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六八 131 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一提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估计还能唤起初中时被“背诵全文”四个字所支配的“恐惧”。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57岁时所作,可谓千古奇文,脱胎于其中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成为美好大同世界的代名词。

全文仅仅300来字,却吸引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竞折腰”。

陶渊明在文中描绘出一幅理想的生活图卷:桃花源与世隔绝,生活其中的人们无忧无虑、自给自足,黄发垂鬓怡然自乐。

这里没有现实社会里的战乱剥削,人与自然静美和谐……

桃花源内自由、和平、富裕,这也是作者终其一生都想要触及的理想生活。

渔人来自武陵,是真实存在的地名,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那他所看到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儿呢?

一直以来,关于“桃花源”是真实抑或虚构的争论猜疑不定,甚至有比较黑暗的解读,认为武陵渔人早已经死去,他看到其实是一个“死后的世界”……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张

那么,武陵渔人的真实身份到底是啥?陶渊明借渔人的所闻所见,到底想传达什么样的深意给世人呢?

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神奇经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渔人生于东晋太元年间,无名无姓,可能祖辈几代都以捕鱼为生。

《晋书》评说晋孝武帝司马曜是“帝亦渐昏聩、耽于酒色,法纪松弛、朝政遂坏,奸邪日多、苛敛实繁。”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讨生活的渔人,不仅要养家糊口,还得缴纳繁重的赋税。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3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又是为了生计出门捕鱼的一天。

渔人划着小船顺着溪流一路前行,这天的运气着实坏了些,渔人的收获实在太少,刨去上缴,估计都不够果腹。

想到一家老小,无奈的渔人只好向更远、更僻的水域去寻觅,很快渔人便迷失了方向。

忽然之间,他看到了一片桃林!长达数百步的桃树生长在溪水两岸,一棵杂树也没有。凋谢的花瓣缤纷飘落,香气袭人。

渔人自然没有见过这般盛景,好奇驱使他一直探索到桃林尽头。

桃林正是“桃花源”的唯一入口。

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手杖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桃林便有了神性。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和信仰上,桃木可以辟邪。春联的雏形“桃符”就是用桃木板做的。

因此不少解读认为,武陵渔人踏入的“桃花源”,并非人间之地。

更引人遐想的是桃林尽头便见到一个山洞,从洞口处若有似无透出光亮,像是有魔力一般将本来只想打渔的渔人吸引了进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5张

这个洞很是奇特,刚进入时非常狭窄黑暗,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再走上几十步就一下子宽敞明亮起来!

桃花源内井然有序的村庄也随之映入眼帘。

洞穴前窄后阔、前暗后明,武陵渔人瞬间从黑暗的现实社会走进了梦幻一般的“桃花源”。

笔者并不赞同某些“桃花源洞穴入口既是墓室”的观点!应该从意向与信仰的角度去解读才更实际。

在传统的神话体系中,洞穴因为形态特征和神秘性质,通常会与仙界或幽冥联结,相当于连接着上天和地下两重神界。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6张

道教的很多神仙都居住在名山大川的各个山洞里,由凡入仙者也必有洞府。魏晋时期推崇道教,自然也对洞穴文化深为崇拜。

陶渊明以洞穴作为连结口,赋予神秘色彩,将武陵渔人送入奇境。

洞穴的黑暗与光明,狭窄与开阔,像两个一分为二的世界,切割了现实空间与理想境地。

桃花林则纯粹是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无杂树”更凸显作者精神追求的纯粹。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7张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8张

桃花源中生活的村民是什么人?

武陵渔人认为是人间乐园的桃源村长什么样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实“仙境”里也只是一派普普通通的田园生活!

但无论是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优美的景致,还是有序的耕种劳作、老人小孩自在安乐,无不透露出一个关键的信息——

和平。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9张

关于村民们衣着和现世完全不同的问题,村里的老者有解释,也说明了他们的身份: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也是武陵渔人设定的时代,自秦统一天下已过六百年。

桃源村的先祖是秦朝人,因为躲避战乱,才带着妻儿家小、门族乡邻们逃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所以衣着打扮才是秦人装扮,渔人问起来,他们都不知道有过汉朝,更别提魏晋两朝了。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0张

关于桃源村民的身份,文化人们也争论不休,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上些神秘色彩。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他的七言乐府《桃源行》中认为:那些人就是避乱的秦人,一直活到了现在。

苏东坡就有点唯物主义,认为王诗人胡说八道,他反驳的理由有点无厘头: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村民们见了渔人,都热情得很,个个真诚地请客人去家吃酒摆席,乡间最不缺鸡,因此都“设酒杀鸡作食。”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1张

老苏言下之意,哪有神仙还去杀鸡吃的?太不飘逸了不是?

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虚与实恰到好处的结合,让人听故事之余,又多出几分真实感。

桃源村人人平等和善,家家丰衣足食,而他们过上这种生活的前提,只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耕种养殖。

武陵渔人所在的现实世界,劳动人民也是勤勤恳恳,却依旧穷困潦倒、食不果腹,是什么导致这天差地别的区别呢?

苛政猛于虎啊!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2张

陶渊明个性恬淡,无欲无求,追求归隐。

但一生还是五次出仕,原因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讲的很直白:之所以出去为官,是因为耕植所得的收入都不够一家人的生活……

东晋自公元377年起实行“口税法”,每户按人头每年缴三石米。

但真正的有钱大户都有本事隐瞒人口,朝廷收不到大头的税,就抬高收税标准,老百姓每人每年五石!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小民们不堪重负,纷纷弃田抛家逃亡藏匿。

因此武陵渔人辞别桃源村民后,便一路做好标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3张

因为朝廷对举报逃户聚落是有赏赐的,渔人之现实对上村民的淳善,照见现实对人性的侵蚀扭曲。

陶渊明以桃源村先祖避秦乱意外误入了世外福地为引,来暗斥无奈的现实。

而文中这个脱离历史进程、不知有汉魏的世外桃源,也寓意陶渊明试图脱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寻找一个比终南山还脱离尘嚣的清静之地。

全文最后以南阳人刘子骥这个真实存在的隐士,寻找桃花源直至去世都未果为结束,再次将读者拉回现实。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4张

“后遂无问津者”,则残酷点出这样的愿景虽美好却终是虚无缥缈的。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5张

写在最后

陶渊明提供了“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图像,但并没明确说出如何才能找到这般仙境,桃花源中的村民也变成了跟陶渊明一样的隐士。

也许这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让人们望不可及,生出惆怅之情。

陶渊明一生壮志难酬、仕途坎坷,他“性本爱丘山”的背后,未尝不是屈就于现实的一份妥协。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手机版(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教版) 第16张

当代人同样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桃花源”式的景点不再触不可及,却无法像《桃花源记》里的村民们那般无忧无虑、笑口开怀,因为当今人们失落的,并非现实的桃花源,而是心中的桃花源。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