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人归隐之作的审美解读

六八 143 0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人归隐之作的审美解读

《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篇,作者是晋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对生活的感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成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经典之作。

第一段: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陶渊明一生坎坷,多次迁徙,最终选择隐退而居于田园,并在此创作了《归园田居》一诗。诗发出的主旨思想是“物我两忘”,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自然的追求及对现实的抵制,渴望通过山水田园之境来和心灵沟通,借以消除世俗假相带来的压迫感,得到心灵自在和超脱。

诗中通过凭栏远眺、登高望远等手法,将宏伟的山水、秀美的自然景观、和谐的动植物世界,借鉴于心灵深处,配合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幻化出美妙的意境。再通过诗中所描述的耕读田园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把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得到了放松,将逝去的青春和已逝的亲人献予这片广漠山林,使归隐成为我们永远遥不可及却又向往不已的梦想。

第二段:对于生命的思考

陶渊明的“归园”,既是对“园”也是对“归”的强调。归,则是不归之归,意味着对民族的忧患感;园,则是围墙,是个小空间,能够隔离外部世界。一个人‘归隐’在园内,寄情于园内,就像走进心灵的保护壳,用心灵去醒目世事纷扰。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通过苦吟诉说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的关怀、对理想国家的憧憬等情感和矛盾。其中“黄金无足色”的诗句,虽然简洁明了,却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感慨,在人的生命旅程中坚守原则,不以金钱名利为重。他肯定人的尊严、人恒久远,只有修身齐家才市学德之源。

第三段:诗人身世的影响与作品的审美价值

《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是当时政治黑暗的皇权专制制度下,各种残酷虐民的政治制度一而再再而三使普通百姓感到无助,陶渊明的隐逸之志似乎与此有关。陶渊明批评了社会现状,并抱怨自己在官场上所受的冤屈,他放弃了官职,用文学为职业,用藏姓留名的方式在追求内心的平和自由。这位东晋名士的的追求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也反映了一部分人退隐诗文在历史上的影响。

《归园田居》在最初发布后,即得到文化圈的一致好评,诗人通过诗歌对自然进行了赞美,同时呼唤人们心灵回归,回归本心,回归生命本质。它对于文学、哲学、心理以及道德伦理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所以其审美价值至今仍未降低,并且仍能引导我们,激励我们,振奋我们。

总之,《归园田居》给我们传达出一种向内、向上的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和人类深情洞察力,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成为中华文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