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片子里的梗、致敬的细节,上面写得很全了。我写一些精神层面的「细节」。
一、「表演」和「真实生活」的对应关系
身份互换的起因是刘德华进入浴场偶然踩中肥皂滑倒失忆,而浴场的起源是刘德华为躲避交警查车,但这其实是片场在拍戏假扮的。
一切都由一场阴差阳错的戏展开,分不清虚假和现实。
比如刘德华、肖央、万茜三个人都直接在电影中成为过的演员,在扮演某种角色。
刘德华:
- 作为一个中介,表演顶级杀手,挣两头的钱;
- 假扮国际刑警,试图套出万茜孩子的下落;
肖央:
- 在刘德华失忆时扮演顶级杀手;
- 试图救出刘德华时,在舞台上扮演半疯的顶级杀手;
万茜:
- 写不出 10w+ 的时候,预设了一个爱上失忆男子的烂俗故事,饰演故事女主,套刘德华的体验;
所有人的动机都合理,都是为了生活或者某些重要事情的改变而做的「表演」。电影发展到中后期,我甚至很难分清楚「表演」和「生活」的边界,或者换个比方:生活中「真实」和「虚假」的边界。最典型的,就是什么时候万茜就已经代入了自己的剧本,真正爱上了刘德华,是万茜一开始看到他窘迫的上吊绳,还是吃饭时的递过来的笔记本背后的那些品质,还是婚纱店里的那套婚纱?没人知道
而其实就这个角度而言,「表演」就是一种生活中最典型的示弱,通过伪装和谎言,试图从更强势的一方那边获取利益。仔细检视上面的那些电影中的段落,表演方无一例外,在精神、暴力或现实阶层中的某个层面,处于明确的弱势,需要明确的救赎。
而真实的一方,都是「强大」的。就比如光明磊落、一心努力的失忆状态刘德华,比如巷弄里果断干脆示爱的万茜,当然了,也比如一群打手云集的黄小蕾。
这是我认为本片的核心哲学之一:真实对应强大,而表演对应无奈和弱小。所以最后影片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刘德华和肖央被戳穿后背水一战,即使被打倒也要奋战,万茜虽然已经逃走了,也要回来搭救。而代表正义的警察和法律,解决所有问题。从看守所出来的,真实身份的刘德华,所有的镜头几乎都是仰拍。
二、「小人物」是救赎的必经之路
而小人物的武器,同样也是「表演」。比如最后肖央排了一整出戏,带上新出道的万茜和一脸懵逼的刘德华,这是在用表演一个精神病杀手,试图击败强者。
这里明显是在致敬《喜剧之王》的最后段落了。当时在吴孟达的卧底身份被识破之后,周星驰通过表演送盒饭的帮助破获案件。
顺带一说,上面的回答,很好地总结了本片致敬的港片们。但我认为,本片最大的精神致敬,还是《喜剧之王》。不仅仅是多次出现的 bgm、《演员的自我修养》等等,更重要的,是对「小人物」和「小人物专属的表演」的敬意。
星爷的电影最牛的还是「小人物」的塑造,即使到了近年,制作水平有所下降。但《新喜剧之王》里对「如梦」这个小人物的践踏和同情,依然是入木三分。
饶晓志导演在这一点上非常类似,他对小人物的钟情由衷让我感叹。最典型的莫过于《无名之辈》里竭力寻枪的马先勇、本是逃犯却要帮助任素汐自杀的劫匪、任素汐和劫匪的那个死前的拥抱。就如同片名一样,是在讴歌无名之辈的生命与情感。这部《人潮汹涌》也是一样。
三个主角的身份,刘德华是个行骗的富豪,万茜是某公司的新媒体总监,房子、车子,典型的上海中产配置,只有肖央一个人是明确的底层、小人物,一文不名,走投无路。
但当故事逐渐进展,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这些 title、钱、拉风的摩托,都不管用,没办法解决问题:
- 刘德华没办法用摩托、枪和像《王牌特工》一样花哨的道具,帅气地在人群中开无双。当然说到底,他更没办法以这些扯淡的身份和黑历史说服万茜。
- 万茜没办法摆脱对爱情的向往,即使独自拉扯孩子 12 年,号称对「不会再相信纯粹的爱情」,但还是深陷于一个神秘的失忆男子,忘记所有现实上的差距,不可自拔。
- 肖央更不必说,他就没活出过一点人样子,泛滥的同情心还被骗个精光。
拆解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背负的「救赎」,而在这个背负状态下,逐渐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小人物」。
所以到最后大决战,安排的方式是以三个小人物表演一出空城计,欺骗黄小蕾的鸭血火锅店黑帮团伙。这里我个人认为有一个疑点,万茜是个中产阶级总监,当时的情感上肯定也会对刘德华有动摇,更不用提还有以为孩子被绑架这个心理背景,实在没必要参与这种很容易就被戳破的表演骗局。但饶晓志导演偏偏就这么设计了,然后万茜很无厘头地去演一个死尸,撒上假血浆。
某种意义上,这种视角下能看到更深一步的人物弧光,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孩子和爱情之间,她做了一个更倾向性的选择,并且实现了自己从中产、优雅的女性角色,到龙套女死尸角色的跨越。加上后面逃出后选择返回,即使无能为力也要竭尽全力的小人物抉择,才是这个人物完成「救赎」的必经之路。
回头想想刘德华,从一贯以来的,非常顺滑的伪装国际刑警被戳穿,到最后没有一点王牌特工影子的,选择挥棒子混战,然后被打倒。
这就是我认为的本片哲学之二:无论人物多么光鲜智慧,救赎的必经之路,都是放下包装,化为汹涌人潮中的小人物,与命运奋战。
三、就差那么一点点:《人潮汹涌》与《喜剧之王》终究不同
最后说回「表演」,这一点是《喜剧之王》和《人潮汹涌》的分野。
《喜剧之王》里的「表演」,不仅是尹天仇的生计,它还代表着作为演员的信仰。以及,小人物战胜邪恶的唯一武器,最终胜利。
而《人潮汹涌》的「表演」,是「真实」和「虚假」的分界线,是伪装的现实。所有的表演,最后都直接间接地被戳穿了。
说到底,就像肖央一样,《人潮汹涌》在根子上并不够信任「表演」的力量,只是以之为生计、武器,但不会是「唯一」。要是尹天仇得了一笔巨财,大概率是养柳飘飘和继续排戏。
《人潮汹涌》让小人物完成救赎的奋斗,最后的结局好像还是由一些小智慧(即「下副本」)呼唤而来的警察解决所有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种「机械降神」。而且,这种方式已经不止一次,在《无名之辈》中也是一样。
那么从结局而论:
- 小人物获得胜利的武器究竟是什么?
- 奋战到底有没有意义?
或者换个更贴近剧情的发问:故事以一场虚假的交警查车戏为起始,要如何以戏剧的方式和力量终结?
我想这个答案可能很难得到了。
引饶晓志导演回答的一段话吧:
说回来,人潮汹涌的字面意思,就是许许多多的人一起翻滚向前。要是必须跟我这个创作者扯上点儿关系,就是这许多的“无名之辈”们组成了人潮,他们跟着这世间,浪奔浪流。[1]
到最后,《人潮汹涌》其实是拍回了《无名之辈》的「浪奔浪流」。
而我认为,《人潮汹涌》里面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回答,关于「表演」和「戏剧」意义的回答。可能就是万茜落寞地说的「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差出精神层面的太多太多。
这个回答,正比如《喜剧之王》里:
「我养你啊!」
「我是一个演员。」
以上
-
参考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