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六八 186 0

感谢您持续关注@一休教育,本期为持续关注的家人们分享【全套】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八省名校冲刺大联考(含解析),高分妥妥滴~

秘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一百年的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相当于五帝时代的从距今五千多年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共一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在七大区域内差不多同时起源,然后各自独立发展。各区域之间虽相互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总体上看,这些多元文明还有两个现象:一是中原地区与海岱地区两支文明表现出较多的“世俗”模式,而江浙地区与北方地区两支文明则表现为较多的“宗教”模式;二是北方地区、海岱地区、江浙地区较之其他地区则更具有先进性,如果不是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意外,实际上应该是这东部的三大区域文化最先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

然而,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终于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在夏禹与夏启等部族首长的努力下,夏部族率先建立以部族联盟共主世袭制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国家。继夏代之后,中原地区又先后有以商族为方国联盟共主的商代、以周族为封国联盟共主的周代相继兴起。由于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前后持续发展又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相对于五帝时代无中心的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文明模式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这种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模式,便是以中原部族为核心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了西周以后,在政治上,因为以分封建侯为手段的姬、姜两姓文化繁荣扩展而出现了质的飞跃。在文化上,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编定《六经》,司马迁撰著《史记》,均强调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倡导“华夷之辨”。其结果便是,在进一步确定并弘扬中原文化的同时,淡化乃至淹没了中原以外广大地区丰富多彩的各部族、各邦国文化。这就是五帝时代数以千万计的部族文化只留下中原地区以及海岱地区、江汉地区部族文化部分资料的原因。

总之,由于时间上久远的客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文献记载稀少的情况;由于空间上的政治主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只重视中原“华夏”部族历史文化而淡化“四夷”部族历史文化的片面性。此可以“后界代夏四十年”这一历史事实的文献记载为例。《山海经》与《楚辞》站在海岱东夷部族的角度叙述这一段历史,所以既赞美后羿,又记录详细;《尚书》《史记》因站在中原华夏文化角度考虑,所以就完全删去了这一段历史;《左传·襄公四年》《左传·哀公元年》虽然采用了楚地传说,保留了这一段历史,但其叙述立场却是站在中原,因而把后羿作为历史反面人物看待。

(摘编自江林昌《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济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材料二:

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与帝喾时期、唐尧与虞舜时期。结合先秦文献与考古研究,以上三个时期可以与中华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王国文明”相对应。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可与三个“文明”阶段相对应,并能列举一系列特征表明其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状态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个案,分别是“红山文明”“良诸文明”和“陶寺文明”。其中“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良诸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即“最初的中国”。

陶寺文明是指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早中期,具体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45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代表性遗存,最重要的是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陶寺文化早期的城址(宫城)、大型窖藏区、6座大墓,陶寺文化中期的大型城址、较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具有祭祀与观测天象功能的半圆形大型建筑基址、城址西南角的手工业区等。

陶寺文化早中期这些高层次、高品质遗存的发现,反映出陶寺文明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粮食储备管理体系。陶寺文化早期的宫城、中期的大型宫殿基址、王室大墓,只有大墓才享有的特殊器物——彩绘龙盘、石磬、土鼓、鼍鼓等大型礼乐器证明,陶寺文明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现象,权力体系以及初级“礼制”也已经形成,显示出社会制度正在建立。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也十分明显,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

上述表明,陶寺文明具有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所以,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陶寺文明是目前认识的中国最早的王国文明。苏秉琦先生在30年前就将之称为“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朱乃诚《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明在七大区域同时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这是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

B. 七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但导致了除中原地区外的其他文化的消亡。

C. 同为“世俗”模式,中原地区虽然没有海岱地区的先进性,但由于未遭受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的意外,得以持续发展。

D. 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要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成因,对中原地区公元前两千年的考古发现应该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B. 《左传》和《楚辞》都有对海岱部落历史的记述,但《左传》站在中原立场视后羿为反面人物因而采用了楚地传说的历史。

C. 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中华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之一且具有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阶段,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

D. 陶寺遗址中有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说明当时社会存在多个阶层,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十分明显。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明形态中能够作为周公“制礼作乐”历史依据的一项是( )

A. 红山文明 B. 陶寺文明 C. 良渚文明 D. 海岱文明

4. 材料二最后一段得出一个结论: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请结合论证过程给这个结论补充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陶寺文明是一种王国文明。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B 3. B

4. (1). 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文明形态就是王国文明。 (2). 陶寺文明具备了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

5. 第一段论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区域处于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

第二段论述出现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段对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模式对其他部族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第四段归纳论点,进行总结并举例分析。

材料一论证严谨、层层递进,揭示了重“华夏”而轻“四夷”的文化片面观的成因。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同时起源”错,原文是“中华文明在七大区域内差不多同时起源”,注意是“差不多”;

B.“导致了除中原地区外的其他文化的消亡”强加因果。原文是“然而,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文中并没有说其他文化的消亡的原因;

C.“但由于未遭受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的意外,得以持续发展”错。原文是“如果不是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意外,实际上应该是这东部的三大区域文化最先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是说海岱地区没有最先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而不是中原地区得以发展的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但《左传》站在中原立场视后羿为反面人物因而采用了楚地传说的历史”因果关系错。原文是“《左传·襄公四年》《左传·哀公元年》虽然采用了楚地传说,保留了这一段历史,但其叙述立场却是站在中原,因而把后羿作为历史反面人物看待”,原文是转折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周公“制礼作乐”属于“王国文明”,强调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

原文有“‘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良诸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即‘最初的中国’”。可见“红山文明”与“古国文明”有关;“良诸文明”与“古王国文明”有关;“陶寺文明”与“王国文明”有关;而“海岱文明”不属于中原文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他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作为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考生应当找出何为“王国文明”,小前提是“陶寺文明”具有哪些特征,最后才能推导出“陶寺文明是一种王国文明”的结论。

结合原文“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由此可见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文明形态就是王国文明。

结合原文“陶寺文明具有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所以,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陶寺文明具备了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

以上就是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关键句是“中华文明在七大区域内差不多同时起源,然后各自独立发展。各区域之间虽相互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可概括出第一段论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区域处于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

第二段先总说“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然后分析原因和形成过程,“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在夏禹与夏启等部族首长的努力下……继夏代之后……由于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前后持续发展又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可概括出第二段论述出现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段先总说“这种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模式,便是以中原部族为核心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的过程”,再从“政治上”“文化上”两方面阐述对其他部族文化产生的影响,可概括出第三段对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模式对其他部族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阐释;

第四段归纳论点“由于时间上久远的客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文献记载稀少的情况;由于空间上的政治主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只重视中原‘华夏’部族历史文化而淡化‘四夷’部族历史文化的片面性”,并以《山海经》《楚辞》《尚书》《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为力进行论证。可概括出第四段归纳论点,进行总结并举例分析。

可见材料一论证严谨、层层递进,揭示了重“华夏”而轻“四夷”的文化片面观的成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千八百担(节选)

吴组缃

外面远远传来一阵零乱的破锣鼓声,夹杂着小孩子的嚷嚷,像戏台上出将官的那般空气。时候已经快下午三点。在西厅里榻上躺着默默想心事的子寿,那位商会会长,这时忽然沉着脸,走到正堂里来,大声嚷着说:

“柏堂兄,今天这个会你是存心不打算开了?”

柏堂望望子寿那张想寻是非的脸,苦笑了,说:

“老弟,你这话是个什么意思?我怎么有意不打算开?是在等月斋老叔——”

“宋月斋死了呢?我们姓宋的不活啦?——诸位,我们是受人家的欺!我要打倒把持公堂侵吞义庄的白蚂蚁!我……”

大家对这突如其来的事莫名其妙,吃一惊,都瞠眼望着他。柏堂堆了满脸的苦笑。

“你这个笑面虎就是白蚂蚁!你和宋月斋勾串好了侵吞义庄!今天这个会,不是大家催迫你,你是不会召集的;现在你借口等人,你就是延宕着想不开这个会!一千八百担好让你两个盘剥上腰包!”

“老弟官,犯不着!你不过是生意失败了,债务要发作,想拿义庄的稻去维持!你纵然是狗急跳墙,可也真不通世务。这一千八百担,有多少正用?怎么挨到你来沾?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个野梦你不必做。”

商会会长像一只疯了的野狗,跳过去就要抓住那位一脸干笑的义庄管事。大家拉开了,说:“这是祠堂里,不能这么撒泼!都是一家人,有话好说。现在就派人去请月斋老来。也不必等了,就开会!就开会!”

“本本广!本本广!本本则本则本本广!本本——本本——广!”

那阵零乱无节的破锣鼓声和着小孩子的呐喊,这时近在外面的广场上了。大家都探头向中门那边望出去:被派了去请月斋老的景元,那位脸上有伤痕的失业店伙,忽然由门外跑进来,气急败坏的样子,挺直了眼睛,梗着两根指头粗细的青筋,嚷:

“抢抢抢抢抢粮粮的!客客客客民佃佃佃户望望望望这这边来,带带带带了家家家伙的!抢抢抢粮的——抢粮的!”

大家怔住了,每个人脸上都似乎立刻少去了一件要紧东西,只显着两只大眼和一张洞似的嘴。那门外的草场上,正有一大群赤膊人,嘈嘈杂杂向祠堂这边涌过来。破锣鼓打得更零乱,一些穷孩子喊着,跳着,打着口哨,像鬼叫。

“双喜!双喜!关大门!关大门!”是柏堂嚷。

双喜沉着那双晦气眼,像刚刚从瞌睡里忽然被人一巴掌打醒来似的,由下堂耳门奔出来,没头没脑地一阵乱窜,像个掐去了头的苍蝇那样子。

中门太大太笨重了,双喜刚刚斜着肩膊推着一片打算关,那一大群赤膊汉子已经浩浩荡荡到了门口了。每人都是一身干巴的肉,两条黑瘦的臂膊。有的脸上用烟煤石灰涂成各种的鬼脸子;有的把筒箩畚箕什么的戴在头上,学着“目莲戏”中小鬼那么一晃一闪地蹲跳着。混乱的嚷喊,锣鼓和尖锐的口哨声,直像铁锤子,不住望人耳里敲。

其中走出一个满腮蓬松胡子的黑汉子,把手向后面摇摆一阵,走到祠堂里面,喘着气嚷:

“我们是借粮!我们是借粮!我们找柏先生,宋柏堂!”

祠堂里面的宋家子孙都像一群碰见野猫的鸡,有的向东西官厅里躲,有的正望门口人堆里窜。柏堂拖住四区区长绍轩,口唇只是抖。

“这个事,你负责!你负责!”

外面那群汉子早潮水似的望门里涌过来,直向后堂仓房那边窜。箩筐,简箕,木桶,满堂乱舞。锣鼓和嚷喊声放大了数十倍,连那一根根的大石柱都在震跳着。其中一群打锣打鼓或嚷着,打着唿哨的空手黑汉子,涌到柏堂和区长绍轩跟前。

“抓住他!宋柏堂!宋柏堂!——不要怕:脑袋砍掉也只碗口大的一个疤!”

那群空手汉子拥上去,拖住了义庄管事和区长;义庄管事和区长直着喉咙叱嚷,乱跳乱挣扎。大家抬的抬,拉的拉,拖的拖;锣鼓,呐喊,口哨直拥送着出了祠堂的门。

义庄管事和区长像两只敬神的祭猪,被那群汉子扛着拖着到龙王台下来。龙王台上那只瓦缸不知几时已被人推下地,把原先蹲在下面的西风癞痢打翻在泥泞瓦砾中。那张苦笑脸子已经粉碎了。

祠堂门口进进出出乱窜着人:挑着,扛着,驮着满满家伙稻谷的,口里“杭则!”“哎呀!”“咳则!”“杭呀!”地应答着;拿着空家伙的,口里打着嗯哨,旋风似的望里面卷。豆腐店老板步青老和那位口吃的景元,不知几时也回家拿了箩筐家伙,正在人堆里挤挨着;松龄少爷刚从门里窜出来,硬着颈项跑,像一只被狗子追赶的鹅!

双喜伏在门口的台阶上,呜呜咽咽哭着:“太祖爷爷呀!……”两只大石狮向着他打哈哈,像打得气也喘不过来的样子。

1933年11月10日

文本二:

在现代文学以来的宗族叙事历程中考察,三十年代“社会科学理论”与文学叙事之间的深层联系由此凸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主要凭依启蒙思想,对于宗族制的否定多是一种定性式的宣判,现在则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支撑进行“客观”分析。随着域外思潮逐步深入地引进,尤其是左翼思想团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所受影响愈见显著。“历史的趋势”是,登上历史舞台的应该是、将会是聚集在祠堂外的人群。在《一千八百担》中,这一群佃户的面貌还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策划的“革命”行动还是小说中的一条暗线。但是随着叙事的发展,他们必将走向舞台中央。

在两者的场景对比中更可以生动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宗族组织形态完整,强悍而有力,“玉湖庄”“浏村”都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村民们同仇敌忾;而在以《一千八百担》《在祠堂上》《脊背与奶子》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宗族叙事作品中,这里的宗族组织已现破败倾覆之势,族人之间明争暗斗,离心离德,家族道义沦丧殆尽。

(摘编自袁红涛《“宗族史”与“社会史”的衔接:论<一千八百担〉的叙事意识》)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人物众多繁杂,但情节始终围绕祠堂里的一千八百担粮食展开,仍然给读者一种层次清晰的感觉。

B.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的暗示来展开情节,如“那位脸上有伤痕的失业店伙……青筋”一句含蓄地写出了佃户们的鲁莽举动。

C. 小说多次写到义庄管事宋柏堂的“笑”,既使得小说情节形成前后照应,也展现出宋柏堂虚伪、圆滑的一面。

D. “连那一根根的大石柱都在震跳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渲染了锣鼓和嚷喊声的喧闹,也写出了佃户们的声势浩大。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的“外面远远传来一阵零乱的破锣鼓声”一句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紧张气氛,也与后文的锣鼓声相照应。

B. “只显着两只大眼和一张洞似的嘴”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宋柏堂等人遇到佃户抢粮时的恐惧。

C.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彻底否定了宗族制的存在,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则着墨于祠堂外的人群。

D.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宗族叙事作品里的宗族组织没有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宗族组织形态完整的特点,《一千八百担》中宋氏祠堂的状况就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8. 袁红涛认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的宗族叙事作品的场景对比中“更可以生动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小说《一千八百担》体现的“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

9. 如欲以“《一千八百担》里的祠堂”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B 7. C

8. ①小说前半部分交代子寿与柏堂在祠堂里的冲突,展开矛盾;后半部分写佃户们进入祠堂抢粮,矛盾走向高潮,小说具有文学叙事性强的特征;②一群佃户策划“革命”行动,呐喊着去祠堂抢粮,他们必将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小说反映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代思潮。

9. ①一千八百担粮食成了义庄管事和区长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1张

私囊,祠堂里有阴暗;②商会会长子寿据理力争,极力反对义庄管事和区长侵吞义庄粮食,祠堂里有斗争;③佃户们敢于反抗,去抢祠堂里的粮食,祠堂里有他们的觉醒。(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语言的暗示”“含蓄”错,“气急败坏的样子”“挺直了眼睛,梗着两根指头粗细的青筋”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正面直接表现景元的紧张、慌乱。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

C.“彻底否定了宗族制的存在”错,依据文本二“对于宗族制的否定多是一种定性式的宣判”可知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作品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小说《一千八百担》体现的“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

从文学叙事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1张

角度看,小说开篇“时候已经快下午三点。在西厅里榻上躺着默默想心事的子寿,那位商会会长,这时忽然沉着脸,走到正堂里来,大声嚷着说”以商会会长子寿与柏堂的矛盾展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展开二人围绕“一千八百担”粮食的争论;然后景元跑进来报信“抢粮的”来了,再接下来“那门外的草场上,正有一大群赤膊人,嘈嘈杂杂向祠堂这边涌过来。破锣鼓打得更零乱”描写祠堂内外的混乱,最后写佃户们进入祠堂抢粮的场景。由此可知,小说在文学叙事方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有清晰的叙事线索和具体的场景描绘,可见其文学叙事的功力。

从时代思潮的角度看,结合“那门外的草场上,正有一大群赤膊人,嘈嘈杂杂向祠堂这边涌过来。破锣鼓打得更零乱”“有的脸上用烟煤石灰涂成各种的鬼脸子;有的把筒箩畚箕什么的戴在头上,……蹲跳着。混乱的嚷喊,锣鼓和尖锐的口哨声”“我们是借粮!我们是借粮!我们找柏先生,宋柏堂!”“那群空手汉子拥上去,拖住了义庄管事和区长”开可知,这些佃户们进入祠堂抢粮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体现了当时的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时代思潮的特征。可见,《一千八百担》将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宗族叙事作品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一千八百担》里的祠堂”为题写一则小评论,注意题目的要求,评论的角度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主题等来拟定。

结合小说开头商会会长子寿的话“柏堂兄,今天这个会你是存心不打算开了?”“诸位,我们是受人家的欺!我要打倒把持公堂侵吞义庄的白蚂蚁”“你这个笑面虎就是白蚂蚁!你和宋月斋勾串好了侵吞义庄”可知,祠堂里有阴暗,一千八百担粮食被义庄管事和区长侵吞;

从子寿与柏堂的对话和表现“商会会长像一只疯了的野狗,跳过去就要抓住那位一脸干笑的义庄管事”可知,祠堂里有斗争,子寿与柏堂围绕侵吞粮食之事展开争论。

结合“那门外的草场上,正有一大群赤膊人,嘈嘈杂杂向祠堂这边涌过来。破锣鼓打得更零乱”“我们是借粮!我们是借粮!我们找柏先生,宋柏堂!”“那群空手汉子拥上去,拖住了义庄管事和区长”可知,祠堂里有佃户们的觉醒,他们有组织的革命和反抗,去抢祠堂里的粮食。

本题是一种针对文本的评论性题目,要结合文本,亮明观点和看法,解答时列出评论要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宥,字仲严,唐之后裔,自吴徙青,遂为青人。祖成,五代末,以诗酒游公卿间,善摹写山水,至得意处,疑非笔墨所成。人欲求者,先为置酒,酒酣落笔,烟景万状,世传以为宝。父觉,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宥幼孤,不好弄,长读书属文,不杂交游。举进士,调火山军判官。入馆校勘书籍,迁集贤校理,遂直院。知蕲州,岁凶人散,委婴孩而去者相属于道。宥令吏收取计口给谷俾营妇均养之每旬阅视所活甚众或杀人以米十石给佣者使就狱曰我重贿吏尔必不死。宥得其情,论如法。

提点荆湖刑狱,权户部判官,利州转运使,判户部勾院,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同判太常寺。旧宗庙五飨,辅臣摄事,中废且久,止差从官。宥因对力言,遂复故事。以谏议大夫知江宁府。民有告人杀其子者,曰:“吾子去家时,巾若巾,今巾是矣。”民自诬服。宥疑,召问,卒伸其枉。府舍火,宥畏兵乱,阖门不救,降秘书监,寻令致仕。起分司南京,改太子宾客,判留司御史台,卒。

宥性清介,然与物无忤,好奖拔士人。外族甚贫,宥有别业,以券畀之。既死,家无余财,官赐钱十万。

(节选自《宋史·李宥传》《宋史·李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宥令吏收取/计口给谷/俾营妇均养之/每旬阅视/所活甚众/或杀人/以米十石给佣者/使就狱/曰/我重贿吏/尔必不死

B. 宥令吏收/取计口给谷/俾营妇均养之/每旬阅视/所活甚众/或杀人/以米十石给佣者/使就狱曰/我重贿吏/尔必不死

C. 宥令吏收取/计口给谷/俾营妇均养之/每旬阅视/所活甚众/或杀人/以米十石给佣者/使就狱曰/我重贿吏/尔必不死

D. 宥令吏收/取计口给谷俾/营妇均养之/每旬阅视/所活甚众/或杀人/以米十石给佣者/使就狱/曰/我重贿吏/尔必不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人,即青州人。青州,古代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B.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唐宋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 户部,古代官署名称,为掌管土地、户籍、财经、军需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也称地官、大司徒、大司农等。

D. 致仕,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宥年幼即孤,交友谨慎。他从吴地迁居到青州,不喜好玩耍,经常读书写文章,从不随便与其他人交游往来。

B. 李宥涉远为官,体恤百姓。他担任蕲州知州,因为年景不好,人们抛弃婴孩四处逃难,他设法收养婴孩并定期去察看。

C. 李宥仕途顺畅,办案有方。他代理户部判官期间,有位百姓屈打成招,李宥召来重新审问,最终替他洗雪冤屈。

D. 李宥为官清廉,清正耿直。他喜好奖励推举人才;他毫不吝啬,妻族有人家境贫寒,他便将自己别处的房产送给了这家人,至死,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欲求者,先为置酒,酒酣落笔,烟景万状,世传以为宝。

(2)民有告人杀其子者,曰:“吾子去家时,巾若巾,今巾是矣。”

14. 州府失火时,李宥为什么关上大门不去施救?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3张"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_b.png" data-original-token="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

)想请求他作画的人,先替他摆酒,(他)饮酒尽兴时动笔,笔下景物变化万端,世人把它传为珍宝。

(2)有位百姓举报有人杀死了他的儿子,说:“我儿子离家时,戴的头巾就像这样,现在这头巾就是他戴的那头巾。”

14. 第一问:李宥害怕士兵趁救火时发生叛乱。第二问:被降职为秘书监,不久皇帝让他退休归家。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李宥命令官吏把丢弃的婴孩收养起来,按着人口分发谷物,使军营中的女工赡养他们,每十天去察看一次,依仗李宥活下来的人很多。有人雇凶杀了人,就把十石米给了他雇佣的人,并指使雇佣者到监狱投案自首,对雇佣者说:“我已经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了官吏,你一定不会判处死刑”。

“收取”此处是“收养”之意,是一个词,不可分割,排除BD;“曰”的主语是“雇凶杀人的人”,如果“使就狱曰”不断开的话,主语就成了被雇佣的人,所以在“曰”前断开,“使(之)就狱”,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独立成句,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错,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代理户部判官期间”错,原文“以谏议大夫知江宁府。民有告人杀其子者……民自诬服。宥疑,召问,卒伸其枉”,替百姓洗雪冤屈,是在凭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江宁府知府时。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人欲求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欲求者人”;为:替;烟景万状:景物千变万化;置,摆;酣,饮酒尽兴;以为:以(之)为,省略句,把……传为……。

(2)关键词:“民告有人杀其子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民告有杀其子者人”;去:离开;是:这,指代头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筛选出有效答题区间,并对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第一问:据原文“府舍火,宥畏兵乱,阖门不救”可知,“宥畏兵乱”是“阖门不救”的原因,即李宥害怕士兵趁救火时发生叛乱。

第二问:不去救火的结果,据原文“降秘书监,寻令致仕”可知:李宥被降职为秘书监,不久皇帝让他退休了。

参考译文:

李宥,字仲严,李唐的后代,从吴地搬到了青州,于是成为青州人。他的祖父李成,五代末年,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擅长做山水画,画到最满意的时候,好像就不是笔墨画成的一样。想请求他作画的人,先替他摆酒,(他)饮酒尽兴时动笔,笔下景物变化万端,世人把它传为珍宝。他的父亲李觉,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已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宥年幼而孤,不喜好玩耍,经常读书写文章,从不随便与其他人交游往来。考中进士,调任火山军判官。进入集贤馆校对勘正古籍,升迁为集贤校理,就任直院。担任蕲州知州时,碰上了荒年百姓四散逃离,抛弃婴孩离开的百姓在道路上络绎不绝。李宥命令官吏把丢弃的婴孩收养起来,按着人口分发谷物,使军营中的女工赡养他们,每十天去察看一次,依仗李宥活下来的人很多。有人雇凶杀了人,就把十石米给了他雇佣的人,并指使雇佣者到监狱投案自首,对雇佣者说:“我已经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了官吏,你一定不会判处死刑”。李宥得知了真实情况,依法将罪犯论处。

担任荆湖提点刑狱公事,代理户部判官,担任利州转运使,担任户部勾院公事,知制诰等官职,举发检察在京刑狱,任同判太常寺事。过去宗庙祭祀用五飨,宰相亲自主持,后来废止了很长时间,只把它交给从官主持。李宥于是极力进言,才恢复了原来的制度。凭谏议大夫的身份做了江宁府知府。有位百姓举报有人杀死了他的儿子,说:“我儿子离家时,戴的头巾就像这样,现在这头巾就是他戴的那头巾。” 百姓被屈打成招无辜服罪。李宥怀疑这件事,亲自召来重新审问,最终替他洗雪冤屈。州府失火,李宥害怕士兵趁救火时发生叛乱,关上大门不去施救,最终被降职为秘书监,不久皇帝让他退休归家。后来又任用他分管南京,改任太子宾客,担任判留司御史台事,直至去世。

李宥性情清正耿直,但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喜好奖励推举人才。妻族有人家境贫寒,他便将自己别处的房产送给了这家人,至死,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朝廷赏赐给他十万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邵陵作

张谓

尝闻虞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

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

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

斑竹①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

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

惟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注]①斑竹: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故名“斑竹”,又名“泪竹”或“湘妃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属于古体诗,三次转韵,韵脚依次是“身”“巡”“寞”“落”“愁”“流”。

B. “苍梧”的意象不仅承载了虞帝济苍生的坚毅,更承载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情。

C. 作者借舜帝二妃抒发恋君之情,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

D. 这首诗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了张谓诗作的语言风格。

16. 诗的七、八两句分别写到“斑竹”“白蘋”,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写“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极度忧伤;②写“白”是以白起兴,暗寓作者常年漂泊在外不能与友人见面带来的内心伤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C.“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错,结合“笋自生”可知,斑竹收到冷落,无人欣赏,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斑竹”“白蘋”,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解答时结合“斑竹”“白蘋”的意象特点,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意思是,斑竹笋一年又一年随季节自生,白蘋随春去而花落。“斑竹”“白蘋”是诗歌的重要意象,“斑竹”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感念舜帝流泪滴血而成,“白蘋”是一种浮萍,漂泊无根;“自生”“空落”表现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以及漂泊在外的伤悲。

从表现手法看,结合注释可知,“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白蘋”是托物起兴是手法,借“白蘋”引发诗人的漂泊之感,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围绕“__________”展开论述,描述了十大夫之族不从师,结果见识反而不及“____________”的现象。

(2)《蜀道难》中李白说明蜀道艰险、盼望友人早日归来,表达对友人关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__________”从正面描写周瑜担任三军统帅时的年轻有为,用“___________”表达自己以酒祭奠江上明月的豪迈旷达。

【答案】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 问君西游何时还 (4). 畏途巉岩不可攀 (5). 雄姿英发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巉、尊、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3张"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_b.png" data-original-token="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2月7日上午10点,南京高淳环湖线花山大桥拱塔顺利实现合龙。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环湖线花山大桥主塔的合龙,标志着环湖线建设取得又一重要阶段性进展,预计2021年10月即可建成通车。环湖线为南京市重点工程,( )“心形”拱塔高度达83.2米左右,巨大的42段钢结构拼接而成,在空中完成一个弧形。从远处看,既像一个“心形”,又像一面风帆。环湖线工程还把固城湖西侧水慢城和东侧蒋山、花山等串景成线,形成完整的环湖旅游路线。而“心形”结构的花山大桥将成为这条线上的网红地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中花山大桥主桥结构外形特殊,主塔采用斜靠式“心形”拱塔造型。

B. 其中花山大桥采用斜靠式“心形”拱塔造型的主塔,主桥结构外形特殊。

C. 其中花山大桥主桥结构外形特殊,采用斜靠式“心形”拱塔造型的主塔。

D. 其中花山大桥主塔采用斜靠式“心形”拱塔造型,主桥结构外形特殊。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绿杨烟处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 ①删除“左右”;②在“巨大”之前加上“由”;③“完成”改为“形成”。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话题一致性原则,从后面语境“‘心形’拱塔高度达83.2米左右”可知,此句话句末应落在“‘心形’拱塔”上,排除BD;采用“‘心形’拱塔”的主语是“主塔”,不是“主桥”,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比喻,把“拱塔造型”比喻为“心形”和“风帆”。

A.拟人,将羌笛和杨柳作为行为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3张"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_b.png" data-original-token="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

主动方和被动方,将羌笛的声声“怨”,表达了诗人的情绪;“度”字则赋予了春风人性化的动作。

B. 拟人,“闹”字将春光拟人化。

C. 比喻,将“春风”比作“剪刀”。

D. 对比,“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均为对比。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成分赘余,“达”和“左右”矛盾,删除“左右”。

第二处,结构混乱,画线句主语为“心形”拱塔,在“巨大”之前加上“由”。

第三处,搭配不当,“完成”与“弧形”不能搭配,应改为“形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相关舆情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扩散,造成了不少恐慌、焦虑等情绪的蔓延。实际情况表明,①___________,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民众切身利益,②____________,然而学界对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的研究尚少。在研究数据方面,目前的多数研究仅选取微博博文作为研究对象,微博的评论研究还是一个缺口,相比而言,博文中陈述性消息占比较大,评论往往才能真正体现民众的意见。

在情感分析方面,归因理论运用较多,即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会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有学者提出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易引发关注,反之亦然。一般而言,事件伤害的对象与自己相关度越高,情绪越强烈,事件违反法律和道义越严重,③____________,这些与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传播规律不谋而合。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30字。

【答案】21. ①这类负面情绪易引起民众的不安②民众的情绪极易被调动③引发的情绪也越负面。

22. ①舆情在网络上传播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②不能仅选取微博博文作为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传播规律的对象。③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不可能不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后文“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可知,第一处是表达负面现象的危害,再根据前文语境“造成了不少恐慌、焦虑等情绪的蔓延”可知,负面现象是指民众的“恐慌、焦虑等情绪”,据此可表达为:这类负面情绪易引起民众的不安。

第二处,根据“然而学界对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的研究尚少”可知,此处“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是在此处有所表达,根据“涉及民众切身利益”可知,此处是表示结果,指“民众的情绪极易被调动”。

“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易引发关注”是总述,“一般而言,事件伤害的对象与自己相关度越高,情绪越强烈,事件违反法律和道义越严重”是对总述句的具体解释,此处是得出结论,“引发的情绪也越负面”。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根据“相关舆情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扩散”“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可知,第一段可概括为:舆情在网络上传播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第二段指出“学界对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的研究尚少”这一问题,主要是“多数研究仅选取微博博文作为研究对象”,所以这一段内容应是“不能仅选取微博博文作为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传播规律的对象”。

第三段根据“即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会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可概括为“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不可能不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

早年的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

壮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

晚年的孔子: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

网友的弹幕:

网友甲: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

网友乙: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为梦想而奋斗

孔子有周游列国、布道天下

霍启刚称望用武术展中华文明(霍启刚个人资料简介) 第3张"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_b.png" data-original-token="v2-4f89913ab376925632be5823a038f938">

积极进取,也有杏坛讲学、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孔子对梦想的追求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他一直在为梦想而奋斗,从未后悔。

梦想如同玫瑰花瓣,若想让梦想之花如夏花般绚烂绽放,唯有奋斗。但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故只有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方能化茧成蝶。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怀有梦想,为达理想奋斗不止。越王勾践为实现富国大业甘为阶下囚。他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朝着目标奋进的最震撼人心的宣言。

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奋斗的过程中不经过挫折,不花费较大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艰难困苦甚至失败打击固然会留下难以忍受的痛楚;但也正是在这种痛楚才孕育出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悲惨而伟大的在命运的戏弄下,她并不甘心被阻挠,奋力拼搏,她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尽管这一路经历了千辛万苦。

安徽省的无臂学生代军颂,用行动书写着自已的传奇。当月光还未归去的时候,他就凭着自已的毅力踏上了去学校的路。他几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也挺过了高考。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手臂的人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种无奈至极的生活是无法用文字所描述的,即使他心中拥有着坚定的大学梦,付出此常人百倍的努力,可能还会不及常人,毕竟不是每个残疾人都能成为霍金的,但却可以在成为史铁生。

这些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通过艰苦奋斗拼搏出来的。理想的阶梯属于不懈奋斗、迎难而上的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因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奋斗可以实现梦想!

故我们可以说,奋斗是人身处逆境,面对考验时的时候的一种拼搏精神,是人的一种可贵品质。奋斗中的挫折才能塑造崇高的灵魂,磨砺坚强的意志。而那些人生无挫折的人们,面对彩灯闪烁的世界时便会迷惘,在葡萄美洒夜光杯中陶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堕落。无法再想触摸诗的轮廓,手心的雪花不会含苞欲放,梦想的枝头也不会缀满星光,朝霞从此褪色,人生从此黯淡。

于是懂得,奋斗中的挫折是对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这也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不会因斗转星移而磨损其棱角,也不会因暮鼓晨钟而侵蚀其光泽,它会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给我们以奋斗的动力。

努力奋斗,无悔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限定主题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审解析。

所给材料是纪录片《中国》中与孔子有关的三个镜头和两则网友的弹幕评论。孔子的三个镜头,从早年、壮年再到晚年,有周游列国、布道天下的积极进取,也有杏坛讲学、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既有积极进取也有退而传道。进退之间如何取舍,不同的网友有不同的评论,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考生可以根据所给的主题“进退都是无悔人生”来加以选择。从主题来看,这句话对孔子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无论是他积极进取的一面,还是退而开坛讲学的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一生。对梦想的追求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

2.审任务。

审读此题,第一,要整体把握镜头的内涵和网友的评论,辨析网友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材料后的解读和主题要求进行辨析,确定主题。这篇作文的主题倾向于赞同网友乙的观点。第二,审读此题要善于举一反三。考生要能够根据这一则影视文化热点所隐含的意义进行举一反三,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行多角度立意。立意指向一定要符合“进退都是无悔人生”这一主题。把握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第三,要明确文体。考生在写作时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皆可,但是必须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1.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韧;

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强与悲壮;

3.舍我其谁的笃定与坚守;

4.胜不骄败不馁的矢志不渝。

【素材】1.“复兴号”京沪高铁设计团队平均年龄37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青年在平凡岗位敬业奉献,书写了勇于担当的青春答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容应对重大挑战、奋勇抵御重大风险,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书写了无悔于青春的灿烂篇章。

2.约翰逊曾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梦想也不应该挂在嘴巴上,而是要写在坚持里。立志为村民引水的老支书黄大发用36年时光,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黄大发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也没有天神夸娥氏之子大力神的帮助,只是凭借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在日日夜夜的开凿中描绘着梦想,那清凌凌的水就是他的坚持。

3.华为从30年多前一个小的民营企业,通过在科技创新中的谋划思考,在克难攻坚中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面对困难挑战更需要我们多谋多思、先谋后动,在满怀向上、向前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上,将远大梦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段段短路程,一个个去实现、一段段去走完,最终量变促成质变,实现我们的梦想。

本文转自:【全套】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八省名校冲刺大联考(含答案)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高考之路,陪你前行,愿各位学子,六月金榜题名!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