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信证券投行屡陷风波 近期中信证券投行屡陷风波的原因

六八 105 0

中信证券股票为什么跌

近日,中信证券股票一度下跌,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市场整体波动加大,另一方面,中信证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投资者的担忧。那么,中信证券股票为什么跌呢?首先,市场整体波动加大,是导致中信证券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最近,全球新冠疫情出现反弹迹象,加上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市场整体波动加大,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导致了股票下跌。其次,中信证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导致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自今年 3 月份中信证券发布 2020 年年报以来,公司股价逐渐走低。分析认为,公司自身经营不善,存在新业务拓展难度大、投行业务下滑等问题,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公司股价被打压。最后,中信证券行业竞争也是一个风险因素。现在证券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很可能会持续,对所有公司的业绩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股票市场波动加大时,公司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包括要提高业务质量以及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化。总之,中信证券股票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市场整体波动加大,另一方面是中信证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行业竞争也是一个风险因素。投资者需要注意这些风险,做好投资决策。

深交所点名批评6家投行指出5个项目“一查就撤”受理环节存三大乱象

今年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创业板发行审核质量把关也进一步加强。近日,深交所发布最新一期《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对今年1-10月的发审总体情况、政策动态、监管动态、现场督导、被否案例等情况进行通报。

本期《审核动态》中,深交所重点关注了现场督导“一查即撤”的情况,更特别指出受理环节主要存在的三大乱象,中信证券、长城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东吴证券、中德证券等保荐机构被点名。深交所强调“申报即担责”,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在项目申报前充分了解发行上市相关规定,扎实做好申报工作。

受理环节存三大乱象,多家保荐人被点名

注册制下的创业板进一步增强了监管力度和质量,深交所也在本期《审核动态》重点指出了受理环节重点关注的问题、监管措施、处分情况等等,这其中,多家保荐承销商被点名。

深交所认为,2022年10月,受理环节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申请文件不齐全或者内容缺失,包括再融资项目未报送关于本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报告、保荐人关于发行人行业等相关事项核对表、发行人保证不影响和干扰注册程序的承诺函,涉及的保荐人包括中信证券、长城证券、中信建投。

二是签章不齐全,包括财务报表缺少相关人员签名和发行人公章,发行人关于本次发行方案的论证分析报告缺少发行人或董事会公章,涉及的保荐人包括中信证券、国泰君安。

三是再融资项目最近一期审计基准日与申请文件中显示的审计基准日不一致,涉及的保荐人包括东吴证券、中德证券。

对此,深交所也采取了相应的工作措施、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情况。10月,深交所针对5家首发项目出具11份《监管工作函》。这5家项目被提起现场督导后,存在“一督就撤”情形,深交所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出具《监管工作函》,强调“申报即担责”,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在项目申报前充分了解发行上市相关规定,以及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扎实做好申报工作。

此外,10月深交所针对10家承销商因创业板IPO及再融资项目发行承销业务违规或不规范采取谈话提醒、出具《监管工作函》的工作措施,关注在发行业务操作中存在实际承销过程与发行方案不一致、信息披露错误、未及时完整提交相关文件等情形。同时针对创业板4家首发项目的承销商采取出具《问询函》的工作措施,问询发行定价论证过程及审慎合理性。

重点关注现场督导“一查即撤”

今年以来,现场督导越发成为创业板IPO审核问询的常态,并逐渐成为监管作出判断审核的重要依据。在本期《审核动态》中,深交所也通报了一则现场督导案例。

在对某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实施保荐业务现场督导中,深交所审核重点关注了以下问题:一是申报后实际控制人将其持有的发行人控股股东股份全部质押,为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子公司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等相关主体是否具备偿债能力,是否存在影响发行人控制权稳定的情形。二是报告期内发行人与第一大客户的收入确认由净额法调整至总额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三是报告期内控股股东存在通过供应商占用发行人资金等情况,发行人的内控是否健全并有效执行。

经过现场督导,深交所也进一步发现发行人存在未及时、完整履新信息披露义务、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相关会计处理准确性存疑、相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等问题。

深交所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问题可能会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构成重大不利影响,而中介机构未审慎核查上述问题,核查程序执行不到位。此外,现场督导之后,发行人主动申请撤回申报,目前深交所正在推进对发行人、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监管处理。

“三中一华”创业板保荐收入领跑

创业板保荐承销哪家强?今年来券商创业板的投行成绩单可见分晓。今年以来,共有34家券商为139家创业板上市企业IPO保驾护航,头部投行优势尽显的同时,民生证券、国金证券等黑马券商也正保持强势突围姿态。

从保荐家数来看,“两中一华”位列前三,分别是中信证券(17单)、中信建投证券(13单)和华泰证券(12单)。排名第4-第10的券商分别是:国泰君安(10单)、民生证券(9单)、海通证券(8单)、中金公司(8单)、国金证券(7单)、长江证券(5单)以及安信证券(4单)。

此外从保荐承销收入来看,“三中一华”同样排名靠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金公司创业板保荐项目数量未能跻身前五,但凭借斩获的IPO“大单”也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收入Top10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14.12亿元)、中金公司(10.48亿元)、中信建投证券(9.96亿元)、华泰证券(8.24亿元)、国泰君安(7.47亿元)、国金证券(6.5亿元)、民生证券(5.32亿元)、东兴证券(5.27亿元)、海通证券(5.22亿元)以及安信证券(3.28亿元)。

想了解刚发生的那件投行的事情,关键词是中信证券、西南财经、实习生。谢谢!不方便说的话私信给我也可以

你是指的伙同校友坑害实习公司的事情么?这个事情还是比较敏感的,你可以私信我讨论下;这里提醒下以后找实习要去靠谱的地方,推荐去蓝筹金融实习找,要不然碰上这种事就算是跟自己没关系,以后都洗不清。

中信证券停牌是好事吗?

是好事! 公司近期将讨论重要事项,相关事项尚需与有关方进一步沟通、确认。为维护投资者、涉及方的利益,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经申请,公司股票于2010年4月16日(周五)、2010年4月19日(周一)停牌两天。 公司将尽快讨论有关事项,复牌并公告。 特此公告。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10年4月16日

中信证券的老总脑子进水了吗?

近期,媒体利用中信建投和华夏基金股权问题大作文章,营造悲观预期,完全是别有用心的骗筹!要知道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是券商历史上最大的利好,将彻底改变券商的基本面和长远的盈利模式,对于龙头中信来说可以说是天大的利好,这一点绝大多数的机构都非常清楚,占据中信是最最重要的长期投资,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该两项工作会落实的这么快,收集筹码的时间十分紧张,所以才不择手段的炮制所谓的一参一控的巨大“利空”。我们知道,卖出中信建投股权并不是唯一选项,就算卖出中信建投的部分股权,哪怕全部股权,也并不是简单的用“失去一半营业部”这样的含糊而龙头的渲染语言所能概括的,要知道中信建投的股权在几年内就巨幅增值,卖掉就是巨大投资收益的兑现,而股权买卖正如公司从事的直投业务一样,当期每股利润和净资产都会大幅增厚,何来利空!至于暂时失去部分的营业部也要辩证来看,现在网络交易更为重要,现场交易正在下降,尤其是在融资融券条件下,资本实力的大小才是决定经纪业务的最根本要素,打个比方,就算你的营业部再多,如果资本实力不如我的话,我的较少的营业部也可以取得比你大得多市场交易份额!就算营业部真的那么重要,我们卖出股权所获得的翻了几倍的现金也可以迅速收购和新设八倍于中信建投的营业部了! 有媒体甚至不顾经济学常识,大肆渲染“失去半数营业部,失去15%的利润”,“失去华夏基金股权将失去9%的利润”,这是连小学算术都没有过关的骗术,就等于说只改变等号左边的项数,而不管等号右边的项数,这符合常识吗?只算股权的减少,不算资产的增多,这符合财务原理吗?只看到营业部在市场好的时候的价值,不远虑市场不好时营业部的萧条经营,这符合市场周期波动预见性吗?在营业部价值高的时候卖出,在价值低的时候买进,这不是同样反映着本公司超人的远见吗?在融资融券条件下,券商的经纪业务份额的扩大将更大的仰仗资本实力的大小,而不是简单的只看营业部的多和少,这不正是本公司适应这一新趋势而提前做好的战略转移吗? 本公司的一参一控问题之所以被媒体如此渲染,如此的一哄而上的唱衰,只能说明两个原因:第一,中信作为中国最优质的投行和最有潜力成为世界级的中国本土投行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人对其筹码的获取可以说是垂涎欲滴,欲压低越多获得越多而后快!所以只要关于中信的有或者没有,大或者小的伪利空都津津乐道,奔走相告,这几天各大媒体和网站刊登和转载这些伪利空的文章竟然高达143篇,创中国股市骗筹历史之最!第二,很多股权潜在收购方故意炒作中信利空以要低股价,可以获得更加低廉的股权收购代价!!敬请广大中信的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一定要看清这一事件的本质,对于股价短期的波动应该拿出更长远的眼光,中信无论是现在的各项财务指标,还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开始后,中信毫无疑问的遥遥领先于同业的卓越地位,都将最终以远远超越同行的股价来回报投资者!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违约事件

2016年03月31日中国第八大投资银行国信证券(Guosen Securities)的一个部门,在一笔在香港交易的人民币债券上发生了违约。这是近2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境外债券市场中首次违约。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