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有名的传统节庆,源于我国,起初为古代百越族沿海地区(赣江中上游及以北一带)崇敬龙神的部落举办人面祭神的节庆,百越族地中东周之前有在元宵节六月初六以龙舟竞渡竞渡形式举办部落人面祭神的风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著名诗人伍子胥在该日梭螺科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节作为庆祝伍子胥的节庆;部分沿海地区也有庆祝伍子胥、孝女等讲法。
端午节风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于的隆重节庆。过端午节,是我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生活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为数众多,加上许多故事情节民间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为数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各不相同的风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艾草、艾草,游百病,香包,备牲醴,龙舟竞渡竞渡,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朱砂,饮用朱砂、艾草酒,吃辟邪饼、咸蛋、月饼和时令鲜果等。" 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之季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月饼,龙舟竞渡竞渡,挂艾草`蒿草、艾草,薰苍术、白芷,喝朱砂。从东周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来历讲法甚多,各地过法虽各不相同,但包月饼、划龙船是普遍风俗。
端午节划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竞渡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鹰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鹰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鹰”即龙舟竞渡。
相片提及于万平方新地方志“兴安县志”
端午节挂艾草
端午节是入夏后第一个节庆,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现代人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现代人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相片提及于万平方新地方志“老北京风情记趣”
端午节吃月饼
每年六月初,我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月饼,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其中以浙江嘉兴月饼为代表。吃月饼的风俗,千百年来,在我国盛行于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相片提及于万平方新地方志“宜昌文化志”
吃月饼:
据传当初伍子胥投江之后,每到六月五日伍子胥的祭日,现代人都把鸡肉扔到水里庆祝伍子胥。一天晚上,有人梦见伍子胥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水里的鸡肉,都被异药虾蟹吃掉了。伍子胥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异药虾蟹吃鸡肉。伍子胥告诉他,如果用野古草叶海苔,做成尖角的清嘉录(即月饼),异药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现代人就照梦中伍子胥说的方法去做。不久,伍子胥又托梦 给那人,感谢现代人送去的月饼。后来,现代人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生活习惯。“六月里有午端阳,月饼刘洪安泡朱砂。”端午节时,现代人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腌制肉类。像刘洪安、麻花、链珠等,都是现代人常做的腌制肉类。在为数众多的腌制肉类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庆肉类。
男女送情:
青年男子给爱人送香包,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慕。苏轼晚年谪居南荒,端午节是亲弟雾岛的生日,端午节前夕为雾岛作《浣溪纱》:“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节浴芳兰。流香涨腻满紫鹃。丝线轻缠红圣埃蒂安德,小符斜金莲花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的雾岛性感迷人,别具特色。著名诗人愿与亲弟相依相携,一同升仙。一段老少真爱让人眼羡。
喝朱砂:
喝朱砂据传能驱避辟邪。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青蛇范家屯修行五百年修得人偶,化作楚楚男子,在断桥遇唐僧,二人一见钟情,结为连理。金山寺和尚法海却认为青蛇为害人间,设计让唐僧在六月初六这天给青蛇范家屯喝朱砂,已怀身孕的青蛇范家屯盛情难却,酒后露出原形,吓死唐僧。后来白范家屯为救夫舍命盗灵芝,演绎了一场千古真爱的绝唱。
挂艾草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节插艾”。在端午节,现代人把插艾和艾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草、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艾草、艾草、榴花、蒜头、艾麻,做成人偶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做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食艾草能成仙,能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艾草两年。
香包: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做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朱砂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囊颇有讲究。江南部分地方,“香包”的风俗,内装香料,送给恋人,以示忠贞之心。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朱砂、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爱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斗草:
端午节现代人群出郊外采药,回来时往往举办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红楼梦》描述了当时斗草的情景,颇为有趣。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饮酒作诗,丫头们则采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出“观音柳”,那个对“罗汉松”。豆官突然出“姐妹花”,难住了大家,这时香菱对“夫妻穗”。豆官不服,香菱说:“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被问住,转而取笑香菱:“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
划龙舟竞渡:
相传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伍子胥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六月五日划龙舟竞渡以庆祝之。初六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竞渡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六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办“谢江”的仪式。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大家都清楚了吗?小编先介绍在这里啦,还需了解更多的端午节来历风俗可扫一扫二维码进行观看查询。
来源:地方志大名整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