼虫主要捕食蜗牛,身体也会发光。成熟的 小萤火虫不会进食,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生殖,与异性交配并产下后代。 初夏,闪烁的黄绿色荧光是萤火虫互相交流的工具,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萤火虫会发出橙色或红色的光。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很多。它们体内能产生防御性类固醇,它们发出的光脉冲会让食虫动物觉得它们不好吃;许多成年萤火虫以其同类特有的模式闪光,从而能够区别异性成员。若干研究表明,雌性萤火虫依据雄性同类的具体闪光模式特征来选择配偶。目前已经证明,在两个种类的萤火虫中闪光速度较快及闪光强度较高的雄性萤火虫对雌性较有吸引力。 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节律变化并不完全一样。一种美国有的萤火虫,雄虫先有节律地发出闪光来,雌虫见到这种光信号后,才准确地闪光2秒钟,雄虫看到同种的光信号,就靠近它结为情侣。人们曾实验,在雌虫发光结束时,用人工发出2秒钟的闪光,雄虫也会被引诱过来。另有一种萤火虫,雌虫能以准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 一 灭,亮 一 灭”的信号来,雄虫收到用灯语表达的“悄悄话”后,立刻发出“亮 一 灭,亮 一 灭”的灯语作为回答。信息一经沟通,它们便飞到一起共度良宵。 萤火虫捕捉后只能放在玻璃瓶里欣赏几天的时间,无法饲养,因为成虫根本就不吃东西的。7.1级地震给人逃生的时间有多长?
如果是毁灭性的大地震,逃生时间一般在30秒左右。很可能来不及逃跑的。地震的时候,一般产生3种波形,首先达到的P波,即横波,它的破坏性不是很强。再次到达的是S波,即纵波,这中波形就破坏就很强烈了。最后达到的也就是速度最慢的波:面波。这中波能量大,破坏力最强。从人开始开始感觉到P波,到最后的面波,时间短的几秒种,长的能持续一分钟。主要看地震断裂带的规模以及离震中的距离。如果超过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烈度,教学楼很可能是在面波达到的时候破坏。台湾地震
台湾地震,杭州震感强烈的原因是高楼易与地震波产生共振。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杭州和台湾之间有700多公里的距离,但强震的地震波能量足够传播到很远。比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9级地震,地震波绕地球转了好几圈。所谓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台湾强震对杭州高层楼房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地震面波,由于它频率与高层楼房的自振频率相对接近,所以容易引起高层楼房的共振反应。
这样一来,高层居民就会比低层居民感受到更强烈的震感。这是因为共振反应将地震烈度提升了。目前杭州高层楼房的抗震等级是按照烈度6—7度进行设计,一般来说台湾要发生6.5级以上的地震,我们才能感觉到。
台湾地震
台湾在地质上因系位於第三纪造山带上,且为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与菲律宾海板块互相冲撞接触处,故为地质构造活跃地区,地震遂因而频仍与密集。 台湾之有地震活动,可谓由来已久,惟台湾开拓历史尚短,故以现有古籍记载之地震情形,最早仅能追溯至荷据时代西元1644年(明祟祯17年)7月30日之「台南激震」。在此以前之地震情形则不明。1644年以降至1896年(清光绪22年)之252年间,可视为研究或讨论台湾地震史之一个阶段,此阶段之地震情形散见於各种古籍中,其内容记载均极简单,且於地震强弱之叙述仅凭人身之感觉及个人观察所得,堪谓颇欠客观与精确;1896年,为日人治台之翌年,全台各大城市於此后陆续设立测候所,并启用葛芮米尔式(Grag-Milustype)地震仪,台湾爰踏入科学观测地震之一新纪元。故1896年以后,可视为研究或讨论台湾地震史之另一阶段。 1644年至1896年间,台湾共发生大地震49次,平均每隔约5年发生一次。依据统计,大部份地震几全发生在台南、嘉义、彰化、云林等区域,仅有3次发生在台北,2次发生在宜兰等地,台东、花莲则未见地震记载。此中原因或为彼时东部犹未开发,致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设若一旦发生,亦鲜有人记载,故可揣测彼时东部并非全无地震发生(表一略)。 1896年以后迄今,台湾地震情形因有仪器观测而益趋明了,这之间,由於科学进步,各测候所使用之仪器亦迭次更替为较精密者。计1928年起,台湾已拥有倍率较大之「威豪尔」(Wiechert)式地震仪;1935年(民国24年)新竹、台中烈震(中部大地震)后,又增添若干新式地震仪并增设新竹测站;1951年(民国40年)花莲烈震后,各主要测候所又增设加速度地震仪,以配合地震工程之研究;1963年(民国52年)增设世界标准地震仪於中央气象局大屯山鞍部测候所,此种地震仪包括三成分长周期电磁式地震仪,三成分短周期电磁式地震仪及高级收讯机、水晶钟、复印器等附属设备。目前,中央气象局除拥有上述地震观测仪器外,并自1991年开始启用最新式即时遥测自动化测震系统。此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亦拥有高倍率,能测出极微小地震之L-4-3D及L-4C地震仪。此二机构在台湾地区各设有测候所或甚多之地震监测站,共同展开对台湾地震之观测。 自1896至1999年,台湾在使用仪器观测下之地震概况为:计发生破坏性地震94次,其中36次发生在西部地区,42次发生在东部地方,仅有8次发生在台湾南端及其近海区域,8次发生在台湾北部地方。此等地震中,震度较烈、灾情较重者,共有15次,兹分列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台湾15次较大地震简表(1896~1999) 地震名称地震发生年月日芮氏地震规模(M)震源深度(公里) 1.嘉义烈震1906年3月17日7.1很浅 2.盐水港烈震1906年4月14日前6.6,后5.8不详 3.新竹、台中烈震1935年4月21日前7.1,后6.0<10 4.嘉义烈震1941年12月17日7.110 5.台南烈震1946年(民国35年)12月5日6.32-5 6.花莲烈震1951年(民国40年)10月22日7.120 7.台东烈震1951年(民国40年)11月25日7.320 8.花莲烈震1957年(民国46年)2月24日7.330 9.恒春烈震1959年(民国48年)8月15日6.820 10.台南、嘉义烈震1964年(民国53年)1月18日6.320 11.瑞穗烈震1972年(民国61年)4月24日6.93 12.花莲烈震1986年(民国75年)11月15日6.80.1 13.花莲烈震1990年(民国79年)12月14日6.71 14.瑞里烈震1998年(民国87年)7月17日6.22.8 15.集集烈震1999年(民国88年)9月21日7.38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