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六八 196 0

原标题:故宫这个展怎么这么难约啊!

为了不辜负春天,当然要出门看展。

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正举办一场名为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的特展,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庞大的有关犍陀罗艺术的展览。

此次共展出203件文物,其中有来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馆的173件文物。在历史上,这些文物仅部分在日本和德国展出,因此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来近距离接触早期的犍陀罗佛教艺术。

不过,由于故宫观展每天都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目前这场展览可谓一票难求。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1张

这场展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犍陀罗文明为何重要,而我们又对此知之甚少?我们该如何了解犍陀罗佛教艺术?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看理想《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节目主讲人 姜松专门为展览录制的一期讲解番外。如果有打算去看展的朋友,可以作为观展前“预习”,约不上展览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姜松老师的讲解感受这场佛教文化展的生动与华美。

讲述 | 姜松

来源 | 《漫游全球博物馆》番外篇

01.

从犍陀罗说起

说起犍陀罗艺术,了解佛教艺术的文博爱好者们一定会有所耳闻,而对于广大的受众,可能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在具体介绍这些文物之前,我们先来讲一讲犍陀罗。

首先我们来看犍陀罗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犍陀罗地区是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文化枢纽。正是因为犍陀罗地区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吸收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并把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观赏性极强的艺术综合体。

它汇集了来自于古代希腊、印度、伊朗高原、中亚草原地带、西域地区和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多元文化,是一个文明交融的“十字路口”和国际化的“大熔炉”。

它地处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西边是兴都库什山,东北则以喀喇昆仑山作为屏障。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由南亚(次)大陆去往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路,东邻印度河,而南部则是以白沙瓦为中心的平原地带。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2张

知道了它的大体位置,我们再来谈一谈它的简单历史。

在公元前6世纪,犍陀罗国已经初步形成。在古印度的诸多典籍中就有提及这个地区,它也曾经作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了波斯之后继续东征,并来到了犍陀罗地区,这里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希腊文明为主线的巴克特里亚王国。

而在公元1世纪以后,一组来自于现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人,在这里建立起了贵霜王朝,从而形成了一个地跨印度北部到现在阿富汗地区的巨大的王国。

公元5世纪之后,在印度半岛形成的笈多王朝逐渐兴盛,犍陀罗国式微。随后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白匈奴(或称嚈哒人)侵入这个地区,犍陀罗作为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国际化的大都市的地位也逐渐衰落下去了。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3张

“譬若香山”艺术展

第三个问题,犍陀罗它的名称究竟是有何含义?

犍陀罗是梵语 गन्धार(Gandhāra) 的译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它的含义还有不同看法。不过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它的词源是梵文Candana,檀香的意思。《大唐西域记》曾经把这个词汇翻译成中文“真檀”,这个翻译无论从发音还是含义都十分贴切。因此我们 可以把犍陀罗意译为“芳香国”,这也是为什么本次特展称之为“譬若香山”。

02.

色彩缤纷,意象斑斓的佛教艺术

犍陀罗艺术之所以重要,在于以下三点:

其一, 这里是佛像产生的地方,尽管佛教成立于2500年之前,可是在500年中,佛教信徒所供奉和礼拜的场所是以舍利塔为中心的佛窟和僧院。而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并没有出现佛教创始人佛陀的形象,总是以襁褓、菩提树、法轮这样的特定事物来代替佛像。而佛像的出现,以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是在公元 1世纪出现在犍陀罗地区的。

第二,在佛教成立之初,大部分的佛经典籍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而 真正文本的佛经是出现在犍陀罗地区

第三, 大乘佛教的形成、发展、壮大和传播也是以犍陀罗地区为基地的。从这里来看,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个误解——认为佛教是由印度传到中原地区的。

而实际上真正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是通过了古代印度北部之后,到达了犍陀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这个地带——之后,通过进一步改良、更新形成了大乘佛教,再从犍陀罗传到了中国,又在中国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初步看到犍陀罗的影响和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这里发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元素,比如这里曾经是法显和玄奘潜心取经的佛教圣地,也曾经留下了张骞的足迹。

这里是弥勒崇拜、观世音走向神坛之处,同时也是很多佛经中佛本生故事的原创地,比如我们都曾经听到过的“舍身饲虎”、“燃灯佛授记”、“尸毗王割肉贸鸽”的发生地,都是在犍陀罗地区。

在这里形成的犍陀罗艺术以它的色彩缤纷,意象斑斓,具有巨大的观赏性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博爱好者。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4张

“譬若香山”艺术展

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已经是一个由来自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统治的文明程度极高的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中文的典籍称之为“大夏”,它是泛希腊文明重要的一个终极地。

举个例子,巴克特里亚的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 Soter),他本人就是一个纯正的希腊人,而他讲述的语言除了希腊语,还有本地的犍陀罗语(Gāndhārī),我们又称为佉卢文(Kharosthi)。

这位米南德一世同时出现在佛经和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著作中,比如他曾经与一位高僧Nagasena——中文有两种翻译方式,先是它的音译,而后来的玄奘则按照它的意思翻译为龙军——据说这位高僧曾经觐见米南德一世,两人有关佛教理论的谈话,后来被人结集成了一部《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 Pañha)。

而这部经书的书写方式完全是符合古希腊哲学的行本理念,逻辑严谨、言语生动。而这位被玄奘称作弥兰陀王的希腊君主,在经文中曾经有过如下的对话:

“龙君问王,王本生何国?”也就是说您是出生在哪里?“王言,我本身大秦国,国名阿荔散。”所谓大秦国,就是通指古罗马,而阿荔散则是 Alexandria 的译音。罗马时代,西方重要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曾经在他的著作《道德论集》中提到了这位国王。

由此可见, 正是因为这种国际化的环境,才造成了这里的文化艺术如此兴盛发达。同时也因为弥兰陀王大力地推行佛教,才使犍陀罗地区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佛教中心。

大家知道,佛教形成于印度,而最终印度国内的佛教信仰逐渐被新兴的印度教所取代,原因是2000年前在南亚的统治者主流为信仰婆罗门教的雅利安人,而婆罗门教大力提倡种姓制度,外来的统治者包括希腊人、罗马人和后来的大月氏人,在种姓制度之下都是最为卑贱的阶层。

而佛教则倡导“众生平等”。这也是为什么佛教的中心逐渐从恒河流域向北迁移到了犍陀罗地区,其主要的根源之一是犍陀罗地区的统治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都属于外来者。从这一点上看,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为什么在1世纪出现最早的佛像,是具有浓郁的希腊风格的。

03.

像充满细节的卡通画,

讲述深刻的佛教哲理

故宫这次策展分为了三个单元,是以犍陀罗艺术发展的时间线为设展思路。

第一个单元的题目叫做“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

第二单元叫做“犍陀罗艺术的辉煌”,涵盖了公元1-5世纪的犍陀罗佛教造像。

第三单元题目为“犍陀罗艺术的余辉”,大体是指6-9世纪的佛教艺术。

第一单元中向大家展示了在佛像出现之前的印度巴克特里亚王国的艺术品。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古希腊题材的图案和装饰,比如带有希腊酒神(Dionysus)头像的金杯和建筑基础部分托举起建筑构建的古希腊泰坦神阿特拉斯(Atlas)。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5张

酒神金盘碗(公元前1世纪)

还有一个尺寸很小的发现于贝格拉姆地区的希腊神祇像,名字叫做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哈伯克拉底被称之为“沉默之神”,据说他曾经看到过爱神维纳斯与情人偷情,见过了太多风流韵事,之后维纳斯就派自己的儿子丘比特送给了哈伯克拉底一支玫瑰花,并嘱咐不要信口开河地传播八卦事儿。当然,哈伯克拉底也如其所愿,尽可能守口如瓶。古罗马专门有一个俗语叫做“Sub rosa”, “玫瑰花下”,象征着守口如瓶。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6张

古希腊“沉默之神”

展览正中,策展人布置了一尊等人身高的佛立像,这尊来自于白沙瓦博物馆(Peshawar Museum)制作于公元1-2世纪的佛像,是犍陀罗希腊风格最充分的代表。

它的站立姿态呈现着古希腊古典时期形成的平衡对立式站姿,这种姿态被希腊艺术家大量运用,并在随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种古典风格的复兴而被西方的艺术大师广泛运用。

佛像身着“通肩式”的佛衣,衣纹十分写实,可以透过衣纹看到身体的凹凸。

最为经典的是佛的面容,它具有希腊古典式的鼻子和古印度人特征的“八字”胡。佛的长发挽成了一个发髻,波浪式的发型极具写实风格,也是古代泛希腊艺术最典型的反映。

菩提树花(菩提花微信图片大全) 第7张

犍陀罗佛像(公元1-2世纪)

犍陀罗地区拥有大量的佛教建筑和城市遗址。自19世纪以来,西方及日本的考古学者对其进行了部分挖掘,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精彩绝伦的浮雕作品,大多是来自于塔基部分的装饰,也有些是建筑、走廊及僧房的组成部分。

这些佛教艺术就像一篇篇充满故事细节的卡通画一样,用最通俗生动的方式为信徒讲述深刻晦涩的佛教哲理。

它具体内容又分成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佛像和装饰这四大部分。

04.

佛本生:无数轮回中苦行修道的故事

所谓本生故事,梵文जातक(Jātaka),讲述佛陀前生的事情,记载释迦摩尼在无数的轮回中苦行修道的事迹和积下的德行。

本生故事在佛教发源地就有反映,而真正被充实丰富、并且逐渐被人口熟能详的发生地却是在犍陀罗。这点比较有意思,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来没有来过犍陀罗,而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为了把佛教的教义讲得更加生动,僧众们会用当地人最熟知的一些民间故事,结合佛经的教义,形成众多的故事集。粗略统计,使用巴利文记载的佛本生故事大约有500多种。

如果有机会,我们去参观中国的各大石窟,从云岗、炳林寺、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到克孜尔千佛洞,都会接触到众多描绘佛本生故事的壁画、雕塑等佛教艺术。

这次展览向大家展示的犍陀罗本生故事的浮雕是本次展览最精彩的部分,比如说“舍身饲虎”本生和“须大拿(Sudāna)”本生,这两个本生故事是为了向信徒讲授布施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舍身饲虎”是讲萨埵王子(Maha^-satta)见到了一只饥饿欲死的母虎,他顿时起了慈悲之心,之后以自己的血肉之身施舍给饥饿的老虎,并将母虎和幼虎从饥饿的死亡边缘救活。

而“须大拿”本生是讲述王子乐善好施,当邻国向他求救、向他乞讨可以行云布雨的一只大象时,他把大象施舍给了邻国,之后还把自己的马车、妻儿也都施舍给了他人。

展览中展示的浮雕是讲述须大拿将自己的两个幼子施舍给婆罗门。包括两个场景,一个是自己的孩子靠在自己的身上依依不舍,另外一个场景是得到了孩子的婆罗门,像赶牲畜一样把两个孩子带走。这里面都加进了艺术家的再创造。

弥兰本生

另外两个长形的浮雕是“睒子”本生和“弥兰”本生,是讲述为父母行孝的教义。

而在众多的本生故事中,佛陀的前生大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当然也包括一些略带负面因素的本生故事。

其中有一个叫做“卡卡蒂”本生,又叫“迦楼罗王拐走王后”的故事。迦楼罗गरुड(Garuda), 就是我们称之为大鹏金翅鸟的神兽,它最早起源于婆罗门教的主神毗湿奴的坐骑,之后被佛教吸纳,成为了“天龙八部”之一,也是佛教的护法。迦楼罗的形象有时候是人首鸟身,而在这一次展览中我们看到它是一只巨大的老鹰。

这个本生故事讲述的是,迦楼罗王掳走了波罗奈国美丽的王后,国王失去了王后是痛不欲生,他就派身边一位得力的大臣去寻找王后,而这位大臣在经受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迦楼罗王和王后的住处,他却与王后一见钟情,王后居然热烈地回应。

这时,迦楼罗王痛心不已,他才发现美貌和爱情都不是永恒的,同时他也理解到国王的处境之后,就把王后还给了国王。

在这一则故事里,作为佛陀的前生迦楼罗王,他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十分光彩的角色。尽管按照佛经中讲,迦楼罗和龙族——也就是那迦(Naga)——是天敌,就像猫吃老鼠一样,迦楼罗是以龙为食的,可是当我们梳理这个故事前因后果,才发现这个故事里只有国王是十分无辜的。所以,后来有些信徒就把国王说成是佛祖的前世。而这则故事是为了劝告大家,对美色的留恋是修行路上最危险的障碍。

迦楼罗拐走王后本身故事

当然,同一个本生故事在印度教传说中是另外一种说法,它讲的是迦楼罗王的母亲被龙族抢走了,迦楼罗为了救母,就与龙族发生了争斗,并以龙为食。

可是,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就会发现,立在后面的人,嘴里面叼着一条龙,也就是蛇一样的大鹏鸟,只是作为一个作品的背景。

而前方总共有 5 个人物,左右分别是两个男士,象征着国王的大臣,而中间的三个女士则是皇后在不同时刻的表现:其中一个转过身,扭曲身材,扭过头来在看迦楼罗王,另外一个则是站在大臣边上,最后一个是被踩在脚下,说明“女子水性”,世界上没有真爱,一切都是水月镜花。

05.

佛传:佛陀神圣的一生

另外一大类浮雕,讲述着佛祖一生的故事,我们叫做佛传题材。这类似于基督教将耶稣受难的经历按照不同的场景绘制出一样,这些佛传故事通常都是大塔的装饰,信徒在拜塔之时要转塔,边走边能欣赏这些浮雕讲述的故事,就仿佛经历了佛陀神圣的一生。

在中国我们最为熟悉的佛传故事总共有4个,也就是佛祖出生、成佛、法轮初转和涅槃这四个部分。

而在犍陀罗时期,很多的佛传故事到后来并不太流行了。比如当时最为流行的 13个佛祖一生中的重要场景,包括“燃灯佛授记”、“菩萨在兜率天等待转生为释迦太子”、“树下观耕”、“降服阿波罗逻龙王”“吉祥献草”、 “四天王献钵”、“梵天劝请”、“佛陀禅定”、“佛陀给三十三天说法”、“帝释窟禅定”、“菴婆波利来拜”、“猕猴献蜜”、“阿拉毗克皈依”这13个场景。这一次特展中我们能见到的包括“燃灯佛授记”、“树下观耕降服”这几处。

“燃灯佛授记”实际上是讲述佛前一生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佛最后一次轮回转世,而燃灯佛从此就成为了过去佛。在汉地很多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过去、现代、将来佛,分别是燃灯、释迦牟尼和弥勒。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源于“燃灯佛授记”。画面中我们看到佛陀的前世,叫做儒童见到燃灯佛,他的崇拜之情难以抑止。之后他就从一位卖花女手中买了七朵莲花,其中的五朵就装饰在燃灯佛的背光上,另外两朵落在了燃灯佛的肩上。

如同为了表示自己对燃灯佛的崇敬之心,就把自己的长发披散在泥泞的地上,为燃灯佛铺路。“燃灯佛授记”是犍陀罗地区最为常见的本生故事,也是犍陀罗艺术最典型的题材。

“燃灯佛授记”

“树下观耕”也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题材,讲述太子趁着夜色离开皇城,准备苦行来追求真理。远行之后上见到路边有一棵大树,于是太子就坐在树下,这时他看到身边有农夫在耕地,而土里翻出的虫则被小鸟啄食掉了。释迦摩尼由此产生了悲悯之心,觉得人间充满了痛苦。

而表现这个题材的众多艺术中,释迦摩尼的坐姿并不是结跏趺坐,而是一种思量的状态,叫做思惟。像在中国的曲阳,有很多类似的佛像,它的源头是犍陀罗。

而大部分的佛像,佛的面目表情总是略带微笑。犍陀罗艺术家在体现“树下观耕”的场景时,我们则很惊讶地发现, 佛居然也有面带愁容的时候。

树下观耕的思惟坐姿

特展中还有一幅来自于卡拉奇国家博物馆的浮雕,题名“太子惊梦”,讲述释迦牟尼决心离开宫殿外出远游的时刻。画幅分为上下两部分,类似于电影里的蒙太奇,底下的同一个场景发生在不同的两个时刻。

上面的场景讲述太子与太子妃耶输陀罗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身边有宫女在演奏音乐。我们仔细看,太子头戴象征着贵族的图班(Turban);而下一个时刻则是太子妃耶输陀罗躺在床上睡着了,而那些舞伎也趴在乐器上陷入沉睡中,太子则坐在床沿,一手施无畏印,头上的帽饰已经不见了,变成了发髻高悬的菩萨样。

“太子惊梦”

06.

佛像:美轮美奂

除了讲述本生和佛传故事的浮雕之外,还有很多佛像,也蕴含了大量的故事情节。

比如舍卫城神迹,就是典型的佛像。佛坐在莲花台上,讲法手印,而这种手印被后人称作为智拳印。它起源于犍陀罗地区,是十分流行的姿态。

佛的莲花座两边分别站着两位胁侍菩萨。在犍陀罗地区,公元2-3世纪,两位菩萨变得十分流行,其中一位菩萨手里拿着象征苦行者的水瓶,另外一位菩萨手里拿着莲花,头戴化佛冠。持瓶的菩萨是弥勒菩萨,而头戴化佛冠的就是观音菩萨。菩萨身上佩戴着臂钏,胸前戴璎珞。还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两条龙衔着一颗宝珠。

讲述佛陀在舍卫城行使大神迹(学术界有争议)佛像

佛与菩萨的背后又有两个小的人物,这两个人物是来自于婆罗门教的神祇,一位叫梵天(Brahma),是后来印度教的主神;另外一位是古代印度在吠陀时期就已声名远扬的众神之主——因陀罗(इन्द्र,Indra),他的手里拿着一个金刚杵。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讲过大力神,就介绍过这位。

金刚神在犍陀罗艺术中,讲述佛祖一生故事的佛传作品里是最经常出现的一位护法,他也是最容易辨认的护法,因为他手里握着金刚这祖佛像。

这个佛像讲述的故事是释迦牟尼在舍卫城遇到了一众婆罗门异教,之后佛祖在讲经的故事中突然行使神技,在空中出现了千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又出现了一尊佛。

我们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经常看到千佛题材的壁画,还有中原大地很多佛窟都叫千佛窟、千佛崖、千佛洞,实际上这些千佛的图案最早的起源就是犍陀罗。

“譬若香山”艺术展

由于现在去故宫观展要求网上预订(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每天的限制人数3000人,所以最近很多帖子上都提到犍陀罗特展的预定有些难度,好在它会延续到6月份。

我亲身观展后的第一感官就是美轮美奂,之前在介绍犍陀罗的书里看到的这些图例,这一次居然有机会站在它的实物面前,感受到的生动与华美是看图所难以得到的。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现场领略。

*本文内容来自看理想App音频节目,由姜松主讲的《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可点击“阅读原文”,或直接移步看理想App内收听。文中部分图片由姜松老师亲自拍摄,其他来源网络。

音频节目制作:香芋

微信编辑:hellokittyha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