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剥离案例心得体会总结
担保是指信用主体为了保障贷款人的利益,在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承担还款责任的一种方式。在担保中,保证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誉进行了评估,如果借款人还款不及时,出现违约情况,保证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随着市场变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调整,担保买单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担保剥离成为当前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过程。
担保剥离案例概述
担保剥离是指基于某种利益诉求,或是制度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将既有担保业务剥离出去的一种操作行为。而担保剥离的引发原因通常包括:一是银行或创新金融机构的业务集中度过高,难以降低风险;二是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金融机构自身层级结构发生变化;三是国家金融监管政策及银行业改革导致担保业务规模或质量受到影响。目前,我国担保剥离的案例相对较多,具体包括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
担保剥离的优点和局限
从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来看,担保剥离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风险。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核算较为严格,在资产类别控制方面要求严格,因此,将不良率较高,或是风险控制难度较大的担保业务剥离出去,有利于分散风险,减少坏账率。
2. 节约成本。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担保业务剥离出去后,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的力度也会相应减弱,从而可以节约人力资本、技术投入等成本。另外,一些小型担保公司往往能够更灵活的开展业务,这种灵活性对于提高业务创新和效率至关重要。
3. 对担保行业的促进作用。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进行担保剥离,相当于给建立和发展具有特色的担保机构提供了一个出路,同时也有助于鼓励市场竞争,促进担保行业整体发展。
当然,担保剥离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在撤离担保业务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早期投资的回收等问题,可能会面临资本压力;另外,由于担保业务的特殊性,要实现剥离需要目标公司或机构自身的回应和自觉性。
结语
担保剥离这种方式,无疑是在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形势下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分散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加担保行业中小型公司机会,同样有助于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担保剥离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期方案,不能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去应对风险压力。银行或其他创新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任务,还是在担保业务本身上加大控制力度,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缓解风险压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