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水浒传》里的捱光计(三):王婆是怎么拉皮条的呢?
事谈敞亮了好,内容直奔主题,就方便前后上下彼此说话做事情。王婆婆吹嘘,不是老娘夸口,紫石街,不整个清河县包括山东省,敢接这个买卖的不可能有第二个,就我。巷道阴沟,长满青苔也插得手脚,不就男女那点欢喜,没啥大不了事情,凭我三寸不烂之舌,死人说得活,王母娘娘也思凡下界偷汉子睡觉,嫦娥仙子怀上猪八戒的私娃娃,不当人子。
西门庆欢喜,感谢干娘与小子玉成此事,先交予十两银子给干娘放存做棺材本钱,早死早投胎,我也筷子夹汤团吃在肚子图个放心安心。
(老版水浒传,潘金莲)
王婆婆以手加额,你到底真心还是假意,虚应凤凰,图个片刻欢喜?休要聒噪。真心待那小潘,安排与筹划时间地点机会自然不同。见西门庆诅咒发誓这是爱情非她不欢至死不渝,才感觉有点意思。王婆婆费尽心思搜刮枯肠,除钱财收益外还有工作的成就感荣誉感,这些,她还不能不考虑职业道德和理想发挥水平。
经过策划与深思熟虑安排,包括说词借口人物环境气氛地点,人物出场先后中间环节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等等,老太婆一一仔细交代给西门庆倾听:你下定决心了吗?做好思想上物质上包括精神上的充分准备了吗?害怕产生的后果吧?不能只看见强盗吃肉不知道强盗被捉挨打呀。
(老版水浒传,武大郎与潘金莲)
西门大官人表示决心,还没有哪个狗胆包天敢揍他这个偷情盗匪,他的地位和势力没有亲见该有耳闻,县太爷也对他毕恭毕敬称兄道弟,经常伙同一起酒楼聚会说话的。
不就是炊饼武植的女人吗?一朵鲜花插在牛粪,合适吗合理吗?简直是对人类最美好的摧残,对崇高爱情的亵渎糟蹋,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抱不平他一定要打,挽救美人于感情水火,最好的方式就是吹吹打打娶回家,再花钱给武大郎一个必要安置。怎么安置还没有想妥,老子啥都缺,就是不缺金银钱财,让他另外娶个农村过婚嫂子,保证睡着笑醒。美人如仙不适合他的个人生活理想,山猪儿不配细糠喂食。
(老版水浒传,王婆)
坐,坐下慢慢讲。
王婆婆伸开指头,偷情难,其中捱光最难,首先你盘算盘算,自己具备其中五大条件否?这是古今中外婚外情矢志不渝的真理和客观条件,容婆子细细道来:简单归纳,就是五个字:潘、驴、邓、小、闲。
晓得噻,男子帅气英俊历来公然的是谁?潘安。
既然男女情投意合欢,身体当然还是第一位的,要不小潘不诅咒死老娘才怪喃。
干什么都不比偷人家婆娘耗时费财,花钱流水一般你不要做出心痛嘴脸,晓得你家做生意开铺子有存款,还是不够大气洒脱。
小,就是吃得亏苦,等待时间机会不可以冒进,女人生气忍得,女人打你受得,说东你不向西说黑你答应老母猪屁股,吐泡口水脸上并且乐乐呵呵是看得起小人,留在这里开花结果平平淡淡才是真。
最后,是你要有玩耍娱乐的时间闲功夫,一阵风一阵雨的晃荡老是爽约,没有“待月西厢下月上柳梢头”雅趣,所有免谈。
西门庆忍不住笑,干娘枉自行走江湖,没有目睹该有耳闻,我大官人什么人啊,还唯独不缺钱和时间,否则我不会楼上窥少妇长街追美人,就是闲得心慌啊。
我西门庆,正是男人当中的极品汉子里面的豪杰,模样比不上传说的潘安也算眉清目秀身强力壮,练有金钟罩铁布衫的内家修养,中年丧妻,所以这么忙忙吼吼追求女人。
其它事情我吝啬,对女人向来是江河夏天发大水,用银子砸铜钱淹,包括对帮了忙的您王干娘,出水才见两腿子泥呢。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是用的关节西门庆从不后悔呢。
还是说说驴的玩意儿吧。
先天爹妈给的绝好本钱,后天的培养蓄锐,依照古法异人的传授改造加上实际运用打熬,加上器物工具的辅助,一般驴货哪能与咱相比?据说秦始皇的妈的相好名字怪头怪脑啥嫪毐的,大车轮子都绞不软,我比他只强不输多少。
“王婆卖瓜”王婆本是汉子 因喋喋不休被称王婆
王婆、文嫂、薛婆这样的女人,整日在各家各户串门,乃信息掌握的集大成者,好比现在的微博与的大咖。
《水浒传》中的王婆,是一个老寡妇,为西门庆出谋划策,其战术水平丝毫不亚于“三国”里的诸葛亮。
“王婆”这一形象,本来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走得更近一些。但“王婆卖瓜”中的王婆是一条汉子,因为他老是喋喋不休地夸自己的哈密瓜有多甜,所以人们便戏称其为王婆。这不是成语典故,纯粹是民间传说,居然连北宋的神宗皇帝都吃过王婆的哈密瓜,并为其做了最大的广告代言人。王婆进入《水浒》后,形象突变,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卖瓜的汉子。
诸葛亮的“智商”,往往遭致诟病,都近乎妖了。可小说中的王婆,在俗世的一言一行,皆亲切异常,宛若读者身边的“琐事”。作为一个底层老女人,王婆具有一种最接地气的智慧与悟性,这恐怕是《红楼梦》上的贾母都难以练就的看家本领。王婆给西门庆出馊主意,首先当然是为了银子,但其附加的成就感以及被人所尊重的满足感,亦溢于言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受人尊重,是人们需求的一个极高层次。像王婆这样的人,一般是很难受人尊重的。不仅如此,就连吃喝睡觉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她都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但是,西门庆要做坏事,而有求于她,便成就了她的“人格”崛起。
在明清小说中,王婆这样的人物屡见不鲜,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人物。其实,王婆本人还不是职业的“媒婆”,她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开茶馆。她为西门庆献计,算是赚点外快,搞点 *** 。在《金瓶梅》中,另外好几个“媒婆”,比王婆走得更远,比如另一位年纪稍轻的文嫂。她的主要业务,就是与王招宣府的遗孀林太太相互配合,为林氏寻找大量有经济实力的男人。与王婆一样,文嫂借以从中牟利。与王婆不同的是,文嫂的收入基本全都仰仗于此。
文嫂似乎只做林太太这一家生意,而且非常心安理得,没有一点包袱,把这项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怡然自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嫂就是林太太的经纪人,并且只谈风月,不搞什么血腥的暴力或钓人上钩的仙人跳。如果只谈买卖,不谈道德,那么文嫂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纪人。林太太的不堪与放肆姑且不论,单就文嫂来说,她做这种生意所获得的报酬,比起王婆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她结局还不错,逍遥于道德的谴责之外。晚明小说大家冯梦龙的“三言”中,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浓墨重彩地写到过一个薛婆。
事情是这样,湖广省枣阳县的商人蒋兴哥新婚不久,便去广东料理生意,妻子三巧儿便在家独守空房。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枣阳做买卖的徽州商人陈商发现了三巧儿的美,便有了夺人之美的坏心。于是,陈商央求三巧儿家的邻居薛婆来操刀运营这个事。薛婆如所有资深媒婆一样,不负重托,把事情办成了。
后来薛婆、三巧儿与陈商都恶有恶报。而这位薛婆,她其实与《金瓶梅》上的王婆一样,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即挨家串门向妇女推销手饰,“媒婆”生意亦只是其副业。媒婆本是红娘,光明正大地开展业务,也是为民造福。毕竟“媒妁之言”式的古典婚姻,媒婆是男女结合的必要中间人。但是,媒婆又是一个很污秽的职业,正如冯梦龙很不客气地把薛婆定义为“牙婆”,即买卖妇女、强迫或引导妇女走上邪路的特殊职业者。
中国古代的正史,主角们都是帝王将相,很少能看到底层人的生活状况。还好,明清小说很给力,把王婆这类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血淋淋记录下来,让今人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古典时代也有她们极为广阔的存在空间。其实,帝王将相只是虚假的“高大上”,而王婆们才是无孔不入,在民间扎根,为所欲为。
媒婆在古代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群,有的是做 *** ,有的是职业化的,还有的专干坏事,直接就做牙婆,甚至有如文嫂那样的“经纪人”。这类人之所以大有所为,皆因“男女之大防”后的古代妇女,接触外界的信息极为有限,甚至两眼一抹黑,而王婆、文嫂、薛婆这样的女人,整日在各家各户串门,乃信息掌握的集大成者,好比现在的微博与的大咖。
《水浒传》里的一些歇后语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豆腐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呀?
汉中时期就有了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汉中街上有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人称王婆。这个老婆子年轻时死下丈夫,又没有儿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点小生意过活。她每天买些黄豆磨豆浆,把豆浆摆到门口卖,把豆渣留给自己吃,挣挣扎扎地维持着苦日子。当时汉中卖豆浆的还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浆磨得细,煮得浓,人人都爱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个佘员外。这个佘员外是个见钱眼开的大财迷,他见王婆卖豆浆生意满好,就红了眼,也想插手赚大钱。于是他雇了几个伙计专门给他作豆浆卖,为了挤垮王婆的生意,行时豆浆还比王婆卖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经营,咋能竞争得过余员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浆常常卖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浆,她怕放的时间长了发酵变味,心卫很着急。她出于无奈,就在变味的豆浆里放点盐,每天自己喝上三顿充饥。 有天王婆在豆浆里把盐放的稍多了一点,忽然发现豆浆在慢慢地起着变化,成了脑状的东西。她尝了尝,怪好吃。这就是最早出现的豆腐脑。 (直到现在河北地区的盐卤还一直被用来点豆浆哩!)从此以后王婆就改卖豆腐脑了。那个佘员外见王婆卖豆浆的生意被他挤垮了,就在作豆浆时多加水,卖豆浆时高要价,企图赚大钱。谁知人们见王婆新做出来的豆腐脑比他做的淡豆浆好吃得多,就爱到王婆那里去吃豆腐脑,而不爱到他那里去喝淡豆浆。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兴隆起来,而佘员外的生意却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佘员外一气之下,把王婆抓到家里:追问她作豆腐脑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脑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让人们吃些豆腐脑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诉了佘员外。余员外又卖开了豆腐脑,又挤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脑卖不出去,生活越来越困难,几乎无法维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脑放坏了,就用布把豆腐脑一块一块地包起来,滤去了水,干放在那里,每天自己饿了就吃上一些。由于剩下的豆腐脑太多,她吃着吃着,有几块已经发霉长毛了。她想,放的时间长了恐怕要变坏,不如再加些盐,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姜、大蒜拌在里面当菜吃。经过这样制作以后,这些放干了的豆腐脑更好吃了。她还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别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后王婆就改作起卖豆腐乳的生意来。由于豆腐乳好吃,前来学做豆腐乳的人很多,这样做豆腐乳的方法越传越远,所以现在各地无论城乡都有做豆腐乳和卖豆腐乳的人。王婆卖是什么成语
王婆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男人,以卖胡瓜为生,名叫王波,刚开始卖瓜,根本无一人买瓜,于是他靠自夸来自卖出自己的瓜,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对他的这种方式称赞有加,因此这个故事得到了广为流传(简要故事内容).意思是当一个有本领的人没有遇到伯乐,有时候不妨来个毛遂自荐一下,可能就把自己推销出去了.(这是我的理解)现在更多的是被人们理解为是贬义 ,就是讽刺一个人不自量力,自我夸大,吹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其实是个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波,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的,做起事来婆婆妈妈的,人们就送他个外号——王婆。王婆的老家在西夏(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