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六八 314 0

原标题:凡人善举,德耀兵团!今天,向他们致敬!

凡人善举,德耀兵团!今天,向他们致敬!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1张

灯光璀璨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2张

掌声雷动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3张

德耀兵团

3月31日

第八届兵团道德模范颁奖仪式

在兵团广播电视台隆重举行

22人荣获第八届兵团道德模范称号

先让我们跟随镜头

看看台前幕后的精彩花絮吧

都有哪些人荣获这项称号呢?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4张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5张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6张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7张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8张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9张

3月31日,第八届兵团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此次共表彰民族团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模范22名。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鑫 摄

助人为乐模范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10张

助人为乐,仁者爱人。施援手,行善举,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涓涓爱心传递温暖,用嘉言懿行诠释善良。

诚实守信模范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11张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为本,以信立身,恪守本分,不畏艰辛,用一言一行书写真诚,用一生一世镌刻信誉。

见义勇为模范

云南苗木(云南苗木价格信息网) 第12张

见义勇为,舍己为人。舍小我,为大义,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生死关头勇担当,用满腔热血护佑群众无恙,用英雄壮举弘扬凛然正气。

民族团结模范

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付真情,献真心,在峥嵘岁月中风雨同舟互帮互助,在携手前行中画出最美同心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孝老爱亲模范

孝老爱亲,大爱无声。尊老敬老,孝老爱老,以尽忠尽孝升华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敬业奉献模范

敬业奉献,恪尽职守。知使命,尽职责,精益求精,务实创新,默默奉献,用奋斗书写传奇,用拼搏铸就丰碑。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

刻写着温暖人心的善举;

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故事,

彰显着推进社会进步的道德力量。

他们是新时代的榜样,

向他们致敬!

(云上兵团)

第八届兵团道德模范事迹简介

助人为乐模范(6人)

01

罗彦森,男,汉族,1981年1月生,中共党员,第一师阿拉尔市胡杨救援队队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罗彦森,男,汉族,1981年1月生,中共党员,第一师阿拉尔市胡杨救援队队长。

自2016年10月参加胡杨救援队以来,他严格遵守胡杨救援队的章程,默默奉献,积极进取,不求回报,积极参加自然灾害救援、火灾救援、沙漠救援、寻找走失人员、打捞溺水人员、社区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学校防溺水宣讲等活动,累计参加地震救灾4次、洪灾救援4次、火灾救援3起、沙漠救援9次,寻找走失或失踪人员100多起,打捞溺水人员20多起,培训宣讲20余场次。

急难任务面前不退缩。2018年5月,队友刘中德不幸因车祸离世,罗彦森不辞辛劳,全程护送刘中德回老家叶落归根,使刘中德的家属倍感安慰。2021年7月,河南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罗彦森带领16名队员,准备好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救援。到达受灾地区后,他立即与当地汛情指挥部对接,和队员一起辗转新乡、辉县、郑东新区、鹤壁市、浚县等地,转移30余人,消杀达80万平方米,搬运物资大约70吨。2021年12月,为打捞掉进塔里木河冰窟窿里的一名人员,他和队员一道冒着严寒连续多次展开搜救打捞工作。在罗彦森自己高烧39度、有的队员感冒的情况下,罗彦森依然带着队员们对现场进行搜索,一边求助河南洛阳和湖南长沙的同行,一面动用声呐探测仪、挖掘机、打捞神钩、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搜救,但由于冰面较厚、水域情况复杂、天气寒冷等多重因素,直至2022年初才将这名人员的尸体打捞上岸,给了其家属一个交代。此外,他和队员还参加过新疆阿克陶、伽师、库车、沙雅等地的地震救援,参加过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和阿克苏等地的洪水洪灾救援。

平淡生活中尽显本色。为提高救援水平,以便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作用,他注重学习,先后考取了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证书、应急救援员4级证书、潜水OW和AOW证书、国家一级救生员证书等多个证书。考虑到救援队每次出任务多是队员开自己私家车,他于2019年底拿出5万元购买了一台面包车,供救援队使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罗彦森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参与消杀、物资配送等工作。近年来,他每年还会带着队员,走进一师阿拉尔市的一些学校和小区,为学生和群众宣传急救知识、消防演练、防灾减灾、防溺水等知识。

罗彦森曾被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评为“2018壹基金温暖包公益行动新疆999位公益好人”、被9958应急救援协作平台评为“2018年优秀队长”和“2019年优秀队长”、被壹零壹通用航空集团山东省飞行应急救援总队授予2021年“支援河南省救灾先进个人”、被第一师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授予“最美志愿者”。

02

蒋志明,男,汉族,1922年7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拥军社区居民。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蒋志明,男,汉族,1922年7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拥军社区居民。

蒋志明是一名老战士、老军垦。他参加过解放甘肃和青海的战役,也参加过新疆剿匪战斗,之后,征战戈壁沙漠,开垦万亩良田。离休后,他不忘初心,省吃俭用,经常做好事做善事,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08年以来,蒋志明就先后向四川、青海、西藏、新疆、云南、甘肃、江苏等受灾地区和个人捐款6万余元。

铁骨铮铮敢当先。蒋志明于1948年12月在四川参军入伍,成为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六师十六团三营战士。他先后参加了解放甘肃、青海等战役,在4500多米高的祁连山,他和战友们克服山高缺氧、风大严寒的困难,参加了切断兰州溃敌西逃新疆的艰巨任务。1949年12月,他跟随部队进军新疆,参加过剿匪等任务。1950年,蒋志明所在部队到达阿克苏地区,响应国家号召,放下枪杆拿起锄头,开始开荒造田大生产。他拉过犁,开过荒,住过地窝子,为在沙漠边缘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做出了贡献。

热心公益显大爱。蒋志明老人离休后,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用善举诠释大爱,温暖人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甘肃定西地震后,蒋志明主动献爱心,共向这三个灾区捐献棉被68床、书包188个、毛裤40条。2016年,江苏盐城遭受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94岁高龄的蒋志明,主动为灾区捐款1000元。2017年,蒋志明看到四川宜宾长林县发生地震的消息后,老人捐出2000元救灾资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热心的蒋志明向女儿表示,想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他为武汉捐款1.6万元。2021年,蒋志明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3万元,无私地捐赠给二师铁门关市三十三团子风中学的13名中小学生。同年,蒋志明还向两位身患肾病综合征的病人分别捐赠了5000元和2000元。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08年以来,蒋志明老人就先后向四川、青海、西藏、新疆、云南、甘肃、江苏等受灾地区和个人捐款达6万余元。

蒋志明曾于1949年8月荣立三等功一次,1950年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2021年5月荣获“中国好人”。

03

魏水,男,汉族,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1949年9月参加工作,原第九师一六九团(现并入一六八团)副团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魏水,男,汉族,1926年9月生,中共党员,1949年9月参加工作,原第九师一六九团(现并入一六八团)副团长。

退休不褪色,积极为团场发展做贡献。1983年10月,组织上安排离休后的魏水到第九师老干所颐养天年,但他坚持留在团场,继续为团场建设贡献力量。1984年,团场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离休后的魏水积极响应,带头买了10只母羊。魏水不太懂饲养技术,他就买来养殖技术书籍仔细研读。为掌握羊的饲养方法,魏水还徒步20多公里到附近地方乡镇向牧民请教。到1986年底,魏水饲养的羊已由最初的10只发展到130只。在魏水的带动下,一些观望中的职工纷纷走上了发展畜牧业的道路。他把积累的饲养经验传授给养殖户,还无偿地给8户养殖户提供种羊。

虽然魏水已经离休了,但他经常主动参加团场的公益性劳动。2001年春,魏水得知五连、六连要开展退耕还林大会战,他带上干粮、背着水壶,主动要求参加大会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魏水第一时间到社区要求参与抗疫工作。考虑他年纪比较大,社区同志婉拒了他的要求,但他留下700元钱作为捐款。

不忘初心使命,热心帮扶困难职工群众。提起魏水,职工蔡社会竖起了大拇指:“我从甘肃来新疆打工,是魏叔叔帮助我找到了工作。他帮我垫付了3000元生产资金,还在生产技术方面给我指导。”2003年,七连职工涂平安的妻子患病,高昂的医疗费使他家成了连里的困难户。2005年,魏水主动与他结对子。在魏水的帮助下,涂平安家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魏水不仅无私帮助本团职工群众,也力所能及地帮助附近乡镇的群众。魏守昌和王维昌是受他帮助比较多的两个人。额敏县上户乡一小队的魏守昌正是依靠魏水当初送给他的3只羊,通过滚动式发展,如今成为当地拥有近200只羊、20头牛和拖拉机、小轿车的富裕户。王维昌于1983年到额敏县上户乡一小队落户。当年,王维昌想承包土地,但资金比较紧张,魏水就给他垫资承包土地。缺钱就给钱,不懂技术就上门服务,年近60岁的魏水经常往返20多公里,手把手地教王维昌种地、浇水、扬场,硬是把一个种庄稼的门外汉,培养成了一个种植能手。此外,2007年,魏水给额敏县哈萨克族牧民波尔开西捐助1280元,用于发展畜牧业。

心系未来,关心关爱团场下一代。多年来,他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他利用自己多年的革命经历和亲身体验教育下一代,给青少年讲解党的光荣历史和革命故事。在担任团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期间,魏水为青少年作报告100余次。2016年六一儿童节时,他主动出资3000余元为幼儿园小朋友购买玩具、图书等用品。2020年9月,他带头为两位暂时处于困境的学生捐款700元。

魏水曾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兵团最美老干部、兵团好人。

04

谭婉静,女,汉族,198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吾疆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师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帕米尔爱心小分队”负责人。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谭婉静,女,汉族,198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吾疆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师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帕米尔爱心小分队”负责人。2012年、2020年,谭婉静两次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马尔洋小学支教。她成立“帕米尔爱心小分队”,累计资助182名学生,多次捐赠爱心物资。

不怕艰苦,两次支教。2012年,品学兼优的谭婉静从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毕业,来到深圳发展。当得知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到新疆支教的老师时,谭婉静放弃高薪工作和出国留学机会,选择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乡寄宿制小学马尔洋小学支教一年。马尔洋小学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部,距离县城130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要翻海拔4500米的唐勒冰达坂,条件极其艰苦。距第一次支教结束8年后,谭婉静于2020年3月向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教育局申请第二次支教。已为人母的谭婉静带着自己年幼的女儿,再次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支教。在支教期间,谭婉静给学校捐赠了价值10多万元的爱心物资,邀请乌鲁木齐的美术老师一行四人来到马尔洋小学进行爱心义画,承担他们往返的车费、住宿费。

热心公益,倾情奉献。第一次支教结束后,谭婉静时常牵挂那些孩子们,每年都要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趟,去做一些公益活动。谭婉静不仅自己做公益,还倡议身边的朋友、亲戚、同行不定期地捐赠物品给孩子们,让壹基金温暖包等捐赠品尽可能多地惠及大山里的孩子们。在第二次支教期间,谭婉静号召并组织身边乐于做好事的朋友成立了“帕米尔爱心小分队”,资助182名贫困学生,每年资助金额36.4万元。款项用于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服装、鞋子及学习用品和营养餐。2017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发生5.5级地震,谭婉静向达布达尔乡麻扎小学捐赠了近3万元的爱心物资。2018年11月,谭婉静再次向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小学、马尔洋小学及县中学捐赠了价值近4万元的温暖包。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谭婉静捐赠了价值2.2万元的1万个口罩给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改善马尔洋乡小学学生生活和学习条件,她给马尔洋小学食堂更新餐椅,给学生宿舍捐赠被褥被套被芯,此外还捐赠一台价值1万多元的净水器、一个价值5000元的蹦蹦床、100套防风衣、200多双鞋子、1000本新华字典以及若干学习用品、食品、玩具等。2022年春节前夕,谭婉静接到从马尔洋乡打来的一个电话,她的学生巴德尔夏·吾虚尔江想到乌鲁木齐治病。谭婉静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考虑到巴德尔夏·吾虚尔江一家从没出过远门,谭婉静提前赶到马尔洋乡,亲自把这个学生接回乌鲁木齐。待巴德尔夏·吾虚尔江出院后,谭婉静又将其送回马尔洋乡。2022年7月,谭婉静向十二师的新疆游客集散中心捐赠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个;向十二师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所属5个团场的疫情指挥部捐赠葡萄660件。

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了更有效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谭婉静结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有机农产品滞销的实际问题,于2019年3月创办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吾疆美商贸有限公司,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在了解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两个乡的杏子和土豆每年都存在滞销的情况后,2020年6月,谭婉静主动联系有关人员,收购了当地100吨高原鲜杏以及100吨高原冰川土豆,解决了当地农牧民杏子及土豆滞销的难题,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谭婉静还成立了马尔洋乡朝阳农民合作社,带动马尔洋乡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去收获。

谭婉静曾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兵团好人。

05

孙慎,男,汉族,1932年12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三师新星市离休干部。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孙慎,男,汉族,1932年12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三师新星市离休干部。

古梅无他求,点红暖人间。长期以来,孙慎老人生活简朴却崇尚奉献。新疆特克斯地震、四川汶川地震以及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都曾主动捐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每天早上都会听新闻,非常牵挂抗疫一线的“战士”。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出不了“力”,心里很是着急。2020年2月6日,居家多日的孙慎交给女儿1万元,让她赶紧去社区捐款。2020年2月27日早上,孙慎老人听到为疫情捐款的新闻报道后,委托女儿又捐款1万元。2022年6月23日,他又通过十三师大营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文忠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此外,近10余年来,除了定期交纳党费外,他每年还要交纳2000元特殊党费。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多年来,孙慎老人积极参加师老干局、关工委等组织的宣讲活动,随叫随到,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讲党史、讲新中国史、讲兵团史等等。不仅给同龄人讲,还给中小学生讲、给青年志愿者讲、给返乡大学生讲、给新闻工作者讲,在许多学习班讲,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此外,孙慎老人多年如一日,带着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撰写整理了40余篇、约20万字的回忆录,整理筛选往日拍摄的新闻照片300余张并撰写图片说明,向十三师博物馆文物征集办公室捐赠了自己多年积存的300余件(组)军垦文物,以便能让更多的人传承弘扬兵团精神。

孙慎1951年在剿匪战斗中荣立三等功,1988年荣获“兵团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9年荣获“兵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荣获“兵团好人”,2021年荣获第十三师“最美退役军人”。

06

石伟,男,汉族,198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六师新湖监狱生活卫生大队三级警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石伟,男,汉族,198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六师新湖监狱生活卫生大队三级警长。

2003年至今,石伟已参加无偿献血19年,献血总量达24800毫升。

2003年初冬的一天,石伟在公园里跑步时,突然看到献血车旁边聚集着许多围观者,石伟走上献血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在得知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了他人生命之后,他更加增强了无偿献血的光荣感自豪感。为了保持献血者应有的身体条件,他戒烟、戒酒。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他主动报名成为血站的公益志愿者,做海报,发传单,讲经验,成为大家心目中宣传无偿献血的爱心使者。为了能够有更广泛的献血途径,他在微信里加入了数十个无偿献血群,并且对一些血站的电话号码能做到倒背如流。

一次,石伟的妻子临产被推进手术室待产时,石伟接到了一个血站的电话,被告知有一名患重病的小朋友急需O型血小板,希望他迅速到血站献血。此时待产的妻子似乎更需要他,片刻考虑之后,他毅然决定奔赴血站,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严格检查,他第一次躺在了献血小板机器上,那时候采集血小板的设备还是“双臂机”,即两个胳膊都扎针,一个出血、一个回血,为了防止浪费流出的血液和重置机器设备,在机子上一躺就是近三个小时。石伟在顺利捐献血小板后回到产房,当他看见虚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内心很是愧疚,但想到自己的血液即将缓缓流入被救助的孩子体内时,心里却又感到无比的温暖。

石伟于2013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7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1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见义勇为模范(3人)

01

姜迎春,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7年7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前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姜迎春,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7年7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街道前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在家庭的影响下,兵团人坚韧不拔、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因徒手救下轻生女子而备受关注,赢得众人为他点赞。

生死存亡之际舍生忘死。2021年1月13日13时左右,姜迎春所在社区的光华美苑小区传来了有人欲跳楼轻生的坏消息,正在办公室的他忽然听到杨主任急切的声音:“小姜,快!小区出事了!”于是,他和杨主任箭步冲到楼下,驾车火速赶到事发现场。当时,只见一名身穿黑色棉服的女孩在5楼楼顶边缘来回踱步,楼下已经聚集了很多群众。姜迎春一边疏散群众,一边焦急地思考对策。正当消防人员搬运救生设备、安置鼓风机、铺设救生气垫的时候,那个女孩从离地面将近20米的楼顶一跃而下。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姜迎春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伸开双臂朝两米外女子落下的地方冲了过去,徒手接住了轻生女子。由于楼层较高,冲击力过大,两人双双倒地,不省人事。事后,人们迅速将二人送进医院。经诊断,姜迎春左膝关节脱位、左前交叉韧带断裂、左后交叉韧带断裂、左膝外侧副韧带断裂、左膝腘肌腱断裂、左胫骨平台骨折,他的左腿只剩下一根筋连着。万幸的是,被救的女孩只是轻微盆骨骨裂,两人都没有生命危险。那个春天,姜迎春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但他用勇敢守护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事后的所作所为令人肃然起敬。苏醒后的姜迎春面对记者的镜头,从容淡定,说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想,一心只想安全第一、人命关天,只要人没事,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如果人没了,一切都没了。”姜迎春说:“如果再碰到同样的事,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这样做。”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能够用生命守护生命,既是出自他善良的天性,也是他长期崇德向善的结果,折射出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引领了社会风尚,传递了正能量。

姜迎春曾荣获2021年度兵团“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22年“兵团好人”。

02

闫文科,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第六师五家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综合科科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闫文科,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第六师五家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综合科科长。

2021年9月12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因公出差的闫文科在途经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福路永昌湿地公园边的船房河时,忽然听到身后河边有急促的呼救声:“救命呀!有人落水了!快救命呀!”

闫文科猛回头,看到不远处河岸边几个孩子和母亲在焦急地向四周呼救,期盼着寻求帮助,再看河水中一只小手不停地挣扎着,孩子母亲在慌乱中本能地跳入河中去救自己的孩子,但那位母亲没有抓住孩子的手,瞬间被河水淹没了,情况万分危急!救人!他来不及脱掉身上的外衣,迅速扔掉手中的手机,跳入河中,奋力游到小孩子身边,一只手用力将孩子拖出水面,一只手用力地划水,奋力救出孩子,又倾尽全力靠近在水中挣扎的小孩母亲并将其救出。

闫文科凭借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良好水性,最终将母子俩成功拖上了岸。看到小孩因惊吓和呛水已经神志不清,他立刻对小孩进行施救。当看到孩子痛苦地边咳边吐水,听到小孩哭出声来后,他知道孩子终于脱险了,才松了口气!身上还在淌着水的母亲哽咽着连声说道:“谢谢大哥,谢谢大哥,救了我女儿的命,不是你的及时抢救,我们就没命了!”闫文科只是摆摆手说:“只要孩子没事就好”。看到这对母女都平安了,他悄悄地离开了河岸,那时才感觉到右小腿刺痛。

出差返回单位后,他对自己出差途中这段救人经历只字未提。和他一起出差同行的人社局同志说起后,大家才知道他的事迹。他的事迹传开后,周围同事朋友为身边有这样的榜样感到骄傲,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

闫文科曾荣获兵团“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兵团好人”、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六师五家渠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3

姚志强,男,汉族,1974年9月生,群众,第十二师一〇四团西城东社区居民。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姚志强,男,汉族,1974年9月生,群众,第十二师一〇四团西城东社区居民。

2020年8月29日下午5时许,家住十二师一〇四团西城东社区第四规划区的姚志强正在家中锻炼,有人跑来对姚志强说,邻居高贺正在用梯子翻隔壁刘建军家的院墙,考虑到高贺平日表现,姚志强本能地预感到有事情要发生,急忙出门察看,就在姚志强刚走出自家大门时,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声嘶力竭的呼救:“快来人啊!救命啊!”凄厉的喊声令人毛骨悚然,姚志强定睛一看,发现邻居刘建军浑身是血、跌跌撞撞地捂着头拼命从自家院子往外跑。姚志强立即飞奔过去,眼前的一幕把姚志强惊呆了,只见后面紧跟着的高贺表情狰狞地挥舞着一把菜刀,从刘建军家院子里冲出来,要继续追砍刘建军,眼看刘建军即将被追上,姚志强浑身热血上涌,早已忘了自身安危,顺手抄起一块木板向凶手冲去,并高声喊道:“把刀放下!退回去!”随即和高贺厮打在一起。搏斗中,姚志强瞥见刘建军的爱人浑身是血地瘫坐在院子里,生死未卜,意识到高贺已经杀红了眼,内心说自己不能有丝毫退怯,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随着姚志强手中的木板被打断,高贺转身又在刘某军的头上砍了几刀,姚志强挺身向前,拿着断了的木板将刘建军护在身后,继续和高贺厮打,并逐渐将高贺逼到自家的院子里。趁着高贺喘息之机,姚志强果断拨打了“120”和“110”,并坚守住院子门口,防止高贺再次出来行凶。在看到十二师公安局第一分局的民警全副武装赶到,将凶手擒获带走后,他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随后刘建军夫妇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面对歹徒,姚志强正气凛然,在危急时刻为他人生命安全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弘扬了见义勇为精神。

姚志强曾荣获2022年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诚实守信模范(2人)

01

张忠敏,男,汉族,1959年4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一团退休职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张忠敏,男,汉族,1959年4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一团退休职工。

为了一句承诺,张忠敏十二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同事张建诚。

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四师七十一团九连的边远牧区直到2010年6月初尚未通有线电视。为了早日让那里的职工群众收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七十一团电视台开始着手铺设那里的有线电视线路。

2010年6月5日上午,原七十一团电视台台长李明带领张忠敏、张建诚、齐新龙前往九连,继续铺设有线电视线路。台长把大家分成两组,张忠敏和张建诚一组,台长和齐新龙一组,嘱咐大家注意安全后,台长和齐新龙就前往另一个点开展工作去了。张忠敏和张建诚简单分工以后,两人就开始迅速地投入到工作中。身手敏捷的张建诚负责爬上电线杆开展作业,张忠敏则负责在地上整理电缆线。大约一个小时后,当开展作业到第八个电线杆时,意外发生了,“咚”一声响,张建诚从杆子上掉了下来,当场昏迷不醒。看着发生意外的同事瘫倒在地,张忠敏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万幸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张建诚捡回了一条命,但不幸的是,由于伤势太重,导致肚脐以下无知觉,大小便无法自理,更糟糕的是,他的双下肢瘫痪了,无法行走。

由于张建诚的父母双亡,妻子病重,女儿还小,兄弟们又很忙,在医院救治的4个多月里,从端屎端尿到喂饭、清洗,张忠敏一直悉心照顾着张建诚。

张建诚出院后,张忠敏没有对他撒手不管,考虑到张建诚的孩子在上学、妻子身体状况,善良的张忠敏内心百感交集,做了一个郑重的决定。他告诉张建成,自己会一直照顾他和家人。从那以后,张忠敏主动承担起照顾张建诚的责任,为张建诚送饭,为张建诚按摩,为张建诚解闷,为张建诚重树生活的信心。

为了照顾张建诚,张忠敏轻易不敢出远门,生怕张建诚会有什么意外。为了帮助张建诚早日“自立”,张忠敏把张建诚的家里进行了改造,灶台低了,桌椅低了,很多物件都降到了张建诚坐在轮椅上就能接触到的高度,在张忠敏手把手地帮带下,张建诚还能独立地完成炒菜做饭。

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张忠敏和张建诚一家的深厚情谊已随着时间融入了血液里,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忠敏曾荣获2021年“兵团好人”。

02

苗彦彦,女,汉族,群众,1993年4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四连职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苗彦彦,女,汉族,群众,1993年4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四连职工。

2021年8月9日,苗彦彦将126482元打进“水滴筹”账户,申请退还给两年前帮助过她的3565位好心人。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我有能力的时候,这些钱当然要还。”

苗彦彦16岁时不幸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费力,声音从开始的鼻音重、声音嘶哑到后来完全不能发声。2008年,苗彦彦忍受着病痛折磨,考取了华山中学宏志班,但就读一个月后因身体状况无法继续上学。后来,她坚持在和田实验中学读高中,高二时因病情加重休学。休学后,她经历了多次病危,住院、出院成了生活的常态,但是她从来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坚持开网店销售自家种的红枣。

2019年5月,苗彦彦再次报病危,一直处于昏迷中。苗彦彦的爸爸在当地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通过水滴筹为她发起募捐。苗彦彦被抢救过来后,她暗下决心,水滴筹的捐款一定要还。在她的观念里,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在有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还。出院后,她就马上投入了工作,在网上卖起了哈密瓜。随着季节变化,她在网上还卖过库尔勒香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沙棘果等。终于攒够钱后,苗彦彦向水滴筹提交申请,将2019年病危期间收到的水滴筹捐款全部退还给捐款人。

苗彦彦在微信中表示:“水滴筹的捐款,是令我感动又有心理负担。感动的是大家对我的帮助,心理负担重是因为性格使然。从小就特别害怕亏欠别人。这一下子欠下了3565位捐助人和1366位转发者的恩情,永远还不清。我心里有一座山在压着,即使还了钱,恩情是还不清的,那就转化为我前行的动力吧。”

苗彦彦曾荣获2021年兵团好人、中国好人。

敬业奉献模范(5人)

01

陈宝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10月生,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安局托喀依乡派出所三级警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陈宝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10月生,第一师阿拉尔市公安局托喀依乡派出所三级警长。

立足岗位,用行动诠释忠诚无悔。陈宝锋长期扎根基层一线,恪尽职守、吃苦耐劳、乐于奉献。2013年初,阿拉尔市城区公安局开始组建阿和公路检查站。检查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条件恶劣,住宿、工作环境差,夏天的地表温度高达60度以上,夜间温度骤降,蚊虫多,并且距离城区较远。陈宝锋主动向局党委请缨,申请到偏远的阿和公路检查站工作。来到检查站后,他就在只有一顶帐篷和一把遮阳伞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六个月,直至基础条件逐步改善,而他在检查站工作一干就是近4年。同事们在他的行动感召下,一同克服恶劣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

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带着感恩来回报组织,带着感情来服务人民,带着责任来做好工作。他将“能力有限、努力无限”作为自己的口头禅,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从警11年来,陈宝锋办理治安案件28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570余起,救助受困群众78人,帮助解决就学、就业23人。在他办理的案件中没有一起涉访涉诉,他调解的纠纷中没有一件是群众不满意的。

危急关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2021年6月24日15时许,陈宝锋在带队巡逻中接到群众报警,4名辖区居民被困于污水池中,污水池深约8米,仅有一个80厘米的进出口,池内淤泥堆积并充满有毒气体,4个人晕倒在池底生死不明。危急关头,陈宝锋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污水池内进行先期营救。池内一片漆黑,陈宝锋使出浑身力气将绳子系在昏迷人员腰间,一只手抓着绳子,一只手抓住昏迷者,示意同事们将其拉上去。在上升途中,陈宝锋意识逐渐模糊,但他仍死死抱着昏迷者,待同事们将其接上来后,他昏了过去。最终,增援力量及时赶到,因抢救及时,几个人成功脱离生命危险。陈宝锋因吸入了大量的高浓度毒气,持续昏迷了近6小时,还曾被抢救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醒来后,他安慰妻子说,他身体很好,不要担心,那是他的工作和职责。

2017年11月29日8时30分许,辖区一辆面包车失控冲进水渠,渠水冰冷刺骨,车内8人面临生命危险,哭声、呼救声乱作一团。接到警情后,陈宝锋与同事携带救生圈快速到达现场,不顾寒冷刺骨,立即展开营救工作。完成救援后,陈宝锋浑身湿透,被冻得瑟瑟发抖。

2021年3月,十二团地磅房后工地,一老人突发疾病摔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不止。陈宝锋带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由于情况紧急,老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等待120救护车可能会耽误治疗时间,陈宝锋果断取来简易担架,将老人抬上警车送往医院,同时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让医生做好急救准备。由于送医比较及时,老人脱离生命危险。

陈宝锋于2021年被兵团公安局记个人二等功,荣获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兵团好人”。

02

尹才华,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教师、教研主任。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尹才华,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教师、教研主任。

从援疆教师到留疆教师。2012年2月28日,尹才华作为湖北省潜江市第一批援疆教师来到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任教。援疆期间,尹才华内心深受触动,坚定了他日后的选择。一学期的援疆任务结束后,他申请继续援疆3年。3年援疆任务结束时,学生们自发给尹才华送行,一个一个地抱住他,舍不得他离开。尹才华被学生们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眼泪还是夺眶而出。尹才华说:“那一刻,我心里涌上一个念头:调到这里工作。”深思熟虑后,尹才华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和父母。2015年9月2日,结束了为期半年、三年的两次援疆后,尹才华把父母委托给弟弟妹妹照顾,怀着对家乡的眷念和不舍,携妻带子举家迁往八十八团工作。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八十八团学校学生由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组成。一些学生的家长往往在离学校几十公里的山上放牧或者连队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为了获得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大力支持,尹才华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定,即每周到两名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家访前,尹才华往往要多次打电话才能预约上。有几次,尹才华骑摩托车孤身一人到40多公里外的牧场家访,由于山路崎岖,他一路颠簸5个小时才找到地方。一些家长由不理解到理解、信任。10年来,尹才华家访累计行程1万余公里。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尹才华总是特别关注关爱那些特殊的学生,或耐心做好学生父母的工作,或帮助申请资助,或进行耐心帮教,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和关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10年来,尹才华教过700名学生,其中2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大山,这在边境团场学校和边远牧区是难能可贵的。

甘做教师进步的铺路石。尹才华牵头成立了“尹才华名师工作室”,2018年8月由第五师党委组织部授牌。在实践中提升,在研究中成长,在合作中前进。每学期,尹才华开展教学设计、说课等活动,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2019年9月,“尹才华名师工作室”成功承办全师中小学绘本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好评。为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尹才华多方联系,争取工作室骨干到湖北省名师工作室和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带动其他教师提升。

带动更多人“孔雀西北飞”。尹才华的教育情怀、奉献精神,鼓舞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到兵团。在尹才华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湖北援疆教师陆续在兵团第五师留下来。近几年来,已有叶仲春、高兴等8位教师主动调入第五师工作并安家落户。

尹才华曾荣获湖北省“荆楚好老师”、兵团优秀教师、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自治区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兵团首届“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时代新人”。

03

马晓华,男,回族,中共党员,1972年8月生,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二十五连职工。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马晓华,男,回族,中共党员,1972年8月生,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二十五连职工。他矢志不渝坚守防风林27年,为团场种植户丰收保驾护航,用青春演绎“人进沙退”奇迹。

简单的选择,无悔的坚守。1995年,马晓华从喀什武警支队复员回到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由于他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团场把他分配到团场镇区附近效益较好的联合厂工作。复员等待分配工作的战友纷纷羡慕他找到了好工作,可马晓华的父亲却稍显迟疑,犹豫再三开口劝马晓华回团和自己一起看守距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外的防风林。在父亲的要求下,马晓华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不曾想,一次简单的选择却成了无悔的坚守。

作为护林员,马晓华和父亲日常工作除了看护300多亩的防风基干林外,还要照管1万多亩公益林。每年的4月到10月,马晓华和父亲都要为这片林区进行灌溉、修枝、打药、补苗和看护,穿梭在防风林中,打开100多个水泵为林区灌溉。此外,每天骑着摩托车巡察1万多亩公益林,防止盗伐、毁坏树木的现象发生,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几乎是常态。远离人群,很大的一个烦恼是寂寞。防风林离团场镇区20多公里,离最近的连队将近5公里,茫茫沙海和防风林的交界处只有马晓华一家。就是这样一份枯燥且艰辛的工作,马晓华跟随父亲无怨无悔地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继承遗愿,继续前行。伴随着新植苗木的增加,看护的林区面积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马晓华的父亲去世,护林的工作落在了他一人肩上。每日看护林带时,马晓华看着父亲看护了一辈子的防风林,就感觉他仍在身旁。接过父亲护林的接力棒,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成为了不断催促他前行的新动力。面对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马晓华笑着说:“我干工作是带着感情的,一是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看护的林带,二是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我把林区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27年,春去秋来,马晓华用自己的青春执着坚守沙海中的这片绿色,默默保护着万亩棉田,为种植户丰收致富保驾护航。让树变得更多,生长得更好,保护好这片树林,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马晓华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兵团好人。

04

丁亚丽,男,汉族,1985年3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市消防救援支队南子午路消防救援站站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丁亚丽,男,汉族,1985年3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市消防救援支队南子午路消防救援站站长。

千锤百炼铸造“训练尖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提高攻坚克难和打赢致胜能力,才能在人民危难之时冲锋在前”。这是丁亚丽心中雷打不动的信念。丁亚丽经常教导消防站指战员,一名优秀的消防员,必须有过硬的头脑,脑中必须有货,熟知辖区灾害事故特点、规律、对策,才能救民于水火。对此,他关注着“救援技术”等公众号,有了新的救援技术更新,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战训微课堂,带领着大家一起学。

作为队站主官,经常看到他爬梯子、练操法的身影,流淌的汗水时常浸透全身,手上的血泡也早已磨成了厚厚的老茧。

他帮助指导2名队员登上“全国火蓝比武竞赛”的最高舞台,成为了各项赛事中的佼佼者。

灭火救援,不光要有过硬的体能素质,还需要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消防装备。面对站里配备的4类消防车、11大类167种2000余件套装备,他边干、边学、边摸索、边总结,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中,迅速成长为装备器材的“行家里手”。

血火洗礼淬炼“忠诚卫士”。“一名消防队员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已经倾倒并伴有爆炸危险的大巴车内,将一名男子和他怀抱的5岁男童救出,散落的玻璃碎片划伤了消防员的手臂,鲜血渗透衣袖,却温暖了受困人员的心......”。2016年11月,这一营救画面被央视“第一时间”和“新闻直播间”滚动播放,画面来自于一起交通事故,执行救援任务的正是丁亚丽。

2019年,石河子市区一连片平房内多个液化气罐起火燃烧,引燃了屋内的可燃物,如不及时抢出受高温和火焰炙烤的液化气罐,这些“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现场救援人员多次尝试内攻都因火势猛烈无法进入,危难关头,丁亚丽身先士卒,身着避火服在水枪的掩护下冲入猛烈燃烧的大火,将一个个喷着火舌的液化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

2020年7月,石河子市大全新能源公司多晶硅项目精馏车间803C反歧化反应柱发生氯硅烷泄漏,支队处置力量到达现场时,现场被大量的氯化氢和二氧化硅白色烟雾笼罩,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如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丁亚丽到达现场侦查后,主动请缨,带领厂家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害现场内部,成功将阀门关闭。在撤离时,同行技术人员从楼梯上意外摔落并失去意识,这是丁亚丽的空气呼吸器压力也即将耗尽,在厂房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技术人员成功救出,转移到安全区域。

丁亚丽曾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国好人、平安英雄,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

05

兰玲玲,女,汉,1975年4月生,中共党员,兵团日报社记者。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兰玲玲,女,汉,1975年4月生,中共党员,兵团日报社记者。

爱岗敬业,使命感强。兰玲玲始终以工作大局为重,积极学习,认真履职,对中央、自治区、兵团党委重大决策部署、中心工作领悟快,新闻敏锐性强,政治思想成熟,对新闻事业的追求矢志不渝,有强烈的使命感。多年来,不管是宣传部门组织的大型集体采访活动,还是自己下基层的独立采访,为了抓住报道最佳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任务,常常自觉克服困难,体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昂扬的工作激情。2020年4月的一个周末,兰玲玲在小区被蹿出来的大狗咬伤了腿,仅几秒钟鲜血就染透了厚厚的牛仔裤。她被送到医院急救室做了处理后,医生叮嘱她少活动,可按照计划,次日她要去四师可克达拉市采访。她想,不去的话,报道的最佳时间节点就会耽搁。兰玲玲偷偷带上医院开出的证明,拿上消毒药和纱布,忍着疼痛如期到达四师可克达拉市。数日后,兰玲玲圆满完成了四师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稿件,得到一致好评,但当初白天马不停蹄地采访,晚上换药消毒,本该很快好起来的伤口一周后还在出血,整个小腿青紫红肿。因为伤口护理不及时不到位,导致日后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兰玲玲深知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全面丰富的知识,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而且也要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的劲头。一次,兰玲玲去十四师一牧场采访。她要采访的主人公和牧民们在昆仑山北麓海拔大约4000米的雅门深处。她坐车一路向南,虽是盛夏,但山上已是雪花飞舞。没有了路,两旁的悬崖越来越深,云从半山飘过,鹰在身边飞翔。艰难地到了4000米的海拔高度时,冰雹打在玻璃窗上啪啪响。冒着雨雪采访完返回一个大坡上时,车子没能爬上去,开始往坡下滑,这时候,刹车也失灵了,越滑越快,哐的一声,车撞在山涧的一块大石头上,停了下来,她和司机都感到实属不幸中的万幸。回到宾馆,已是深夜,兰玲玲顾不上休息,先把当天采访的内容捋了一遍,做好重点记录。

敢打敢拼,力创精品。兰玲玲几乎每一天都在思稿件采写、想采访的人和事,揣摩文风文法,时常不分昼夜地写稿或琢磨。《兵团日报》于近年在一版重要位置推出“兰玲玲经济报道工作室”,针对兵团全局性的一些经济热点焦点问题,采写了一批有深度、有热度、有思想的文章,一些文章为一些师团做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采写的反映兵团共产党员屯垦戍边、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西北之北大河辽阔——共产党员马殿英的故事》,网络点击量超过300万。兰玲玲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3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19年3部新闻作品获自治区第二十九届新疆新闻奖二等奖。

兰玲玲曾荣获2017年度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2018年度兵团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度全国城市党媒优秀新闻工作者。

孝老爱亲模范(3人)

01

帕提古丽·亚库普,女,维吾尔族,群众,1968年5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西湖社区居民。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帕提古丽·亚库普,女,维吾尔族,群众,1968年5月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西湖社区居民。

近10年来,帕提古丽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患病的公公,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强、勤劳与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朴实、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四十一团草湖镇被传为佳话。

婚后,帕提古丽的公公张义生一直与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2013年,帕提古丽的公公张义生因病诱发腿无力而坐上了轮椅。2014年,张义生又因脑梗导致偏瘫,此后长期卧病在床,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养家,帕提古丽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当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不仅要伺候公公起居,照顾两个女儿,还要承担家里的其他家务活。

无论春夏秋冬,帕提古丽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公公换上干净的衣服,更换床单被褥,并给他洗脸、按摩。对待公公,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公公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由她喂饭。有时候公公发脾气,她会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陪老人家聊天,逗他开心。公公卧病在床这么多年,她就算再累也坚持每天给老人洗脚,跟他讲周围发生的事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一直面色红润、衣着整洁,身体、心情也逐渐有所好转。天气好的时候,她会陪公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为照顾好公公,她还学会了理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帕提古丽总是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他服药。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久病在床,她的公公于2022年1月份去世。提起公公,她说:“孝敬老人、照顾家庭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希望经过我的悉心照顾,公公能陪伴我们更多时间”、“爸他很坚强,一直坚持陪伴我们,很舍不得他……”。有时,说着说着,她还会流出不舍的泪水。

帕提古丽曾荣获2022年“兵团好人”。

02

唐新华,女、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七师农科所财务科副科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唐新华,女、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第七师农科所财务科副科长。

倾情奉献,呵护妈妈和奶奶。唐新华深知,幸福和睦的家庭离不开无私奉献,责任心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1993年,唐新华的父亲去世,那时的唐新华才23岁,刚参加工作,弟弟、妹妹都还是学生。作为家中的老大,她一夜之间,从父母关爱的孩子变为家中的重要顶梁柱。那时,奶奶失去了儿子,妈妈失去了丈夫,处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为了照顾好奶奶和妈妈,她和丈夫商量后把奶奶和妈妈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当时生活拮据,唐新华就自己种菜,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为奶奶和妈妈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每天陪她们谈心聊天,排解她们的寂寞和悲伤,她成了奶奶和妈妈的贴心“棉袄”和依靠。因为奶奶和妈妈一直和唐新华居住,所以逢年过节和假期,弟弟妹妹们都过来与他们一起生活,热闹的时候,家中有十几口子人。唐新华和丈夫乐在其中,没有任何怨言。此后十多年,一家人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周围的邻居都对她家的和谐美满交口称赞。

2011年,唐新华的妈妈被查出患了结肠癌。妈妈生病住院期间,由于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工作,唐新华和丈夫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大约10个月、300个日子里,唐新华奔波在单位和医院之间,通过擦身按摩等贴心照顾,尽量减轻妈妈的痛苦。最后的时光,妈妈已不能下床,但在唐新华的精心照顾下,妈妈天天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没有一块褥疮。尽管最后没有挽留住妈妈的生命,但是她的付出和孝心却感染了家中的每一个亲人。

传承美德,关爱婆家人。唐新华的丈夫是家中的老大,作为家中的长嫂,她视婆家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视婆家的兄弟为自己的兄弟。由于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关系融洽,所以婆家的父母、兄弟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唐兴华诉说,她也尽力协助他们。对待婆家人,唐新华总是换位思考,为对方考虑,尽心尽力,从不去计较和埋怨。

2018年,她的公公检查出脑瘤。唐新华没有任何犹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刚查出病因时,老人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意配合治疗,唐新华就耐心劝解开导,嘘寒问暖,帮助老人树立信心。时间一长,老人对她产生了极强的信赖感和依赖感,偶尔唐新华忙起来没去医院,老人就偷偷掉泪,他在内心早已把唐新华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出院后,老人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了,不仅需要擦洗按摩、端屎端尿,而且还要打吊液降颅压。为了减轻老人的痛苦,没有医疗经验的唐新华学会了扎针、配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医生预言只能活半年的公公,竟奇迹般地活了两年。期间,唐新华买菜做饭、喂饭喂水、洗澡翻身、端屎端尿,直至公公去世。

03

舒万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退休干部。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舒万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月生,第十四师昆玉市四十七团退休干部。

1998年,舒万福被调至四十七团敬老院工作。他深知,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是屯垦戍边几十年、为兵团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不仅是自己的责任,而且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承担起照顾老人们的责任,这一干就是23年。

用心用情,周到服务。四十七团敬老院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已90多岁,最小的也60多岁。由于他们年轻时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体力透支相对严重,加之年岁已高,有部分老人常年卧床不起,有部分老人的老伴与世长辞,子女不在身边。为了服务好他们,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敬老院的老人们有困难,他都随叫随到。舒万福坚持早晚逐个查房,定期不定期去住在敬老院老人的亲人家里走访。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舒万福忙碌的身影,要么是推着三轮车送老人去医院看病,要么是为老人洗脸擦身,要么是为卧床老人端屎端尿,事无巨细地照料,让他们安享晚年,他熟练而又认真的样子,时常被不知道底细的人错把他当成老人的儿子。老人们年龄大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半夜去医院给老人拿药、送老人去医院看病是常有的事。虽然他晕车严重,但有时候老人病情严重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老人送到70公里外的和田医院去。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已经熟睡的舒万福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和敲门声惊醒:“小舒,快来,我家老伴尿血,不行了!快点帮我送医院!”听到喊声的舒万福急忙起床,骑上三轮车快速将汪怀德老人送到医院,老人因失血过多,必须输血,团场医疗条件差没有备用的血浆,要送往和田地区医院治疗。可是汪怀德的老伴年岁已大,眼花耳聋,无法独自照顾病人,自己的子女又均在外地,住院需要用钱,老人无法凑齐资金。舒万福听说后,急忙给妻子打电话,将自家准备购买年货的钱拿上,将老人送进了地区医院,通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使老人脱离了危险。2016年4月12日清晨,盛成福老人突然感觉到头昏脑胀,恰巧,舒万福这时推门进来查房。舒万福了解情况后,立即用三轮车把老人送到了团场医院。医生感慨地说:真是万幸,老人年龄这么大了,血压这么高,再晚送一会儿,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经过3天的接送治疗,老战士盛成福的身体又恢复了正常。

料理后事,敬业用心。23年来,舒万福一直在默默地做着一件平凡而又重要的事情,为死者擦洗、穿衣,比有些亲儿子做得还要周到。这些年里,他先后送走了80多位老人,这里面既有敬老院的老人,也有团场社区里的老人。

舒万福曾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兵团好人。

民族团结模范(3人)

01

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男,维吾尔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九团十二连退休卫生员。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男,维吾尔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九团十二连退休卫生员。

40多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为六十九团十二连及周边各族患者服务,用无私和爱心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成就了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救死扶伤,敬佑生命。1995年的5月的一天,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阔洪奇乡阔亚尕西村的一名孕妇大出血。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得到消息,立即准备前往救治,这时他年幼的儿子不小心从屋子的台阶上摔了下来,嘴唇被戳了个洞。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心急如焚,一边是儿子受伤,一边是孕妇大出血。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先抢救孕妇,因为他心里清楚,与儿子的伤相比,两条生命更重要。

医术高明,群众信赖。1982年,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开始在四师六十九团十二连担任卫生员。因医术好、人热心,他逐渐成为连队和周边地方各族群众信赖的卫生员。2007年的一天,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库勒托克其村一名回族男子患了胆石症,到伊宁市的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危重病患,需要高昂的治疗费。无奈之下,病人家属打电话让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帮忙医治。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经过诊断后,为病人开了治疗处方和1000多元的药物,病人一个月后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扎根基层,倾情奉献。从1985年开始,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每年都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契机,到附近乡村和牧场去义诊。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的足迹遍布与十二连接壤的每一个乡村和牧区。连队及周边的各族群众都知道,找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看病,钱不够,可以先欠着,他先垫付,后面再补交;经济实在困难还不上钱的,他会伸出援手。大家都说,马合木提江看的是病,暖的是心。多年来,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累计为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7万多元。此外,从2012年开始,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每年“六一”都为六十九团中学和坎乡亚尕西村学校捐资助学,受助学生百余人。

马合木提江·阿合买提江曾荣获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兵团好人、感动四师十大人物。

02

马殿英,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原北屯医院副院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马殿英,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原北屯医院副院长。

几十年来,马殿英拿出60余万元,无偿帮助额尔齐斯河畔200多户牧民,帮助30多个孩子上学,此外,他还为牧民做许许多多的好事。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牧区,说起马殿英,可谓人尽皆知。牧民们说,他是草原上的“活雷锋”。

架线、修桥、建食堂,心里时常装着“大家”。马殿英在退休前先后担任过第十师警卫连副指导员、第十师毛纺厂副厂长、北屯医院副院长等职。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满怀热情为牧区群众做好事。1983年,阿勒泰地区一些农村还没通电,但世代游牧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牧民却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这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也与马殿英的积极努力分不开。当初,偏远放牧点未通电,马殿英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买了电线,请了几个人帮忙,利用工休时间栽电杆、拉电线,终于架起了从北屯到额尔齐斯河畔放牧点的一条“光明线”。20世纪60年代初,额尔齐斯河春季涨水,淹死过人和牲畜,数以万计的牲畜常在转场中被困岸边。到对岸,得绕行10公里。为此,马殿英向阿苇滩镇领导提议建座木桥。买材料、找工人,最终在额尔齐斯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简易木桥。1990年,马殿英调任北屯医院副院长,负责医院的后勤工作。马殿英在科室内部找到一处空房子,亲手砌了两排煤炉免费供患者烧水。当初,医院和周围都没有开设食堂,牧民住院,往往是干馕就着白开水凑合一顿,一吃就是好几天。为此,马殿英与相关部门协调,申请食堂建设资金,建设了一间食堂,以最低价格为住院患者提供餐食,极大地方便了家不在本地的患者就诊住院。

出力、出钱、捐物,以实际行动温暖着一颗颗“人心”。1962年的一天,马殿英意识到牧民的毡房如果没有火墙,保暖性差,在冬天一定很难熬。想到此,他便向泥瓦工学习砌火墙,给牧民砌火墙。据粗略估算,从毡房到平房,直到入住楼房享受集中供暖的30多年里,马殿英为周围牧民家中砌的火墙超过3000个。

加娜尔一说起马殿英的事,无不充满感激之情。加娜尔家有十几个兄弟姐妹,马殿英经常给他们送一些衣服和食品。20世纪80年代,加娜尔的大哥考上新疆农业大学,由马殿英一直供给学费和生活费。加娜尔的一个弟弟得了白血病,由马殿英掏钱治病。当马殿英获悉家中生活困难的温娜尔汗考入石河子大学,他鼓励她不要被困难击倒,并主动承担起她的学费和生活费。孤儿别克要结婚了,马殿英四处张罗,召集十几个壮劳力给这个没有依靠的年轻人盖了两间新房,打了家具送过去。阿勒泰市阿苇滩镇牧业一队的马拉提在母亲、妻子相继离去后,自己又遭遇了车祸,不能下地。马殿英就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帮马拉提放牧,还四处拣来石头为马拉提家垒起一座150多平方米的羊圈。

马殿英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

03

郑智红,女,汉族,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一师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院长。

向上滑动阅读正文

郑智红,女,汉族,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第十一师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院长。

真情交往交流。郑智红的父亲和维吾尔族朋友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曾在乌鲁木齐市宝山路同一个单位工作并在同一个小区居住,郑智红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的五个孩子都曾是她母亲的学生。两家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彼此关照,像亲人一样守望相助。2016年8月,在安哥拉项目工作了四年的郑智红回国探亲,当得知7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后,郑智红主动承担起“家庭医生”的责任,关心照顾。几年来,郑智红像知心的女儿一样,定期不定期地为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送医送药、检查身体、指导用药和饮食。一次,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因高血压引起剧烈头痛头晕,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的儿媳努尔古丽·麦合木提第一时间拨通了郑智红的电话。接到电话后,郑智红随即带上急救药品,一路小跑赶到老人家里,直到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病情稳定才回家去。

民族团结情代代相传。2019年3月,艾比布拉·托合提尼牙孜老人因病去世,郑智红和老人的儿女们一起为老人送行。为延续这份珍贵的民族团结情,郑智红和老人的儿媳努尔古丽·麦合木提一家结为亲戚。由于努尔古丽和她的丈夫平时工作都很繁忙等原因,她女儿穆妮赛·艾合买提的功课时常没人辅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郑智红便经常为穆妮赛·艾合买提辅导功课、补习英语。几乎每个周末,郑智红都会为穆妮赛·艾合买提辅导各科作业,检查签字。一次,穆妮赛·艾合买提的老师对她的作业本上为什么签的是郑智红的名字感到“好奇”,穆妮赛·艾合买提骄傲地说:“这是我的汉族妈妈”。此外,郑智红还曾为穆妮赛·艾合买提过生日,探望生病住院的努尔古丽。逢年过节,她们两家会相互走访。

郑智红曾荣获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兵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END

来源丨云上兵团 兵团日报-团炬 胡杨网

编辑丨贺冰

编审丨焦亚峰 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