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团花剪纸)

六八 191 0

  《烟云集——曾在斋藏宋元明清漆器》是香港曹其镛先生及其夫人曹罗碧珍女士收藏的古代漆器的精品图录,近日由浙江省博物馆古代漆器研究中心精心编辑。书中共收入了168件宋元明清漆器,工艺门类上齐全,雕漆、螺钿、戗金、一色漆等皆有,以雕漆居多。

  曹其镛先生夫妇漆器收藏工艺上涵盖雕漆、螺钿、填漆戗金、一色漆等髹饰门类,题材上包括花卉翎羽、人物故事、山水小景、龙凤瑞兽、吉祥如意等装饰主题,时代上涵盖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和当代。

  最初与曹先生结缘,始于2012年的捐赠,至今已有九个年头了。对曹先生的印象,从最初的敬畏、敬佩到敬重、尊重,到现在的一位幽默睿智、和蔼可亲的长者,亦是良师益友。曹先生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因对艺术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漆器的挚爱,常常不惜一掷千金收藏。

  曾在斋曹其镛先生夫妇的收藏,绝大多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拍卖,曹先生对每一件器物怎么进入曹家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甚至亲自把拍卖记录整理成册,有图有拍卖成交价,无一遗漏,甚至有些失之交臂的珍爱之物也整理入册。近四十年的积累,已有几十本之巨。从这些记录册就能感受到曹先生对古代漆器的浓浓爱意。

  2014年始,浙江省博物馆古代漆器研究中心就开始为曹先生整理漆器收藏,2014年出版了捐赠图录《曾在曹家——曹其镛夫妇捐赠中国古代漆器》。2015年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花卉、龙凤瑞兽主题的《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我撰写了《仍存曹家》一书。这次有幸能系统整理曾在斋漆器收藏,把其中的中国古代漆器编撰成册,这不仅是我们漆器研究中心对曹先生夫妇捐赠善举的一个回馈,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拓宽了漆器研究的视野。

  曾在斋曹其镛先生夫妇漆器收藏,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器物精美。工艺上涵盖雕漆、螺钿、填漆戗金、一色漆等髹饰门类,题材上包括花卉翎羽、人物故事、山水小景、龙凤瑞兽、吉祥如意等装饰主题。主要是中国古代漆器,也有一些日本明治及以前的漆器,以及少量的韩国、琉球和东亚的漆器。曹氏藏漆从时代上说,涵盖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和当代,北宋的一色漆,南宋的雕漆,元至明早期的各类漆器,数量最多的是明清雕漆漆器,南宋至明早期的漆器存世量较少,曹先生也收藏有近五十件。2012年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漆器,品质之高,令人震惊,其中143件被定为珍贵文物,明早期以前漆器有18件之巨,甚至还有元代雕漆名匠张成的雕漆重器。

  雕漆,是曾在斋藏漆最主要的品种。雕漆是在胎体上分层髹漆,待漆层有一定厚度再雕刻漆层形成花纹的一种工艺,漆层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层,形成不同的漆层厚度。雕漆因制作技艺复杂,品种多样,且雕漆使漆工艺由平面艺术发展成为浮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是品质最高的漆工艺品种,在漆器品种中独领风骚。且因易于保存,也是存世量最大的古代漆器品种。雕漆根据漆色和工艺手法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黄、剔绿以及剔犀。

  剔红,是最常见的雕漆品种。以红漆髹涂在胎体上,在厚漆层尚未完全干透时,先用笔墨画出轮廓,然后用刀刻出花纹,再将所需纹饰以外的地方剔去,自然使得纹饰立体地突出于胎体平面之上,这种技法就是剔红。早期的剔红会在红漆层中加一层或两层黑漆层,在刀口侧面形成黑线,作为区分店铺的标志。黑线往往出现在底漆层或表漆层附近。这种加黑线做法在宋至明早期的剔红器中最常见。

  剔黑是指用黑漆作髹漆材料的雕漆,常见于南宋雕漆。

  宋元明早期的剔红都漆质精良,用朱极鲜。花叶写实,黄漆素地,不刻锦地,刀法圆熟,藏锋不露。山水人物纹题材,都是天、地、水锦地为背景。宋元明早期的剔红漆器因年代久远存世很少,每一件都是稀罕之物,从目前出土的和传世的漆器看,不论技术还是纹样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得到后代极高的评价。曾在斋收藏宋元明早期漆器数量之众、质量之高,令人震惊。如南宋剔黑绶带牡丹纹菱花式盘,花叶砌叠葱茂,花瓣舒卷自如,绶带轻盈而灵动,羽毛纤毫毕现,堆漆肥厚,漆色润泽,气韵生动,是南宋时期的雕漆杰作。

团花(团花剪纸) 第1张南宋剔黑绶带牡丹纹菱形盘

  元代雕漆,名家辈出,成就斐然。以张成、杨茂为代表的嘉兴雕漆延续着宋代圆润光滑的风格,藏锋清楚,不露刀痕,只是堆漆较宋代肥厚,花纹显得圆润而肥硕,细部却极其精细,富有质感。花卉纹不刻锦纹背景图案,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之美感。以花鸟题材为主的作品,以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菊花等,既有单独表现的,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

团花(团花剪纸) 第2张元 长生殿楼阁人物螺钿长方盒

  元代雕漆分有款和无款两大部分,有款识的全部是针划小字,且都是个人款,如张成、杨茂、张敏德、钱禄等,这些针刻款刻得非常浅,若隐若现的。收入本书的元剔红栀子云雀纹大盘,盘形制周正,髹漆肥厚,隐起圆滑,漆色红润光亮,包浆莹润美丽,“张成造”款从笔触分析应该是后刻款,但漆盘确是元代剔红佳作。盘原包装还附有一封昭和十三年(1938)的鉴定信,称此盘是漆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

团花(团花剪纸) 第3张元 剔红栀子云雀纹盘

  另一件元剔红荔枝花卉纹盘,通体髹朱漆,漆质坚韧,漆层较薄,底髹黑漆,现冰裂断。盘心梅花形开光,内施双线方格米字锦地,压雕折枝荔枝纹。长叶舒卷自如,经脉分毫毕现,荔枝硕果累累,三种不同的锦纹以模拟大、中、小不同状态的果壳肌理,非常精致。开光外饰栀子、牡丹、杏花、菊花、石榴、大丽菊六种花卉。构图疏朗自然,锦地工致细密,给人秀雅清丽的美感。盘外壁剔犀卷云纹,刀法张弛自若,柔韧有力。整器造型周正,色泽艳丽,磨工精到包浆莹润。圈足内缘处隐约可见“张成造”款,但从装饰风格看,更具有杨茂的装饰风格。

  杨茂的作品传世较少,目前所知全是剔红器。特点是“堆漆较薄,雕刻精致严谨,图纹略显平实,善用花卉和山水人物,其花卉构图工致细密,小花小叶,穿枝过梗,疏朗自然,秀雅清丽”。“杨茂雕漆,无论花卉或山水,总能给人以风清骨峻、瑞丽典雅之美感,说明作者具有深厚的绘画修养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P19,夏更起主编)这件剔红荔枝盘完全符合杨茂的装饰风格,只是锦地做背景装饰在元代花鸟纹雕漆中极少见,但主体荔枝图案构图疏朗,小花小叶,如果没有锦地作陪衬,则会显得了无生趣。疏密有致,这也正是设计者高超之处。从刻款笔迹看,不像后刻。

团花(团花剪纸) 第4张明初剔红荔枝花卉纹盘

  明早期雕漆,继承元代雕漆的特点,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刀法娴熟流畅。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官作漆器的纹样设计和构图程序化、规范化,规整大气,但缺乏个性。明永乐剔红庭院高士图圆盒,院内虬松参天,奇石林立,亭台楼阁依山而筑,文人墨客交谈切磋。院外祥云缭绕,碧波荡漾。远山近石遥相呼应,蔚为壮观。边壁花卉纹仰覆成对,设计巧妙,繁而不乱。漆层肥厚,漆质坚硬,色泽温润,雕工精湛圆熟,是永乐时期官作的标准器。

团花(团花剪纸) 第5张明早期剔红携琴访友盘
团花(团花剪纸) 第6张明早期剔红携琴访友盘(局部)

  明中期是指宣德以后至嘉靖以前,这一时期官办作坊出现了停顿状态,现存明中期漆器以雕漆为多,无论是漆工技法、装饰纹样、漆质颜色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都不具有明早期御用漆器的统一特征和风格模式,呈现出不同地域的鲜明特点,民间漆器唱主角,装饰题材以花卉、花鸟为主,漆器上未见龙凤装饰。

团花(团花剪纸) 第7张明剔犀大盘

  明晚期嘉靖、万历的漆器以雕漆类剔红和剔彩为主。雕漆的特点,在于打磨少,锦地细密,用刀较拙重。明晚期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清早期。嘉靖漆器,多以长生不老、福寿为装饰主题,花卉和动物成为仙草和瑞兽;万历漆器,双龙、双凤、祥云、海水江崖成为最主要的装饰主题。至清中期,除了游龙翔凤,狮子、海兽也成为寓意吉祥的常用象征物。明嘉靖绿地剔红双龙纹银锭式盘、明嘉靖剔彩双龙福寿平安菱花式盘、明嘉靖剔红凤鹤祝寿纹官皮箱等,无论装饰题材还是制作工艺,都是明晚期的标准样式、官作重器。特别是“大明隆庆年制”款剔红双龙戏珠纹碗,明代隆庆朝仅仅六年,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传世的隆庆官款漆器,目前所知不超过10件,弥足珍贵。

团花(团花剪纸) 第8张明隆庆“大明隆庆年制”款剔红双龙戏珠纹碗
团花(团花剪纸) 第9张明黑漆嵌螺钿携琴访友纹八边形幢盒

  清代的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风格,在雕刻技艺上,继续保持运刀如笔的手法,显示出锋棱美。但清代的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力求精细、细腻、真实,漆层越来越厚,浮雕的层次和力度空间渐渐增强,锦纹越来越讲究,变化甚多,刻工越来越细,景深越推越远,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给人过于纤巧、零碎,流于繁琐的感觉。

  清早期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雕漆器。清中期漆器特指清乾隆时期在宫廷主导下的漆器,也包括受其影响的嘉庆时期漆器,也特指乾隆风格漆器,雕漆是最主要的漆工艺品种。清中期以后雕漆衰落,雕漆水平大不如前。据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对清内府档案分析推测,清代宫廷雕漆制作始于乾隆三年,最初由造办处牙雕工匠雕刻漆器,乾隆四年以后基本上发样至苏州制作,再送回宫中刻款。除了苏州之外,扬州也是雕漆的重要产地。扬州擅长仿古风格,多以山水人物题材。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州,苏州雕漆作坊停产(《和光剔采——故宫藏漆》P7,陈慧丽撰文)。清中期雕漆的特点在于器形多变,大量运用文学意象,纹必有意,意必吉祥。漆色鲜红,刻工精细,纹饰繁复,制作严谨。

团花(团花剪纸) 第10张清乾隆仿莳绘鹿鹤同春盖盒
团花(团花剪纸) 第11张清乾隆仿莳绘鹿鹤同春盖盒(局部)

  清中期雕漆,是曾在斋漆器收藏最主要的品种,数量多,品质高,本书仅精选了其中很少部分。清乾隆剔红海八怪梅花形捧盒、清乾隆剔红双龙宝盒、清中期剔彩祝寿图琮式盒、清中期剔红海水游龙纹提梁匣都是乾隆雕漆的佼佼者,在故宫都能找到相同的器物。特别是清中期剔红海水游龙纹提梁匣,做工精美,匣内茶盏等都是金胎剔红,配套茶具基本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团花(团花剪纸) 第12张清中期剔红堆彩团花包袱式提匣

  雕漆中还有一种具有特别风格的品种。元至明早期雕漆,剔漆少,纹饰密,黄漆地微露,不论漆色及刀法,着重表现漆器的红润圆滑,这类风格的雕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剔刻多,漆器表层被大面积剔除,只留下纹饰顶部脊锋,显得精细纤巧。根据文献记载,这种风格出现于明中期,被称为“云南雕漆”,或称“滇工”。漆层薄,漆色暗,花纹细碎,刻工上不磨棱角,露出峰棱。这种不藏锋的雕漆特点,直接影响到明晚期和乾隆一代的雕漆制作。云南雕漆的题材多取材于大自然的各种景物,如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富有生活气息。本书收录这种风格的漆器共九件: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明剔红双凤纹长方盒,明中期剔红瑞狮戏球纹委角方盘,明中晚期剔红瑞兽纹捧盒,明晚期剔红祥凤游花纹盘,明剔红牡丹纹碗,明剔黑喜狮图菱角方盘,明剔红狮球纹圆盘,明十五至十六世纪剔红番莲纹葫芦形执壶,都是黄漆素地上压雕花卉或动物纹,剔刻锐利,不见磨工,但纹饰跳跃而灵动,富有野趣。

  其实,这种风格的器物最早见于日本根津美术馆的南宋堆黑花唐草纹盘,曾在斋收藏的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则是又一例早期见证实物,对云南雕漆的起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团花(团花剪纸) 第13张南宋剔黑花卉纹盝顶双门小柜

  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漆质坚润,色泽透丽,黑中透红,有琥珀的视觉效果。此小柜曾在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展示,研究人员对漆质、纹饰等都作了透彻的比较研究,认为此柜具有南宋雕漆的时代特征。如漆层,在高倍放大镜下能见到漆层是朱黑交替,尽管已跨越几个世纪无法判断共有几层,但至少能看到有红黑交替的八层。牡丹格子形花蕊,是南宋花蕊的时代特征,与根津美术馆的南宋盘子样式相似,雕刻方法也有相同。这件小柜具有云南雕漆的工艺手法,云南雕漆风格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非常值得探讨。

  剔犀为雕漆的一种。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物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髹涂。到一定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如意云等不同纹饰,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漆层。北京文物业通称为“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通常有黑、紫、朱面。无论黑面、朱面,只要是雕剔勾云或卷草纹这种单一、有规律的花纹的,都称为剔犀。

团花(团花剪纸) 第14张宋 剔犀椭圆盘

  宋元明剔犀,是曾在斋藏漆的另一个重要门类,其特点是时代早、精品多。如宋剔犀大碗,通体紫色,漆质透亮,美如琥珀,透过表漆,三道朱线清晰可见。此碗的漆色、漆质、纹饰和造型,与江苏沙洲张家港出土的北宋如意云纹剔犀碗几乎一样,这种深腹碗也是宋代特有的碗形。所以从漆质、纹饰综合分析,此碗符合宋制,定为宋代。还有宋剔犀椭圆盘,盘心是大如意云纹装饰,盘外壁是半截如意云装饰,漆层可见黄、红、黑、红交替髹涂这种宋代剔犀的时代特征。宋—元剔犀圆盘也是,漆层可见黄、红两色交替髹涂。有黄漆层出现并几种色漆交替组合的,都是早期剔犀的时代特征,到元明时期,都只是朱间黑线或黑间朱线,色漆层仅仅是作为一条装饰带出现,而不是髹漆的主角。另外,这两个盘剔犀的做法,都是先以厚漆灰打底,再薄髹红、黄等色漆交替组合,斜刀侧面露漆灰,远视效果似堆漆(假雕漆),仔细看斜刀口近盘面有红、黄等色漆层,相隔间距基本相同。这种做法与浙江松阳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剔犀奁盒、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福州市北郊茶园村茶园山出土南宋端平二年(1235)剔犀如意云纹八角奁相同。

团花(团花剪纸) 第15张北宋如意云纹剔犀碗 沙洲张家港出土 径14厘米,高6.5厘米
团花(团花剪纸) 第16张南宋——元 剔犀圆盘

  香港著名收藏家曹其镛先生曾在斋的漆器收藏,不仅数量众多,品质高,品种也较齐全,曹先生夫妇对古代漆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近四十年的收藏硕果累累。本书所录的156件各代漆器珍品,其中有曾经珍藏于宫廷的官作漆器,也有民间制漆匠人制作的漆器小品,尤其是数量可观的宋元至明代的民间漆器精品,较之明清标准化宫廷官作精品,更引人入胜,弥足珍贵。曾在斋的漆器收藏,不仅有许多明清标准器,更有一些是我们未知时代特征的漆器品种,值得大家深入探讨。这次能够结集出版,是漆器界的一大幸事。

团花(团花剪纸) 第17张《烟云集——曾在斋藏宋元明清漆器》

  (作者系浙江省博物馆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